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进雨林

前进雨林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冒险
  • 雨林
  • 自然
  • 探险
  • 生存
  • 动植物
  • 生态
  • 科普
  • 儿童文学
  • 成长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这本书,是本于心性、喜好自然、关怀生态人士前进雨林的敲门砖,进一步更是认知雨林、体验雨林的问经石。

  2007年,本书作者陈玉峰教授辞却教职,断绝一切俗务,闭关自潜。2009年1 ~ 2月,因某种冥冥的「机缘」,他有一趟衷心切盼的「印尼雨林之旅」,专业植群勘查之外,身历其境亲炙、了解、感受了台湾经验所最欠缺,也最值得探究的赤道热带雨林地界,这星球上终极的伊甸园,生命最最绚烂的梦幻迷宫,命定了本书的诞生。

  什么是热带雨林?它在那里?有何特征?对地球、生界有何意义?它面临何等境遇?与我们有何关系?台湾有没有热带雨林?这种种思考命题,构成本书的第一篇章「热带雨林概说」。这是专门写给台湾人看的「雨林初步」,当然也用心带进「台湾角度和植物」。

  第二篇章「前进雨林」及第三篇章「印尼行前资讯」,翔实记录作者印尼苏门答腊行所见、闻、思,从海拔千余公尺地域到海岸红树林,特别是闪电村的山地雨林,乃至赤道附近地区的踏察之旅,初窥热带天府之国最原始的生命样貌,雨林前世今生的野地传奇及当地人文故事,但也有人类掠夺性杀戮战场的忧虑,及佛家「抢救雨林」的发心。

作者简介

陈玉峰

  1953年生,台湾云林北港人。
  曾任大学教授、大学副校长、总统文化奖得主、保育运动草根先锋等等。

  陈玉峰教授历年着作百余种(前卫出版):

 ﹝台湾植被志﹞卷一《总论及植被带概论》、﹝台湾植被志﹞卷四《桧木雾林带》、﹝台湾植被志﹞卷五《台湾铁杉林带》(上)、﹝台湾植被志﹞卷五《台湾铁杉林带》(下)、﹝台湾植被志﹞卷六《阔叶林(1)南横专册》、﹝台湾植被志﹞卷六《阔叶林(2)》(上)、﹝台湾植被志﹞卷六《阔叶林(3)》(下)、﹝台湾植被志﹞卷八《大甲镇植被》、﹝台湾植被志﹞卷九《物种生态志》、《阿里山:永远的桧木雾林原乡》(与陈月霞合着)、《自然学习者的教育观》、《台湾生态与变态》、《火龙119:阿里山1976年大火与迁村事件初探》(与陈月霞合着)、《21世纪台湾主流的土石乱流:台湾山地灾变以及灾后人造孽》、《告别世纪》、《自然印象与教育哲思》、《台湾山林与文化反思》、《土地伦理与921大震》、《人文与生态》、《台湾生态悲歌》、《台湾生态史话15讲》。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一、生命样相的梦幻迷宫—热带雨林概说
一 ~ 1、因缘
一 ~ 2、何谓热带雨林(Tropical Rain Forests)?
一 ~ 3、.典型的热带雨林在那??
一 ~ 4、三大热带雨林区的特征、面积、物种等之比较
一 ~ 5(A)、热带雨林植物种的歧异度(多样性)
一 ~ 5(B)、全球单位面积内植物种数最高的Tesso Nile热带雨林?
一 ~ 6、热带雨林空间结构的主体与层次
一 ~ 7、东南亚热带雨林的最主要特征—龙脑香科及壳斗科
一 ~ 8、广佈全球热带雨林的植物科(pantropical families)
一 ~ 9、无花果(figs)
一 ~ 10、棕榈植物(palms)
一 ~ 11、林投与巴拿马草
一 ~ 12、爬藤与附生植物
一 ~ 13、兰花
一 ~ 14、地被草本植物
一 ~ 15、热带雨林在生态上的意义
一 ~ 16、热带经济植物介绍

二、前进雨林
二 ~ 1、多巴湖畔
二 ~ 2、前进雨林
二 ~ 3、心的作用
二 ~ 4、热带雨林政治学
二 ~ 5、地球之心,人类暨生界未来希望的原乡—2009年2月11日棉兰记者会发言摘要
二 ~ 6、农思
二 ~ 7、老虎吃素(陈月霞撰)

三、印尼勘查行前备忘录
三 ~ 1、印尼概况
三 ~ 2、关于印尼热带雨林开发与保育的报导摘要暨相关资讯
三 ~ 3、印尼与台湾
三 ~ 4、印尼生态体系在全球的地位与特征
三 ~ 5、印尼保育的困境
三 ~ 6、个人基本理念、原则、信仰或见解

图书序言

《前进雨林》弁言
台湾有没有热带雨林?

  2009年1 ~ 2月笔者走访一趟印尼的苏门答腊,由海拔千余公尺地域以迄海岸红树林,特别是闪电村的山地雨林之旅,乃至赤道附近的植群勘查之后,长年来的疑虑终得解开,也敢面对此一命题,告慰自己内心的底定。

  台湾没有东南亚典型的龙脑香科热带雨林,但的确存在赤道雨林类型之一的「茄冬—白榕优势社会」。印尼的茄冬可以是树干通直而超越30公尺高,台湾所见通常矮于20公尺,甚或十余公尺的纯林,然而这只是我30余年样区调查的经验。台湾的茄冬林不仅矮,且多分干,以平展为获取阳光策略,我认为这是在多季风、台风的长期天择之所致。即令如此,耆老的口访叙述,一甲子之前,全台上可见超过30公尺高的大茄冬。推测在局部蔽风地形条件下,原始台湾低地的茄冬林可以与热带地区相媲美。

  茄冬与白榕或榕属乔木不必然共组社会,许多共存状况只是偶然,此乃因榕属植物由鸟类空投传播,频常在岩块、岩砾地缠勒而茁壮,而茄冬则嗜湿润溪谷地。

  日治时代如佐佐木舜一将台湾海拔600公尺以下地区称为「热带林」,亦即「榕树带」或榕属植物盛行的林带,有时他也使用「热带降雨林」(i.e热带雨林)一辞,但他的发表年代是在1920年代,似乎不是史钦伯1898;1903年对「热带雨林」的定义内涵,亦非后来理查(1952年)「热带雨林」的典范;1931年工藤祐舜指称的「热带降雨林」则是海岸林;1930年代铃木时夫只说是「热带性群落」,避开台湾有无热带雨林的问题;金平亮三以及其后的1940年代,日本在台学者或使用「热带雨林(tropical rain forest)」、「亚热带雨林」、「季风林或季风型(monsoon type)」指称台湾低海拔阔叶林(如正宗严敬、山本由松等等),事实上,从未真正比较、调查东南亚及台湾热带或亚热带的异同。

  台湾改朝换代之后,植被研究的代表性人物柳榗(1970等),使用「热带雨林群系(tropical rain forest formation)」、「海岸林群系(littoral forest formation)」及「热带疏林群系(tropical savanna formation)」指称低海拔植被。他提出的植物社会单位大部分是次生单位,包括「白榕、茄冬过渡群丛」,凡此,笔者已回溯整理台湾百年研究史(陈玉?,1995)。

  可以说,几乎过往所有台湾的研究报告在资讯不足、未经比较调查的情况下,只模煳提及「热带雨林」的名相,而未能否定或肯定具体的内容,恰如台湾的地理位置,本来就是热带的上部界或过渡带的地位。

  笔者赞同以「亚热带雨林」指称台湾低海拔植群,「季风雨林」则与之重叠,至于此等系列名辞、定义并无重大意义,毋宁兼顾植物组成与形相,从而以植物社会的基本单位来釐定。不过,本书不拟站在所谓学术角度来申论,只以科普立场,简介热带雨林概况。

  台湾的低海拔次生植物在人为引介,且全球暖化的推波助澜下,与之热带地区雷同,且不断往中海拔地区推进。而原始植群,海岸地区的台湾大致为热带元素,至于低地热带雨林,台湾只以少部分区域之茄冬、白榕等,相当于东南亚小部分的热带雨林。而发源于非洲的龙脑香科树种,约在5千万年前以降来到东南亚地区,并发展出全球独一无二的最高大的热带雨林,显然的,台湾阙如。

  近年来欣见如张子见教授等,将台湾的保育运动向全球推展,笔者乐于相偕而行,这本小书代表具体关怀行动普及化的开始,向国人浅说台湾角度的热带雨林。

  陈玉? 2009年10月于大肚台地

推荐序

【雨林交响曲】

  从2006年,陈教授卸下静宜大学副校长的重职,接着辞去一手创立的生态学系,最后选择退隐山林,闭关家门至今。但其实陈教授心中所念念不忘的,还是他奉献毕生研究心力的最爱 – 山林世界!为时两年多的闭关沉潜,陆续走过美国纽约、德国、荷兰阿姆斯特丹、日本、印度,一直到今年印尼的「前进雨林」之行。

  从书本里的描述当中,可以看出存在于陈教授心中的「佛法思考」,与生态环境、人文故事,巧妙的融为一体,给人的感受就好比一首精彩绝伦的交响曲,有别于以往描写台湾的特殊「变奏曲」,这一首雨林交响曲,就如同这高达6、70公尺的巨大乔木,生长在赤道的热带雨林里,笔直、均匀且统一,那种磅礡的气势,可媲美马勒场景浩大的第一号交响曲 – 巨人。陈教授对印尼雨林巨细靡遗的形容,搭配当地人文故事的情节,相互交织之下,仿若一场大型的户外演奏会,透过陈教授的文字,让人们得以窥见这大自然得天独厚的珍贵资产 – 呈现热带雨林最原始的面貌!

  书中尤可以感受到教授对山林世界的极度关怀,其放眼世界的开阔心胸可见一般,教授一趟印尼之行,看出热带雨林已经面临了存亡之际,益发严重的温室效应,早已是全球各国所关注的首要议题,所以若能将台湾2、30年的保育经验推展到印尼雨林,不仅是好事一桩,也算善尽地球公民的责任!不过,世事的因缘变化,并非那么简单可以实现的,当中的错综复杂程度会因为人文风俗、地理环境的不同,而让因缘的成就更显困难!就如同书中所提到的「阿吉仔」或者是「大舅」,借由这些人物反向省思,可以发现到「人性」才是大自然最大的变数。在此,唯有期待下一次因缘更成熟之实,能像六祖慧能一闻金刚经一样,即刻开悟,一切水到渠成。

  天佑台湾 !

  地球公民协会理事长  苏振辉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