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红楼梦》的开卷诗正是曹雪芹一生的註脚;
却又是怎样的经历、怎样的蕴育,
方能造就写下这本古今奇书的曹雪芹?
康熙驾崩后,皇四子硝禛即位成为雍正皇帝。世代任职江宁织造府的曹家正为如何揣摩上意而伤透脑筋,年幼的曹霑便在长辈的考量之下送往北京平郡王府做表哥福彭的伴读,但此时的曹霑尚不知世事险恶,镇日胡闹玩乐,悠闲度日。
为了取得威信及巩固地位,雍正即位后,便开始对付当初反对他的朝中官吏,苏州织造府李煦一家因此被抄,李煦流放塞外,家人也沦为遭拍卖的官奴。李煦的孙女李玥因其闭月羞花之貌,势必会成为众人争夺的对象,为了保全李玥,暂时将她送至江宁织造府中躲避,和后来南返的曹霑情谊甚笃,同进同出。而李家被抄后,曹家也开始想尽一切办法给皇帝好印象,希望能多过几天平安日子。
李玥藏身江宁织造府的事情毕竟暴露,有心人趁隙前往抢人,曹霑的太姨李芸为保全李玥,便称自己是李玥而让来人带走,真正的李玥则隐身戏班。
在剷除年羹尧、隆科多二人后,雍正回头再对付曹家,下旨再贬曹頫,企图将曹家赶尽杀绝……
曹雪芹的《红楼梦》除了写出人物的真性情,也写出千古不去的宿命禁锢;
端木□良的《曹雪芹》则描绘歌舞昇平之下的暗潮汹涌,
揭开「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背后的深沉与哀伤。
作者简介
端木蕻良(1912.9.25─1996.10.5)
当代着名作家,原名曹汉文,又名曹京平,曾使用黄叶、罗旋、叶之林、曹坪等笔名。1912年9月25日生于辽宁昌图。1932年于清华大学学习期间,开始文学创作活动,发表小说处女作《母亲》。1933年开始创作长篇小说《科尔沁旗草原》,为三十年代重要的文学作品之一。1980年,当选北京市作家协会副主席,1984年当选中国作家协会理事。1996年10月5日,因病于北京逝世,享年84岁。
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科尔沁旗草原》、《大地的海》、《大江》、《江南风景》,短篇小说集《憎恨》、《风陵渡》,童话《星星记》、京剧《戚继光斩子》、《除三害》,评剧《罗汉钱》、《梁山伯与祝英台》及长篇历史小说《曹雪芹》等。
第四四章 风刀霜剑花空好 骨冷魂飞月自沉
第四五章 横塘路桨声已渺 三生愿梦影犹酣
第四六章 荒投野店多奇遇 席开戴寓惹因缘
第四七章 五香何期雾香笼 鸟符应兆兵符握
第四八章 徐之先高节全金凤 汤老板苦心脱罪囚
第四九章 郎舅私心占好运 扶倩巧笑做令官
第五十章 曹霑赌场参玄理 贵妇雅座卖风流
第五一章 梅边柳畔问死生 木续剑合寻把柄
第五二章 剧里台前都是戏 人间天上总关情
第五三章 刘仲温妙理论阴阳 张宜水别裁煳鸢鹞
第五四章 雾?看花迷蝴蝶 云中揽月梦鸳鸯
第五五章 邹老板造园出新意 恽帮闲对景见捷才
第五六章 太夫人权住罗王府 霑公子情殷见玥儿
第五七章 金凤无心得消息 会帮有意散讥讽
第五八章 大妞肠连九曲滩 福彭运赛三春景
第五九章 梦断鹊桥空灵窍 魂沾燕翅堕香泥
第六十章 田文镜只身取了凡 雍正帝再拟贬曹頫
推荐序
见识西洋与转骨长大:端木蕻良和他的小说《曹雪芹》
端木蕻良(1912-1996)的《曹雪芹》始于康熙(1654-1722)之死。他以凤姐的「一夜北风」之句来起首全书,而当历史的关键时刻,被小说家用来报时的则是:西洋自鸣钟,北京帝王的内殿如是,江宁织造的府邸亦然。后者尤其生动了我们对男孩雪芹的岁月想像:在姑姑未嫁前的卧室,这位遗腹子由婴而幼,渐渐长大。端木蕻良特别在朴雅风格的私人空间装置了在当时堪称尖新奇器的女形立钟。既是放置桌上,想来尺寸不大,至少不像「畅春园」那儿的是落地式,更有意思是一北一南两钟的造型有异。在属于男性宏大叙事的史观下,见证夺宫政变的计时器亦须男偶搭配:曲发深目、短衣窄裤的五吋绢人,会随发条声自格门而出,当钟响前,还在沙上跪写「天下太平」四字;殿内丑末寅初的「当当当」三响,应答着皇榻垂死喉痰的「唿噜唿噜」;行礼如仪的时间告示,兼及视听的一场表演,沙之书的四字,更反讽了政治舞台的不平不静。
清史疑案与曹红故事息息相关,此为红学共识,其中发生于一七二二年、所谓的雍正(1678-1735)夺嫡一事,亦涉及我们对曹雪芹生平的解读。有关这一点,端木在他的红学杂文,就雪芹生年上採信了一七一五年而非一七二四年之说,但基于艺术考量,到小说实作时又将之提前了两年。换言之,雍正元年的一七二三年,雪芹已十岁,如此安排是「为了使他稍大一点儿,稍稍沖淡他一些早熟的痕迹」。登场端木小说世界的红楼作者,其首演情节也不寻常:他─不─见─了!对家人而言,其焦虑惶惑感或不输闻讯康熙驾崩。好在他没像《红楼梦》中的英莲一样被拐走,原来织造府的小祖宗被自己的嗜读欲望所拐骗,一时去躲看《女仙外史》了,闹得上上下下不平不静,幸而失踪人口自动现身,当堂前受训母执长辈后,乳名占姐儿的雪芹回到自己房里──会是「怡红院」一样的所在吗?没有那么琳瑯满目。原来的女主人不尚华丽,只是全无珠光宝气的木质家具与木石摆设。端木虽不似曹雪芹、张爱玲(1920-1995)出身国史级的显赫家族,但亦是来自东北昌图的地方名门,故对「富贵」美学的细节再现颇见品味与功力,相当程度能正面回应《红楼梦》原着的艺术之道,包括:从容不迫的一派闲雅、百姓日用的民俗趣味与女性意识的美感灵敏;比方曹雪芹乳名、学名的命名经过,他成长环境的物质描绘。拥有女性乳名的男性主人,长于妇人之手与妇人之室,其室内布置亦充满女性符码,最醒目的便是桌上的钟与墙上的画;立着的铜铸半裸女像,手托左右摇晃的带摆,滴哒滴哒不已;挂着的少妇则正在倚栏望月,乍看几乎真有其人。小说家告诉我们,旷世天才的曹雪芹就是在这样东方仕女画面与西方裸女的钟摆声中长大。
重视西洋文物与读物更见于端木蕻良的红学专着,也就是由北京作家出版社汇编他一九四一年至一九九六年相关的十七篇讨论,名曰《端木蕻良细说红楼梦》(二○○六)之书。对台湾读者而言,倍感亲切者莫若他的红学两大认同恰是渡海来台学者的学术成果:其一,台大历史系李宗侗(即李玄伯,1895-1974)教授的曹雪芹遗腹子身世等曹学之说;其二,中研院院士方豪(1910-1980)神父因自身宣教而钻研交通史的《红楼》西洋物品考据;两位在中日敌对期间的心血结晶,乃红学史页的划时代之作,影响重大,端木蕻良的接受便是一例。
小说也蜻蜓点水曹霑与西洋文学经典的渊源,盖红学圈每乐道《龙之帝国》(W. Winston: Dragon’s Imperial Kingdom, 1874)的传闻,据云这本已失落的英文回忆录,载有淘气的小雪芹因偷听曹頫(1706-1774)家宴时英国丝绸商温士顿说《圣经》、莎翁故事而受罚之事。可惜此一东西文化交流的佳话终不可考,倒是出身天津汇文、南开等教会中学的端木蕻良屡屡将《红楼梦》互文于《圣经》,如大观园之于伊甸园,脂本的尤三姐之于抹大拉的马利亚。相较于唯物史观的红学社群(中国红楼梦学会章程之任务首要为:鼓励会员努力学习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积极从事《红楼梦》学术研究、教学和编辑出版工作),甚而非此群类如我们熟知的历史小说家高阳(1926-1992),端木蕻良基督宗教的文学论点毋宁值得关注。
如果将基督宗教化约为西方,西方化约为启蒙,启蒙化约为现代性,则《红楼梦》具启蒙现代性之说并不致突兀,特别是此未竟之书在「成长文学」方面的先知先行。按西方文学史视此一文类为文学转型现代的重要指标之一,儿童少年应浮出历史地表,他们的成长足以赋予认真的问题意识,并形成某种抵抗的美学──「拒绝『成长』的『成长』文学」,十八世纪的曹雪芹实为全人类留下了早熟的经典示范。截至目前为止,在以曹雪芹为名的传记文学专着中,端木蕻良未能终卷的《曹雪芹》最能符合此一成长文类的意旨。
在台湾民众的日常生活中,迄今还保有若干「成长」礼仪,台南府城的「做十六岁」、「拜七星妈」已是地方文创产业项目;普遍行之于各地各家的食补药补「转骨汤」也不陌生。成长之路多险阻,务必祈求神明庇护、克尽家长料理之责,从天命而人事的面面俱到。端木蕻良对十岁到十六岁的曹雪芹,往往借由名字、空间的转换,人物的交往,事件的发生来标示他的转骨长大,当然,不能从缺者必有生离死别与性爱萌动。
乳名占姐儿的男孩,由江宁织造府北上京城平郡王府,他伴读表兄福彭(1708-1748)时期已拥有了曹霑的学名。千红一哭、万艳同悲的女性輓歌中,圆明园绣工的大妞与她铸剑为业的妹妹二妞,无疑脱胎于红楼二尤,但端木却更有创意地为我们引介了并未充分展现于红楼原着的另类职场生涯,纤纤素手的神指之功,由针尖而刃锋,更紧要是端木所认定曹雪芹「真情主义」的实践。难得端木历经个人病苦与文革磨难,当少壮不再的渐老之年,却仍能保有当年青春鹰扬、初涉文坛之作《科尔泌旗草原》的热度、力度与愿景。《曹雪芹》的「真情」也及于君臣间的相知相契,曹寅(1658-1712)和康熙的点点滴滴,年年岁岁滋润着孙辈占姐儿∕霑儿的心田。虽然雍正令曹家每生伴君如伴虎的畏惧之心,但十二三岁的皇子弘历(1711-1799)与十五六岁的福彭、十岁的曹霑,他们三人站成品字形的「顾曲知音」之晤,亦是令人动容不已。盛清三帝,常与曹家并论:美籍史学家史景迁(J. Spense 1936-)首以《曹寅与康熙》一书蜚声学界;关于雍正,则有二月河(1945-)受到红学学者冯其庸(1924-)鼓舞的历史小说问世,算是正面评价的翻案之作;至于干隆,周汝昌(1918-)对作家王永泉(1945-)的《干隆与曹雪芹》、《干隆与高鹗》也殷盼之。从这个纪录来看,端木蕻良的《曹雪芹》有连环三世之功。
当上一世纪的二○年代,上海亚东书局推出新式标点并加以版本考据的章回小说二十八种,可谓白话典律、实证典范结合知识生产的着例,「新红学」也因此诞生。九十年来,阅读生态因资讯科技介入而巨幅改观,值此e化微网的时代,「高宝」仍致力古典改写的纸本印行,意义不凡。我有幸先睹为快,拜读台湾正体版,当翻阅尚未成书出版的三叠样稿,自会想起捧读简体版的种种。一九八○年左右,海崃两岸的端木与高阳不约而同,同步编写《曹雪芹》,后者相关系列共计十二册,我也两度应邀发表相关的论文,相对来说,「高宝」此一序文比较不沉重。出于好奇,同时更珍惜这份信託,所以特别情商顺平试读,她目前在中央大学中文所硕士班就读,心心念念要以《红楼梦》为题。非常谢谢她应允为期一週的指读作业。再见时,被红楼课堂暱称「探春助理」的顺平,很明快地给了我一个肯定的答案:「很喜欢,很感动笔花和茶仙那一段」。我们都同意:《曹雪芹》是值得专业与非专业一起来读的好书。
国立中央大学中文系教授暨红学研究室主持人 康来新
读完《曹雪芹(下)》的章节,一种难以言喻的震撼感油然而生。我一直以为自己对曹雪芹已经有了相当的了解,但这本书所呈现出的细节,让我看到了一个更为立体、更为鲜活的人物。书中对他晚年生活的描绘,不再是简单的一笔带过,而是深入到他日常的点滴,他如何与亲友相处,如何在逆境中寻找一丝希望,这些都让我对他的人生有了更深的同情与理解。尤其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并没有将他塑造成一个神话般的人物,而是还原了他作为一个普通人的情感,他的挣扎,他的无奈,他的坚持。这种真实的描绘,反而让我觉得他更加伟大。我能够想象,在那个动荡的年代,作为一个文人,他所承受的压力有多大,但他依然没有放弃对文学的热爱,这是多么令人敬佩的精神。这本书让我觉得,了解曹雪芹,不仅仅是了解一位作家,更是了解一段历史,了解一种精神,了解一种在困境中依然闪耀着人性的光辉。
评分这本《曹雪芹(下)》带给我的,是一种久违的阅读惊喜。在翻阅之前,我曾设想过书中会描绘怎样的曹雪芹,但实际读到的内容,远超我的预期。书中对曹雪芹晚年生活的刻画,极其细腻且真实,仿佛我正身处其中,亲眼见证着他的生活点滴。那些关于他日常的描绘,比如他如何打理庭院,如何与家人朋友交流,甚至是如何在困顿中寻找乐趣,都让我感受到一个鲜活而有血有肉的曹雪芹。我一直对《红楼梦》的创作过程充满好奇,而书中对这方面的探讨,也给了我新的启发。它不仅仅是关于一个作家如何写作,更是关于一个在特定历史时期,用文字记录时代、反思人生的艺术家,他的思考方式,他的情感寄托。这本书让我看到了,即使在生活的低谷,曹雪芹依然保持着他对艺术的执着和对生活的热爱,这种精神力量,是跨越时空的,是值得我们学习的。我在这本书里,收获的不仅仅是知识,更是一种对生命、对艺术的深刻感悟。
评分这本《曹雪芹(下)》的封面设计就足够引人遐思,淡雅的色彩,古朴的字体,仿佛穿越了几个世纪,将我一下子拉回那个时代的北京。拿到书的那一刻,指尖传来的质感,就预示着这不仅仅是一本书,更是一场关于历史、关于文学、关于一个伟大灵魂的探索之旅。我最期待的,当然是书中对曹雪芹晚年生活的描绘,那段充满辛酸与不屈的日子,是如何孕育出那部传世巨著的?他是否会像我许多次想象的那样,在清贫中依然保持着对艺术的执着,在困顿中依然闪烁着人性的光辉?书中的字里行间,是否会描摹出他为了《红楼梦》呕心沥血的每一个细节,每一个让他辗转反侧的诗句,每一个让他扼腕叹息的情节?我多么希望,这本书能让我走进他的内心世界,感受他所承受的压力,体味他所怀抱的理想,甚至,能触碰到他偶尔的喜悦与慰藉。这本书,对我来说,是期待已久的馈赠,是连接过去与现在的一座桥梁,我迫不及待地想踏上这段旅程,去更深层次地理解这位伟大的文学家,理解他的生命,理解他的作品,理解那份穿越时空的震撼。
评分《曹雪芹(下)》这本书,与其说是一本传记,不如说是一次穿越时空的对话。我一直着迷于曹雪芹这位传奇人物,他的一生仿佛一部跌宕起伏的小说,而他的作品《红楼梦》,更是将他的才华与洞察力展现得淋漓尽致。这本书,将我带入了他的人生下半场,那个充满了未知与艰辛的岁月。我渴望知道,在那样的时代背景下,他如何保持着对文学的热情,如何与命运抗争,如何将他的人生经历与对社会的观察,融入到那部不朽的巨著中。书中是否会展现他与当时社会名流的交往,他是否会从那些经历中汲取灵感,又是否会因为人情世故而感到失落?我期待的,是书中能够揭示更多关于他创作《红楼梦》过程中的细节,那些可能被历史尘埃掩埋的故事,那些让他灵感迸发的瞬间,甚至是那些让他痛苦挣扎的时刻。这本书,是我对于理解曹雪芹内心世界的一次迫切渴望,是想要更深层次地走进他的人生,感受他生命的力量。
评分翻开《曹雪芹(下)》,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那种扑面而来的历史厚重感,仿佛空气中都弥漫着古老京城的尘埃与烟火气。我一直对曹雪芹这位伟大的文学巨匠充满敬意,他的人生充满了传奇色彩,而他所创作的《红楼梦》更是华夏文学史上的一座高峰。这本书,无疑是想要深入挖掘这位“书中人”的真实面貌,尤其是在他的人生后期。我尤其好奇书中会如何描绘他晚年的生活困境,那些流传下来的零星记载,总让我心生怜悯,又不禁扼腕。他是如何在一个动荡的时代,在物质匮乏的情况下,依然坚持着那份文学理想?他是否会在困顿中找到精神的慰藉,他在与人交往中,是否依然保持着那份文人的清高与傲骨?书中是否会揭示更多关于他创作《红楼梦》过程中的鲜为人知的细节?那些他为了一个词、一个句而苦思冥想的夜晚,那些他为了塑造一个人物而倾注的心血,是否都能在书中得到细致的展现?我渴望通过这本书,能够更真切地感受到这位巨匠的灵魂,理解他生命的价值,感受他留给后世的宝贵财富。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