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小国繁荣之道

新加坡:小国繁荣之道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新加坡
  • 经济发展
  • 城市规划
  • 政治体制
  • 社会治理
  • 国家战略
  • 成功经验
  • 亚洲案例
  • 小国崛起
  • 发展模式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香港虽然是一个重要的金融中心及国际城市,但一般香港人对周边亚洲国家的认识却相当皮毛。环顾香港的大专院校,似乎找不到一位日本政治的专家,更遑论一些东南亚国家了。

  2004年开始陆续出版的「认识东亚及东南亚系列」,就是从这个目的出发,鼓励市民,特别是大专学生,多了解本港周边的亚洲国家,其中包括日本和东盟的十个成员国。鉴于反应不错,第二阶段扩展为「认识亚洲系列」,计划再出版10 本,包括南亚的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西亚的沙特阿拉伯、伊朗、伊拉克;以及南、北韩,蒙古等,期望能逐步包括亚洲每一个国家。

  丛书以浅白的文字,辅以大量有趣的资料及图片,对新加坡作概括性的介绍,让大专学生、工商界人士、以至有兴趣的市民,对该国的历史、地理、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有初步的认识。

作者简介

张青

  中国外交部亚洲司负责人,从事东南亚外交工作,曾任中国驻新加坡首任大使,现任中国—新加坡友好协会副会长。历任外交工作40年,被称为“东南亚问题专家”。

挑战与机遇:解析全球治理中的新兴力量崛起 本书深入剖析了当前复杂多变的全球政治经济格局中,一系列新兴力量如何通过其独特的国家战略、经济模式和外交手腕,成功地在全球舞台上占据一席之地,并对既有的国际秩序构成挑战或带来新的机遇。我们聚焦于那些在资源禀赋有限或地缘政治压力巨大的背景下,通过创新性的治理结构、对人力资本的极致开发以及对全球供应链的精准嵌入,实现了超常规发展的国家和地区。 第一部分:范式转变下的治理创新 在全球化进程遭遇逆流,保护主义思潮抬头的大背景下,传统的发展模式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检验。本书首先梳理了自冷战结束以来,国际体系结构性变化的底层逻辑,特别是技术进步对权力分配的重塑。 一、技术驱动的内生增长:从“追随者”到“定义者” 我们详细考察了某些中等体量国家如何利用关键性技术领域的战略性投入,实现跨越式发展。这不仅仅是简单的技术引进和模仿,而是涉及到国家层面对于基础研究的长期承诺,以及将创新生态系统嵌入到国家经济战略核心的“顶层设计”。书中分析了在人工智能、生物技术和新能源等前沿领域,这些新兴力量如何通过构建高效的产学研合作网络,吸引全球顶尖人才,并迅速将科研成果转化为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产业集群。重点剖析了其在知识产权保护、风险资本引导以及鼓励“容错创新”的法律和文化环境建设上的独特举措。 二、人力资本的再定义与战略部署 资源匮乏的国家要实现长期繁荣,必须将人力资本视为最宝贵的战略资产。本书摒弃了对教育普及率的泛泛而谈,转而深入探讨了针对特定产业需求的“技能工程”。我们分析了这些国家如何通过定制化的高等教育体系、持续性的在职培训机制,以及与跨国企业合作的学徒制度,来确保劳动力市场的供给与未来产业结构的需求精准匹配。此外,书中还探讨了这些国家在吸引和留住全球高技能人才方面的“软实力”构建,包括建立国际化的生活环境、保障学术自由以及提供具有吸引力的研究资助体系。 三、制度韧性与适应性治理 一个稳定且高效的治理体系是任何经济奇迹的基石。本书特别关注了在面对外部冲击(如全球金融危机、贸易摩擦或气候变化)时,这些新兴经济体展现出的制度韧性。我们研究了其决策机制的特点——如何在保持中央权威和战略定力的同时,吸纳多元化的民间声音和专业意见。案例分析显示,这些国家往往具备高度灵活的政策调适能力,能够快速识别新的风险点并启动跨部门的快速反应机制,而非固守僵化的五年计划或短期选举周期。 第二部分:地缘政治角力中的战略突围 在全球大国博弈日益激烈的背景下,任何中小型经济体都必须在复杂的国际关系中找到自身的安全空间和发展走廊。 一、多边主义与“平衡术”的艺术 本书剖析了这些国家如何娴熟地运用“多边主义”作为其外交安全伞。它们并非简单地依附于某一大国阵营,而是积极参与和塑造区域性及全球性治理机构,通过在不同阵营之间保持微妙的距离和合作的灵活性,最大化自身的战略自主性。书中详细描绘了其在关键国际议题上采取的“非对抗性竞争”策略,即在维护核心利益的同时,避免成为大国冲突的前沿阵地。 二、供应链的韧性构建与“去风险化” 在新冠疫情暴露了全球供应链的脆弱性之后,如何确保关键物资(如能源、半导体、粮食)的稳定供应,成为了各国政府的首要任务。本书研究了新兴力量在构建“韧性供应链”方面的独特布局。他们通常采取“关键环节本土化”与“多元化国际采购”相结合的策略,并投资于战略储备和区域性的物流枢纽建设。这种做法不仅降低了对单一来源的依赖,也使其在全球供应链重组中获得了更多的谈判筹码。 三、基础设施投资与“软连接”的拓展 不同于传统的“硬贷款”模式,部分新兴经济体通过在全球范围内投资于高标准的数字基础设施、绿色能源项目和智慧城市建设,巧妙地拓展了其经济影响力。这些投资往往与长期的技术标准输出和人才交流挂钩,构建了一种超越传统贸易和金融范畴的“软连接”。本书批判性地评估了这种模式带来的机遇与潜在的债务可持续性挑战。 第三部分:社会可持续性与未来挑战 任何发展模式的成功都无法脱离其社会基础的稳定性和包容性。 一、代际公平与财富分配的再平衡 快速的经济增长往往伴随着日益扩大的贫富差距和代际矛盾。本书考察了新兴力量在应对“增长的代价”时所采取的社会政策创新。这包括针对特定群体的“向上流动”计划、城市化进程中的住房保障机制,以及如何设计前瞻性的社会福利体系,以应对人口老龄化带来的长期压力,确保经济发展的红利能够被更广泛的社会群体所共享。 二、气候适应与可持续发展的内在化 面对气候变化带来的严峻挑战,一些地理位置脆弱的国家被迫将“绿色转型”内化为国家生存战略的一部分。本书分析了它们在城市规划、水资源管理和能源结构转型中实施的超前政策,以及这些政策如何反过来促进了高附加值产业的发展。我们探讨了这种“生存驱动型”的绿色创新,如何为全球应对气候危机提供了新的思路。 结论:中小体量国家的全球定位 本书总结认为,在全球化进入“再配置”阶段,传统的大国逻辑正在被更具技术导向和网络化特征的竞争模式所取代。那些成功实现“小国繁荣”的国家,其核心经验在于:将自身的“有限性”转化为“专注性”,将外部压力转化为“创新驱动力”,并通过灵活而审慎的外交手腕,在强权之间开辟出独特且不可替代的战略价值空间。他们的故事,为理解未来全球治理的复杂性与多中心化趋势,提供了极为宝贵的实证案例。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1. 坎坷的发展历程
2. 一党独大的政党政治
3. 新加坡的经济奇蹟
4. 东方文化价值观
5. 教育与科技
6. 稳定社会的重要政策
7. 严厉的法治环境
8. 防与外交政策
9. 独特的国家文化
10. 华人饱经沧桑
11. 着名政商人物
12. 旅游胜地

图书序言

作者自序

  新加坡是东南亚的海岛,国土总面积710平方公里,公民与永久居民364.3万,常驻人口483.9万(2008年统计数字)。这个国家地理位置是在马来半岛南端,在印度尼西亚北面。东部是太平洋,西部是印度洋,新加坡是两大海洋之间的航远要道。古代时期,新加坡称为「淡马钖」,12世纪被马来亚控诉,改名为「新加坡拉」,13世纪马来亚南方与新加坡改称为「新加坡王国」。17世纪英国战胜印度后开始向东方国家扩展,加速殖民统治。1832年,英国把新加坡建立为海崃殖民地,整整佔领一个半世纪。在世界第二次大战期间,1942年2月日本军队抢夺了新加坡,改名为「昭南岛」,1945年8月日本宣佈投降,英国重返新加坡,继续进行殖民统治。

  李光耀是新加坡首任政府元首,1954年,他创立了新加坡人民行动党,坚持反对外国的殖民统治,实现国家的独立自主。1958年,英国同意李光耀的主张,使新加坡成立自治政府,李光耀首次担任政府总理。应马来西亚的建议,新加坡于1963年跟马来西亚组建了联邦共和国。在此期间,印度尼西亚反对新、马联邦,新、马双方也发生了矛盾和分歧,双方希望解决困境,各自独立。为此,李光耀总理跟马来西亚主席签订了协议,1965年8月9日,新加坡共和国正式成立,是新加坡走向独立自主的新时期。

  新加坡独立后,以李光耀为首的人民行动党和国家政府制定了新政策、新战略,使社会和平稳定,经济快速发展,国家繁荣富强。李光耀连续执政30年,为新加坡树立了丰功伟绩。1990年11月,他辞去党政领导职务,吴作楝接任政府总理和党中央秘书长,为新加坡第二代领导人。吴作楝坚持奉行老一代领袖人的正确政策,同时也制定了新方针。他提倡国家经济快速增长,发展科学技术,重视政策思想和文化质素,加强民族团结,和睦共处,与邻国和平合作,与世界大国搞好外交关系。吴作楝担任党政领导15年,为新加坡作出了重大贡献。2004年8月12日,李显龙接替吴作栋成为第三任新加坡总理,12月接替吴作栋出任人民行动党中央委员会秘书长。2006年5月,人民行动党再次赢得国会大选,李显龙得以连任总理。李显龙继续奉行前两代领导人的政治经济和外交政策。2004年李显龙刚刚就任新加坡第三任政府总理的时候,在就职演说中向民众承诺将继续努力塑造一个更开放,更包容,更有活力的社会,让人们更自由自在地生活、成长以及追求自己的理想。总而言之,新加坡独立自主40年来,在三代领导人的坚强努力下,新加坡经济高速发展、社会安定,成为「亚洲四小龙」之首,也是世界上名流之国。

  新加坡经贸关系快速发展,创建了历史奇蹟。政府重发展石油加工、建船、电子、电信、航空、金融、旅游等事业。现在新加坡的炼油是世界第三大中心,港口也是世界第三大建船中心,机场成为世界第14位,电脑磁碟机佔世界总产量的45%,金融业成为国际金融服务中心之一。新加坡扩大对外贸易,1965年对外贸易进出口总额只有29亿美元,2008年总额达6,556.8亿美元(9,276.5亿新元)。由于经贸快速发展,新加坡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大大提高。1965年人均总值只有450美元,但2008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37,596.8美元,超过了原来殖民国家英国,在亚洲仅次于日本,在世界上名列前茅。

  新加坡是以华人为主的国家,多种族、多宗派、多元化。李光耀、吴作楝和李显龙三代领导人都提倡中华民族的历史唯物主义,坚持以儒家思想为主的东方价值观,加强依法治国,民族团结,发展教育,反腐倡廉,使新加坡成为种族和谐、社会安全、文明礼义之国。新加坡的社会管理、法制建设、廉洁奉行,在国际上很有威望,联合国的国际组织评定新加坡为世界第二位。新加坡保护优美的自然环境,建立了各个花园、树林和草坪,而城市不仅重建古蹟,也为全国人民建设了良好的住房。外国旅客很多,国际上把新加坡称为「花园之国,旅客胜地」。

  香港与新加坡有相似的历程,更有亲切相互的关系。我希望香港学生和各位读者参阅此书,清楚理解新加坡的真实情景,推动双方在21 世纪的友好往来,团结合作,和睦共处。

张青 郭继光
2010年2月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新加坡:小国繁荣之道》给我带来的震撼,是持续而深刻的。它不仅仅是一次对新加坡发展历程的简单回顾,而是一次对“何为成功”的哲学式探究。在我眼中,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揭示了新加坡的成功并非偶然,而是源于其深远的战略眼光和精细化的执行力。作者在描述新加坡如何从一个没有资源的城市国家,一步步蜕变成国际大都会时,展现了一种令人惊叹的宏观视野。我尤其被书中关于新加坡如何在复杂的地缘政治环境中,巧妙地游走于各大国之间,并从中获得发展机遇的分析所打动。它不仅仅是关于经济的“硬实力”,更是关于如何构建强大而有韧性的“软实力”。这本书的语言风格也十分别致,它不像是一本严肃的学术著作,反而充满了故事性和人文关怀。它让我看到了新加坡人民在追求国家繁荣的过程中,所付出的努力和智慧。读完这本书,我不仅仅是了解了新加坡,更是对“国家发展”这一宏大议题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它让我思考,在一个不断变化的世界中,如何才能找到属于自己的“繁荣之道”。

评分

这本书简直让我大开眼界!我一直对新加坡这个小岛国充满了好奇,它如何在如此有限的地理空间内,发展出举世瞩目的经济成就,并成为国际舞台上举足轻重的角色?《新加坡:小国繁荣之道》这本书,在我阅读之前,我以为它会像许多其他介绍新加坡的书籍一样,仅仅罗列一些经济数据和政策,然后以一种干巴巴的方式呈现。但这本书完全颠覆了我的预想。它并没有让我枯燥地去记诵那些数字,而是通过非常生动的叙事,一点一滴地揭示了新加坡崛起的深层原因。作者仿佛是一位经验丰富的向导,带领我穿梭在新加坡的历史长河中,从早期面临的生存困境,到如何凭借智慧和毅力,一步步打造出今天令人惊叹的繁荣景象。我尤其被书中对于其独特的治理模式的剖析所吸引,它如何在多元文化融合的背景下,建立起强大的国家认同感和凝聚力,并在此基础上,实施了一系列具有前瞻性的发展战略。那些关于教育、人才培养、城市规划、以及如何吸引和留住国际投资的论述,都让我思考良多。它不仅仅是一本关于新加坡的书,更像是一部关于如何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实现国家最大化发展的教科书,读来让我受益匪浅,也激发了我更深入地去了解这个充满传奇色彩的国家。

评分

坦白说,我拿到《新加坡:小国繁荣之道》这本书时,并没有对其抱持太高的期望,以为又会是一本雷同的成功学手册。然而,翻开书页,我才发现自己错得离谱。这本书的叙述方式,就像是一幅徐徐展开的画卷,将新加坡这个小岛国的命运与发展,描绘得淋漓尽致。我被书中对新加坡早期面临的严峻挑战的刻画所深深吸引,它赤裸裸地展现了一个国家在生存边缘的挣扎,以及如何凭借超凡的毅力和智慧,最终走出困境。作者在分析新加坡的经济成就时,并没有止步于表面的光鲜,而是深入挖掘了其制度创新、人才培养以及社会治理等方面的深层逻辑。它让我看到了一个国家如何在看似不可能的情况下,通过持续的改革和开放,不断突破自身的发展瓶颈。我特别欣赏书中对新加坡如何构建一套有效且公平的社会保障体系的阐述,这让我在惊叹于其经济成就的同时,也感受到了这座城市所传递出的温情。这本书的文字,有一种独特的魅力,它既有宏大的格局,又不失细腻的情感,读来让人回味无穷,也让我对“小国”的无限可能有了更深的理解。

评分

老实说,我拿起这本《新加坡:小国繁荣之道》的时候,并没有抱太大的期望。市面上关于成功的国家发展模式的书籍实在太多了,而且很多都大同小异,总是围绕着那么几个核心概念打转。然而,这本书在阅读的过程中,却给了我意想不到的惊喜。它并非仅仅停留在宏观层面的分析,而是巧妙地将大局观与微观细节相结合。作者在描述新加坡的经济奇迹时,并没有回避其发展过程中遇到的挑战和争议,反而以一种更客观、更全面的视角去呈现。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书中对于新加坡如何平衡效率与公平,以及如何在一个高度竞争的环境中,保持社会稳定和和谐的探讨。它并没有给出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标准答案”,而是通过对新加坡具体案例的深入挖掘,展现了其独特性和创新性。这本书的语言风格也十分吸引人,它不是那种高高在上的学术论述,而是更像是朋友间的对话,娓娓道来,引人入胜。我仿佛置身于新加坡的街头巷尾,感受着这座城市的脉搏,也体悟着其背后蕴含的深刻道理。对于那些对国家发展、城市管理,以及如何在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中寻找生存之道感兴趣的读者来说,这本书绝对不容错过。

评分

我带着一种略显挑剔的态度来阅读《新加坡:小国繁荣之道》,毕竟“小国崛起”的故事听过不少,总担心会落入俗套。但这本书,却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深刻的洞察力,让我刮目相看。它没有简单地赞美新加坡的成功,而是深入剖析了其成功背后的“道”。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书中对新加坡政府在制定和执行政策时,所表现出的那种务实、灵活以及超前的思维方式的刻画。它不仅仅是关于经济发展,更是关于如何构建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社会体系。作者在分析新加坡的制度优势时,并没有夸大其词,而是坦诚地揭示了其在制度设计上的一些考量,以及为了适应时代变化所做的调整。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新加坡如何利用其地理位置优势,将其打造成全球贸易和金融枢纽的论述,这种将劣势转化为优势的能力,实在令人钦佩。它让我看到了一个国家如何在有限的资源下,通过战略性的布局和精密的执行,实现跨越式的发展。这本书的文字,就像新加坡这座城市一样,精炼、高效,却又充满着生机与活力,读完之后,让我对“小国”的潜力有了全新的认识。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