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于2024-11-17
1961年入选美国国家书卷奖。
以X战警系列着名的好莱坞大导演布莱恩.辛格,2008年在执导《行动代号:华尔奇丽雅》时,开始大量地阅读有关「第三帝国」的各种资料:「我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读夏伊勒的《第三帝国兴亡史》,这是一本很棒的书,它深度地剖析了希特勒、戈林、希姆莱等人的人格与阴谋。在我拍这部电影之前,我不仅要去了解那些想要刺杀希特勒的人,也要去探究为什么希特勒能够出现在世界舞台。
一开始,只有德国人低估他。后来全世界的人也都低估他。这是个非常可怕的错误;德国人马上就发现了,接着全世界的人也会发现。
一九一八年十一月十日,一名受伤躺在医院的奥地利陆军下士,听到德皇退位、国家战败的消息,悲伤与愤慨随即充满他的内心;他痛苦不堪,心中滋长仇恨。
于是,他看清自己的使命,他决定要投身政治,他要恢复日耳曼民族的光荣。
三十岁的他没有任何才华,当兵前,也只是一个在维也纳街头晃荡多年的废业青年。后来他在酒馆里找到他的革命同志:屠夫、 锁匠、男同志、酒鬼诗人、平庸学者、色情文学写手。
他们第一次革命失败了。
这位前奥地利下士在狱中写了一本书叫《我的奋斗》。
所有人都把那本书当成笑话。
1954年,德国率先走出经济大萧条
1939年,德军入侵波兰;
1940年,德军拿下荷兰、丹麦、挪威、法国。
虽然这个帝国只有短短十二年的光阴,而希特勒也只有短暂的五十六岁生命,但这个前奥地利下也许是属于亚历山大、凯撒、拿破崙这一传统的大冒险家兼征服者中最后的一个,第三帝国也许是走上以前法国、罗马帝国、马其顿所走过的道路的帝国中最后的一个。
作者简介
威廉.夏伊勒(1904-1993)
出生于芝加哥,寇伊大学毕业后,原先只想在欧洲短暂休假,没想到一待就是十五年,由此身历欧洲史上最动荡的时代,也亲见第三帝国的兴起与覆亡。
1925年,他成为《芝加哥论坛报》驻欧特派员,开始了他驻外记者的生涯。
1937年,在着名媒体人爱德华.蒙洛(Edward Murrow)的引介下,哥伦比亚广播公司聘请他担任驻柏林播音员,为世界各地的人传达德国现况;
他的播报声是许多美国人战时的回忆。
他首创与欧洲各地记者「电话连线」,即时报导当地现况,这是广播新闻史上的创举,也是现代新闻播报的基本形式。
战后 ,他与哥伦比亚广播公司失和,无法再担任新闻工作,于是闭门撰书。他的资料来自美国军方缴获的纳粹文件(包括高层的日记),加上他个人在柏林的亲身所见:
他看着希特勒从落迫政客变成「帝国元首」,在纳粹还是小政党时,他出席其各式各样的集会;他跟着德军一起进入巴黎,在德国官方宣布前,美国人透过广播就得知法国不战而降了。
《第三帝国兴亡史》耗费五年半才写完,于一九六○年出版,当年即成为畅销书,成为报导纳粹德国的权威着作,夏伊勒也因此水涨船高。其他着作尚有《柏林日记》、《甘地与我》(Gandhi: A Memoir)、《柏林现场》(This is Berlin)。
译者简介
董乐山(1924-1999)
一名热情、梗直、充满理想的左派文人。
1946年,毕业于上海圣约翰大学英国文学系。
1950年,担任新华社参编部翻译。
1957年,因为主张职业自由,与钱钟书等人一起被划为右派,被降级去当地方英文教师。
在新华社整理资料时,他发现《第三帝国兴亡史》原着,一时惊为天人,随即组织翻译工作。这本书在1963年出版,虽然不得具名译者,但仍产生极大轰动,一时奇货可居,连董乐山自己家里留的一套都被借走。
文革后,这部巨着得以正式出版,以董乐山为首的译者群才得以面世。对于文革后浩劫余生的人们来说,第三帝国的极权统治,似乎也是他们似曾相识的经历。董乐山作为翻译家的名声由此确立,他的译作也成为中国知识分子的精神食粮。
董乐山乐在翻译,日以继夜。除了《第三帝国兴亡史》之外,他的译作还有美国记者斯诺的《西行漫记》、欧威尔的《一九八四》,亚瑟.柯斯勒揭露史达林恐怖统治的小说《正午的黑暗》。从一名热情左派青年到对政治、世局失望的抑郁文人,这些译作不仅是他人生的写照,也是对这充满战争、乌托邦理想破败的二十世纪的反省。其身后尚有《董乐山文集》(2001)。
前言
第一篇 希特勒的崛起
第一章 第三帝国的诞生
第二章 纳粹党的诞生
第三章 凡尔赛、魏玛和啤酒馆政变
第四章 希特勒的思想和第三帝国的根源
第二篇 胜利和巩固
第五章 取得政权的道路:1925—1931年
第六章 共和国的末日:1931—1933年
第七章 德国的纳粹化:1933—1934年
第八章 第三帝国的生活:1933—1937年
第三帝国兴亡史 卷一:希特勒的崛起、胜利与巩固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4
第三帝国兴亡史 卷一:希特勒的崛起、胜利与巩固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