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都的街道巷弄风情万千,千年来,交织着多少的人情韵味及历史风华,
世世代代,守护着千年古城变与不变的永恆。
相对于《千年繁华》、《喜乐京都》以京都街巷为中心,诉说着寿岳章子家两代的生活情味与故事,《京都思路》则是将焦点放在京都市郊的街道,介绍该地历史、风俗及山村农民的人情往来。
通往京都的道路,有时是热闹华丽、令人心动的路;有时是远离尘嚣、孤寂凄清的路。通往京都的七条道路,自古以来不知交织着多少人间故事。透过作者的细说从头,亲朋旧知的生活美学、街道的真实面貌、丰富多彩的自然景致和灵光乍现的历史光辉,都一一深入人心留下怀念。
周山街道,街谈巷议中得知的雪山生活;诉说昔日鞍马接道荣景的木炭批发商酱斋庵;敦贺街道,从若匣送往京都的美味鲭鱼寿司;丹波街道,木刻十六汉热情迎人的清源寺;一号国道的今昔与逢(土反)蝉丸神社的悲伤传说;西国街道,胜持寺掩埋在四百棵樱花树下的华美庭院;奈良街道沿途绵延壮阔的南山城茶园……
细腻感人的笔触娓娓道出许多温暖人心的生活小故事。搭配着泽田重隆纤细大胆、捉住京都接道精髓的插画,文章与插画浑然揉合---「京都三部曲」让京都恆久精采!
「京都这座千年繁华之城与我的家族成长,牵扯着一段无法明晰的记忆断层,多年来我一直试着从严峻的父亲言谈中,去拼凑那一段空白的种种,在记忆拼图的过程中,我也逐渐拼凑出京都生活的种种,那些在寿岳章子书中所描述的京都,混合着我的记忆片段,似乎已经完成了一幅完整美好的京都生活图画。
寿岳章子在本书中提及她在大学毕业后,曾经在同志社高中担任过三年的钟点讲师,而我的父亲中学时期就是与我姑丈两人,前往京都同志社大学附属高中就读,不过那已经是在二次大战前的事情了。当时父亲与姑丈两人搭船从基隆出发,前往日本京都,途中船只停靠门司港休息,之后由关门海崃进入濑户内海,最后停靠神户港,再由陆路搭乘铁道列车前往京都。
同志社大学是座教会学校,校园内有座红砖造教堂(本书中有提及),以及有红砖塔楼的校舍建筑,这座学校位于京都御苑后方,充满着典雅的校园风情。虽然战后父亲独自搭船前往美国,在芝加哥大学继续研究所的学术研究,但是我多次听父亲提及「同志社」这个名词,似乎少年时期的京都求学生活,在他的记忆中佔据了许多空间,而京都这座城市也成为他灵魂中魂牵梦萦的地方。
人世间的沧桑变化,对于京都似乎算不得什么;正如寿岳章子所说:「我依然很有信心地将未来託付给曾经相遇的人们,我相信只要有这些人存在,京都的街道仍将建在。」这一代的人或将逝去,但是所有喜爱京都街道的人,都将成为京都的守护神,继续护卫着京都的千年永恆。」
─李清志
作者简介
寿岳章子(1924 ~ 2005)
1924年(日本大正13年)出生于京都。日本国立东北大学文法综合学部毕业。1987年(昭和62年)3月从京都府立大学退休,结束了36年的大学教育工作。专攻中世日本语语汇和语言生活史。对女性史也十分关注。
相对于《千年繁华》、《喜乐京都》以京都市的街道为中心,诉说着寿岳家两代的心情故事,《京都思路》则是将焦点放在京都市郊的街道,介绍该地历史、风俗以及山村农民的人情往来。同时以独特观点对各地景观的日渐遭破获提出尖锐批评。
着作有:《千年繁华》、《喜乐京都》(以上二书均由马可孛罗出版)、《修辞学》(共文社出版)、《女人活着》(三省堂)、《日本语的背后》(讲谈社)、《日本人的名字》(大修馆)、《京都日常用语》及《思之深》(朝日新闻社)、《日本语与女性》(岩波书店)、《逝去的难忘日子》及《东北发信》(大月书店)等书。
绘者简介
泽田重隆(1918 ~ 2004)
1918年(大正七年)出生于东京。东京高等工艺学校(现千叶大学)图案设计科毕业。擅长运用现代视角观察日本各个城市及市民生活的百态,绘制出一系列的日本风情画,并以此为终生职志。在本系列中,他以多样的技巧和画风画出东京下町、京都、奈良等地,深深打动了读者的心。
绘本作品有《千年繁华》、《喜乐京都》、《京都思路》、《鎌仓》、《东京下町职人生活》,以及《奈良的街道》、《节庆到了!嘿唷》、《烟火》、《鱼市场》等。
译者简介
张秋明
淡江大学日文系毕业。喜欢阅读与旅游。
译作有:《托斯卡尼酒庄风情》、《100个欧洲庭园》、《优雅的普罗旺斯假期》、《老师的提包》、《锦绣》、《父亲的道歉信》、《旅人之木》、《模仿犯》、《火车》、《土屋隆夫千草检察官系列》等书。
推荐序 千年之城的变与不变/ 李清志
序文 道路是相逢的场所/ 寿岳章子
前言
儿时南禅寺的周边巷道
适合拄杖漫步的向日町
京都思路、人生之路
1、周山街道─往北桑田郡
向往北山的远方
从飘雪的周山街道前往北桑田
炉边会中改善的山村生活
守护美山町茅草屋顶的中野金平先生
芦生所见的熊肉罐头和佐佐里的儿童
三尊地藏王菩萨所诉说的三姊弟悲剧
美山町武正旅馆是香鱼盖饭和茅蜩之乡
九重樱、牡丹盛开,常照皇寺的幽静
2鞍马街道─对深山的憧憬
从南禅寺转学到向日町
在岩仓同志社高中度过的钟点讲师时代
保存太古风貌的宝池
喜爱山端平八茶屋的父执辈
充满神祕的鞍马寺和街头老店木炭批发商匠斋庵
杜若家的燕子花
弓削町高弓先生对造林业的热忱
3敦贺街道─前往春光明媚的久多
左京区的久多是全山红叶的祕境
常本佐喜子女士自豪的山村生活
午夜的敬神仪式,志古渊神社的花笠舞
花折所见到的近代化浪潮与不变的风情
4丹波街道─追思丹波路
女校时期四十公里路的园部町远足
八木山寺帝释天的一百零八口钟与灯笼
安置木刻十六罗汉的八木清源寺
龟冈出云神社的春祭与丹波盆地的景观
5一号国道─悠游山科、八幡
一号国道与逢(土反)的蝉丸神社
曾作为军备工厂的逢(土反)山隧道
桂川、宇治川、木津川的交会地
石清水八幡宫与怀石料理松花堂的发源地
八幡市内充满魅力的古地名
一遇洪水便沖垮的「逐流桥」
6西国街道─幽篁深处乙训之地
搬迁至向日町始知西山晚霞之美
四季魅力不同的旧乙训郡古社寺
长冈京市的柳谷观音和舅舅岩桥武夫
目睹过动盪不安日本历史的大山崎
7奈良街道─历史、自然与人文
从街道名称看历史与文学
净琉璃寺的静谧和父亲的身影
京都府唯一仅存的村庄,南山城
茶园辽阔的和束町与宇治田原町
后记 泽田重隆 京都系列三部曲描绘完成
推荐序
千年之城的变与不变
京都这座千年繁华之城与我的家族成长,牵扯着一段无法明晰的记忆断层,多年来我一直试着从严峻的父亲言谈中,去拼凑那一段空白的种种,在记忆拼图的过程中,我也逐渐拼凑出京都生活的种种,那些在寿岳章子书中所描述的京都,混合着我的记忆片段,似乎已经完成了一幅完整美好的京都生活图画。
寿岳章子在本书中提及她在大学毕业后,曾经在同志社高中担任过三年的钟点讲师,而我的父亲中学时期就是与我姑丈两人,前往京都同志社大学附属高中就读,不过那已经是在二次大战前的事情了。当时父亲与姑丈两人搭船从基隆出发,前往日本京都,途中船只停靠门司港休息,之后由关门海崃进入濑户内海,最后停靠神户港,再由陆路搭乘铁道列车前往京都。
同志社大学是座教会学校,校园内有座红砖造教堂(本书中有提及),以及有红砖塔楼的校舍建筑,这座学校位于京都御苑后方,充满着典雅的校园风情。虽然战后父亲独自搭船前往美国,在芝加哥大学继续研究所的学术研究,但是我多次听父亲提及「同志社」这个名词,似乎少年时期的京都求学生活,在他的记忆中佔据了许多空间,而京都这座城市也成为他灵魂中梦萦魂牵的地方。
九○年代起,我多次前往京都旅行,去欣赏哲学之道的樱花飘落,去看高濑川畔的安藤忠雄建筑,也去探寻那些京都人避之唯恐不及,由建筑师高松伸、若林广幸等人所设计的异形建筑,甚至带着三岛由纪夫「金合寺」小说去欣赏金阁寺;不过内心里,我其实带着一种寻根的情感,想要去寻回父亲在京都的少年记忆,同时也缀补我内心对父亲认识的空缺。有一次我到京都旅行,还特别到同志社大学去拍摄那栋红砖造的教堂建筑,将这张建筑照片框画送给父亲,希望可以唤醒并开启他的记忆之门。
二千年春天是个特殊的日子,同志社高中校友会寄来同学会的邀请卡,希望这些老校友可以在樱花树下叙叙旧。年纪大不喜欢出门的父亲,原本懒得去京都一趟,但是想到原来班上老同学已有一半凋零,可能不会再有下次再相见的机会,在母亲游说下,父亲终于答应去参与同学会。
离开京都半个世纪以上的父亲,要回去参加同学会,心境上多少呈现「近乡情怯」的焦虑,我可以理解那种心情,毕竟半个世纪以来,京都还是有许多的变化,最大的变化应该是火车站周边的规划。以前人们搭火车到京都,远远可以看见典雅的五重塔,就知道目的地到了;不过现代人来到京都,搭乘的是新干线列车,远远望见的不是五重塔,而是像根蜡烛的京都塔,而整个京都车站也变成一座令人眼花撩乱的前卫建筑,建筑师原广司所设计的车站复合体,曾经遭遇京都人的大力抵制,不过现在的京都人似乎感受到有一个现代化的门面,似乎也是一件不错的事。我只是害怕父亲无法接受改变后的京都,特别是那次旅行我们下褟在京都车站的正对面,从旅馆房间窗户望出去,看见的正是巨大的京都车站。
那次的同学会十分成功,樱花树像五十多年前一样,依旧开的灿烂华丽;不过老同学们却多已辞世,出席者有许多已不良于行,有些则是不听医生劝告,偷偷从医院中熘出来的;当樱花花瓣飘落之际,这些老先生们对人生的多变与飘零,都充满了感慨与伤感。
同学会之后,我们带父亲回到同志社高中,当他步入校园那一刻起,突然像是回到少年时期一般,蹒跚的脚步突然轻快了起来,虽然拿着拐杖行走,却连我差点也追不上他,他带着我们看过了校园中的红砖造教堂、教室以及餐厅,然后走出校园,在一座寺庙前的钟鼓楼处停下,父亲告诉我那是他们上户外操练课时,经常歇息的地方,他试图用手掌撑起自己,想爬坐上高起的石台座,那是少年时的他常做的事,无奈现在的他已经爬不上石座;我扶着他坐上石台座上,欣喜的父亲脸上现出笑容,我才发现父亲此刻拥有一种京都少年时的容颜。
我们离开学校往鸭川的方向走去,父亲想去看看昔日租贷的宿舍还在不在?一路上他的脚步依旧飞快,走过了京都一些街巷弄堂,转过一些雅致的街角,一排木造两层楼老旧建筑出现在眼前,其中一栋就是父亲当年学生时期租屋的地方;令人讶异的是,看似弱不禁风的老旧宿舍,半世纪后居然还屹立不摇,附近社区的建筑景观也没有太大的改变,京都的永恆性在此显明出来!
父亲又带着我们绕过巷道,寻找昔日学生用餐的小餐馆,他说他们都将这餐馆称作是「广播电台」,因为只有此地有收音机,每次到那里吃饭,可以聆听广播节目;这家餐馆还有一项令人怀念的要素,就是餐馆主人的女儿,是个可爱漂亮的女孩,同时也是这间餐馆的「看板娘」,许多学生都是冲着这个漂亮女孩来此用餐。
我们在社区附近绕了许久,却找不到父亲口中的「广播电台」餐馆,心想:京都这几十年来不会什么都不变吧!在街角房舍前遇见一位老太婆,便趋前问她关于旧日餐馆的事,想不到她竟然知道,她说:街角的房子就是昔日的餐馆,餐馆后来不作了,改建成一般住家;而她本人就是昔日餐馆里的那位「看板娘」。
人世间的沧桑变化,对于京都似乎算不得什么;正如寿岳章子所说:「我依然很有信心地将未来託付给曾经相遇的人们,我相信只要有这些人存在,京都的街道仍将建在。」这一代的人或将逝去,但是所有喜爱京都街道的人,都将成为京都的守护神,继续护卫着京都的千年永恆。
李清志
我不得不说,《千年繁华3:京都思路(新版)》这本书,彻底改变了我对京都的认知。在此之前,我可能认为京都只是一个充满古老寺庙的城市,但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京都更广阔、更丰富的面貌。 书中关于“京都的创新”的篇章,让我尤为惊喜。作者并没有回避京都的传统,但同时也展现了这座城市在现代社会中的活力和创造力。他介绍了许多京都的新兴产业,例如,对传统工艺的创新性发展,对新材料的研发,以及在设计、时尚领域的崛起。这些内容让我看到了一个充满活力的京都,一个不守旧、敢于拥抱未来的京都。这种对传统与现代的有机融合的展现,让我觉得京都的“千年繁华”并非只是历史的回声,而是仍在继续谱写的新篇章。
评分购买《千年繁华3:京都思路(新版)》纯粹是出于对日本文化的兴趣,没想到这本书给我带来的惊喜远超预期。它并非那种走马观花式的介绍,而是将京都的“思路”——那种独属于这座城市的哲学和生活方式,深深地剖析开来。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出的对京都的深情厚谊,以及对历史的敬畏之心,让我读来倍感亲切。 尤其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并没有回避京都历史进程中的一些阴影和挑战,而是以一种客观而充满人文关怀的视角去审视。例如,书中对于战争时期京都的保护,以及战后重建的艰难,都有细致的描述。这种对历史全貌的呈现,使得京都不再是一个完美无瑕的传说,而是一个真实存在、有血有肉的城市,这反而让我更加敬佩它的韧性和生命力。书中的一些篇章,探讨了现代都市的扩张对古都风貌带来的冲击,以及京都人如何努力平衡发展与保护之间的关系,这些思考让我受益匪浅。
评分《千年繁华3:京都思路(新版)》这本书,与其说是一本关于京都的书,不如说是一本关于“时间”的书。作者通过对这座古都的深入描绘,将时间的概念具象化,让读者得以窥见千年时光在这座城市留下的印记。 我尤其赞赏作者对于京都独特“季节感”的刻画。书中关于不同季节,京都呈现出的不同景致和氛围的描写,简直是诗一般的存在。春天樱花的烂漫,夏天祭典的热烈,秋天枫叶的静美,冬天雪景的素雅,都被作者赋予了生命和情感。读到描写祗园祭的章节时,我仿佛能听到那咚咚作响的太鼓声,感受到人们挥洒汗水的激情,以及那份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自豪。这种对季节变化的敏锐捕捉,让京都的魅力在书中得以淋漓尽致的展现,也让我更加期待亲自去体验这份“四季皆景”的美。
评分《千年繁华3:京都思路(新版)》这本书,给我最直观的感受就是,作者拥有着一颗极其细腻且充满情怀的心。他笔下的京都,不是冰冷的建筑堆砌,而是有温度、有故事、有灵魂的。 我非常喜欢书中关于“庭园”的描写。京都的庭园,无论是金碧辉煌的寺庙庭园,还是私家住宅的小巧庭院,都蕴含着深邃的哲学和美学。作者没有简单地罗列庭园的元素,而是去解读这些元素背后的意义,例如,水象征着生命,石象征着永恒,枯山水则是一种留白的美学。读到关于龙安寺枯山水的章节时,我仿佛被带入了一种冥想的状态,去感受那份宁静和超脱。这种对艺术形式背后思想的挖掘,让这本书的深度远超一般旅游书籍。
评分这是一本让人读起来会放不下的书。《千年繁华3:京都思路(新版)》成功地把我带入了一个充满魅力的世界,一个历史与现代交织,传统与创新并存的京都。作者的叙事方式非常具有感染力,他不是在平铺直叙地讲故事,而是用一种非常个人化、充满探索精神的口吻,引导读者去发现京都的“思路”。 我非常喜欢作者对京都“静”与“动”的辩证关系的探讨。一方面,书中描绘了许多需要静心体会的场景,比如在岚山竹林中漫步,感受那份宁静致远;在哲学之道上散步,体会那份悠然自得。另一方面,作者也展现了京都充满活力的另一面,例如,他对京都现代艺术场景的介绍,对年轻一代创新创业的关注,都打破了我对京都“古板”的刻板印象。这种对城市多重面向的挖掘,让京都的形象更加丰富,也更具吸引力。
评分翻开《千年繁华3:京都思路(新版)》,脑海中立刻被一股古韵悠悠的清风拂过,仿佛穿越了时空的阻隔,置身于那个古老而又充满生机的京都。这本书绝不仅仅是一本简单的旅行指南,它更像是一本精心雕琢的历史画卷,一幅描绘着京都灵魂的艺术品。作者用极其细腻的笔触,勾勒出这座城市千年来的演变,从平安时代的风雅,到幕府时代的变革,再到现代的繁华,每一个章节都饱含着岁月的痕迹和人文的温度。 我最喜欢的部分是作者对于那些隐藏在街头巷尾的千年古刹的描写。它没有停留在表面的建筑介绍,而是深入挖掘了每一座寺庙背后承载的故事,那些关于高僧大德的传说,那些帝王将相的祈愿,那些普通百姓的信仰,都通过作者的文字鲜活地展现在我眼前。读到关于清水寺的章节时,我仿佛能听到当年修建者祈福的声音,感受到信徒们虔诚的心跳。而金阁寺的辉煌,也不仅仅是金箔的耀眼,更是历史沉淀下来的那份庄严和宁静。作者对细节的捕捉是如此到位,无论是寺庙的庭院设计、庭石的摆放,还是庭院中一花一草的生长,都充满了禅意,让人在阅读中也能获得心灵的净化。
评分这本书给我最大的感受就是,京都不仅仅是一个拥有丰富历史遗迹的城市,更是一个充满了“生活智慧”的地方。《千年繁华3:京都思路(新版)》成功地将这种智慧传递给了读者。 我特别欣赏作者在书中对京都“和”文化的深入剖析。“和”不仅仅是和谐,更是一种包容、一种平衡、一种润物细无声的力量。书中通过对京都人待人接物的方式,对季节食材的运用,对节庆活动的组织,都展现了这种“和”的精髓。例如,书中对怀石料理的介绍,不仅仅是食物的摆盘,更是对季节、对食材、对客人心意的极致追求,这是一种将“和”精神融入到极致的美食艺术。这种对生活细节的观察和解读,让我对京都有了全新的认识。
评分阅读《千年繁华3:京都思路(新版)》的过程,就像是在跟随一位经验丰富的向导,深入探索京都的每一个角落,并且在探索的过程中,不断获得心灵的启迪。这本书最大的魅力在于,它不仅仅停留在物质层面的介绍,而是深入挖掘了京都的“灵魂”和“思想”。 我特别喜欢书中对于“禅意”的解读。作者将京都的寺庙、庭园,甚至生活中的一些细微之处,都与禅宗的哲学巧妙地联系起来。读到关于枯山水的描写时,我仿佛也置身于那片充满象征意义的沙石之中,去体会其中的空灵与寂静。书中对茶道、花道的介绍,也让我感受到了京都人对于“道”的追求,那种将日常升华为艺术,将简单做到极致的精神。这种“匠人精神”的体现,让我对京都的文化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
评分《千年繁华3:京都思路(新版)》是一本让我重新审视“旅行”意义的书。过去,我可能更倾向于打卡式旅游,但读完这本书,我才明白,真正的旅行,是去感受一个地方的脉搏,去理解它的呼吸,去体会它的“思路”。 书中关于“町家”的描写,让我印象尤为深刻。作者细致地介绍了町家建筑的结构、材料,以及町家所蕴含的生活哲学。那些古老的木质建筑,承载着一代又一代京都人的生活记忆,每一处细节都充满了故事。当我读到关于町家改造的章节时,我看到了传统与现代的完美结合,老建筑焕发新生,继续为现代生活提供温暖和便利。这种对历史建筑的尊重和活化利用,让我看到了京都人智慧和对传统的珍视。
评分刚拿到《千年繁华3:京都繁华(新版)》这本书,我其实抱持着一种谨慎的态度,毕竟“千年繁华”这样的标题很容易落入俗套。但当我翻开第一页,就被作者的文字功底深深吸引。他不仅仅是在描述景点,更是在讲述一种意境,一种渗透在京都每一个角落的情感。 让我特别喜欢的是,书中不仅仅局限于那些著名的景点,还花了不少笔墨去描绘一些鲜为人知的、充满生活气息的街区和市集。作者会带着读者去探访那些隐藏在小巷深处的和菓子店,品尝它们代代相传的独特风味;会带领我们穿梭于锦市场,感受当地居民的日常,聆听市场的喧嚣和叫卖声。这些细节的描绘,让京都的形象变得更加立体和生动,不再是遥不可及的符号,而是触手可及的生活。我仿佛能闻到空气中弥漫的抹茶香,感受到熙熙攘攘人群的温度,这是一种非常沉浸式的阅读体验。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