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st Paradise失落的威尼斯紙上建築提案 Invisible Architectural Exhibitions of Venice

Lost Paradise失落的威尼斯紙上建築提案 Invisible Architectural Exhibitions of Venice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原文作者: Taro Igarashi、Sotetsu Sha
圖書標籤:
  • 威尼斯
  • 建築
  • 紙上建築
  • 展覽
  • 曆史
  • 設計
  • 城市規劃
  • 意大利
  • 建築設計
  • 藝術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謝宗哲與五十嵐太郎首度攜手閤作

  另類當代建築創作軌跡的完全披露!!

  劉剋峰專文「全景敞視的展覽強迫癥」

  當代建築展覽現象及邏輯的完全解說!!

  威尼斯建築雙年展是兩年一度的國際建築展演盛宴,提供前衛建築思想與設計實驗的重要場域。本書集結多篇日本與颱灣當代建築創作者經典的建築提案,讓一些極具特色與創意的落選作品,也能有機會被大傢認識,彌補未能抵達威尼斯建築雙年展現場的遺珠之憾。

作者簡介

五十嵐太郎 Taro Igarashi

  1967年齣生於巴黎(法國)。東京大學工學部建築學科畢業,東京大學大學院碩士課程修瞭。博士(工學)。專長為建築史與建築理論。目前為日本東北大學建築學係教授。建築史.建築評論傢。2008年威尼斯建築雙年展日本館總策劃(commissioner)。最新著作為『映畫的建築/建築的映畫』(春鞦社,2009年)、『建築如何透過各種迴路與社會相連』(彩流社,2010年)、『建築.都市 Book Guide 21世紀』(彰國社,2010年)等等。

謝宗哲 Sotetsu Sha

  日本東京大學建築學博士。現任亞洲大學創意設計學院專任助理教授、國立交通大學建築研究所/東海大學建築學係兼任助理教授、Atelier SHARE主持人。2009年開始發起LPA(Little People Architects)聯盟,以作為年輕建築師的共同創作平颱。譯有『安藤忠雄的都市徬徨(2002)』、『伊東豐雄的建築冒險記10則(2007)』、『關於現代建築的十六章—空間時間(2008)』等經典翻譯著作。著有『Pioneer Forever—建築傢伊東豐雄』(2010,天下文化)。

著者信息

圖書目錄

Preface
從看不見的展覽到被記錄的建築軌跡 謝宗哲

Essay
對於亞洲與建築雙年展的思考 五十嵐太郎
關於日本館策展負責人(commissioner)的選拔
颱灣館的策展負責人審查
深圳.香港都市 / 建築雙年展漫步

Exhibition Proposals
作為當代建築寓言或預言的建築提案

[日本館]
01. 超越機械論的秩序 竹山聖
02. 東京計畫2010 八束□□□+URBAN PROFILING
GROUP +吉村靖孝+柄□祐輔
03. 小(Small_) KDa
04. 威尼斯的REHOUSE 池田修+密柑組
05. COOL.METABOLISM 北山□+塚本田晴、西呎立衛
06. 番外篇 威尼斯雙年展日本館藝術展提案 椹木野衣 重力與稻妻(閃電)LIGHTNING THE GRAVITY 矢延憲司 繁殖 / 發掘 / 歡樂 / 觀光 榎忠

[颱灣館]
07. 法自然 劉剋峰+小智研發
08. 無限島嶼 薛丞倫+黃若珣
09. 建築:空間的新衣 謝宗哲+ LPA
10. Take a------------Break 曾瑋

Thesis
全景敞視的展覽強迫癥 劉剋峰

Appendix
01. 威尼斯建築雙年展中的曆代日本館與颱灣館
02. 協力作者
03. 照片版權

圖書序言

編者序
從看不見的展覽到被記錄的建築軌跡
From Invisible Exhibition to Visible Document謝宗哲

  威尼斯建築雙年展不應該是博物館。也就是說這個展演場域所渴望的會是一種對於未來的、尚未發生的、前衛的、實驗性的想像。--五十嵐太郎

  ● La Biennale di Venezia / 威尼斯(建築)雙年展神話 La Biennale在義大利語中是指「隔年的祭典」的意思。也就是說威尼斯雙年展是每兩年一度於威尼斯所舉行的文化性祭典。它的曆史其實相當悠久,可以追溯到從1895年便開始舉辦的國際美術展為止。除瞭從1932年開始設置瞭電影部門(現在的威尼斯影展是每年舉辦)成為世界上的先驅之外,音樂(1930~)、戲劇(1934~)、舞蹈(1999~)等也陸續開始舉行。建築部門的雙年展從1980年開始舉辦,2010年則為第十二屆。展覽內容包含位於雙年展花園展區(Giardini)的各國永久展覽館之展示之外,於綜閤主題展的造船廠展區(Arsenale)參展的世界建築傢們則針對終身成就奬、作品奬與展館奬的這三個部門來角逐威尼斯金獅奬。

  威尼斯雙年展(La Biennale di Venezia)首屆開辦於1895年,是由威尼斯政府策劃的國際藝術節。第一棟主展館—義大利館(原名為Pro Arte)位於雙年展花園內於同年完工,由義大利建築師Enrico Trevisanato設計,其新古典樣式的立麵則為威尼斯藝術傢Marius De Maria的作品。這個至今已有百年曆史的國際展覽,期間曾因第一、第二次世界大戰及1968年全歐的學生運動而中斷。1930年主辦單位從威尼斯市政府改為義大利政府所支持的獨立機構,展覽的範疇開始擴張,音樂節、國際影展(威尼斯影展)、國際戲劇節陸續開辦。1973年威尼斯雙年展改組,隨之國際建築展開辦(1975),而自1980開始有瞭第一屆所謂的「威尼斯建築雙年展」,截至目前為止含本屆已經舉辦瞭有十一次之多。而颱灣是從2000年的第七屆纔正式參展的。不過由於國傢館展區的雙年展花園區早已飽和而有禁建的規定,加上颱灣在國際地位上未被認定為國傢,因此一直以來都是以國立颱灣美術館為主體來參與所謂的會外特展(Collateral Events)。除瞭第七屆是位於威尼斯大運河沿岸的巴提奧洛(Battioro)教堂旁之外,從第八屆以來便租藉普尼奇歐尼宮(Palazzo Delle Pirigioni)作閑置空間再利用的方式來作為颱灣館的建築展覽計畫。

  ● 建築雙年展參展現象 / 颱灣的建築處境 在去年底,由國立颱灣美術館所舉辦的『第十二屆威尼斯建築雙年展颱灣館參展提案徵選競圖』這項活動中,總共集結瞭曆年來最多的10組團隊競逐首奬以取得遠赴2010年威尼斯建築雙年展的颱灣館展示代錶權。當然威尼斯雙年展堪稱國際上曆史最悠久的文化性祭典之一,建築部門也從1980年揭開瞭序幕,成為目前為止規模最龐大的國際建築展,而有建築界的奧運或奧斯卡金像奬之暱稱的這個緣故之外,或許仍有其他的客觀因素值得玩味。 針對這樣的一個突發性的現象,若從比較正麵的角度來解讀的話,或許可以說颱灣新一代的建築創作能量逐漸活絡瞭起來,而威尼斯建築雙年展也的確提供瞭一個可供施展與揮灑的舞颱吧。然而,若從不同的觀點切入來談,可以發現在颱灣境內除瞭幾乎已成為商業行為的「新一代設計展」或其他相關學校單位所舉辦、作為應屆畢業生「創造迴憶」的「畢業製作展」之外,幾乎難以看得到針對建築領域積極提齣具有開創性或前瞻性觀念的展覽活動與相關場域存在,更遑論建築業界麵臨實際開發的經濟壓力下有任何能夠孕育齣具實驗性或未來性建築的可能;另一方麵,公共建築在公部門基於採購法而不明就裏地把建築與工程混為一談的荒謬處境之下,有心的建築創作與執行彷彿被銬上重重枷鎖而窒礙難行。於是,我們可以進一步地來推論,也許颱灣建築環境的問題並不來自於核心的建築知識論與方法論,而是在不健全的邊界條件(包含法令、經濟能力、人民素養)之下所造成的,亦即缺乏得以讓好建築落地生根並持續成長的土壤的緣故。因此有企圖心但又不知該何去何從的年輕建築人們,自然會找尋生命的齣口,而具有高度實驗性格的威尼斯建築雙年展就成瞭充滿設計能量之創作者們一試身手的絕佳舞颱。

  ● From Invisible Exhibition to Visible Document  由於整個遊戲規則採取的是透過競圖來選拔策展資格的作法,因此即便有不少極具潛力的參展提案,但就結果論與現實的狀況而言,是隻有獲得首奬的團隊纔具有讓提案被呈現齣來的機會。然而,從建築競圖的曆史來說,往往某些「遺珠之憾」反而是更充滿開創性與預言性的,例如最著名的案例就屬80年代的巴黎拉維列特公園(Parc de  La Villete)競圖案。其中最後屈居第二名的庫哈斯案就非常具有代錶性,而成為後人津津樂道的經典。因此,可以肯定的是,除瞭基於主辦單位所根據的某些主要目標或任務而獲得參展權的首奬之外,相信落選的其他提案當中亦不失某些具有嶄新開創性的新思維。因此,筆者協同日本知名建築評論傢五十嵐太郎先生,特地以「Lost Paradise 失落的威尼斯紙上建築提案:Invisible Architectural exhibitions of Venezia」為名,企圖重新給予落選的提案一些平反的機會,創造齣一個讓這些建築提案得以被呈現的紙上展演場域,提供大眾凝視「當代的建築相關從事人員在那當下是怎麼樣來思考建築的」的機會。從另一個角度上來想,將這些落選的提案加以集結編撰成冊,某種意義上或許也能算是一種絕對當代的另類建築思潮的軌跡吧。

  ● 收錄內容 本書的主要內容是針對2000年之後參與威尼斯建築雙年展日本館或颱灣館策展資格競圖所落選、但卻極具魅力與潛力的建築提案來作為選定刊載的對象。然後,作為一種紙上建築策展的開場與暖身,特彆收錄瞭去年湊巧同時擔任日本館及颱灣館之評審的日本東北大學建築係教授五十嵐太郎先生的審查評語,試圖一窺這場百傢爭鳴而無比華麗的建築提案展演的內在情景。同時,也企圖透過五十嵐在香港-深圳雙年展的觀察,來突顯近年來「雙年展」作為全球化城市崛起之際,藉由這種嘉年華會式之主流經營策略的狀況。

  緊接著進入本書的主題日本館的部份,在五十嵐太郎先生的推薦之下,收錄瞭由中生代建築傢竹山聖先生協同新銳建築師藤本壯介與平田晃久所提齣的「超越機械論的秩序」、由知名建築史論傢八束���先生延續丹下健三的東京計畫1960所提齣的「東京計畫2010」、 定居日本的外國人建築師團隊KDa(Klein Dytham Architects)所提齣的「Small」、以及由bankart1929代錶的池田修先生策展、邀請極具代錶性的集體創作建築傢團隊蜜柑組(□□□□□)所齣品的「威尼斯的REHOUSE 」。值得注意的是,為瞭標誌齣建築與藝術在彼此的境界正逐漸消弭、或說跨界創作的蔚為風潮的這個當代創作場域中的氛圍,五十嵐太郎在日本館的番外篇則收錄瞭由美術評論傢椹木野衣先生的策展提案—傳奇藝術傢榎忠)的創作(繁殖/ 發掘 / 歡樂 / 觀光)(2007)、以及與村上隆齊名的藝術傢新秀矢延憲司的作品(LIGHTNING THE GRAVITY 重力與稻妻)(2009)。這當中除瞭可以看到藝術創作藉由實驗性的行動與手法而和城市、建築及地景有瞭親密的關係之外,也可以讀得到新一代的日本藝術傢透過帶有日本次文化色彩的創作方式對於文明之進程的侷限性(未來的廢墟)所做的深刻反思。

  颱灣館的部份,則在筆者與五十嵐太郎先生及其他評審委員的討論之下,收錄瞭知名建築學者劉剋峰先生協同小智研發創作團隊所提齣的「法自然」、代錶成功大學建築係的薛丞倫教授及黃若珣老師所提齣的「無限島嶼」、以及以東海建築設計B組為主要班底所組成的LPA(Little People Architects)建築創作聯盟所提齣的「建築:空間的新衣」。

  此外,作為這些原本不可見之建築提案的對照組,也收錄瞭贏得2010年第十二屆威尼斯建築雙年展日本館策展權、由國立橫濱大學建築研究所(Y-GSA)的北山□教授協同知名建築傢塚本由晴先生及甫獲得普立茲剋建築奬的西澤立衛先生所提齣的「Cool Metabolism」,以及贏得同年颱灣館徵選首奬、由交大建築研究所的兼任講師曾瑋先生所屬的紅色空間建築團隊提齣的「Take a Break」。

  在最後,為瞭替這個全球建築界的嘉年華會下一個註腳,則特彆收錄瞭由國內知名建築學者兼策展人的朝陽科技大學建築係教授劉剋峰先生特地為本書所撰述的專文「全景敞視的展覽強迫癥」,針對展覽的本質作深入的探討。一方麵闡明關於建築展覽的知識論,同時也藉由上屆(2008)威尼斯建築雙年展的幾個主要展館的迴顧解析瞭建築展覽的當代策略,提供瞭一種濃縮瞭知性與身體性的閱讀方法,同時也迴應瞭五十嵐太郎的說法,揭示瞭「展覽中的建築視為對於未來世界的預言起點與新風格」這個極具啓示性的價值觀。

  藉由本書的編著及這種虛擬實境式的紙上建築策展做法,除瞭讓原本不可能麵世而有意思的建築提案能夠被看見之外,也期許這種麵對建築領域所帶有的多元價值所産生的不同詮釋,能夠拓展世人對於建築的想像,並進一步醞釀齣提供今後建築得以永續發展與成長的養分。

圖書試讀

用戶評價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