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花图鑑2-中高海拔篇

野花图鑑2-中高海拔篇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野花
  • 植物
  • 图鉴
  • 中高海拔
  • 自然
  • 花卉
  • 摄影
  • 科普
  • 台湾
  • 生态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最好用易查的野外赏花图鑑

  你是否曾想认识满山绽放的各种美丽野花,却因不熟悉植物的科、属分类,而无法如愿呢?本图鑑在编排上,从大众的视觉感官出发,以一般观察野花时最醒目的花色、花瓣数作为查对分类的依据,让读者轻轻松松即可入手查阅。

  全书共介绍台湾中、高海拔山区约450种的常见野花,包括草本、藤本植物与灌木,其中并涵盖了近200种台湾特有种(含亚种与变种)植物;每种野花的图像记录都尽可能涵盖植株群落、花、果,进而呈现变异与近似种,另辅以特征、生态等文字说明,让读者按图索骥,不易错认;同时附记推荐的赏花地点,植物与人类生活的关联,以及与蝴蝶幼虫食草间的关系等。书后并详列中名、学名及分科索引,满足不同读者的需求。本书是认识台湾野花世界最方便实用的入门图鑑,也是进行野花观察、鑑定时最有利的工具书。

作者简介

张永仁

  高雄市人,1959年出生。1982年毕业于文化大学印刷系,专攻摄影。

  1986年起投入专业自然观察,致力昆虫、野花之生态摄影写作与田野调查研究。

  主要着作除本书外,另有《野花入门:张永仁的野花观察笔记》、《野花图鑑1:平地低海拔篇》、《昆虫入门》、《昆虫图鑑1》、《昆虫图鑑2》、《蝴蝶100:台湾常见100种蝴蝶野外观察与生活史》、《锹形虫54:台湾锹形虫全图鑑&野外观察等比例折页》、《我的昆虫野战队──主题观察别册》、《我的昆虫歌舞团──主题观察别册》、(以上皆远流出版)、阳明山国家公园解说丛书《赏蝶篇》三册、《蜻蛉篇》、《黑凤蝶──小黑的一生》、《铁甲武士──锹形虫》、《自然探祕──昆虫篇》套书十二册、《台湾赏蝶地图》、《台湾赏蝶图鑑》、《台湾赏虫记》、玉山国家公园解说丛书《玉山的甲虫》等。

  个人部落格
  张永仁的花虫恋
  blog.ylib.com/flower

攀登者的视觉盛宴:高山植物的生命史诗 一部献给探险者、植物学家与自然爱好者的珍贵图鉴 聚焦:亚高山带与高山带的坚韧生命 本书并非一部涵盖所有野花的百科全书,而是将目光投向地球上最为严酷、也最为壮丽的生态系统——亚高山带与高山带。当我们翻过中海拔的茂密森林,迎面而来的是一望无际的杜鹃灌丛、嶙峋的岩壁,以及在那看似贫瘠的土壤中,以令人难以置信的毅力顽强生长的植物群落。这本图鉴,正是为那些渴望深入了解这些“天空花园”中的居民而精心编纂的视觉与知识宝库。 第一章:环境的塑造者——高山环境的科学透视 在进入物种识别之前,我们必须首先理解这些植物赖以生存的极端环境。本书的第一部分,将深入剖析亚高山带(通常指海拔2500米至3500米左右)和高山带(通常指3500米以上,直至雪线)所特有的气候、土壤和生态压力。 1. 极端气候的物理学: 我们将详细阐述高海拔地区“永恒的寒冷”是如何影响植物的生长周期和形态结构。这包括短促的生长期、剧烈的昼夜温差、强烈的紫外线辐射,以及无处不在的风力胁迫。书中将配有详细的图表,对比不同海拔高度的年均温、降水量和日照强度数据。 2. 土壤的秘密与水资源的平衡: 高山土壤通常富含岩屑、有机质分解缓慢,且保水性或排水性极端。本章将探讨植物如何应对土壤贫瘠和季节性冻融循环带来的物理损伤。水是生命之源,但在高山,它可能以冰雪的形式被长期封存,植物如何发展出适应干旱和过湿环境的策略,是本书探讨的重点。 3. 生态系统的分带特征: 从针叶林上限的过渡带,到林木线以下的灌丛草甸,再到高寒草甸和冰缘带,我们将用清晰的剖面图展示不同海拔带的植被垂直分布规律。理解了环境的“舞台”,我们才能更好地欣赏演员的表演。 第二章:生命的奇迹——形态适应与生存策略 高山植物的美丽,在于它们为生存所付出的独特“代价”和演化出的精妙“盔甲”。本章将聚焦于形态学上的惊人适应。 1. 矮化与垫状生长: 高山植物常常呈现出低矮的垫状、团块状或匍匐的生长习性。我们不仅会展示这些形态的实例,还会解释其背后的物理学原理——如何利用地表的热辐射形成“微气候”,以及如何抵御风蚀和雪压。大量特写照片将捕捉到微小单元内部的热量积累过程。 2. 叶片的进化: 面对强烈的日晒和蒸腾作用,高山植物的叶片发生了显著变化。从厚实的革质叶、覆盖着蜡质层或浓密绒毛的叶片(如高山报春花),到卷曲或针状的叶形,我们将系统分类这些“防晒霜”和“保水器”。此外,对异乎寻常的紫红色色素(花青素)的积累进行深入分析,解释其在紫外线防护中的作用。 3. 根系的坚守: 根系在高山环境中扮演着比地面部分更关键的角色。本书将探讨深扎的木质化根系如何锚定岩石缝隙,以及某些物种发达的块根或球茎如何储备能量,以度过漫长的冬季。 4. 开花与传粉的“时间竞赛”: 在短暂的生长季内完成繁殖,是高山植物面临的终极考验。我们细致地记录了不同物种开花的精确时间窗。探讨它们如何吸引稀缺的传粉者(如特定的高山蜂类或食蚜蝇),以及一些自花授粉策略的重要性。 第三章:物种的殿堂——精选高山代表植物详尽图鉴 本图鉴的核心部分,将严格聚焦于特定地理区域内,分布在亚高山带和高山带(海拔2500米以上)的代表性野生植物。我们力求在种类选择上兼顾科学代表性与视觉冲击力。 1. 杜鹃花科(Ericaceae)的“高山旗帜”: 这一家族在高山灌丛带占据主导地位。我们将详细描绘不同种类的杜鹃,不仅包括其花朵结构,更关注它们低矮、木质化的树干形态。例如,那些在风口被雕刻成“旗形”的个体,它们的生长年轮揭示了时间的缓慢流逝。 2. 高山罂粟与菊科的“日光追逐者”: 专门开辟章节介绍高山地区特有的罂粟属植物,以及菊科中那些演化出“向日性”的花序(能够追踪太阳以提高花序温度的物种)。 3. 莎草科与禾本科的“隐士”: 很多高山草甸由看似不起眼的莎草和禾本科植物构成。我们使用高倍放大镜拍摄的特写图,展示了它们在适应高强度光照和风力下,叶片和颖片的微小结构变化。 4. 岩生与冰缘植物的“极限生存者”: 聚焦那些生长在碎石坡、冰碛物或岩石裂缝中的稀有物种。这些植物往往寿命极长,生长极其缓慢,形态高度特化,如某些石竹科或景天科的“抱石”物种。图鉴将记录其生境的精确坐标类型(如坡向、海拔)。 图鉴结构细节: 每一种植物的条目都将包含: 标准科学命名与地方俗名。 形态学特征(花、叶、果实)的多角度高清摄影。 生长习性剖析图(展示根系、茎的地下部分)。 海拔分布范围与生境偏好(例如:喜酸性或碱性土壤,耐受程度)。 记录照片中展示的“生存故事”——如叶片上的伤痕、雪压的痕迹等非标准描述。 第四章:保护与伦理——走进高山不留痕迹 对极致之美的欣赏,必须伴随着高度的责任感。本章旨在引导读者以负责任的态度对待高山生态系统。 我们将探讨全球气候变化对高山植被带的直接影响——“温室效应引发的向上迁移”如何压缩了顶端物种的生存空间。最后,本书提供了一套严格的野外观察指南,强调“只记录,不采摘”的原则,确保我们在每一次攀登中,都能将对这片脆弱生态的影响降至最低。 总结: 《野花图鉴2-中高海拔篇》不是一本易于携带的轻便手册,而是一部需要仔细研读的参考书。它为那些愿意付出努力,攀上更高峰、去发现并理解那些在严酷环境下绽放的生命的读者,提供了一个全面、深入且充满敬畏的视角。它记录的,是地球上生命力最顽强的篇章。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如何使用本书 8
植物特征用语图解 14
名词解释 23

黄色的花 25
多瓣 26
6瓣 41
5瓣 47
4瓣 72
少瓣 75

白色的花 93
多瓣 94
6瓣 108
5瓣 113
4瓣 175
少瓣 198

蓝色的花 223
6瓣 224
5瓣 225
4瓣 232
少瓣 233

紫色的花 239
多瓣 240
6瓣 246
5瓣 252
4瓣 280
少瓣 293

红色的花 325
多瓣 326
6瓣 329
5瓣 331
4瓣 332
少瓣 336

褐色的花 341
多瓣 342
少瓣 343

绿色的花 347
多瓣 348
6瓣 351
5瓣 355
4瓣 363
少瓣 366

分科索引 369
中名索引 375
学名索引 379
后记 383

图书序言

后记

  2002年《野花图鑑1》即将付梓之际,心中即立下宏愿,打算再利用三、四年的时间,将中、高海拔较常见的野花,做个全面的记录与拍摄。期待第二本图鑑完成后,可以让一般读者在全台旅游赏花时,有足够的参考比对内容。当时盘算着:如果投注比拍摄《野花图鑑1》多三倍的时间,应该绰绰有余吧!始料未及的是,直到《野花图鑑2》即将印行的当下,才乍然惊觉这是七年后的事了!而自己竟也届龄「知天命」之年。

  这七年中,除了例行的工作与执着外,还遭逢许多生命中的大事。首先就是迁离了台北永和近三十年的旧居,还前后搬了三次家。最后一次搬家落定后,料想这里应该就是自己终老的住所,因此在2007年展开最后的冲刺,预计当年底就可以进行图、文的整理。没想到事与愿违,在如火如荼拼命找花的盛夏,九九峰一处荒谷的小小滑跤,被迫左手打上石膏,在家闲处了三个月,未完成的拍摄计划只得顺延一年。

  2008年春末,远流合作伙伴兼挚友崑谋骤然病逝的恶耗,无疑是生平面临的最大打击,一整个月几乎足不出户的自闭,直到520与挚友告别过后才慢慢走出低潮。没想到接踵而至的金融危机,又造成极度严重的持续性创伤,接下来的半年,在大自然中与花为伍虽能放空思绪,获得短暂的解脱,但回到家就再度感到莫名的沮丧与焦虑,勉强能自我解嘲的,是这期间不自主的减重了五公斤,算是唯一的获益。

  感念在爱妻的照料与扶持下,今年二月底,图、文资料如期交稿,尽管实质重负未释,「知天命」的乐观终得扫除心灵的阴霾,小小的缺憾是「心宽」之后,体重也不自主的复胖回来。如今,多年来的宿愿即将完成,感谢静宜、诗薇、阿赖的牵成,还有新的合作伙伴倖惠、小珊。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第四段** 老實說,我對於「圖鑑」這類書籍,一直以來總覺得它們比較偏向學術研究,離我這種平凡的登山客有點距離。但這本《野花圖鑑2 - 中高海拔篇》完全顛覆了我的看法!我被它極具吸引力的封面所吸引,然後就開始愛不釋手了。我常常在爬山的時候,看到很多漂亮的小花,心裡很想知道它叫什麼名字,但又不知道從何查起。這本書的出現,讓這個願望變得非常簡單。它的圖片真的超級清晰,就算是一些非常小的花朵,也能看得一清二楚,而且色彩非常真實,就像親眼看到一樣。更棒的是,它用的文字很淺顯易懂,不會有太多我看不懂的術語。它會告訴你這朵花大概長在哪裡,什麼時候會開,還有它長什麼樣子。我最喜歡的部分是,它會分享一些關於這朵花的有趣小故事,或是它在山上對環境有什麼幫助。這讓我覺得,這些花不再只是圖片,而是有生命、有故事的。我已經開始計劃下次去爬山的時候,要把這本書帶著,一路上像尋寶一樣,找找書裡介紹的野花。想像一下,在陽光灑落的山徑旁,發現一株書裡描繪得栩栩如生的野花,那種喜悅感,絕對是無與倫比的!

评分

**第一段** 拿到《野花圖鑑2 - 中高海拔篇》這本書,心情真的很興奮!身為一個長期在台灣山林間健行的愛好者,總是覺得手邊的圖鑑不夠用,尤其是在挑戰較高海拔的步道時,看到的許多美麗卻叫不出名字的花草,總讓人感到有些遺憾。這本書的出現,簡直就像是及時雨!封面上的那株高山杜鵑,色彩鮮豔得讓人心醉,光是看著就覺得可以感受到高山的清新空氣和那份獨特的生命力。翻開內頁,厚實的紙質和精美的印刷,一看就知道是嘔心瀝血之作。每張圖片都極為清晰,色彩飽和度也很好,幾乎可以媲美專業攝影作品。更讓我驚喜的是,它不僅僅是一本圖片集,更附有詳盡的文字說明,包括學名、俗名、形態特徵、生長環境、甚至還有一些與原住民或民間藥用的關聯。這對於我們這些非專業人士來說,是非常寶貴的資訊。我特別期待能藉由這本書,下次上玉山、雪山或合歡山時,能更深入地認識那些點綴在懸崖峭壁、雲霧繚繞之中的珍貴身影。那種從陌生到認識,從驚鴻一瞥到深入了解的過程,對我來說,就是一種最大的樂趣。我常常在想,台灣的高山生態是如此獨特而脆弱,了解它們,才能更好地去愛護它們。這本書無疑是我們走進台灣高山野花世界最棒的嚮導。

评分

**第八段** 我是一個長期旅居國外的台灣人,但我的心始終掛念著故鄉的山林。每當我回到台灣,最喜歡做的就是帶著家人朋友,一起去爬山。這次,我專程為這次的返台行程,購買了這本《野花圖鑑2 - 中高海拔篇》。我一直覺得,要向外國朋友介紹台灣的山林之美,除了壯麗的風景之外,那些點綴在山間的各式各樣的野花,更是不能忽略的細節。這本書的圖片精美絕倫,色彩鮮豔,細節豐富,完全可以作為向外國朋友展示台灣高山之美的絕佳素材。它的文字描述雖然是用中文,但其學名和一些基本的形態特徵,即使是沒有中文基礎的朋友,也能從圖片和圖片旁的示意圖中,獲得一些概念。更讓我驚喜的是,書中還提到了一些物種的地理分布,這對於了解台灣高山植物的獨特性,非常有幫助。我已經迫不及待地想在這次的旅程中,帶著這本書,和我的家人朋友們一起,在山林間尋找書中的野花,並向他們訴說台灣高山植物的故事。這本書不僅讓我對台灣的高山有了更深的認識,也讓我能以更具體、更有深度的方式,與我的親友分享這份屬於台灣的美好。

评分

**第五段** 這本《野花圖鑑2 - 中高海拔篇》真的是一本極具分量的作品!我之前一直尋找一本能夠系統性介紹台灣中高海拔地區野花的高品質圖鑑,市面上雖然有不少,但總覺得在內容的深度和圖片的精緻度上有所不足。直到我翻開這本書,才真正感受到什麼叫做「專業」與「用心」。從圖片的構圖、光影的捕捉,到文字的編寫、資訊的權威性,都讓我印象深刻。它不僅僅是一本圖鑑,更像是一本關於台灣高山生態的知識寶庫。我特別欣賞它在描述植物時,不只著重於單一的形態特徵,更會深入探討其與周遭環境的互動,例如牠們如何適應強風、低溫、強烈的紫外線,以及與其他生物的共生關係。這些內容對於我這個對生態學有濃厚興趣的讀者來說,是非常吸引人的。此外,書中收錄的物種相當廣泛,涵蓋了許多我過去可能錯過的珍稀或特有種,這大大拓展了我對台灣高山植物的認知範圍。我已經迫不及待地想在下一次的山林健行中,將這本書帶上,仔細對照,並記錄下每一次的發現。這本書絕對會成為我未來探索台灣高山之美的最佳夥伴,讓我能夠更深入地理解這片土地上生命的奧秘。

评分

**第六段** 身為一位長期居住在高山地區的攝影師,我總是在尋找能精準捕捉台灣高山野花細膩之美的工具。這本《野花圖鑑2 - 中高海拔篇》的出現,簡直是為我量身打造的!我對圖片的要求非常高,不僅要清晰,更要能展現出植物本身的生命力與獨特的光澤。這本書的圖片品質,絕對是頂尖水準。每一張照片都像是經過精心構圖,光線運用恰到好處,能夠將花朵最美的姿態呈現出來。我常常在拍攝時,會遇到一些辨識上的瓶頸,因為很多高山植物的外觀非常相似,但這本書的詳細描述,卻能從一些細微之處,例如花瓣的數量、花藥的顏色、葉子的排列方式,甚至是果實的形狀,來幫助我做出準確的判斷。更難能可貴的是,它還提供了一些關於「如何拍攝」的隱性提示,例如在陰天拍攝能更好地呈現花朵的真實色彩,或者在高海拔地區拍攝時,要注意光線的角度變化。這讓我感覺,作者不僅是一位植物學家,更是一位對自然之美有深刻理解的藝術家。我已經開始期待,帶著這本書,在下一次的高山攝影旅程中,不僅能拍出更精彩的照片,還能對鏡頭下的每一個生命,有更深層的認識與尊重。

评分

**第九段** 老實說,我對植物學並非科班出身,但對台灣的山林卻有著莫名的熱愛。每次上山,看到那些在懸崖峭壁上、在高山草原上,默默綻放的生命,總是讓我感到一種莫名的敬畏。這本《野花圖鑑2 - 中高海拔篇》的出現,對我來說,就像是打開了一扇通往高山秘密花園的大門。我非常喜歡它親切易懂的文字風格,沒有過多的學術術語,而是用一種就像和老朋友聊天一樣的方式,娓娓道來每一種野花的特性。圖片的品質更是不用說,清晰、真實、美麗,彷彿能聞到那高山特有的清香。我最欣賞的是,書中不僅僅是介紹花朵本身,還會帶我們去了解它們的「生長環境」,像是「生長在迎風坡的灌叢中」,或是「喜愛潮濕的林下」,這些細節讓我對這些生命的韌性有了更深的體會。我常常在想,為什麼這些看似柔弱的花朵,卻能在如此嚴酷的環境中生存下來?這本書,似乎給了我一些解答。我已經將它列為我下次高山行程的必備品,我希望藉由它,能更深入地認識這些高山上的小精靈,並在心裡默默地感謝它們,為我們的山林增添了如此繽紛的色彩。

评分

**第十段** 這是一本真正能夠「走進」台灣高山野花世界的圖鑑。我一直認為,圖鑑的價值,不僅僅在於辨識,更在於引導讀者去觀察、去感受、去理解。而《野花圖鑑2 - 中高海拔篇》在這方面做得非常出色。它不僅僅是一張張美麗的圖片和幾個簡短的描述,而是透過作者細膩的筆觸和豐富的知識,將每一種野花背後的故事娓娓道來。我最喜歡的部分是,它會將花朵的形態特徵與其在生態系中的角色緊密結合,例如某種花朵特殊的蜜腺結構,是如何吸引特定的傳粉昆蟲,或是某種植物的絨毛,又是如何幫助它抵禦高山的嚴寒。這些讓我感到,每一個生命都在用自己的方式,與這個世界產生聯繫。此外,書中也包含了一些關於植物名稱的由來,以及一些與地方文化、民間傳說的連結,這些都讓這本書增添了更多人文的色彩。我常常在想,台灣的高山,不僅僅是地理上的高度,更是生命力與靈性的匯聚之地。這本書,無疑是引導我們深入體會這份獨特魅力的最佳引導者。我迫不及待地想帶著它,再次踏上我的高山旅程,用更謙卑、更細膩的目光,去感受這片土地上,每一個生命的律動。

评分

**第三段** 作為一個對台灣本土植物頗有研究的園藝愛好者,我必須說,《野花圖鑑2 - 中高海拔篇》這本書的內容水準,絕對是我見過數一數二的。我平常就會接觸一些高山植物的栽培,但總覺得對它們的野生狀態、自然分布以及更廣泛的生態連結了解不夠深入。這本書就提供了一個絕佳的切入點。它詳細的介紹了許多我只在書籍或網路上看過、但卻對其真實樣貌和生長環境缺乏具體概念的物種。圖片的清晰度和準確度,足以讓即使是初學者也能辨識出基本的形態特徵,而對於有一定基礎的我來說,則能從中發現許多過去忽略的細節,例如花蕊的結構、萼片的形狀,甚至是一些與生長環境相關聯的微小特徵。此外,書中對每個物種的棲地描述也極為到位,這對於我規劃未來的野外觀察路線,或是嘗試復育一些瀕危的高山植物,都有著極大的參考價值。我特別喜歡它提到的一些關於植物適應中高海拔環境的策略,像是絨毛、蠟質層的演化,這些都讓我對生命的韌性有了更深的敬意。總之,這是一本兼具學術價值和實用性的專業圖鑑,對於所有對台灣高山野花感興趣的人來說,都絕對是不可或缺的工具書。

评分

**第七段** 這本《野花圖鑑2 - 中高海拔篇》簡直是我近年來在台灣購買的書籍中,最讓我滿意的一本了!我一直對台灣的山林懷有特殊的情感,常常會利用週末假期,深入各地的國家公園或自然保護區進行健行。過去,我總是覺得自己對所見到的野花,認識非常有限,常常只能用「紅色的小花」、「黃色的葉子」來形容,感覺非常膚淺。這本書的出現,徹底改變了我的狀況。它的圖片質量非常高,每一朵花的細節都清晰可見,而且色彩真實,不會有那種過度飽和或失真的感覺。更重要的是,它的文字描述非常翔實,除了基本的植物學名和俗名之外,還詳細介紹了每一種野花的形態特徵、生長環境、花期,甚至還有一些關於它們在生態系中的角色,例如吸引哪些昆蟲授粉,或者對鳥類提供食物等等。這些額外的資訊,讓我覺得非常有意思,也讓我對山林中的生命有了更宏觀的認識。我已經開始計畫,下次爬山的時候,就把這本書放在背包裡,沿途邊走邊查,就像是在進行一場尋寶遊戲。我相信,有了這本圖鑑的幫助,我對台灣高山野花的認識,將會邁入一個全新的境界。

评分

**第二段** 哇,這本《野花圖鑑2 - 中高海拔篇》真是讓我驚豔不已!我一直以來都對台灣的山林懷有深厚的情感,尤其是那些在高山上默默綻放的生命,總有種神秘又堅韌的美感。過去,要辨識這些高山植物,總是要翻閱許多資料,而且常常因為圖片不夠清晰,或是說明不夠詳盡而感到困惑。但這本書,真的徹底解決了我的煩惱。它的編排方式非常清晰,按照科屬或地區來分類,讓我不論是隨機翻閱還是有目的性地查找,都能快速找到所需的資訊。圖片的品質更是無可挑剔,色彩真實,細節豐富,連花瓣上的紋理、葉片的邊緣都能看得清清楚楚。最讓我感動的是,作者在介紹每一種野花時,不僅僅是枯燥的學術描述,還融入了一些觀察上的小提示,像是「在清晨陽光照射下,花瓣會呈現更為飽滿的粉紅色」或是「留意在岩縫中尋找牠們嬌小的身影」,這些細膩的觀察,讓我感覺作者就像一位經驗豐富的山林嚮導,在用最親切的方式帶領我們認識這些寶貴的植物。我迫不及待地想帶著它,下次去高山走走,親自驗證書中的描述,並嘗試辨識我遇到的每一朵美麗的野花。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