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从来不怕失败,我宁可失败,也要进入最伟大的人的行列。
英国浪漫主义运动是英国诗歌史上,继莎士比亚之后又一影响深远的黄金时期。这个时期托起了诗坛上五位巨擘:华兹华斯,柯尔律治,拜伦,雪莱,济慈,而济慈是承前启后的关键人物,却也是五大诗人中出生最晚却逝世最早的诗人,年仅二十五岁。
济慈一生经历过许多困厄,在剧烈的痛苦和骚动的感情中,他开始了为诗拚搏的进程。从着手试笔起,仅五年时间,他达创作生涯的顶峰。特别是1819年的「奇蹟时期」,九个月内他的六首《颂》一一问世,尤其是《夜莺颂》、《希腊古瓮颂》和《秋颂》,已成为世界诗歌宝库中罕有的奇珍。凡是熟读济慈作品的人,无不感到,这样非凡的天才却英年早逝,人们公认,当他二十四岁停笔时,他对诗坛的贡献已大大超过了同一年龄期的乔叟、莎士比亚和弥尔顿。
诗选收录济慈六首传世颂体:怠惰颂 Ode On Indolence 、赛吉颂 Ode To Psyche、夜莺颂 Ode To A Nightingale 、希腊古瓮颂 Ode On A Grecian Urn、 忧郁颂 Ode On Melancholy和秋颂 To Autumn,以及28首必读十四行诗和抒情诗。
在诗歌之外,译者特地策划四则专篇,全方位解读济慈的爱情、诗歌风格、人生观和价值观:
1.济慈的生平掠影
2.用水写的爱情——济慈的爱情
3.诗歌史的灿烂奇蹟——济慈的诗歌
4.在骚动的感情中奋进——济慈的人生观
作者简介
约翰.济慈 John Keats (1795-1821)
一生奉献给创作的浪漫主义诗人济慈,短短二十五年的生命却成就斐然,用奇蹟般五年的创作并达到诗艺颠峰,成为浪漫主义时期承先启后的关键人物。
济慈是英国浪漫主义五大诗人中出生最晚却逝世最早的诗人。他的父亲是一名马夫领班,与雇主的女儿结了婚。八岁时,父亲坠马身亡;十四岁时,母亲死于肺痨。监护人令十五岁的济慈到外科医生兼药剂师哈蒙德手下当学徒。不久,济慈放弃行医,专门从事写诗。
当小弟汤玛斯(汤姆)染上肺病病重时,济慈一直在病榻旁侍候,直到小弟病故,使得自己也染上了肺病。与此同时,他认识了芬妮.布劳恩,但日渐趋坏的健康状况和微薄的经济收入宣告了这是无希望的恋情。在剧烈的痛苦和骚动的感情中,济慈开始了为诗拚搏的进程。从着手试笔起,仅五年时间,济慈达到短促的诗人生涯的顶峰。特别是1819年的九个月,可称为济慈的「奇蹟时期」,他的六首《颂》一一问世,尤其是《夜莺颂》、《希腊古瓮颂》和《秋颂》现今已成为世界诗歌宝库中罕有的奇珍。
1820年二月,济慈肺部咯血。他正视现实:「那血对我是死亡警告。我必死无疑。」秋天,他接受劝告到气候温和的义大利去养病。1821年2月23日,客死罗马,安葬在新教徒公墓,年仅二十五岁。墓石上刻着济慈自定的铭文:「用水书写其姓名的人在此长眠」。凡是熟读济慈作品的人,无不感到,这样非凡的天才却英年早逝,人们公认,当他二十四岁停笔时,他对诗坛的贡献已大大超过了同一年龄期的乔叟、莎士比亚和弥尔顿。
译者简介
屠岸
人们很自然地把屠岸的名字与诗歌连在一起。这不仅因为他自1941年发表第一首诗歌以来,发表了大量的诗作;还因为他翻译了惠特曼、莎士比亚、斯蒂文森、济慈等许多外国着名诗人的着名诗篇;更因为他还着述了更多的诗论文章,为中国诗歌的发展立下了不朽的功勋。屠岸认为,「诗歌还是要讲格律的,就像音乐的节奏一样。好的自由诗有其内在的节律,读来铿锵悦耳。好的格律诗则以其节律和韵的安排,通过听觉打动读者心灵。」也称自己为:诗爱者、诗作者、诗译者。
屠岸主要着作有:《萱荫阁诗抄》、《屠岸十四待诗》、《哑歌人的自白──屠岸诗选》、《诗爱者的自白──屠岸的散文和散文诗》等。主要译着有:惠特曼诗集《鼓声》、《莎士比亚十四行诗集》、南斯拉夫戏剧家努西奇的喜剧《大臣夫人》、斯蒂文森的儿童诗集《一个孩子的诗园》(与方谷绣合译)、《英美着名儿童诗一百首》、《英美儿童诗精品选》、《济慈诗选》,莎士比亚历史剧《约翰王》,莎士比亚叙事诗《鲁克丽丝失贞记》(与屠笛合译)等。其中,《济慈诗选》译本荣获中国最高荣誉的文学大奖「鲁迅文学奖」文学翻译彩虹奖。
读完《灿烂的明星:济慈》,我脑海中久久不能平静的,是那种对生命的热烈拥抱和对死亡的深切忧虑交织在一起的复杂情感。这本书的叙述非常细腻,作者以一种近乎诗意化的语言,描绘了济慈的一生。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书中对济慈在意大利那不勒斯度过的最后时光的描写。那种身处异乡,饱受病痛折磨,却依然在坚持创作的场景,既令人心碎,又充满了力量。我仿佛能感受到他笔尖划过纸面时,那种微弱却又坚定的力量。书中还深入探讨了济慈诗歌中的“痛苦”与“快乐”的辩证关系。他并没有回避生命中的苦难,而是将其融入到他的创作之中,用一种充满智慧的眼光去审视生命。我尤其喜欢书中对《颂歌》系列作品的解读,那种对瞬间即逝的美的捕捉,对生命短暂的体悟,以及在艺术中寻找慰藉的努力,都让我深感共鸣。这本书让我明白,真正的伟大,往往是在经历了生命的跌宕起伏之后,依然能够保持对生活的热情和对美的追求,即使生命走到尽头,其光芒依然能够穿透黑暗,照亮后人。
评分拿到《灿烂的明星:济慈》这本书,我被它标题的诗意所吸引,也对这位短命的伟大诗人充满好奇。这本书的叙述非常引人入胜,它不像很多传记那样冰冷刻板,而是充满了人文关怀和情感色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书中对济慈生活环境的描写,那种19世纪初期的伦敦,充满了社会矛盾与艺术革新,为济慈的成长提供了独特的背景。作者非常细致地描绘了济慈的家庭背景,他的出身并不显赫,但他凭借着自己的才华和努力,在这个充满竞争的时代脱颖而出。书中对他与他兄长汤姆之间的感情的描写,更是充满了催人泪下的细节。当汤姆因肺结核去世时,济慈内心的痛苦和悲伤,也成为了他日后创作中重要的情感来源。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他创作《夜莺颂》的背景介绍,那种身处悲伤之中,却依然能够捕捉到夜莺歌声中的美好与永恒,这种强大的生命力和艺术感染力,让我惊叹不已。这本书让我明白,伟大并非凭空而来,它是在经历过生命的苦难与磨砺后,所绽放出的璀璨光芒。
评分这本《灿烂的明星:济慈》,就像一本厚重的笔记,记录了一个灵魂的成长与陨落。我之前对济慈的认识,很大程度上是基于一些经典的诗句,但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他更完整的人生画卷。作者的笔触非常细腻,他能够捕捉到济慈内心最细微的情感波动,那些对爱情的渴望,对友谊的珍惜,对艺术的痴迷,以及对命运的无奈。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他与乔治·克劳福德的友谊的描写。那是一种在困境中相互扶持,相互鼓励的真挚情谊,让我在冰冷的现实中感受到一丝温暖。同时,书中也展现了济慈作为一名医学生,他所接受的科学训练,以及这种训练如何潜移默化地影响了他的创作,让他对人体的结构、对生命的运转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这种科学与艺术的结合,使得他的诗歌更加具有深度和广度。我反复阅读了书中关于他早逝的原因的分析,那种疾病的侵袭,那种身体的衰败,虽然残酷,但也更加凸显了他生命中的灿烂。这本书让我看到了,即使生命短暂,依然可以绽放出最耀眼的光芒。
评分阅读《灿烂的明星:济慈》的过程,仿佛是在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灵魂对话。我之前对浪漫主义诗歌不算特别了解,但这本书彻底改变了我的看法。作者的叙述语言非常有感染力,他不是在枯燥地讲授知识,而是在用一种充满情感的方式,带领读者走进济慈的内心世界。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书中对济慈诗歌中“感官性”的解读。那种对色彩、声音、气味、触感的细腻描绘,那种对瞬间美的捕捉,让我惊叹不已。仿佛能够透过文字,感受到他笔下盛开的花朵,听到他诗中流淌的旋律。这种对美的极致追求,也体现在他的人生哲学中。即使在生命最黯淡的时刻,济慈依然能够发现生活中的美好,并且用他独特的语言将其表达出来。书中对于他晚年病痛的描写,既残酷又真实,但即便如此,他依然在创作,在思考,在燃烧。这让我体会到,真正的艺术,有时候恰恰诞生于痛苦之中,诞生于对生命最深切的体验之中。这本书让我重新审视了“天才”这个词,它不仅仅是指天赋,更是指一种能够承受痛苦、超越限制,并且依然能够创造出不朽之作的精神力量。
评分《灿烂的明星:济慈》这本书,真的让我仿佛置身于19世纪的伦敦,亲眼见证了一个伟大灵魂的诞生与陨落。作者的叙述方式非常独特,他没有选择按时间顺序平铺直叙,而是将济慈的人生片段巧妙地编织在一起,形成一幅充满张力的画面。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书中对济慈对于“美”的理解的深入探讨。他不仅仅是在描绘感官上的美,更是在探寻一种超越时空的、深刻的、永恒的美。这种对“美”的极致追求,贯穿了他的一生,也体现在他每一首诗歌之中。书中还细致地描写了济慈与他周围人的关系,那些支持他的朋友,那些质疑他的批评者,都共同塑造了济慈的人生轨迹。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他与诗人雪莱之间惺惺相惜的描写。他们虽然相识不久,但却在艺术上产生了深刻的共鸣,这种短暂而又美好的友谊,也为济慈的人生增添了一抹亮色。我反复阅读了书中关于他对死亡的态度,那种坦然面对,那种对生命的热爱,让我由衷地敬佩。这本书让我看到,即使生命短暂,依然可以活出深刻与灿烂。
评分读完《灿烂的明星:济慈》,我脑子里挥之不去的,是那种强烈的生命冲动与无情命运的抗争。这本书的叙述方式很有趣,它不像很多传记那样按部就班地讲述,而是像一条蜿蜒的河流,时而平静,时而激荡,带着读者一同进入济慈那个充满矛盾的世界。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作者对济慈与芬妮·布劳恩之间那段刻骨铭心的爱情的描写。那段爱情,充满了青春的炽热与理想主义的光辉,但同时又被疾病与死亡的阴影笼罩,显得如此脆弱而又令人心碎。书中没有回避他们之间的分离与痛苦,而是真实地展现了这段感情的复杂性,以及它对济慈诗歌创作产生的深刻影响。我反复阅读了书中关于《爱的告别》的章节,那种撕心裂肺的思念,那种对爱与生命的依恋,至今仍让我眼眶湿润。作者没有将这段爱情简单化,而是将其置于济慈个体命运的宏大背景下,让我们看到,即使在最痛苦的时刻,济慈也从未放弃对美的追求,对情感的真挚表达。这种将个人情感与宏大叙事巧妙结合的写法,让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关于诗人的书,更是一本关于人类情感的深刻探讨。它让我反思,在面对生命的无常时,我们如何才能找到内心的力量,继续去爱,去感受,去创造。
评分这本书给我的感觉,就像是在一片星光璀璨的夜空中,找到了一颗格外耀眼的星星。我之前对济慈的了解,仅限于一些零散的诗句,但《灿烂的明星:济慈》这本书,则将这位诗人的人生轨迹,他内心世界的起伏,他与那个时代的微妙联系,都描绘得栩栩如生。我特别喜欢作者对于济慈早期生活经历的细致刻画,那些在伦敦街头讨生活的日子,那些与底层人民的接触,都为他日后诗歌中蕴含的深切同情与人文关怀奠定了基础。书中对于他如何从一个普通的青年,一步步走向诗坛的描写,充满了励志色彩。当然,也包括了他所经历的挫折、误解,甚至是他对自身才华的怀疑。这些真实的描写,让济慈这个形象变得更加立体和可信。最让我震撼的,还是书中关于济慈与疾病抗争的那部分。那种身体上的痛苦,精神上的折磨,以及在死亡面前,他依然坚持创作的勇气,都让我肃然起敬。我仿佛能听到他笔尖划过纸面的声音,那是一种与命运抗争的呐喊,一种对生命之美的极致眷恋。这本书让我明白,真正的灿烂,不仅仅是才华的闪耀,更是在逆境中,依然能够保持对生活的热爱与对美的追求。
评分翻开《灿烂的明星:济慈》,我就感觉像走进了一个充满诗意和哲思的花园。作者的叙述风格非常独特,他不仅仅是在讲述一个人的生平,更是在引导读者去感受一种生命的力量,一种对美的执着。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书中对济慈诗歌中“消融”(negative capability)概念的探讨。那种不急于下结论,而是愿意在不确定性中,去感受、去体验,去接纳万物的情怀,让我深受启发。这不仅是一种创作上的技巧,更是一种人生态度。在纷繁复杂的世界里,我们常常会陷入焦虑和迷茫,而济慈的这种“消融”的能力,似乎给了我们一种解脱。书中还详细描写了济慈与自然的关系,他从自然中汲取灵感,与自然融为一体,那种对生命细微之处的观察,对自然的敬畏,都让我觉得非常动人。我尤其喜欢书中对《希腊古瓮颂》的解读,那种对永恒美的追寻,对瞬间消失的现实的无奈,以及在艺术中获得的慰藉,都让我产生强烈的共鸣。这本书让我觉得,济慈的诗歌,不仅仅是文字,更是一种生活的智慧,一种面对生命无常的超脱。
评分这本书,真的是让我对济慈有了全新的认识。我之前总觉得他是一个有些遥远、有些忧郁的诗人形象,但《灿烂的明星:济慈》这本书,却把他的生命活力、他的热情、他的挣扎,都展现得淋漓尽致。我特别喜欢作者对济慈与当时文学界互动关系的描写。那些他与其他伟大诗人之间的交流,那些激烈的辩论,那些相互启发,都让我看到了一个充满活力的创作环境。同时,书中也毫不回避他所遭受的批评和攻击,那些刻薄的评论,对他年轻而敏感的心灵造成了多大的伤害,都让人感同身受。然而,正是在这样的压力下,济慈反而激发出更强大的创作能量,写出了那些流传千古的杰作。我反复读了书中关于《秋颂》的分析,那种对成熟、对收获、对生命圆满的赞美,以及其中蕴含的淡淡的悲凉,都让我深深着迷。这是一种复杂的情感,既是对生命美好的肯定,也包含着对短暂生命的体悟。这本书让我看到了,真正的伟大,往往是在挑战和困境中诞生的,它需要勇气,也需要坚韧。
评分这本《灿烂的明星:济慈》,我拿到手里的时候,就觉得名字本身就有一种莫名的吸引力。我平时不算特别痴迷于某个时期的诗人,但总是会被那些名字背后的人生故事所打动。济慈,这个名字在我脑海中,一直伴随着“短命的天才”这样的标签。所以,当看到这本书时,我迫不及待地想一窥究竟,想知道究竟是什么样的才华,能在短暂的生命中留下如此璀璨的光芒。翻开书页,扑面而来的,不是那种枯燥的学术分析,也不是冷冰冰的生平记录,而是充满生命力的叙述,仿佛一位老友在娓娓道来。作者对于济慈的生活背景,他所处的那个动荡而又充满艺术活力的时代,都描绘得淋漓尽致。从他卑微的出身,到他成为一名受人瞩目的诗人,这条道路上的艰辛与坚持,那些不为人知的挣扎与呐喊,都跃然纸上。我尤其喜欢作者对济慈诗歌创作过程的解读,不是简单地罗列诗句,而是深入到他创作的灵感来源,他与自然、与情感的每一次深刻的对话。读到他写《夜莺颂》时,我仿佛能感受到他身处寂静夜晚,被夜莺的歌声所触动,那些关于永恒与短暂、美与痛苦的思考,如同一股清泉,涤荡着我早已疲惫的心灵。这本书让我重新认识了济慈,他不再只是一个名字,而是一个有血有肉、有情有义的人,一个在有限的生命里,用力去爱,用力去感受,用力去创作的灵魂。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