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 危机.人民.领袖-罗斯福「炉边谈话」及其他 乔继堂
作为美利坚合众国的首都,华盛顿自然少不了有关美国总统的纪念性建筑,诸如华盛顿纪念碑、林肯纪念堂等,早已为人们耳熟能详。
华盛顿广场高耸入云的尖顶华盛顿纪念碑,似乎象征着一个年轻共和国的独立与成长,以及共和国宪政原则的严正与凛然。
林肯纪念堂庄重的林肯塑像,又似乎象征了天赋自由的尊严,以及合众国「合众为一」的精神指归。
这样的纪念性建筑,把美国人民对领袖的缅怀与景仰展现无遗,也把美利坚精神体现得淋漓尽致。
与华盛顿纪念碑的高耸、林肯塑像的庄重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罗斯福纪念公园的一尊塑像-一位衣着俭朴的平民,坐在房间的一角,全神贯注,正在倾听着什么。无需多想,人们马上就会说出:他是在聆听罗斯福总统的「炉边谈话」。
??任何纪念历史人物的建筑,本质上都是对于一些思想和精神的肯定与坚守。罗斯福广场的这尊平民塑像,虽然没有刻意强调总统身分,却生动形象地给我们讲述了一个领袖的非凡故事,一段令人难忘的峥嵘岁月,一些至今闪亮的理念与精神。?
一
富兰克林.德拉诺.罗斯福(Franklin Delano Roosevelt),一八八二年一月三十日出生于纽约的海德公园(Hyde Park)──罗斯福家面积达数百亩的庄园。
他是荷兰人的后裔,祖辈在十七世纪四○年代移民到新阿姆斯特丹(纽约的旧称)。
罗斯福的父亲是一位富有的铁路官员,母亲也出自一个富足的美国家庭。父母对罗斯福从不溺爱,父亲教给他责任──为自己的所作所为负责;母亲的严厉则有助于他勤奋、坚韧种种品格的形成。
少年的罗斯福在公立学校读书,但更主要的是接受家庭教育。一位法国女教师给了他严格的语文和历史素养的培育,对他价值观的养成也作用甚大。
十四岁时,罗斯福进入私立寄宿学校格罗顿(Groton)学习,在这所以严格着称的学校?,他经受了锻炼,学到了知识,激发了他的道德感和社会责任感。
一九○○年,罗斯福进入哈佛大学。大学期间,罗斯福通过体育运动和课余活动,尤其是参与办校报的活动,从一个腼腆的「局外人」,成长为一名社交活跃分子。在校三年拿到学位后,他又留在学校当了一年校报主编。
一九○四年,罗斯福进入哥伦比亚大学学习法律,获得学位后轻松通过律师考试,进入了纽约的一家律师事务所。在此期间,他与远房堂妹埃利诺.罗斯福(希欧多尔.罗斯福的侄女)结为夫妻。?
罗斯福很快便发现,自己已经不满足于仅仅做一名律师。一九一○年,他作为民主党候选人,竞选纽约州参议员,最终获得了这个已经被共和党垄断三十二年的席位。
在担任州参议员期间,罗斯福显得老练而独立,对政治生活十分适应。在一九一二年的总统大选中,罗斯福支持伍德罗.威尔逊,后来他被任命为海军部助理部长作为回报。罗斯福对这一工作非常热爱,因为他从小就酷爱船与大海,而且笃信马汉的海权论。
这份工作对罗斯福影响甚巨。他主要分管海军的商务,因而必须面对企业和工会,这使他学会了与他们相处,也认识到商人唯利是图的一面。其间,他多次请求赴前线作战,以便为自己的政治生涯增添绚烂的一笔,却未能如愿;但幸运的是获得了一次赴欧洲视察海军基地的机会,他由此会晤了同行,目睹了真正的战争。
一九二○年大选中,罗斯福被民主党提名为副总统候选人。虽然他最终和竞选伙伴詹姆斯.卡克斯败给了哈定和柯立芝,但这次竞选还是让罗斯福获益匪浅。
一九二一年八月,罗斯福在纽约长岛海滨度假时,由于火灾和冰冷刺骨的海水而患上了嵴髓灰质炎(小儿麻痹症)。这无异于灭顶之灾,因为这意味他从此要与轮椅和拐杖为伴,甚至是彻底退出公众生活。然而,罗斯福依旧十分乐观,他透过游泳和健身来增强自己的体质;他也没有从政治舞台上消失,人们总是能看到他参与政治活动的身影。而且在康复治疗中,罗斯福把对他身体颇多助益的乔治亚的一处温泉改建成一座非营利性的小儿麻痹症水疗中心,并创办基金会,给患者提供收费低廉的治疗。
一九二四年,罗斯福开始回归政坛,在民主党的大会上,他提名信仰天主教的纽约州州长阿尔佛雷德.史密斯为总统候选人。虽然史密斯最后未能获得提名,但罗斯福举着双拐登台演说的豪迈气概深入人心;提名非基督教徒的举措,也为他赢得了变革的名声。四年之后,史密斯在罗斯福的支持下获得提名,而史密斯则劝说罗斯福竞选纽约州州长。结果,史密斯败给了胡佛,罗斯福却赢得了选举。
纽约州州长是对罗斯福影响深远的从政经历。他的州长任期,几乎是与经济危机同时开始的,而他在州长任上,也把纽约州当作了体制变革和政治理想的试验基地,并赢得了广泛声誉。从此,罗斯福开始青云直上,再度担任纽约州州长后,在一九三二年的大选中,罗斯福这颗「民主党的希望」之星击败胡佛,成为白宫的新主人。
空前绝后的是,罗斯福在白宫一待就是十二年!自从有「国父」之称的华盛顿坚持两任之后不再连任,再没有任何一位美国总统的任期超过两届。一九四○年,罗斯福本该离开白宫,但美国还没有完全走出大萧条,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战火又已经弥漫欧亚。美国人似乎认为只有罗斯福才能让美国渡过难关、走向复兴,所以又把他留在了白宫。四年后的一九四四年,美国已经卷入战争,而战时更换总统显然是不明智的,因而罗斯福又开始了他的第四届任期。
如今回顾历史,可以说美国人民的选择是明智的,对领导美国走出两次危机来说,罗斯福堪称不二之选。
遗憾的是,罗斯福没有在他的第四任期待四年。一九四五年四月十二日,身心疲惫的罗斯福,在乔治亚温泉休养时溘然长逝。幸运的是,此时战争已经接近尾声,而且罗斯福临终前便已断定战事即将结束,并对战后的世界局势和美国的利益作出了精心的谋划。
这本书的文字非常有力量,让我深深地沉浸在新政那个充满挑战的时代。作者的叙事手法非常独特,仿佛是一位经验丰富的故事讲述者,将那些宏大的经济变革与个体命运巧妙地交织在一起。我特别喜欢他对于当时美国社会所面临的经济困境的生动描绘,那种绝望与希望并存的氛围,透过文字扑面而来。书中对新政时期各项经济政策的分析,也做得非常到位。我原本以为会读到枯燥乏味的理论,但作者却用极具逻辑性和说服力的方式,将《国家复兴法》、《社会保障法》等政策的背景、目的、实施过程以及最终效果,娓娓道来。我尤其被书中对政策制定者们如何权衡利弊、应对阻力以及在实践中不断调整的描写所吸引。这让我看到了政策制定并非易事,而是充满了智慧、勇气和妥协。读这本书,我不仅了解了新政的经济层面,更感受到了那个时代美国社会所经历的深刻转型,以及人们在其中所扮演的角色。
评分这是一本让我爱不释手、越读越有味道的书。它以一种极其引人入胜的方式,将我带入了一个充满挑战与变革的时代。作者的叙事功力深厚,仿佛将我置身于那个历史现场,亲历了新政的推出与实施。我尤其被书中对当时社会各阶层反应的细致描绘所打动,从失业的工人到忧心忡忡的企业家,再到对未来充满迷茫的普通家庭,每个人物的命运都与宏大的历史叙事紧密相连,充满了戏剧性。书中对经济政策的分析,更是让我大开眼界。我一直觉得经济学是枯燥的,但这本书用生动的案例和清晰的逻辑,将复杂的概念变得易于理解。比如,关于“公平竞争”和“政府干预”的讨论,让我看到了政策制定者们是如何在各种矛盾与压力中寻求平衡的。作者并没有简单地将新政描述成一个完美的解决方案,而是呈现了其复杂性、争议性以及在不同时期所扮演的不同角色。这种客观而又深入的分析,让我能够更全面地理解那个时代的经济困境以及罗斯福政府所采取的应对策略。每一次阅读,都仿佛进行一次深入的“炉边谈话”,与历史对话,与思想碰撞。
评分我必须说,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对历史读物的固有印象。作者用一种极其生动、充满画面感的语言,将我拉入了新政时期那个充满变革的美国。我简直可以想象到罗斯福总统在广播里发表讲话时的那种激情,以及他如何凭借个人魅力和坚定的意志,试图带领国家走出泥沼。书中对于经济政策的阐述,更是让我耳目一新。我原本以为会读到枯燥的经济术语和复杂的图表,但作者却能将《紧急银行法》、《农业调整法》等政策的来龙去脉、实施细节以及它们对当时社会产生的深远影响,描绘得如同讲故事一般引人入胜。我特别欣赏作者对政策背后逻辑的深度挖掘,以及对当时美国社会各阶层对此的反应的细致描绘。从失业的民众到不满的富商,从工会到农场主,每一个群体的声音都被作者捕捉到,使得整个历史图景更加立体和真实。读到那些关于“救济”、“复苏”、“改革”的篇章,我仿佛能感受到那个时代人们内心深处的期盼与挣扎。这本书不仅仅是讲述历史,更是在探讨一种精神,一种面对困境时的勇气与智慧。
评分这本书真是让人拍案叫绝!我本来以为“新政”这个词听起来就有点沉闷,但这本书的叙事方式简直是把我拉进了那个风起云涌的年代。作者的笔触极其细腻,仿佛能闻到那个时期美国弥漫的焦躁与希望的气息。我尤其喜欢他对于罗斯福总统个人魅力和决策过程的刻画,不是那种干巴巴的官方陈述,而是充满了人性的挣扎与智慧的闪光。读到一些关于大萧条时期普通民众生活的片段,那种绝望与不屈交织在一起的画面,让我感同身受,甚至会想象自己身处其中,应该如何选择。书中对各种经济政策的解读也非常到位,并没有使用过于专业的术语,而是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将复杂的经济理论讲得明明白白。让我这个对经济学并非专业人士的读者,也能窥见其精髓。特别是关于《国家工业复兴法》和《社会保障法》的讨论,作者深入剖析了这些政策的初衷、实施过程中的阻力以及长远的影响,让我对美国社会转型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整本书读下来,感觉就像是在听一场精彩的炉边谈话,既有历史的厚重感,又不失鲜活的生命力,让我对接下来的阅读充满期待。
评分这本书的阅读体验简直是一场奇妙的旅程,将我带回了那个风云激荡的年代。作者以一种极具感染力的笔触,将新政时期的美国呈现在我眼前。我仿佛能听到大街上人们低语的经济困境,也能感受到罗斯福总统及其团队试图通过一项项经济政策来扭转局面的决心。书中对那些耳熟能详的经济措施,如“新政”的各项法案,进行了深入浅出的解读,让我这个非经济学专业人士也能轻松理解其核心思想和实际效果。作者没有停留在简单的政策介绍,而是深入探讨了这些政策如何触及到社会经济的方方面面,以及它们是如何影响普通民众的生活。我特别欣赏书中对当时社会思潮的描绘,以及不同群体对于新政的复杂态度——有支持,有质疑,有期待,也有失望。这些细致入微的刻画,让历史人物和事件不再是冰冷的符号,而是鲜活的生命。每一次翻开这本书,都像是在进行一次高质量的“炉边谈话”,不仅了解了历史,更思考了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深刻联系。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