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炉边谈话」是罗斯福首倡的领袖与民众沟通的途径,它以「家常式」的广播谈话方式,向各界民众分析局势、解释政策、提出吁请,沟通了人心,提振了信心,凝聚了力量,战胜了危机。
罗斯福「炉边谈话」已经成为领袖沟通民众的经典方式,在如今的这场金融危机中,许多国家的领导人效法这种方式,利用更新的媒体——电视、网路进行着他们的炉边谈话。
作者简介
富兰克林.罗斯福
美国第32任总统,履任于危难之际,以其大智大勇带领全体美国人民走出了20世纪两次最大的危机——大萧条和二次大战,被誉为与华盛顿、林肯齐名的最杰出的美国总统。
前言:危机.人民.领袖 乔继堂 009
1. 谈维护海洋的自由〔一九四一年九月十一日星期四〕 236
2. 关于对日宣战〔一九四一年十一月九日星期二〕 246
3. 谈战争的进程〔一九四二年二月二十三日星期一〕 257
4. 谈我国的经济政策〔一九四二年四月二十八日星期二〕 273
5. 谈通货膨胀和战争进程〔一九四二年九月七日星期一〕 287
6. 关于大后方的报告〔一九四二年十月十二日星期一〕 298
7. 谈煤炭危机〔一九四三年五月二日星期日〕 311
8. 谈战争进程与和平计画〔一九四三年七月二十八日星期三〕 320
9. 发起第三次战争筹款运动〔一九四三年九月八日星期三〕 333
10. 关于德黑兰会议和开罗会议〔一九四三年十一月二十四日星期五〕 339
11. 致国会的国情谘文〔一九四四年一月十一日星期三〕 352
12. 谈攻克罗马〔一九四四年六月五日星期一〕 366
13. 发起第五次战争筹款运动〔一九四四年六月十二日星期一〕 374
其他演说
1 我保证为美国人民施行新政〔一九三二年七月二日〕 382
2 首任就这演说〔一九三三年三月四日〕 397
3 连任就职演说〔一九三七年一月二十日〕 404
4 四大自由〔一九四一年一月六日〕 412
5 第三任就职演说〔一九四一年一月二十日〕 425
6 第四任就职演说〔一九四五年一月二十日〕 431
后记 译者 435
危机.人民.领袖-罗斯福「炉边谈话」及其他
乔继堂
作为美利坚合众国的首都,华盛顿自然少不了有关美国总统的纪念性建筑,诸如华盛顿纪念碑、林肯纪念堂等,早已为人们耳熟能详。
华盛顿广场高耸入云的尖顶华盛顿纪念碑,似乎象征着一个年轻共和国的独立与成长,以及共和国宪政原则的严正与凛然。
林肯纪念堂庄重的林肯塑像,又似乎象征了天赋自由的尊严,以及合众国「合众为一」的精神指归。
这样的纪念性建筑,把美国人民对领袖的缅怀与景仰展现无遗,也把美利坚精神体现得淋漓尽致。
与华盛顿纪念碑的高耸、林肯塑像的庄重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罗斯福纪念公园的一尊塑像-一位衣着俭朴的平民,坐在房间的一角,全神贯注,正在倾听着什么。无需多想,人们马上就会说出:他是在聆听罗斯福总统的「炉边谈话」。
任何纪念历史人物的建筑,本质上都是对于一些思想和精神的肯定与坚守。罗斯福广场的这尊平民塑像,虽然没有刻意强调总统身分,却生动形象地给我们讲述了一个领袖的非凡故事,一段令人难忘的峥嵘岁月,一些至今闪亮的理念与精神。
富兰克林.德拉诺.罗斯福(Franklin Delano Roosevelt),一八八二年一月三十日出生于纽约的海德公园(Hyde Park)──罗斯福家面积达数百亩的庄园。
他是荷兰人的后裔,祖辈在十七世纪四○年代移民到新阿姆斯特丹(纽约的旧称)。
罗斯福的父亲是一位富有的铁路官员,母亲也出自一个富足的美国家庭。父母对罗斯福从不溺爱,父亲教给他责任──为自己的所作所为负责;母亲的严厉则有助于他勤奋、坚韧种种品格的形成。
少年的罗斯福在公立学校读书,但更主要的是接受家庭教育。一位法国女教师给了他严格的语文和历史素养的培育,对他价值观的养成也作用甚大。
十四岁时,罗斯福进入私立寄宿学校格罗顿(Groton)学习,在这所以严格着称的学校里,他经受了锻炼,学到了知识,激发了他的道德感和社会责任感。
一九○○年,罗斯福进入哈佛大学。大学期间,罗斯福通过体育运动和课余活动,尤其是参与办校报的活动,从一个腼腆的「局外人」,成长为一名社交活跃分子。在校三年拿到学位后,他又留在学校当了一年校报主编。
一九○四年,罗斯福进入哥伦比亚大学学习法律,获得学位后轻松通过律师考试,进入了纽约的一家律师事务所。在此期间,他与远房堂妹埃利诺.罗斯福(希欧多尔.罗斯福的侄女)结为夫妻。
罗斯福很快便发现,自己已经不满足于仅仅做一名律师。一九一○年,他作为民主党候选人,竞选纽约州参议员,最终获得了这个已经被共和党垄断三十二年的席位。
在担任州参议员期间,罗斯福显得老练而独立,对政治生活十分适应。在一九一二年的总统大选中,罗斯福支持伍德罗.威尔逊,后来他被任命为海军部助理部长作为回报。罗斯福对这一工作非常热爱,因为他从小就酷爱船与大海,而且笃信马汉的海权论。
这份工作对罗斯福影响甚巨。他主要分管海军的商务,因而必须面对企业和工会,这使他学会了与他们相处,也认识到商人唯利是图的一面。其间,他多次请求赴前线作战,以便为自己的政治生涯增添绚烂的一笔,却未能如愿;但幸运的是获得了一次赴欧洲视察海军基地的机会,他由此会晤了同行,目睹了真正的战争。
一九二○年大选中,罗斯福被民主党提名为副总统候选人。虽然他最终和竞选伙伴詹姆斯.卡克斯败给了哈定和柯立芝,但这次竞选还是让罗斯福获益匪浅。
一九二一年八月,罗斯福在纽约长岛海滨度假时,由于火灾和冰冷刺骨的海水而患上了嵴髓灰质炎(小儿麻痹症)。这无异于灭顶之灾,因为这意味他从此要与轮椅和拐杖为伴,甚至是彻底退出公众生活。然而,罗斯福依旧十分乐观,他透过游泳和健身来增强自己的体质;他也没有从政治舞台上消失,人们总是能看到他参与政治活动的身影。而且在康复治疗中,罗斯福把对他身体颇多助益的乔治亚的一处温泉改建成一座非营利性的小儿麻痹症水疗中心,并创办基金会,给患者提供收费低廉的治疗。
一九二四年,罗斯福开始回归政坛,在民主党的大会上,他提名信仰天主教的纽约州州长阿尔佛雷德.史密斯为总统候选人。虽然史密斯最后未能获得提名,但罗斯福举着双拐登台演说的豪迈气概深入人心;提名非基督教徒的举措,也为他赢得了变革的名声。四年之后,史密斯在罗斯福的支持下获得提名,而史密斯则劝说罗斯福竞选纽约州州长。结果,史密斯败给了胡佛,罗斯福却赢得了选举。
纽约州州长是对罗斯福影响深远的从政经历。他的州长任期,几乎是与经济危机同时开始的,而他在州长任上,也把纽约州当作了体制变革和政治理想的试验基地,并赢得了广泛声誉。从此,罗斯福开始青云直上,再度担任纽约州州长后,在一九三二年的大选中,罗斯福这颗「民主党的希望」之星击败胡佛,成为白宫的新主人。
空前绝后的是,罗斯福在白宫一待就是十二年!自从有「国父」之称的华盛顿坚持两任之后不再连任,再没有任何一位美国总统的任期超过两届。一九四○年,罗斯福本该离开白宫,但美国还没有完全走出大萧条,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战火又已经弥漫欧亚。美国人似乎认为只有罗斯福才能让美国渡过难关、走向复兴,所以又把他留在了白宫。四年后的一九四四年,美国已经卷入战争,而战时更换总统显然是不明智的,因而罗斯福又开始了他的第四届任期。
如今回顾历史,可以说美国人民的选择是明智的,对领导美国走出两次危机来说,罗斯福堪称不二之选。
遗憾的是,罗斯福没有在他的第四任期待四年。一九四五年四月十二日,身心疲惫的罗斯福,在乔治亚温泉休养时溘然长逝。幸运的是,此时战争已经接近尾声,而且罗斯福临终前便已断定战事即将结束,并对战后的世界局势和美国的利益作出了精心的谋划。
对于“战争”的解读,《炉边谈话:战争与和平篇》展现出了一种与众不同的视角。作者似乎并不急于描绘战场上的硝烟弥漫,而是将目光投向了战争对个体心灵的侵蚀。其中一篇名为“归来的迷失者”的章节,让我印象深刻。文章并非讲述胜利的凯旋,而是描绘了一位在战争中幸存下来,却饱受创伤的士兵,如何努力重新融入一个曾经熟悉的、但如今却显得陌生的和平世界。 作者细致地描写了这位士兵内心的挣扎:曾经习惯了生死搏斗的他,面对日常生活的平静与安宁,反而感到一种莫名的恐惧和无所适从。他可能在清晨的鸟鸣声中惊醒,以为是炮火声;他可能在看到一对情侣时,心中涌起强烈的孤独和疏离感;他可能因为微小的过错而陷入深深的自责,仿佛又回到了战场上必须时刻保持警惕的状态。作者并没有提供一个简单的“治愈”方案,而是让读者跟随这位士兵,一起去感受他内心的痛苦、迷茫,以及那些难以言说的创伤。这种对战争后遗症的真实呈现,让我深刻体会到,战争的结束并非意味着真正的和平,真正的和平,还需要漫长的时间去治愈那些看不见的伤痕。
评分《炉边谈话:战争与和平篇》在探讨“和平”的议题时,往往会触及到个体选择与集体命运之间的微妙联系。作者并不像许多宏大叙事那样,将个体视为历史洪流中的渺小沙粒,而是强调每一个看似微不足道的个人选择,都可能在时间的洪流中汇聚成一股强大的力量,从而影响着“和平”的走向。 在“十字路口的选择”这部分内容中,作者并没有描绘国家元首的决策,而是聚焦于普通人在面临大事件时的抉码。例如,在某个动荡的时期,有人选择了沉默以保全自身,有人选择了挺身而出承担风险,有人选择了逃离故土寻求生机。作者通过刻画这些不同选择背后的考量、挣扎以及最终的结果,展现了“和平”并非仅仅依靠政治家们的努力,更离不开每一个公民的共同守护。 那些选择“不参与”的人,他们的沉默是否也意味着对不公的默许?那些选择“反抗”的人,他们的牺牲是否能为后代换来长久的安宁?作者没有给出明确的答案,而是留给读者去思考。这种开放式的叙述,让我深切地感受到,和平是一种动态的、需要持续付出的状态,它不仅仅是“不打仗”,更是一种积极的、对生命负责任的态度。它隐藏在每一个拒绝仇恨、选择善意、敢于发声的瞬间。
评分读罢《炉边谈话:战争与和平篇》中的某些章节,我仿佛置身于一个古老的集市,空气中弥漫着香料、汗水和故事的气息。作者在讲述那些关于“冲突”的片段时,并没有刻意去渲染暴力或血腥,而是将焦点放在了事件的起因和人物的动机之上。他擅长从一个极其微小的细节切入,比如一次不经意的眼神交流,一句误解的话语,或者是一件被遗忘的小物件,然后层层剥茧,展现出导致冲突的复杂根源。 举例来说,有一篇关于“市场里的争执”的文章,表面上只是因为一件商品的价格或者质量问题而引发的口角,但在作者的深入剖析下,我看到了隐藏在这场争执背后,可能是一个家庭的生计困境,是一个人的尊严受损,甚至是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价值观碰撞。作者并没有简单地将某一方定义为“受害者”或“施暴者”,而是以一种超然的、近乎同情的态度,去展现每一个卷入冲突中的个体,他们可能怀揣的无奈、愤怒、以及在特定情境下的非理性选择。这种对人性阴暗面的坦诚揭露,以及对个体困境的深刻洞察,让我觉得非常真实,也极具启发性。它提醒我,每一次表面的冲突,背后都可能隐藏着更深层、更复杂的人性故事。
评分这本书的书名,初读之下,似乎很容易让人联想到 Tolstoy 那部鸿篇巨著《战争与和平》,一种宏大叙事的期待油然而生。然而,当我翻开《炉边谈话:战争与和平篇》时,我立即意识到,这并非一次对历史洪流的简单回溯,也不是对宏大战争场面的刻意描绘。相反,作者以一种异常亲切、几乎是私密的口吻,将那些曾经震动世界的“战争”与“和平”的瞬间,剥离其表面的喧嚣,触及到更深层、更人性化的肌理。那些我们耳熟能详的重大历史事件,在作者的笔下,仿佛被注入了新的生命,不再是冰冷的数据或遥远的传说,而是与我们日常生活中的某些感受、某些选择、甚至某些细微的思绪产生了奇妙的共鸣。 就拿其中一篇关于“战壕里的歌声”的章节来说,我原本以为会看到战火纷飞的惨烈景象,或是士兵们慷慨激昂的战前动员。然而,作者却将笔锋一转,聚焦于那些在极度压抑和绝望的环境下,偶然流淌出的零星歌声。这些歌声,或许是家乡的民谣,或许是恋人哼唱的小调,又或许是战友们临别前嘶吼的呐喊。它们没有惊天动地的力量,却像黑暗中的微光,点燃了战士们心中残存的希望和对生活的眷恋。作者细致地描绘了歌声如何穿越枪林弹雨,如何触动最坚硬的心灵,如何在短暂的慰藉后,又将人拉回残酷的现实。这种对比,比任何宏大的战争描写都更能触动人心,让我深刻体会到,即使在最极端的环境下,人性的光辉和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也从未被彻底熄灭。这不仅仅是对战争的描绘,更是对生命韧性的深刻反思。
评分《炉边谈话:战争与和平篇》在探讨“和平”时,常常会聚焦于那些被大众所忽略的、在幕后默默付出的人。作者认为,和平的维系,并非仅仅依靠那些站在聚光灯下的政治家或军事将领,更离不开无数普通人在各自岗位上的辛勤付出和无私奉献。 在“无名的守护者”这部分内容中,作者并没有去描绘那些在战场上英勇杀敌的战士,而是将目光投向了那些在后方维持社会秩序、保障民生运转的人们。他们可能是医生、护士,在战时默默地拯救生命;他们可能是农民,在艰难的环境下努力耕作,保障粮食供应;他们可能是教师,在动荡时期努力维系教育,为下一代播撒希望的种子。 作者通过描绘这些“无名的守护者”的日常,展现了和平的珍贵,以及它是如何由无数平凡的善举汇聚而成。他强调,每一个在自己的岗位上尽职尽责的人,都在为维系社会的稳定与和谐贡献着力量。这种对普通人价值的肯定,以及对“和平”背后默默付出者的致敬,让我觉得这本书充满了人性的温暖和积极的力量。它提醒我,和平并非遥不可及,它就存在于我们身边每一个普通人的努力之中。
评分读完《炉边谈话:战争与和平篇》中关于“冲突”的叙述,我常常会感到一种深深的无力感,但同时又有一种强烈的反思。作者并没有回避冲突的复杂性,反而通过一些极具画面感的描写,展现了冲突是如何在人与人之间、群体与群体之间,甚至是国家与国家之间,一点点发酵,最终演变成无法挽回的局面。 其中一篇关于“失落的桥梁”的文章,让我印象特别深刻。作者描绘了一座曾经连接两个社区的桥梁,因为一场误会或是一次争执,而被人们有意无意地忽视,甚至是被逐渐遗忘。曾经在这里发生的友好的交往,互助的场景,都随着时间的流逝而变得模糊。取而代之的是猜忌、敌意,以及越来越深的隔阂。 作者通过这个“失落的桥梁”的比喻,深刻地揭示了冲突的破坏性。它不仅破坏了物质上的联系,更重要的是,它摧毁了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和理解。当连接“你”与“我”的桥梁倒塌时,隔阂便由此而生。这种对冲突根源的剖析,以及对和平修复的艰难性的展现,让我更加珍惜生活中那些来之不易的连接,并警醒我要时刻去维护和加固那些能够连接彼此的“桥梁”。
评分在《炉边谈话:战争与和平篇》中,作者对于“战争”的描绘,常常带有某种独特的哲学思考。他并不回避战争的残酷,但更倾向于去探究战争背后,那些更深层次的、关于人类欲望、权力争夺、以及意识形态冲突的根源。 一篇名为“历史的阴影”的章节,就让我产生了深刻的思考。作者并没有直接去描述某一场具体的战役,而是通过对历史事件的梳理,去展现战争是如何一代代传承,又是如何被后人反复提及,甚至被不当解读。他指出,许多所谓的“正义之战”,背后可能隐藏着掠夺的欲望,而许多被视为“邪恶”的统治者,也可能有着他们自己的逻辑和动机。 作者的叙述,如同在历史的长河中泛舟,冷静地观察着潮起潮落,却不带任何预设的判断。他提醒我们,历史的真相往往是多层次的,而关于“战争”的定义,也可能随着时间和视角的变化而发生改变。这种对历史的审视,以及对战争复杂性的揭示,让我觉得这本书不仅仅是在讲述故事,更是在引导读者去进行一场深入的思考,去理解战争的根源,以及如何避免重蹈覆辙。
评分不得不说,《炉边谈话:战争与和平篇》的作者在处理“和平”这个概念时,展现出了令人惊叹的细腻和深刻。我原以为“和平”只是一个抽象的概念,是战争的对立面,是安宁无事的时光。但在这本书里,我发现和平不仅仅是“没有战争”,更是一种积极的存在,一种需要努力去维护、去创造的状态。作者通过描绘一些看似平凡的日常生活场景,却巧妙地揭示了和平的脆弱与珍贵。比如,一篇关于“邻里间的低语”的文章,并没有直接讲述政治谈判或国际协议,而是通过记录邻居们之间琐碎的问候、偶尔的争执,以及在某个清晨共同迎接第一缕阳光的默契,来展现一种社区内部的和谐共处。 作者在这里并没有回避现实中的摩擦和不完美,反而通过这些细节,更加凸显了“和平”并非一蹴而就,而是需要不断的沟通、理解和包容。那些微不足道的日常交往,正是构成社会稳定基石的一部分。如果连最基本的邻里关系都充满敌意和猜忌,那么所谓的“大国和平”又从何谈起?这本书让我重新思考,和平不仅仅是宏观层面的概念,更是微观层面的人际关系的总和。它隐藏在每一次善意的微笑,每一次耐心的倾听,每一次设身处地的理解之中。读到这里,我深刻地意识到,那些被我们常常忽略的“小事”,恰恰是维系和平最根本的力量。作者的笔触,如同春风拂面,润物无声,却在读者心中激起了层层涟漪。
评分让我感到非常惊喜的是,《炉边谈话:战争与和平篇》在描绘“战争”的场景时,并没有落入俗套地去歌颂英雄主义或渲染牺牲的悲壮。相反,作者更倾向于挖掘战争中那些被忽略的、甚至可以说是“反英雄”的元素,来揭示战争的真实面貌。 其中一篇关于“逃亡者的脚步”的章节,就让我印象深刻。作者笔下的“逃亡者”,不是那些为了国家大义而奔赴战场的战士,而是那些为了生存而不得不离开故土的普通人。他们可能是在炮火中失去了一切的家庭主妇,可能是被迫放弃学业的少年,也可能是年迈体衰的老人。作者细致地描绘了他们逃亡路上的艰辛:饥饿、寒冷、恐惧、以及对未知的迷茫。 然而,在这些绝望的画面中,作者却捕捉到了人性的闪光点。比如,一位母亲在极度困苦的情况下,依然用尽最后一丝力气去安抚哭闹的孩子;比如,一群陌生人在共同的苦难中,互相搀扶,分享仅有的食物。这些平凡的善良与互助,在残酷的战争背景下,显得尤为珍贵。它让我看到,即使在最黑暗的时刻,人性的光辉也从未被掩盖,反而可能更加耀眼。这种从“逃亡者”的视角去反观战争,无疑是一种更加深刻和动人的叙事方式。
评分《炉边谈话:战争与和平篇》对于“和平”的阐述,往往超越了单纯的政治或军事层面,而触及到更深层次的文化与社会结构。作者认为,真正的和平,不仅仅是国与国之间的休战,更是社会内部的和谐共生,以及不同文化之间有效的沟通与理解。 在“沉默的隔阂”这部分内容中,作者并没有直接描写国际间的冲突,而是将笔锋转向了社会内部因为信息不对称、或者刻板印象而产生的隔阂与误解。他通过描绘一些看似微不足道的日常生活片段,比如不同社群之间的人们,尽管生活在同一片土地上,却因为缺乏了解而产生的疏离感,甚至是不自觉的排斥。 作者并没有简单地指责某一方的“错误”,而是通过细腻的观察,展现了这种隔阂是如何在不经意间产生,又是如何逐渐加深的。他呼吁读者去打破这种“沉默的隔阂”,去主动了解那些与自己不同的人,去倾听他们的声音,去理解他们的视角。他认为,只有当社会内部的每个个体都能够放下偏见,建立起有效的沟通渠道,真正的“和平”才有可能实现。这种从微观层面入手,去构建宏观和平的理念,让我受益匪浅。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