◎全书介绍台湾320多种蕨类的资料与生态图片,包括许多珍贵稀有甚至濒危的物种。
◎提供多样化的查询方法,可依中名、学名或科、属、群来检索各类蕨类。
◎每种蕨类的介绍,除了外观特征、生长习性和分布地区外,与《蕨类图鑑1》较大的不同是,在本书中作者就每种蕨类都特别写了一段附註的延伸说明,可能是该种蕨类为适应环境而发展出的特殊生存机制,或是它在分布的生态带所具有的指标性意义,或是同一类群间的比较……,每一则说明都是郭城孟老师三十多年来研究蕨类的第一手心得。
◎每种蕨类的图片都尽量涵盖植株生态照与局部特征照,并有简要的图说,帮助读者看图辨识。
◎每种蕨类皆有生态小档案(包括生态带、地形和生长环境等),以及观察蕨类时的两大重点──叶片分裂方式与分裂程度,以及孢子囊群或孢膜的外形与生长位置──特征图示,方便读者迅速查询。
◎以蕨类为起点,阅读台湾独特的植物生态地景
台湾位于北纬约22°至25°间,属于热带气候区的北缘和温带气候区的南缘,是北回归线上少见的森林,多变的地形造就多样化的微环境,加上具有巍峨的高山,北半球(水平分布)的生态带就巧妙浓缩、垂直分布在台湾山地。台湾的蕨类物种也反映出前述的特色,在《蕨类图鑑2》可见以泛北极圈为分布中心的种类出现在台湾的高山寒原,也可见主要分布在东南亚热带雨林的种类在恆春半岛现身;而且台湾位于亚洲大陆、日本琉球群岛及菲律宾群岛的枢纽位置,利于种源交换,岛上高耸的北向山坡,以及南向和东南向山坡,就像棒球手套一样,能零星捕捉来自北方或南方的蕨类物种,因此在翻阅《蕨类图鑑2》时不仅能查索单种蕨类的资料,也能从作者的延伸说明中得到更广泛的台湾植物生态知识,了解更多台湾珍贵的生态资源。
后记
以前在野外带队讲植物,最常被问的一个问题就是「可不可以吃」,几乎每讲必问,后来就慢慢发展出一套对应的方法,答案是「要看你的演化程度」。此话怎么说呢?原因是绿色植物对人类非常重要,我们唿吸所需要的氧气要靠它们,我们生活所需要的能量直接或间接来自它们,绿色植物可说是目前地球上唯一的媒介,可以将太阳能转变成众多生物生活所需的能量,所以说地球自有植物以来就是动物觅食的对象,植物似乎难逃其宿命。不过,数亿年来植物也因应发展出独特的解决方式,其中最让人津津乐道的,就是不同类的植物各自拥有不同的化学成分,这也是为何樟树有樟树的味道,薄荷有薄荷的味道,而化学成分对动物而言就是有毒物质,因此数亿年来动物也忙着突破植物所发展出来的防御策略,有的专注在某些特定的对象,如无尾熊只吃尤加利,猫熊只吃竹子;有的则将一生中大部分的能量用来处理较多种植物的化学成分,如羚羊、鹿等动物;而人类则介于中间,人类熟悉常吃的植物,不过百来种,人类对于不熟悉的植物,随着个人和体质而有不同的反应,全赖个人的演化程度。不同类植物会有不同的化学成分这一件事情,可说是自然界中的植物所发展出来最佳的防御策略,所以数亿年来植物仍生生不息,在野外常见植物的叶片被毛虫啮食,可是蕨类植物往往最不受影响,蕨类植物是化学防御策略的高手。
带队讲植物时另一个常被问的问题就是「有什么用」,用处不外乎可食、药用、建材等,或其他与日常生活有关,可用金钱衡量其价值的事项。很显然,一般人总认为不需用钱买的似乎就不具价值,就是没有用,因此绿色植物免费为我们释放氧气,因为没有计价,所以我们常有意无意地忽视它们的存在。蕨类不是人类的主食,也不是主要的建材,可供药用的也不多,看似无用,不过我可以很肯定的讲,如果台湾没有蕨类,我一定觉得很不自在,因为台湾与蕨类是一体的两面,因为全世界蕨类花样最多、数量最多的地方就是台湾,这种价值很难用金钱衡量,存在本身就是一种价值,在四亿多年的演化洪流,蕨类是生命自行寻找出路的最佳例证,尤其在台湾,这种价值恐怕也很难衡量吧!
透过这本《蕨类图鑑2》以及之前出版的《蕨类入门》、《蕨类图鑑1》两本书籍,在现在的时间切面与台湾的空间,试图一窥数亿年来蕨类演化的洪流,以及台湾所扮演的角色;写完这本图鑑,对台湾蕨类有更进一步的了解,解决了一些问题,但却也发现更多问题……与蕨类邂逅本身就是一种因缘,能够与同好一起研究蕨类、欣赏蕨类更是我这一生莫大的收获。
我最近才开始对台湾的特有植物产生兴趣,尤其是那些看起来古老又神秘的蕨类,所以这本《蕨类图鑑 2 进阶珍稀篇》对我来说,简直就是及时雨!我本来还担心这本书会像很多“进阶”书籍一样,要么过于学术,要么就是对新手不友好,但实际翻阅下来,我发现我的担忧完全是多余的。它在介绍每一个蕨类的时候,都会先给出非常清晰、专业的分类信息,比如属名、种加词,以及它们在整个蕨类家族中的位置,这一点对我建立系统的认知很有帮助。然后,它会用非常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蕨类的形态特征,比如叶子的形状像不像某种动物的爪子,茎的颜色是深是浅,有没有什么特殊的毛被,这些描述方式非常容易记忆,而且很有画面感。我特别欣赏的一点是,它在图片的运用上非常讲究,不仅有整体植株的照片,还会放大展示叶片、孢子囊群、根茎等关键部位的细节,这种多角度、多层次的展示,让我在辨识时事半功倍。而且,这本书没有回避一些让人头疼的细微差别,它会很明确地指出同属中一些相似种之间的区别点,比如叶柄上的鳞片是厚是薄,叶轴上有没有小刺,孢子囊群是圆形还是肾形,这些都是非常实用的辨识技巧,让我觉得它真的站在了爱好者的角度去考虑问题。我以前遇到很多蕨类,就是因为它们看起来都差不多,很难区分,这本书的出现,彻底解决了我的这个困扰。它还提到了一些蕨类的生长环境和伴生植物,这对我理解蕨类的生态习性非常有启发。感觉这本图鉴不只是告诉你“这是什么”,更是在告诉你“为什么它是这个”,这种深度的挖掘,让我对蕨类植物的认识更上一层楼。
评分啊,拿到这本《蕨类图鑑 2 进阶珍稀篇》的时候,我真的觉得超乎期待!我算是蕨类爱好者,平时也搜罗了不少图鉴,但总觉得市面上的要么太基础,要么就是非常学术,不容易上手。这本《蕨类图鑑 2 进阶珍稀篇》的出现,简直是为我们这种想要更进一步的爱好者量身定做的!首先,它的装帧就很棒,纸质很有质感,图片印刷的色彩饱和度也很高,每一个蕨类的细节都能看得清清楚楚,这一点对于辨识度来说太重要了。我特别喜欢它在介绍每个蕨类时的排版,不是那种密密麻麻的小字,而是有留白,让阅读起来感觉很舒服,不会有压力。而且,它不仅仅是列出名字和照片,还很详细地描述了形态特征,比如叶片的分裂方式、孢子囊群的形状和排列、茎的质地等等,这些都是区分相似蕨类的关键点,写得非常到位,比我之前看的很多资料都要细致。更难得的是,它还提到了这些蕨类的生境和分布,有时候我会在户外看到一些不太熟悉的蕨类,有了这本书,就能更容易地判断它们可能是什么种类,甚至还能推测它们为什么会生长在那里,这种结合了形态学和生态学的介绍,真的让我感觉像是在上一堂生动的野外实践课。我尤其惊喜的是,它收录了一些非常少见的蕨类,有些是我在其他图鉴里完全没见过的,或者是名字听过但一直找不到清晰照片和详细描述的。看到这些“珍稀篇”里的内容,简直是如获至宝,感觉自己的蕨类知识库又拓宽了不少。这本书给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它不仅仅是一本工具书,更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蕨类专家,循循善诱地带着你走进更深的蕨类世界。它让我觉得,原来蕨类植物的世界可以这么丰富多彩,而且充满了探索的乐趣。我迫不及待地想带着它去野外,对照着里面的内容,去寻找那些我一直渴望认识的“书中精灵”。
评分我一直以来都是蕨类植物的爱好者,也收集了不少相关的图鉴。但《蕨类图鉴 2 进阶珍稀篇》的到来,无疑是为我的收藏增添了一份重磅惊喜!这本书的内容质量和深度,真的让我眼前一亮。首先,它选材非常独到,收录了不少我在其他图鉴中罕见的“珍稀”种类,这对于我这种追求更深入了解的爱好者来说,简直是如获至宝。其次,书中对每一个蕨类的介绍都非常详尽,它不仅仅是简单的文字描述,更配以高质量的图片,从整体形态到局部细节,都展现得淋漓尽致。我特别喜欢它对形态特征的细致描绘,比如孢子囊群的形状、排列,叶片上的鳞片或毛被,这些细微之处的描述,对于准确辨识至关重要,而这本书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出色。更重要的是,它还探讨了这些蕨类植物的生态习性、生长环境以及它们的分布状况,这让我对蕨类植物有了更全面的认识,不再局限于孤立的形态观察。它还提供了一些辨识的技巧和注意事项,让我觉得这本书不仅是一本图鉴,更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蕨类专家在悉心指导我。这本书让我觉得,原来蕨类植物的世界如此丰富多彩,而这本书,就是我深入探索这个世界的最佳伴侣。
评分当我拿到这本《蕨类图鉴 2 进阶珍稀篇》时,我的内心是无比激动的!我一直以来都对蕨类植物充满了好奇,尤其喜欢那些形态独特、生长在隐秘角落的“绿色精灵”。这本书的出现,简直就是为我量身定做的!它不仅仅是一本图鉴,更像是一本我与蕨类植物的“探险指南”。首先,它的内容非常扎实,收录了不少在其他图鉴中罕见的珍稀蕨类,每一个物种的介绍都非常详尽,从形态特征的细微之处,到它们的生态习性、生长环境,都有深入的描述。我特别欣赏书中对形态特征的描绘,语言生动形象,而且图文并茂,很多时候我只需要看一两张图片,配合着文字说明,就能很快地理解和辨识。它对于区分相似的蕨类,也提供了非常实用的方法,让我不再感到迷茫。而且,这本书并没有回避一些比较晦涩的专业术语,而是用通俗易懂的方式进行解释,让我觉得学习蕨类知识不再是枯燥乏味的,反而充满了乐趣。我最喜欢的一点是,书中还穿插了一些关于蕨类植物的进化历史、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甚至是它们与人类的关系等信息,这让我对蕨类植物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不再仅仅停留在“这是什么”的层面,更能体会到“为什么”它们是这样。这本书让我觉得,蕨类植物的世界,真的是一个充满惊喜和奥秘的宇宙,而这本书,就是引领我探索这个宇宙的绝佳向导。
评分说实话,我一直以来都对蕨类植物情有独钟,但市面上能找到的蕨类图鉴,要么太基础,要么就过于学术,让我觉得很难找到一本既专业又适合我这样进阶爱好者的书。直到我看到了这本《蕨类图鉴 2 进阶珍稀篇》,我才觉得自己终于找到了“组织”!这本书的内容质量真的让我惊喜,它收录的蕨类种类非常丰富,而且不乏一些我一直梦寐以求想要了解的“稀客”。它在描述每一个蕨类时,都非常细致入微,我尤其喜欢它对每一个物种形态特征的细致刻画,从叶片的形状、边缘,到叶柄、孢子囊群的形态,都讲解得非常清晰,而且配以高质量的图片,让我觉得辨识度大大提高。它不仅仅是简单的图文展示,更是将蕨类植物的生态习性、分布区域,甚至是一些野外观察的小贴士都包含在内,这对于我经常户外活动的爱好者来说,简直是太实用了!它让我觉得,原来认识蕨类植物,不仅仅是认识它的名字和样子,更是要去了解它的“生活哲学”。这本书让我对台湾本土的蕨类资源有了更深的认识,也让我更加热爱这片土地上的自然。它让我觉得,蕨类植物的世界,是如此的神秘而又充满魅力,而这本书,就是我深入这个世界的最佳伴侣。
评分拿到《蕨类图鉴 2 进阶珍稀篇》的时候,我本来还有点担心它是不是又是一本“图多字少”的书,或者内容过于学术化,对于非专业人士来说不太容易理解。但事实证明,我的担心是多余的。这本书的设计非常人性化,它在保持专业性的同时,又非常注重读者的阅读体验。首先,它的图片质量非常高,清晰度、色彩还原度都做得很好,而且图片的视角也很巧妙,能够展现蕨类植物最具有代表性的特征。我特别喜欢它在描述蕨类形态时,会用一些非常形象的比喻,比如“叶片像羽毛一样轻盈”、“茎干像小树枝一样粗壮”,这些生动形象的语言,让我一下子就能在脑海中勾勒出蕨类的样子,比那些干巴巴的学术术语要容易理解得多。而且,它在介绍每一个蕨类的时候,都会提供非常详尽的信息,不仅仅是外观特征,还会涉及它们生长的环境、分布区域、甚至是一些有趣的生长习性。我印象深刻的是,它还提到了一些蕨类在药用或观赏方面的价值,这让我觉得蕨类植物不仅仅是植物学研究的对象,更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这本书让我最惊喜的是,它收录了一些我之前在其他图鉴里从未见过的珍稀蕨类,而且对它们的描述也非常详细,让我对台湾的蕨类多样性有了更深的认识。感觉这本图鉴就像一位循循善诱的老师,耐心地带领我一步步走进蕨类植物的奥秘,让我觉得学习蕨类知识不再枯燥,反而充满了乐趣和挑战。
评分这本《蕨类图鉴 2 进阶珍稀篇》简直是我的“蕨类圣经”!我一直对蕨类植物充满了热情,但总觉得市面上的图鉴要么内容太浅,要么太专业,很难找到一本能够满足我进阶需求的。这本书的出现,彻底改变了我的看法!首先,它的内容之丰富,让我叹为观止。它收录了许多非常珍稀的蕨类,这些都是我在其他图鉴中很难找到的。更重要的是,它对每一个蕨类的介绍都非常详尽,从形态特征的细微之处,到它们的生态习性、分布区域,都做了深入的讲解。我特别欣赏书中对蕨类形态的描述,非常生动形象,而且图片质量非常高,能够清晰地展现每一个细节,让我感觉就像在亲身观察一样。它还特别强调了辨识的关键点,这对我来说非常实用。此外,书中还穿插了一些关于蕨类植物的进化、分类以及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等内容,这让我对蕨类植物有了更宏观的认识,不再仅仅停留在“是什么”的层面,更能理解“为什么”它们是这样的。这本书让我觉得,蕨类植物的世界,充满了无尽的魅力和奥秘,而这本书,就是引领我深入这个奇妙世界的最佳向导。
评分这本《蕨类图鉴 2 进阶珍稀篇》简直是我近期最满意的一本植物图鉴了!我一直以来对蕨类植物情有独钟,尤其喜欢那些形态独特、生长环境也比较特别的种类。这本书恰恰满足了我对“进阶”和“珍稀”的期待。首先,它的选材非常棒,收录了很多我以前接触不到的、非常难得一见的蕨类,让我大开眼界。更让我惊喜的是,它在描述每一个蕨类的时候,都非常细致。不仅仅是简单的文字说明,还配有高质量的图片,而且图片的视角很全面,能够展示蕨类的各个部位,从叶片、叶柄,到孢子囊群、根茎,都一一呈现。我特别喜欢它对细节的描绘,比如叶片边缘的锯齿是细密还是粗犷,孢子囊群的形状是圆形还是肾形,这些对于精确辨识非常重要,而这本书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到位。它的文字描述也很有条理,语言清晰易懂,即使是对于一些比较复杂的术语,也能通过形象的比喻来解释,让我这个非专业人士也能轻松理解。而且,这本书还包含了关于蕨类植物的生态习性、分布区域,甚至是一些关于它们在野外如何找到的信息,这对我经常去户外考察的爱好者来说,简直是无价之宝。这本书让我觉得,原来蕨类植物的世界可以如此丰富多彩,也让我对台湾本土的蕨类资源有了更深的认识和敬畏。
评分说实话,我一开始对这本《蕨类图鉴 2 进阶珍稀篇》并没有抱太高的期望,毕竟市面上类似的图鉴不在少数,而且“进阶”这个词有时候会让人觉得有点望而却步。但是,当我拿到这本书,翻开第一页,我就被深深吸引住了。首先,它的选材非常独到,收录了不少我在其他地方很少见到的蕨类,很多都是我一直很好奇但无从下手了解的。它不仅仅是介绍了那些常见的种类,更是将目光投向了那些更加稀有、更加有研究价值的蕨类,这对于我们这些想要深入了解蕨类世界的爱好者来说,无疑是巨大的福音。在内容呈现上,它做得非常出色,每一个蕨类的介绍都详略得当,既有清晰的文字描述,又有高质量的插图和照片。我特别喜欢它对每一个蕨类形态特征的细致刻画,比如叶柄上的鳞片细节、孢子囊的排列方式、叶片的边缘形态等等,这些细微之处的描述,往往是区分相似蕨类的关键,这本书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到位,让我受益匪浅。而且,它在介绍蕨类的时候,还会穿插一些关于它们生活习性、生长环境以及分布区域的信息,这让我对蕨类植物的认识更加全面,不再局限于孤立的形态描述。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对一些珍稀蕨类的描述,还会提及它们可能面临的生存挑战,以及研究人员在保护它们方面所做的努力,这让我觉得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图鉴,更是一本关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科普读物,非常有意义。它让我感受到,每一个蕨类,即使是最不起眼的,都拥有自己独特的故事和价值,而这本书,就是打开这些故事的钥匙。
评分这本书的到来,真的给我带来了极大的惊喜!我一直以来都是蕨类植物的爱好者,尤其痴迷于那些形态奇特、生长环境特殊的种类。《蕨类图鉴 2 进阶珍稀篇》完全满足了我对“进阶”和“珍稀”的所有想象。首先,它的内容深度让我惊叹,它并没有停留在对常见蕨类的简单介绍,而是深入挖掘了一些更具挑战性的种类。我之前在野外遇到过一些模模糊糊的蕨类,总是分不清,但这本书里的描述,包括一些非常细微的形态特征,比如叶片上绒毛的分布、叶柄基部的鳞片形状、孢子囊群的盖片形态等等,都写得非常清楚,配合着高质量的图片,让我觉得辨识度大大提高。而且,这本书在讲解这些复杂特征的时候,语言也非常精炼,不会让人感到晦涩难懂,反而像是在听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师在授课,娓娓道来,让我能够循序渐进地理解。我特别喜欢它在介绍某些相似种类时,会用对比的方式来强调它们之间的区别,比如“A种的叶子边缘呈锯齿状,而B种则呈波浪状”,这种直接的对比,比我一个人在那里冥思苦想要高效得多。这本书还包含了一些关于蕨类生活史、繁殖方式以及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的信息,这些内容让我对蕨类植物有了更宏观的认识,不仅仅停留在“是什么”的层面,更能理解“为什么”它们会长成这样,以及它们在自然界扮演的角色。对于我这样一个对蕨类充满好奇心的人来说,这本图鉴就像一座宝藏,每一次翻阅都能有新的发现和收获,让我对蕨类植物的热情更加高涨。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