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文明史 后篇:从工业革命到现代

世界文明史 后篇:从工业革命到现代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本书作者们认为工业革命在重要性上不亚于拿破崙战争。他们相信,了解佛陀、孔子、牛顿、达尔文和爱因斯坦,比能够细数法兰西诸王更具有重要意义。相应于如此宽广的历史观,与古斯塔夫‧阿道尔夫和惠灵顿公爵的军事成就相比,本书把更多的篇幅留给了约翰‧洛克、卡尔‧马克思、约翰‧斯图尔特‧穆勒、圣雄甘地、毛泽东和莱奥波德‧桑戈尔的学说。

  不同于以往皆以西方观点出发、着重欧美历史的史学书写,本书以独立的篇幅讨论非西方文化与第三世界国家的文明,并找出其历史定位;也不似一般历史书的匠气,只拘泥于时空背景的细节,而能兼顾政治、社会、经济、文化与艺术各主题的平衡,特别是与人类文明进程息息相关的社会文化发展,及思想上的着述成就。

本书特色

  本书延续六月出版的《世界文明史 前篇》,继续探讨世界各文明的发展,时光推移至十八世纪,可以说是现代社会的滥觞。因此后篇的重点将放在理性思想的开展、西方文明的强弱递嬗与世界文明的整合上。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第五部 法国大革命与工业革命后的世界
第二十五章 法国大革命
第二十六章 工业革命
第二十七章 工业化的结果:城市化和阶级意识
第二十八章 自由主义的兴起
第二十九章 民族主义与民族国家的建立

第六部 西方成为世界的中心
第三十章 国际工业化的发展和竞争
第三十一章 中产阶级受到挑战
第三十二章 寻求稳定
第三十三章 西方冲击下的中国、日本和非洲
第三十四章 第一次世界大战
第三十五章  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西方
第三十六章  第二次世界大战

第七部 世界文明的产生
第三十七章 国协
第三十八章 中东和非洲
第三十九章 东亚的爆发
第四十章 拉丁美洲的进步、贫穷与革命
第四十一章 新权力关系与转变中的世界秩序
第四十二章 世界文明面临的问题

註释
参考书目
中英名词对照

图书序言

  爱德华.麦克诺尔.伯恩斯在先前一版当中曾经论述:「在今日此时,世界是由欧洲和美国所构成的观念早已过时了。西方文化当然是起源于欧洲,但是它从来就不具有绝对的排他性,其最初的根基来自于亚洲西南部和非洲北部,并加上印度以及中国,皆影响了日后的西方文明。西方不但从印度与远东获得了指南针、火药、丝绸、棉花的知识,还有大量的宗教与哲学概念。」

  欧洲各国在现代最初的几百年期间,由于得益于前述文明的科学技术,因此取得空前的进步,对亚洲和非洲人民产生革命性的影响。这些广大的大陆成为西方国家的附庸,但本世纪却出现逆转的趋势。欧洲人和北美人长期保持的政治、经济优势,由于自然资源的衰竭、两次世界大战毁灭性的影响,以及两个超级大国为争夺世界霸权的竞争,因而受到侵蚀。而今,随着亚洲各大国乃至小国狂热地进入经济发展和技术进步的浪潮,西方不再能决定它们的命运,同时也不能完全地切割自己与世界其他地区。过去十年间最后几年的标志,就是由来已久的欧洲和美国权力结构的解体;这是一种令未来国际政治进程变得模煳不清的意外发展,但在同时也为消除国家之间导致分裂的意识型态藩篱提供无限可能。

  在文明的进程中,所有民族彼此互惠:在政治、经济和文化上,他们越来越互相依赖;另外,他们负有确保人类及地球上所有生物生存的共同责任。凡此种种,均使传统的偏狭课程失去效用。教育的范围必须扩大,俾让学生对置身其中的世界有更深刻、更现实的印象。再没有别的地区比美国更迫切了,美国是在相对孤立的背景下,于二十世纪上升到领导地位。在一个日益复杂的世界中,领导的必要条件正在变化,要想成功地应对现时的复杂性,就必须考察它们的根源。大约十年前,亚洲研究学会会长提醒学会会员:「正如亚洲成为我们未来的一部分,它也成为我们过去的一部分。……现在需要的是痛苦的反省,我们主张中国和印度历史在课程表中不是附加品,而是必需的。」同样的警告也适用于拉丁美洲、非洲,以及其他太久太久不为人所熟悉地区的历史。在把世界各共同体分开后的差异之上架设桥梁的尝试,不仅建立在对这些共同体独特性的认可上,也建立在铸造它们的历史力量之理解上。用已故加拿大史学家赫伯特.诺曼的话来说:「历史是一门使整个世界更加亲近的学科,是引人遐想、针对全人类的学科。」

  本书试图扼要考察人类自远古至今追求文明的历程。各重要地区或国家均有所涉及。欧洲、北美、中美和南美、英联邦、中东、东南亚、非洲、印度、中国和日本均得到适当重视。很明显,本书不可能详述它们的历史。本书的一贯目的,就是让读者既了解到各主要人类社会和文化的独特成就,又了解其局限,并关心当代问题。政治事件被认为是重要的,但政治史的事实以与文化、社会和经济运动相关的方式显现出来。本书作者们认为,工业革命在重要性上不亚于拿破仑战争。他们相信,了解佛陀、孔子、牛顿、达尔文和爱因斯坦,比能够历数法兰西诸王更具有重要意义。与此较宽广的历史观相应,与古斯塔夫.阿道尔夫和惠灵顿公爵的军事成就相比,本书把更多的篇幅留给约翰.洛克、卡尔.马克思、约翰.斯图尔特.穆勒、圣雄甘地、毛泽东和莱奥波德.桑戈尔的学说。如果说,这种叙述方法背后带着某种哲学倾向的话,那么它源于一种认识:即迄今人类的进步大多产生于智力的进步,以及对人权的尊重。

  《世界文明史》第一版出版于一九五五年,第二版在一九五八年,第三版一九六四年,第四版在一九六九年,第五版在一九七四年,第六版在一九八二年,第七版在一九八六年。每一版都完整地收入爱德华.麦克诺尔.伯恩斯的《西方文明史》,非西方部分例外,它们在本书中得到较充分的介绍。《世界文明史》第六、七、八版分别收入了由西北大学的罗伯特.勒纳和德州大学奥斯丁校区的米查姆修订之《西方文明史》第九、十、十一版。在保留伯恩斯的独特优点同时,《世界文明史》的各作者在利用当代学术成果的基础上,把重点扩大到目前我们最关心的领域,包括古今人类社会中的居住条件、妇女的地位,和少数民族的处境。因此在最近几版中,对中世纪、前近代、十九世纪与二十世纪初的资料,做了严谨的翻新工作。第八版引人注目的特征有:在第一部分中,收入史前古人类学者的新发现、重新诠释美索不达米亚的文明,并重新改写希伯来史,强调他们对后世思想和行为影响之巨大;另外,在第七部分,对二次大战以来欧洲各社会内部的复杂变化和国际关系做了审慎的分析。

  本版自始至终都展现了大量变化,与它之前的三个版次一样,本版具体得益于纽约大学的理查德.赫尔教授的贡献。赫尔教授扩充了有关非洲的部分,使之与当前条件相应。他对非洲大陆的各个民族、主要文明及其现状做了简明而有裨益的叙述。

  自《世界文明史》第七版开始,拉丁美洲诸社会得到更完备的描述,这一工作在第八版中进一步深化,包括根据近期的考古发现,对新大陆最早的文明做重新解释。第八版还对南亚文明及印度次大陆诸国做了彻底修订。为了更深入地了解关键性论题,放入当下流行的学术议题,以对当代中国与中国共产主义革命变化中的特性提供全新的看法。

  在准备本版过程中,作者们得到许多人的帮助,他们提出各种建议,这些人之中不仅有各个学科的专家,而且有使用本书的师生。特别感谢的有洛雷塔.史密斯(西北大学)、卡尔.佩特里(西北大学)、阿里勒纳.沃林斯基(圣迭戈台地学院)、西摩.沙因贝格(加利福尼亚州立大学,在富勒顿)、威廉.哈里斯(哥伦比亚大学)、理查德、萨勒(芝加哥大学)、詹姆斯.斯坦利(哥伦比亚大学)、理查德.萨勒(芝加哥大学)、詹姆斯.斯坦利(摩迪圣经学院)、斯蒂芬.诺布尔(摩迪圣经学院)、理查德.诺兰(马塔图克社区学院)、斯蒂芬.费罗诺和帕特里夏.埃伯雷(伊利诺伊大学)、A.N.加尔佩恩(匹玆堡大学)、马丁.卡茨(艾伯塔大学)、罗纳德.托比(伊利诺伊大学)、格特.文德尔伯恩(德国罗斯托克大学)、斯蒂芬.戴尔(俄亥俄州立大学)、詹姆斯.希恩(史丹福大学)、艾伦.文德尔伯恩(奥本大学)、詹姆斯.博伊登(德克萨斯大学)、彼得.海斯(西北大学)、乔治.罗布(西北大学)和迪埃纳.科普兰。如同在第五、六、七版那样,W.W.诺顿公司的罗伯特.基欧是位认真负责的编辑、不可缺少的顾问,和忠实的合作者。他为此所做的、孜孜不倦的热心工作,大大有助于修订的完成。最后但并非最不重要的一点,我十分感谢我的妻子路易丝.康克林.拉尔夫,她就风格提出了建设性意见,并列印了手稿。

图书试读

第五部 法国大革命、工业革命及其影响
  
  在深刻改变西方文明的型态方面,没有一个事件可以与法国大革命和工业革命这两个革命相媲美。「现代」历史伴随着它们而开始。十九世纪和二十世纪初的主要事件──中产阶级自由主义和经济成就的传播、旧土地贵族的衰落、城市工人中阶级意识的发展──都根源于这两个革命。

法国大革命和工业革命大致在同一时期发生,受影响的人也有许多是相同的──仅管方式不同,程度各异。它们共同导致了专制主义、重商主义和庄园制的最后残余被推翻。它们共同引发了经济个人主义和政治自由主义的理论和实践。同时,它们也共同确保了阶级意识的发展,导致在一八○○年后赋予欧洲历史新活力的中产阶级与劳工阶级间的紧张局面达到顶点。

当然,每一次革命产生了它特有的结果。法国大革命鼓励了民族主义及其不为人喜爱的义子──极权主义──的发展。工业革命迫使一个新城市社会秩序的产生。不过,仅管它们各有其独特贡献,我们仍必须把两者放在一起研究,并将它们视为十九和二十世纪初西方历史的先驱。

这两次革命并未马上对亚洲人民产生影响。至于非洲,也要到欧洲民族国家建立过程完成之后,欧洲人才把整个非洲大陆置于其控制之下。但当时的中南美洲则成为一连串革命的舞台,因为在那里正刚上演一场推翻西班牙和葡萄牙殖民统治的戏码,并走上一个艰辛的民族国家建立历程。拉丁美洲的政治革命从法国大革命尤其是北美独立战争中获得了灵感。但与西欧和美国相对,很大程度上由于它们仍未受到工业革命的触动,因此拉丁美洲各国缺少一群足够的中产阶级。虽然民族主义盛行一时,但自由主义和民主政治黯然无光。这样一来,新兴的拉丁美洲各国依然相对不稳定,存在着深深的社会鸿沟。

用户评价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