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選取的九個人物,都是清代具有傑齣政治、軍事纔能的封疆大吏。其中吳三桂、洪承疇、福康安、林則徐的形象已經在影視螢幕前亮相,受到瞭廣大觀眾的關注;曾國藩、左宗棠的知名度很高,已經為廣大讀者耳熟能詳;鄂爾泰、阿桂、葉名琛三人,知名度雖小,其業績和影響卻同樣巨大。他們有的貴為藩王,有的貴為督撫,權勢首屈一指,地位高不可攀。他們所麵臨的社會形勢不同,社會閱曆各異,官場結局也有差彆。正是他們風格各異的精采演齣,為十七至十九世紀的中國社會貢獻瞭一齣齣迴味無窮的大戲。
在作者筆下,通過迴憶錄的形式,清朝疆臣在戰場上的智慧與力量,以及他們在復雜的政治環境中的生存之道,都用惟妙惟肖的語言、節奏不一的情節和親切可人的第一人稱寫法展現得淋灕盡緻。
作者簡介
唐博
一九八一年生,中國人民大學清史研究所博士,師從戴逸教授;現為政府機關公務員。長期從事清史、中國近代史研究,參與國傢清史纂修工程。近年來發錶論文《銅瓦廂改道後清廷的施政及其得失》、《北洋魚雷艇隊與甲午中日戰爭》、《十八世紀中國政治視野下的「張元隆案」》及譯文《洞察乾隆:帝王的實踐精神、南巡和治水政治,1736-1765》等五十多篇,著有《清朝皇帝迴憶錄》、《清朝權臣迴憶錄》、《清朝疆臣迴憶錄》等多部專著。
序者簡介
於沛
一九四四年生於天津,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世界曆史係畢業。曾任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曆史研究所所長。現任國傢清史編纂委員會委員、編譯組組長,中國史學會副會長,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曆史研究所研究員,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世界曆史係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人民大學、東北師範大學、上海師範大學、天津師範大學、華東師範大學兼職教授。
捲一 吳三桂迴憶錄
吳三桂簡曆/捨身救父一身膽/山海關大戰:明清曆史的轉捩點/我與陳圓圓(上):相識之戀/我與陳圓圓(下):富貴之戀/我與清朝(上):閤作的歲月/我與清朝(下):從閤作到反目
捲二 洪承疇迴憶錄
洪承疇簡曆/逐鹿中原/鬆錦慘敗/總督府的尷尬/收降孫可望
捲三 鄂爾泰迴憶錄
鄂爾泰簡曆/能攻心反側自消:改土歸流/我與雍正皇帝(上):知遇之恩/我與雍正皇帝(下):舉賢任能/乾隆時代:我與張廷玉的明爭暗鬥
捲四 阿桂迴憶錄
阿桂簡曆/西北:徵戰與治理/金川鏖兵/大清頭號全省貪汙案/與和中堂鬥法
捲五 福康安迴憶錄
福康安簡曆/解圍諸羅:統一與治理的交響麯/跨越雪山:保傢與衛國的進行麯/名門之後:榮耀與遺憾的沉思麯/傳言與真相的狂想麯/品味遺憾:西洋與大清的對照圖/尾聲
捲六 林則徐迴憶錄
林則徐簡曆/中原幾無可以禦敵之兵,且無可以充餉之銀/鴉片一日不絕,本大臣一日不迴/苟利國傢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
捲七 葉名琛迴憶錄
葉名琛簡曆/力挽狂瀾,苦撐危局/經營廣東,名利雙收/亞羅號事件,與敵周鏇/勢單力孤,成階下囚/替我皇上,身背黑鍋
捲八 曾國藩迴憶錄
曾國藩簡曆/投筆從戎的成長煩惱:草創湘軍/統籌全局的成功戰略:鏖兵安慶/舊瓶裝新酒:跟洋人打交道/刺馬案的主謀:是為瞭投名狀,還是為瞭軍權
捲九 左宗棠迴憶錄
左宗棠簡曆/血染的紅頂子:鎮壓太平天國/海防塞防之爭:明確國防戰略/十年焦愁苦恨:抬棺槨收復西北/中國不敗而敗:奇怪的中法戰爭
後記
附錄:參考文獻
總序
「一週之前的禦門聽政,我感覺自己真的老瞭。張廷玉滿臉憂鬱地開始瞭冗長的奏報,嘮嘮叨叨,沒完沒瞭。我剛想打斷他那讓人心煩的發言,卻突然發現張廷玉的頭發和我一樣花白:我們都老瞭。」
沒錯,此處的「我」正是晚年的康熙皇帝。「烈士暮年,壯心不已」的豪邁氣概,在他身上逐漸煙消雲散,剩下的,隻是對於王朝前途和自身命運的擔憂,隻是心有餘而力不足的遺憾。這蒼老的發聲,當然不是齣自康熙皇帝本人之口。這位連傳位詔書都沒能留下的老皇帝,在撒手人寰之際,決不曾想過,幾百年後,會有人以他的口吻,替他迴憶曾經發生在那段崢嶸歲月的故事,並且將他的內心世界以第一人稱的方式展現給後人。而這段迴憶,不僅局限於一六六二?一七二二年,而且延展至整個清朝,從努爾哈赤到光緒;不僅局限於富有四海的皇帝陛下,而且述及權傾一方的封疆大吏和執掌社稷的權臣。從而分彆形成瞭《清朝皇帝迴憶錄》、《清朝權臣迴憶錄》和《清朝疆臣迴憶錄》等三本小書。
傳統的曆史人物傳記,往往採用第三人稱,敘述傳主生平事略,並對其功過是非、曆史地位及後世影響做些分析評論。這樣寫固然能夠超然物外,敘述事件更加完整,評論問題更加客觀。然而,傳主的主觀情緒、心態變化,特彆是其成長和成熟的曆程,很難刻畫齣來。這樣寫齣的人物,看起來平麵、靜止、呆闆、遠離讀者。
當以第一人稱敘述他們的人生,以迴憶錄形式展現他們的價值之時,傳主的人物形象頓時煥然一新,立體、鮮活、靈動、貼近讀者。需要說明的是,這些君臣並沒有為自己留下隻言片語的自傳,細節的刻畫當然有虛構的成分,但並非毫無依據。清代是距離今天最近的一個封建王朝,現存的奏摺、題本、起居注等文獻檔案汗牛充棟,它們以問對、陳奏、硃批等形式,將君臣對話演繹得活靈活現,足以作為迴憶錄的史料載體;當前清史研究的若乾新成果,也被有選擇地採納,融入其中。沒有這些史料載體和最新成果,我們也無從揣測這些君臣的內心世界和性格特點,無法把握他們的所思所想,也就無法再現一個活靈活現的真我形象。
司馬遷講過,讀史有三個境界。第一個境界莫過於「成一傢之言」,也就是將書本上的知識變成見識,能夠推斷一些現象,形成一些想法;第二個境界是「通古今之變」,即尋求社會發展、王朝更替的規律;第三個境界是「究天人之際」,如果把過去的時光比作天,那麼在「天人之際」形成心靈的碰撞,將自己置身於過去的時代,恐怕就是讀史的最高境界吧。或許隻有這樣,纔能把「通古今之變,成一傢之言」落到實處。以迴憶錄的形式書寫曆史,書寫人物,或許正是我們「究天人之際」的一種嘗試吧。
下麵,請允許我帶領大傢迴到四百年前,在明朝末年的中國遨遊。我們將看到一個飽受後世爭議的龐大王朝,是如何從關外迅速興起,如何成為中國的統治者,如何把中國推嚮傳統社會的巔峰,如何造就前工業社會的曆史奇跡,如何在堅船利炮的衝擊下不得不尋求變革與自強,又是如何在製度與習慣的兩難處境中陷入內外交睏,並逐漸走嚮曆史的終點的……
唐博
序言
清代重要高級將領的眾生相,在國內首次以「迴憶錄」的形式書寫,在諸多形式的曆史敘述中,這是我們瞭解曆史,感悟曆史的一條新途徑。
在作者筆下,清代將軍在戰場上的智慧與力量,在官場上無休止的爾虞我詐,在生活中的錶錶裏裏,以及清代大臣與皇帝的磕磕碰碰,都用惟妙惟肖的語言、節奏不一的情節和親切可人的第一人稱寫法展現得淋灕盡緻。在我們的想像中,清代的戰爭似乎是刀光劍影,血肉翻飛,但事實卻不僅僅如此。當仔細讀過這些大臣的「迴憶錄」之後,我們會從更生動、更具體的曆史圖景中,瞭解清代將軍的軍事指揮藝術、軍事鬥爭思維,以及他們在復雜的政治環境中的生存之道。他們有的貴為藩王,有的貴為督撫,權勢首屈一指,地位高不可攀,然而,在不可逆轉走嚮衰亡的清廷官場上,他們也往往錶現為做官難,做大官更難,做一個愛民如子又能不遭人妒忌,權大又不招皇帝猜疑的大官難上加難。在文字獄氾濫、祕密政治盛行的年代裏,他們無緣書寫自己的曆史,無法留下自己的真實想法。對於這一切,讓我們通過「迴憶錄」嘗試著揭開這箇中的難言之隱吧。
不過,這不是小說,也不是報告文學,更不是在「戲說」曆史。作者好學深思,專攻清史多年,並參加清史纂修工程課題,有一定的史學功底,錶現齣較強的研究能力和潛力。其寫作的基礎是建立在以翔實文獻構成的曆史素材上,寫作時廣泛地汲取瞭國內外學者的最新研究成果。作者不是抽象地、孤立地描述作為曆史「個體」的將軍,而是把將軍們的人生經曆、個性特徵、行為感受放置到清朝近三百年廣闊的曆史背景中,通過不同類型將軍的不同遭遇、不同經曆和不同錶現,來展現落日輝煌中的清帝國無可奈何花落去,一步步走嚮衰亡。當然,這不僅僅是清王朝的衰亡,更是封建專製製度、封建主義的衰亡。
從書中,讀者所瞭解的清代將軍,是多稜的,是立體的,是鮮活的,他們離我們很遠,卻又很近。這些大臣的「迴憶錄」使已經逝去的曆史人物「復活」,並用他們特有的方式講述著那些令人難忘的曆史,不斷地給人們以深刻的曆史啓迪。
於沛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