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晰、切时且令人赞叹,一本不可多得的好教材。
罗宾斯(Paul Robbins) 亚利桑那大学教授
……以主题式分章呈现关键环境议题,极度推荐。
巴特布瑞(Simon Batterbury) 墨尔本大学、牛津大学教授
一本通往丰富资料与复杂概念的优质导引。
戴维斯(Anna Davis) 都柏林三一大学教授
目前社会对于环境问题有着前所未见的关注与兴趣,《理解环境议题》则说明了
这些问题背后的科学、政治、社会与文化因素,上述因素彼此互动与影响,借此产制与再制环境问题。
《理解环境议题》运用图表、学术研究,针对环境议题的科学与社会科学面相,提出易于理解的说明。在第一部分,描述对产制有关的哲学、价值、政治与科技面相。第一部分则运用气候变迁、食物、废弃物等实例,证明前一部分的论点,最后关于墨西哥市的一章,则完美的把所有前述的论点、面向,作了整体性的归结。
清楚易懂,而有着丰富内容是本书的特色,对于钻研地理学、环境生态学甚至是社会科学的师生,兼顾到教学方法的《理解环境议题》,绝对是课堂使用的首选。
作者简介
巴金汉(Susan Buckingham)
为布鲁内尔大学人类地理学中心主任,为人类地理学与环境议题的授课教授,研究旨趣为性别与环境政策的关系、学生与社群的关系、空间中性别的演译等。出版过《环境计画与永续性》、《性别与环境》、《在地环境永续性》等书,本书为她的最新力作。
透纳(Mike Turner)
布鲁内尔大学地理与地球科学资深教授,主要研究议题包括地理学资讯系统、地理学教育以及墨西哥市的社会经济地理学。目前为环境与公民研究小组的一员。
读完《理解环境议题》这本书,我最大的感受是,原来环境议题并非只是科学家或环保人士的专利,它与我们每一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甚至可以说,是我们未来生存的关键。书中对于气候变迁对台湾在地农业的影响,做了非常细致的分析。例如,原本适合栽种的水果,因为气温的上升和降雨模式的改变,可能无法再继续维持原来的产量和品质。这不仅仅是农民的损失,更意味着我们餐桌上的食物可能会发生变化,甚至面临短缺的风险。它让我开始思考,我今天购买的每一份食材,背后可能承载着怎样的环境故事。 此外,书中对于台湾海域生态的探讨也让我触动颇深。我们知道台湾是一个美丽的海岛,拥有丰富的海洋资源,但随着渔业过度捕捞、海洋污染的加剧,许多珍贵的海洋生物正面临灭绝的危机。书中通过生动的文字和详实的资料,描绘了我们赖以生存的海洋正在承受的压力,从珊瑚礁的白化,到鱼群数量的锐减,再到塑胶垃圾对海洋生物的威胁。它让我意识到,我们享用的海鲜,并非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我们需要更负责任地去消费,去支持可持续的渔业,去减少对海洋的伤害。
评分《理解环境议题》这本书,让我对“永续发展”这个听起来有些遥远的概念,有了更接地气的认知。我们常常在媒体上听到“绿能”、“循环经济”这些词,但它们究竟意味着什么?在台湾这样的弹丸之地,我们如何在有限的资源下实现经济的持续发展,同时又不以牺牲后代子的福祉为代价?这本书用大量的篇幅,详细介绍了台湾在再生能源发展上的努力与挑战,比如风力发电的设置难题,太阳能的普及限制,以及地热、潮汐能的潜力。它并没有回避其中的困难,反而把这些挑战摆在读者面前,让我们看到,推动绿色转型绝非易事,需要科技的突破、政策的引导,更需要全民的共识与支持。 更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对“在地实践”的关注。它不只谈论宏观的政策,更挖掘了许多台湾民间团体、社区组织,甚至是个体在环境保护方面的创新尝试。从社区型的堆肥计划,到推广友善耕作的小农,再到推动减少一次性用品使用的个人,这些鲜活的案例让我感受到,环境的改变并非只靠政府或大企业,每一个普通人都可以是积极的行动者。书中所描绘的这些在地力量,给了我极大的鼓舞,让我觉得,即便我们个人的力量看似微薄,但当无数个微小的努力汇聚在一起,也能产生巨大的改变。它让我不再感到无力,反而充满了希望。
评分我一直觉得,要真正“理解”一个议题,绝不能只停留在表面的现象。许多时候,我们看到的是新闻里报道的极端天气、或是某个地方的生态破坏,但那背后究竟是什么在驱动?《理解环境议题》这本书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出色。它不仅仅是告诉我们“有什么”,更重要的是带领我们去探究“为什么”。例如,书中对于台湾曾经大力发展石化产业的经济逻辑,以及随之而来的环境代价,有着非常深刻的探讨。它并没有简单地去批判,而是试图呈现当时的历史背景、经济考量,以及决策者们所面临的权衡。这让我能够以一种更宏观、更具同理心的视角去理解,为什么有些环境破坏会发生,并且在了解了根源之后,才能更有效地思考如何去改变。 而且,书中对于不同环境议题之间的关联性也有着精辟的阐述。它并没有将气候变迁、生物多样性丧失、水资源短缺等议题孤立来看,而是强调它们之间的相互影响和恶性循环。比如,气候变迁导致的降雨模式改变,可能加剧水资源短缺,进而影响农业生产,而为了提高产量而过度使用化肥农药,又可能进一步污染水源。这种系统性的思考方式,让我意识到环境问题是一个复杂的网络,牵一发而动全身。这本书让我不再是零散地接收信息,而是能够构建起一个更完整、更连贯的环境认知地图,这对于我日后更深入地学习和参与相关讨论至关重要。
评分我一直觉得,一个社会能否真正地迈向永续,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的政策制定是否能够真正地考虑到环境的长期影响。《理解环境议题》这本书,对台湾的能源政策,特别是再生能源的推广,进行了深入的分析。书中详细介绍了台湾目前能源结构的构成,以及面临的挑战,例如对化石燃料的依赖,以及核能的争议。它并没有直接去批判或赞美,而是试图呈现不同能源选项的利弊,以及它们对环境可能带来的影响。 这本书让我看到了台湾在发展再生能源方面的努力,例如风力发电、太阳能发电等,但同时也指出了其中的困难,比如土地取得、电网的稳定度,以及民间接受度等问题。书中还探讨了“能源转型”的复杂性,它不仅仅是技术层面的问题,更涉及到经济、社会、政治等多个层面的权衡。它让我意识到,推动能源转型,需要长远的规划和坚定的决心,也需要我们每一个公民的理解和支持。这本书让我对台湾未来的能源发展方向,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评分对于很多像我一样,生活节奏快、信息爆炸的台湾读者来说,《理解环境议题》这本书提供了一个难得的契机,让我们慢下来,去深入思考我们与环境的关系。书中对台湾地下水资源的保护和利用,做了非常详尽的论述。我们都知道水很重要,但具体台湾的地下水面临着哪些威胁?例如,过度抽取导致的地层下陷,工业和农业污染对水质的损害,以及气候变迁可能带来的降雨不均,这些都会对我们赖以生存的水源产生长远的影响。 书中并没有仅仅停留在数据的呈现,而是通过许多生动的故事,讲述了地下水对台湾社会经济的重要性,以及保护地下水资源的紧迫性。它让我明白,每一次的工业废水排放,每一次的不当农业灌溉,都可能对我们未来的饮用水安全埋下隐患。而且,书中还介绍了一些台湾在地社区,为了保护在地水源而进行的努力,例如,成立水源守护团队,推动减少农药使用,以及倡导节约用水的观念。这些在地实践,让我看到,即使是看似微小的行动,只要坚持下去,也能为我们共同的水源做出贡献。
评分《理解环境议题》这本书,让我对“环境正义”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我之前对这个概念有点模糊,只知道似乎和环境问题有关,但具体指什么,并不太清楚。书中通过一些台湾在地案例,生动地展现了环境污染如何 disproportionately 影响弱势群体。例如,一些工厂和垃圾处理厂,常常被设立在经济条件相对落后、居民环保意识较弱的地区,而这些地区的居民,往往承受着更严重的空气、水源污染,以及相关的健康风险。 这本书让我看到,环境问题不仅仅是生态问题,更是社会公平和人权的问题。它揭示了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社会资源分配的不均,可能导致环境负担的集中,从而加剧了社会的不平等。书中还介绍了台湾一些社区和民间组织,为争取环境正义而进行的抗争和努力,例如,推动更严格的环境法规,要求企业承担环境责任,以及为受污染地区居民争取补偿和健康保障。这些故事让我感到,环境正义的实现,需要我们所有人共同的关注和行动,去打破不公平的链条。
评分在我生活的这个时代,环境议题已经不再是“未来”的问题,而是“现在”的挑战。《理解环境议题》这本书,用一种非常直观且引人入胜的方式,将这些复杂的议题展现在我面前。尤其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关于台湾城市化进程对环境的影响的论述。从土地的开发、绿地的消失,到垃圾处理的困境、交通拥堵带来的空气污染,每一个城市居民都能从中找到自己的影子。它让我审视了自己居住的城市,那些曾经熟悉的角落,如今可能正面临着怎样的环境压力。 这本书并没有停留在揭示问题,而是积极地探索解决之道。它介绍了一些台湾在城市规划、绿色建筑、智慧交通等方面的创新尝试。比如,如何利用都市更新的机会,增加城市绿化面积,改善微气候;如何推广共享单车和公共运输,减少私家车的使用;如何优化垃圾分类和回收系统,减少填埋量。这些实际的案例,让我看到了改变的可能性,并且认识到,城市的环境质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每一个市民的参与和选择。它让我开始思考,我是否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做出一些更环保的选择,为我所居住的城市贡献一份力量。
评分《理解环境议题》这本书,打开了我对环境议题的全新认知。我一直以为,环境问题离我这个普通人有点遥远,更多的是政府和专家的事。但这本书让我明白,我们每个人都身处环境之中,并且受到环境的深刻影响。《理解环境议题》中对于台湾原住民文化与自然环境关系的探讨,尤其让我感到震撼。书中详细介绍了不同原住民族群,在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千年过程中,所积累的宝贵知识和生态智慧。他们对土地、水源、森林的尊重和依赖,是一种我们现代社会早已渐渐失落的连接。 书中并没有将原住民的传统视为过时的观念,而是强调了这些智慧在当今环境保护中的重要价值。例如,他们对森林的传统管理方式,如何保护生物多样性;他们对水资源的利用智慧,如何实现永续利用。这些都为我们如何在现代社会重塑人与自然的关系,提供了宝贵的启示。它让我意识到,我们过于追求所谓的“进步”和“发展”,可能已经付出了沉重的环境代价,而真正能够指引我们走向未来的,或许正是那些被我们遗忘的传统智慧。这本书让我对台湾这片土地上孕育的多元文化和生态智慧,有了更深的敬意。
评分《理解环境议题》这本书,简直就像一本为我们台湾人量身打造的环境科普读物,它用最贴近我们生活的方式,讲述了最重要也最紧迫的环境议题。我一直很关心我们台湾的生物多样性,特别是那些在岛屿上特有的物种。书中对台湾特有植物和动物的栖息地破坏,以及面临的生存威胁,做了非常细致的描述。从台湾黑熊在山林中活动范围的缩小,到高山特有植物因为气候变迁而面临的生存挑战,这些都让我感到揪心。 这本书并没有仅仅停留在悲伤的情绪,而是积极地探讨如何保护这些珍贵的生命。它介绍了台湾在国家公园、自然保留区等保护区域的设置和管理,以及一些民间团体在物种保育、栖地复育方面所做的努力。书中还提及了“生态廊道”的概念,如何将零散的栖地连接起来,为野生动物提供更安全的迁徙通道。这让我意识到,保护生物多样性,不只是保护某个物种,更是保护整个生态系统的健康和稳定,而这最终也关系到我们人类自身的福祉。
评分这本《理解环境议题》简直就像是为我们这些生活在这片土地上,每天呼吸着、感受着环境变化的人们量身打造的。我一直对我们周遭的空气品质、水资源,甚至是我们脚下的土壤都充满了好奇与忧虑。市面上关于环境的书籍不少,但很多都显得过于学术化,或是离我们台湾的实际情况有点距离。然而,《理解环境议题》这本书,从我翻开第一页开始,就让我有种“啊,原来是这样!”的豁然开朗感。作者似乎非常了解我们台湾在地面临的各种环境挑战,从北部的工业污染对河川的影响,到南部沿海地区因为地层下陷与海平面上升带来的海岸侵蚀问题,再到中央山脉因为过度开发而面临的水土保持危机,这些都不是纸上谈兵,而是我们真实生活的一部分。 更让我惊喜的是,书中并没有仅仅罗列问题,而是深入浅出地剖析了这些议题背后的成因。比如,在谈论空气污染时,它不仅仅是归咎于工厂排放,而是细致地分析了交通运输、区域性地形对污染物扩散的影响,甚至还触及了生活习惯的改变所带来的微型颗粒物增加。这种层层剥离、抽丝剥茧的叙事方式,让我这个并非专业背景的读者也能清晰地理解复杂的科学原理与社会经济因素是如何交织在一起,共同塑造了我们所面对的环境困境。它让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每天的选择,从交通方式到消费习惯,都可能在不经意间成为环境问题的一份子,或是解决方案的一环。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