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疆臣回忆录

清朝疆臣回忆录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本书选取的九个人物,都是清代具有杰出政治、军事才能的封疆大吏。其中吴三桂、洪承畴、福康安、林则徐的形象已经在影视萤幕前亮相,受到了广大观众的关注;曾国藩、左宗棠的知名度很高,已经为广大读者耳熟能详;鄂尔泰、阿桂、叶名琛三人,知名度虽小,其业绩和影响却同样巨大。他们有的贵为藩王,有的贵为督抚,权势首屈一指,地位高不可攀。他们所面临的社会形势不同,社会阅历各异,官场结局也有差别。正是他们风格各异的精采演出,为十七至十九世纪的中国社会贡献了一出出回味无穷的大戏。

  在作者笔下,通过回忆录的形式,清朝疆臣在战场上的智慧与力量,以及他们在复杂的政治环境中的生存之道,都用惟妙惟肖的语言、节奏不一的情节和亲切可人的第一人称写法展现得淋漓尽致。

作者简介

唐博

  一九八一年生,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博士,师从戴逸教授;现为政府机关公务员。长期从事清史、中国近代史研究,参与国家清史纂修工程。近年来发表论文《铜瓦厢改道后清廷的施政及其得失》、《北洋鱼雷艇队与甲午中日战争》、《十八世纪中国政治视野下的「张元隆案」》及译文《洞察干隆:帝王的实践精神、南巡和治水政治,1736-1765》等五十多篇,着有《清朝皇帝回忆录》、《清朝权臣回忆录》、《清朝疆臣回忆录》等多部专着。

序者简介

于沛

  一九四四年生于天津,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世界历史系毕业。曾任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所长。现任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委员、编译组组长,中国史学会副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世界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人民大学、东北师范大学、上海师范大学、天津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兼职教授。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总序 唐博
序言 于沛

卷一 吴三桂回忆录
吴三桂简历/舍身救父一身胆/山海关大战:明清历史的转捩点/我与陈圆圆(上):相识之恋/我与陈圆圆(下):富贵之恋/我与清朝(上):合作的岁月/我与清朝(下):从合作到反目

卷二 洪承畴回忆录
洪承畴简历/逐鹿中原/松锦惨败/总督府的尴尬/收降孙可望

卷三 鄂尔泰回忆录
鄂尔泰简历/能攻心反侧自消:改土归流/我与雍正皇帝(上):知遇之恩/我与雍正皇帝(下):举贤任能/干隆时代:我与张廷玉的明争暗斗

卷四 阿桂回忆录
阿桂简历/西北:征战与治理/金川鏖兵/大清头号全省贪污案/与和中堂斗法

卷五 福康安回忆录
福康安简历/解围诸罗:统一与治理的交响曲/跨越雪山:保家与卫国的进行曲/名门之后:荣耀与遗憾的沉思曲/传言与真相的狂想曲/品味遗憾:西洋与大清的对照图/尾声

卷六 林则徐回忆录
林则徐简历/中原几无可以御敌之兵,且无可以充饷之银/鸦片一日不绝,本大臣一日不回/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卷七 叶名琛回忆录
叶名琛简历/力挽狂澜,苦撑危局/经营广东,名利双收/亚罗号事件,与敌周旋/势单力孤,成阶下囚/替我皇上,身背黑锅

卷八 曾国藩回忆录
曾国藩简历/投笔从戎的成长烦恼:草创湘军/统筹全局的成功战略:鏖兵安庆/旧瓶装新酒:跟洋人打交道/刺马案的主谋:是为了投名状,还是为了军权

卷九 左宗棠回忆录
左宗棠简历/血染的红顶子:镇压太平天国/海防塞防之争:明确国防战略/十年焦愁苦恨:抬棺椁收复西北/中国不败而败:奇怪的中法战争

后记
附录:参考文献

图书序言

摘自卷七《叶名琛回忆录》

咸丰九年(一八五九年)春节前,或许京城正在庆祝新年的来临,而我则被囚禁在敌人的「不屈」(Inflexible)号战舰上,在香港停泊了四十八天,默默地忍受着囚徒之辱。舰上的军官见了我都脱帽致礼,大概是对我还怀有一丝敬意吧。

军舰开拔后,我经常独自一人默默地坐在舱里,望着舷窗外的海面,注视着军舰经过的地方。这是我从未到过的地方,我要好好看看。

「不屈」号开到了加尔各答,我先是被关在威廉炮台(Fort William)。这里酷似广州的镇海楼,我有感而发,赋诗一首:

镇海楼头月色寒,将星翻作客星单。
纵云一范军中有,怎奈诸君壁上看。
向戌何心求免死,苏卿无恙劝加餐。
任他日把丹青绘,恨态愁容下笔难。

我怀念美丽的家乡,怀念曾经的战斗岁月,憎恨那些在战争中作壁上观的同僚,特别是投敌卖国的朝廷高官。我会像苏武那样,把牢底坐穿,直到命运之神安排我回到故乡……

《加尔各答英国人报》(The Calcutta Englishman)是我最喜欢的报纸之一。随员阿查礼(Chaloner Alabaster)的翻译,让我了解了许多外面世界的新消息。然而,当得知这样两条消息时,我震惊了:

其一是朝野上下对我的一致声讨。

广州的失陷以后,敌人继续北上,逼迫朝廷签了《天津条约》。皇上气急败坏,竟把战败的责任都推给了我。一个曾经对我宠信有加的皇帝,为什么会变得如此无情呢?

原来,柏贵投降之后,为了掩盖广州的真相,掩饰自己投敌卖国的嘴脸,便向朝廷上书,把广州沦陷的责任都推给我。为了把我的名声搞臭,让广州市民不再怀念我,而是服服帖帖地听从联军委员会的统治,他还派人到处散布谣言,说我在战争中靠占卜来确定作战方案,并且一直奉行「不战不和不守,不死不降不走」的方针。

传言,是我国民间传播消息的主要方式。柏贵的谣言,误导了皇上,误导了大臣,误导了百姓。皇上视我为「六不」总督,大臣以与我共事为耻,百姓认为我玩忽职守。我的形象被彻底歪曲了。

我佩服柏贵的杜撰能耐,他编的所谓「六不」虽说缺德,但多少也能反映我在城破前后的困境。

──「不战」。其实是无兵可战。官军主力大多集中在梧州,镇压「红兵」;团练、「社学」因无饷可发,大多解散。
──「不和」。这是必然选择。我一直觉得,求和与投降没什么两样,况且我曾与洋人数次过招,不落下风,没有求和的道理。
──「不守」。准确地说,应该是「没守住」。炮台火力太差,兵力太少,战斗力太弱,根本挡不住敌军的攻势。但不管怎么说,我确实派兵去守了。
──「不死」。我曾想自杀,但没成功。事到如今,好死不如赖活,存在就是一切。没准有朝一日能回到祖国呢。
──「不降」。这是肯定的。作为帝国最高级别的封疆大吏,作为儒家忠君爱国思想的信徒,我怎能屈膝投降呢?
──「不走」。我不是不想走,而是不能走。作为守土长官,我必须留下来,不能给别人落下话柄。

图书试读

None

用户评价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