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一部中国(大陆)电影的断代史,探讨的是新中国的第一个历史时期──1949年至1966年人民电影兴盛、调整、改革、挫折的历史过程。在中国电影史上,人民电影是一个特定的历史名词,指的是「在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权直接领导下建立起来的社会主义电影事业」。
人民电影的指导思想是毛泽东的文艺思想,为政治服务、为工农兵服务是它的坚定不移的追求和奋斗方向。与文艺为政治服务等意识形态的要求相结合,电影成为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启发教育人民的最重要的武器。
描述这一改造的内容和过程,揭示其中的规律,不但有助于我们理解人民电影的历史,而且有利于治理今天的电影生态。
作者简介
启之
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研究员。着有《内蒙古的文化大革命:「民族分裂」与挖肃运动》(香港,天行健出版有限公司),《中西风马牛》(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等书。译有《香港沦陷与加拿大战俘》(民族出版社)等。
序 一 史可史,非常史∕孟犁野
序 二 一部难得的病史档案与病理研究之作∕陈墨
导 言
第一部 总论
第一章 电影的变革
第一节 战后时期的电影
第二节 艺术规范的确立
第三节 人生观与艺术观
第二章 电影的生态
第一节 经营模式
第二节 管理体制
第三节 文化身份和生存状态
第三章 电影的题材
第一节 题材等级
第二节 题材规划
第三节 题材比例
第四章 电影的审查与监督
第一节 制度性审查
第二节 运动性审查
第三节 自我监督
第四节 社会监督
第二部 1949~1955年
第五章 新气象
第一节 电影界除旧佈新
第二节 文化取向:反美崇苏
第三节 「非主流」的电影路线
第四节 变幻的主流:第一波「非主流」电影
第六章 《武训传》及其批判
第一节 武训与《武训传》的修改
第二节 两种历史观:「批判与歌颂结合」
第三节 《武训传》评价的反覆
第四节 《武训历史调查记》的逻辑与真伪
第七章 走向大一统
第一节 第一次文艺整风:动员与组织
第二节 整风中的改造:人生观与艺术观
第三节 电影指导委员会的成立与解散
第四节 私营影业的消亡
第八章 第一次调整
第一节 纠偏:三个会议和两个文件
第二节 调整:剧本生产的五项措施
第三节 理论:社会主义现实主义
第四节 正规化:史达林模式
第五节 公式化、概念化:大一统的代价
第九章 胡风与电影
第一节 胡风关于电影的建议
第二节 电影界对胡风的批判
第三部 1956~1959年
第十章 第二次调整
第一节 「双百」方针的提出及历史评价
第二节 打破沉寂,领导带头
第三节 业界回应,大鸣大放
第四节 保守派的反击
第五节 中央的态度
第六节 改革派再次鸣放
第七节 短命的改革
第十一章 从「百家争鸣」到万马齐喑
第一节 北京电影界的反右
第二节 上海电影界的反右
第三节 长春电影厂的反右
第十二章 大跃进、「两结合」与「拔白旗」
第一节 电影大跃进:指标、规划与奇蹟
第二节 激进文艺的创作方法:「两结合」
第三节 拔白旗(一):第二波「非主流」电影
第四节 拔白旗(二):兴无灭资与极左批左
第十三章 大跃进中的电影实验:「纪录性艺术片」
第一节 一个混乱的概念
第二节 缘起、特点与认识过程
第三节 内容:奇蹟、反智、美化与显圣
第四节 美学:革命浪漫与乌托邦
第五节 意义:激进文艺思潮的爆发
第十四章 组织献礼与集体疏离
第一节 组织生产:从「放卫星」到「献礼片」
第二节 集体退却:与激进文艺思潮的疏离
第四部 1960~1966年
第十五章 第三次调整
第一节 文艺政策:进一步退半步
第二节 电影政策:由「热」转「冷」与「三十二条」
第三节 理论的收获:并非创新的独白
第十六章 激进文艺思潮再起
第一节 反修防修:「大写十三年」
第二节 弃旧图新:毛泽东的两个批示
第三节 第三次文艺整风:「夏陈资产阶级路线」
第四节 清算「修正主义」:第三波「非主流」电影
第十七章 新型的电影之路
第一节 突出政治、深入生活与「两依靠」
第二节 主流电影:阶级斗争与好人好事
第三节 新一轮的电影实验:「艺术性纪录片」
第四节 《纪要》:激进文艺的纲领
结 语 人民电影的终结
后 记
参考文献
主要参考影片
《毛泽东时代的人民电影(1949~1966年)》这本书,让我重新审视了“人民电影”这一概念的深层含义。它不仅仅是指由人民创作、为人民服务的电影,更是一种与人民生活紧密相连的文化现象。作者通过对大量影片的分析,揭示了电影如何在那个时代成为一种重要的社会动员工具。那些关于支援国家建设、反帝反修的影片,是如何在潜移默化中凝聚了民族意志,提升了人民的凝聚力。书中对“文艺批评”的探讨也让我耳目一新。电影作品如何接受来自不同层面的审视和评价,这种批评机制是如何影响着电影的创作方向和艺术质量。我尤其关注书中对一些“反思性”影片的介绍,它们如何在一定程度上触及了社会现实的复杂性,又如何在政治的高压下保持着艺术的敏感性。这本书让我看到了,即便是在一个高度统一的意识形态下,电影艺术依然存在着表达的空间和对现实的关照。
评分读罢《毛泽东时代的人民电影(1949~1966年)》,我仿佛经历了一场穿越时空的影像之旅。作者以其深厚的学识和敏锐的洞察力,将那段模糊而又鲜活的历史,通过电影这一载体,生动地展现在我面前。书中对“电影与日常生活”关系的描写,尤其让我感到亲切。电影是如何成为那个时代人们重要的娱乐方式,是如何影响着人们的穿衣打扮、谈婚论嫁、乃至价值取向。那些关于爱情、家庭、友谊的影片,在那个特定的历史时期,被赋予了什么样的时代内涵?作者对这些问题的探讨,让我看到了电影在构建社会关系、传递情感价值方面的力量。此外,书中对“电影的工业化生产”的详细介绍,也让我得以一窥那个时代电影制作的幕后故事。从剧本的构思,到摄影、录音、剪辑,再到后期的配音和发行,每一个环节都凝聚着无数电影人的心血。这本书让我深刻地认识到,毛泽东时代的人民电影,绝非简单的宣传工具,而是一个复杂而生动的文化生态系统,它记录了一个时代的变迁,也塑造了一个民族的记忆。
评分在翻阅《毛泽东时代的人民电影(1949~1966年)》之前,我对那个时代的电影印象模糊,只知道大概是一些宣传片、样板戏改编之类的。然而,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的认知。它不像我想象中那样枯燥乏味,而是以一种娓娓道来的方式,将那个时代电影的方方面面展现在我眼前。作者并非简单地罗列电影名称和剧情,而是深入剖析了电影产生的时代背景、创作的动因、审查机制,以及电影在社会生活中扮演的角色。我尤其被书中关于“电影的工业化生产”那一章所吸引,详细介绍了当时电影制片厂的组织架构、技术设备,以及电影人才的培养模式。这让我了解到,即便是在资源相对匮乏的年代,我国的电影工业也建立起了一套颇具规模的体系,为后来的电影发展奠定了基础。书中还穿插了许多鲜活的案例,比如《白毛女》从歌剧到电影的改编过程,以及《红色娘子军》的拍摄趣事,这些故事让冰冷的史实变得有温度,也让我对那个时代的电影工作者产生了由衷的敬意。更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并未回避那个时代电影的局限性,比如过度的政治宣传、题材的单一等,而是以一种客观的态度进行审视,既肯定了其历史贡献,也指出了其存在的不足。这种辩证的视角,使得全书论述更加深刻,也更具启发性。读完这本书,我仿佛亲身经历了那个时代,看到了那些曾经辉映银幕的影像,也理解了它们背后所承载的复杂历史和社会意义。它让我重新认识了“人民电影”的内涵,以及它如何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形态,记录并塑造了一个时代的集体记忆。
评分这本书,名为《毛泽东时代的人民电影(1949~1966年)》,却远远不止于罗列电影名录。它是一次深度的历史回溯,一次对特定时代影像记忆的全面挖掘。作者以一种近乎考古般的严谨,将那个年代的电影,从其诞生的土壤——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环境——中剥离出来,进行细致的审视。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书中对于“文艺为政治服务”这一核心原则如何在电影创作中具体体现的阐释。作者通过对一批早期革命电影的剖析,揭示了它们是如何承担起宣传、动员、教育的任务,如何塑造了新中国初期人民的集体意识。那种对革命乐观主义的强调,对阶级斗争的呈现,以及对劳动人民英雄形象的塑造,都深深地烙印在那些影像之中。同时,书中并没有止步于此,而是也描绘了在这个框架下,电影工作者们所进行的艺术探索。我看到了在遵循主旋律的同时,如何力图在叙事方式、人物塑造、画面构图等方面有所创新。尤其是关于“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的运用,以及它在那个年代所面临的挑战和变形,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思考。这本书让我意识到,即便是在高度政治化的语境下,艺术的生命力依然能够在夹缝中寻求生长。
评分《毛泽东时代的人民电影(1949~1966年)》这本书,与其说是一本电影史,不如说是一本关于时代精神的影像笔记。作者以一种温和而又不失深刻的笔触,带领读者穿越回那个充满理想与变革的年代。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农村题材电影”的章节,它让我看到了电影是如何成为连接城乡、传播新思想的重要媒介。那些描绘土地改革、农业合作化、大生产运动的影片,不仅仅是记录,更是激励,它们如何鼓舞了农民的生产热情,如何改变了他们的生活观念。作者通过对这些影片的分析,展现了电影在社会转型时期所扮演的独特角色。更令我感动的是,书中对那些默默无闻的电影工作者的描绘。他们如何在艰苦的条件下,怀揣着对艺术的热情和对新中国的信念,创作出一批又一批影响深远的影片。那些关于“集体创作”、“老中青三结合”的描述,让我看到了那个时代特有的团队精神和艺术传承方式。这本书让我明白,电影不仅仅是银幕上的光影,更是那个时代人民集体奋斗和精神追求的生动写照。
评分在阅读《毛泽东时代的人民电影(1949~1966年)》的过程中,我被书中对电影创作背后复杂机制的梳理所深深吸引。作者并未将电影仅仅视为艺术作品,而是将其置于一个庞大的社会文化系统中进行考察。我尤其注意到关于“编剧、导演、演员的创作生态”的讨论,书中详细介绍了当时电影工作者如何在一个高度集权的环境下进行创作,他们是如何理解和执行党的方针政策,又是如何在既定框架内寻求艺术表达的。这让我对那个时代的电影人产生了更深的理解,他们并非被动的执行者,而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努力进行着自己的艺术实践。书中关于“电影的发行与放映体系”的分析也让我大开眼界,电影是如何深入到基层,成为那个时代最普及的大众文化传播媒介。每一次电影的放映,都可能是一个小型的社会事件,它如何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如何传播着新的观念。作者对一些反映国家建设、民族团结的影片进行的深入解读,让我看到了电影在凝聚社会共识、塑造国家形象方面所起到的巨大作用。书中对那些“问题电影”的讨论,也体现了作者的客观和审慎,他没有回避那个时代电影创作中存在的不足,而是以一种批判性的眼光进行审视,这使得全书的论述更加全面和深刻。
评分读完《毛泽东时代的人民电影(1949~1966年)》,我最大的感受是,原来那个时代的电影并非只有我们今天所熟知的那些“样板戏”式的刻板印象。作者通过大量详实的史料和深入的分析,展现了这一时期电影创作的多元性和复杂性。从解放初期的“新中国的曙光”系列,到探索不同艺术风格的尝试,再到特定历史时期政治主题的强化,书中清晰地梳理了电影在不同阶段的演变轨迹。尤其令我惊叹的是,作者对电影审查制度的细致描绘。我之前从未想过,一部电影的诞生,需要经历如此多层面的考量和审批,从内容到形式,无一不受到严格的规范。书中通过对一些经典影片的审查案例进行剖析,揭示了这种制度如何影响了电影的创作方向和艺术表现,既是那个时代政治生态的缩影,也对电影的艺术生命力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此外,作者对于电影在日常生活中的角色也进行了深入挖掘,电影是如何成为当时人们重要的娱乐方式和思想教育的渠道,如何影响了人们的价值观和审美趣味。我了解到,电影不仅仅是艺术品,更是一种强大的社会动员工具,它的每一次放映,都可能在观众心中激起波澜,凝聚共识。书中对当时电影明星现象的描述也很有趣,他们是如何被塑造,如何成为时代的偶像,以及这种偶像化现象背后的社会心理。这本书像一面镜子,照出了那个时代的影像世界,也折射出那个时代人民的精神风貌和文化追求。
评分《毛泽东时代的人民电影(1949~1966年)》这本书,彻底刷新了我对那个时期电影的认知。我之前总是以为,那个时代的电影都是千篇一律的宣传片,毫无艺术可言。然而,作者通过细致的梳理和深入的分析,向我展示了一个更为丰富多彩的电影世界。书中对战争题材电影的解读尤为精彩,那些描绘解放战争、抗美援朝的影片,是如何在银幕上塑造了英雄形象,如何激发了人民的爱国热情,又如何在观众心中留下了深刻的时代烙印。作者对这些影片的分析,不仅仅是停留在情节的介绍,而是深入挖掘了影片所传达的政治理念、英雄主义精神以及民族自豪感。此外,书中对“儿童电影”的关注也让我印象深刻。那些充满童趣、教育意义的儿童影片,是如何在那个时代为孩子们提供精神食粮,又是如何在他们幼小的心灵中播下革命的火种。作者对这些影片的分析,让我看到了电影在不同年龄群体中的传播和影响。书中对那个时代电影市场、观众构成以及票务制度的介绍,也为我提供了了解那个时代电影产业运作的独特视角。总而言之,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一个更具层次感、更富活力的毛泽东时代的人民电影。
评分《毛泽东时代的人民电影(1949~1966年)》这本书,给我带来了前所未有的震撼。我一直以为,这个时期的电影是高度统一、缺乏个性的,但作者却用丰富的案例和翔实的论证,揭示了这段历史时期电影创作的丰富性和复杂性。书中不仅仅罗列了影片,更深入剖析了电影作为一种意识形态载体,是如何在政治、社会、经济等多重因素的影响下,不断调整其创作方向和表达方式的。我尤其关注书中关于“农村题材电影”的章节,那些讲述农民生活、劳动场景的电影,是如何在那个时代被赋予特殊的意义,它们如何在银幕上塑造了“新中国农民”的形象,又如何在观众心中播下革命的种子。作者对这些影片的分析,并非简单地描述情节,而是挖掘其背后蕴含的阶级斗争、集体主义、劳动光荣等核心价值观。同时,书中也探讨了电影技术的发展,以及外国电影对中国电影的影响。虽然那个时代对外交流有限,但作者通过对一些引进影片的分析,说明了中国电影人是如何在吸收外来经验的同时,努力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电影语言。书中对一些知名导演和演员的介绍,也让我看到了他们在那个特定历史时期所面临的创作困境和艺术追求。这本书让我深刻认识到,任何艺术作品都无法脱离其所处的时代背景,而毛泽东时代的人民电影,更是与那个时代的政治语境、社会思潮紧密相连。
评分我拿到《毛泽东时代的人民电影(1949~1966年)》这本书时,以为它会是一本干巴巴的学术著作,没想到读起来却充满人情味和画面感。作者将历史的宏大叙事与个体命运的微观描绘巧妙地结合在一起。我尤其着迷于书中关于“电影与教育”的论述。在那个知识传播相对有限的年代,电影承担了重要的教育功能。那些科普影片、历史故事片,是如何将知识和价值观传递给广大人民群众,又是如何影响了他们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作者通过对具体影片的解读,让我看到了电影在启蒙民智、传播科学知识方面所做的贡献。同时,书中对“电影的国际交流”的探讨也很有启发性。尽管受到地缘政治的影响,但中国电影人从未停止过对外学习和交流的步伐。那些引进的外国影片,以及中国电影在国际上获得的荣誉,都反映了那个时代中国电影在国际舞台上的努力和影响力。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一个更加立体的毛泽东时代的人民电影,它既是时代的产物,也反过来塑造着时代。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