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的趨勢使得現今的成革遠離厚顔料膏的塗飾,漸漸地轉移至操作較復雜,且僅能摻入少許顔料膏為輔的苯胺塗飾或苯染革,再施予手感修正的噴飾。由於這種原因,所以現在的染色都要求染色後的色調能盡量地和「樣版色」接近,更要求提高各種堅牢度。換言之,現在我們所見到有關染色的種種問題,不再是於染色後,再使用塗飾工藝的顔料膏加以糾正色調即可,而是講求染色不僅要能符閤色版的色調及均勻,而且在各方麵的堅牢度也都要能符閤要求。因此不僅可以提高成革的價值,尚能節省塗飾工藝上顔料膏及樹脂使用量的成本。
作者簡介
林河洲
1969~1974服務於德國BASF公司
1969受教於輔仁陳大中教授
1974~1999服務於瑞士SANDOZ公司
1975赴日本水野製革廠學習牛皮
1978赴日本第一製革廠學習豬皮
1980赴瑞土SANDOZ學習毛裘
1982赴義大利SANDOZ學習塗飾
2001~2005 BASF聘任為技術顧問
序文
推薦序
第1 章 皮革的染料工藝
第2 章 染色前對染料的選擇
第3 章 不同鞣製的革類染色
第4 章 鞣劑,單寜及栲膠對陰離子性染色的影響
第5 章 再鞣劑對胚革接觸高溫時産生褪色或黃變的影響
第6 章 三原色三角式結閤的染色法
第7 章 改善染色勻染性的方法和手段
第8 章 加脂劑對染色産生敗色的原因
第9 章 染色助劑
第10章 染色的時間
第11章 影響皮革染色的要素
第12章 染色前的鞣製工藝導緻影響染色的因素
第13章 導緻染色的缺陷原因及矯正的方法
第14章 毛皮染色
第15章 總結論
參考文獻
這本書在我購入之前,我對“皮革染色”這個概念的認知是非常模糊的。我一直以為,皮革的顔色不過是廠傢在生産過程中簡單塗抹一層顔料,就像給汽車噴漆一樣。然而,《皮革染色學》的齣現,徹底顛覆瞭我原有的認知,讓我看到瞭一個隱藏在日常物件背後的精妙世界。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書中對於不同皮革種類如何影響染色效果的深入剖析。比如,關於小牛皮的細膩毛孔如何能更均勻地吸附染料,而苯染皮革的天然紋理在染色後又會呈現齣怎樣獨特的層次感。作者並沒有止步於理論的講解,而是詳細描述瞭各種染色工藝,從浸染、噴染到手工刷染,每一種方法都配有清晰的步驟分解和不同效果的圖例。我特彆著迷於其中關於“仿古做舊”效果的製作過程,書中介紹瞭如何通過多層疊加不同色調的染料,再輔以特殊的擦拭和打磨手法,最終呈現齣歲月沉澱的質感。這已經不僅僅是“染色”瞭,更像是一種藝術創作,是對皮革生命力的再挖掘和重塑。通過閱讀,我開始意識到,一件看似簡單的皮具,其背後可能凝聚著多麼復雜的工藝和精湛的技術。它讓我開始用一種全新的視角去審視身邊那些皮革製品,不再是簡單的物質,而是蘊含著匠心與色彩智慧的藝術品。
评分作為一個對美學有一定追求的人,我一直對那些顔色飽滿、質感獨特的皮革製品情有獨鍾,但也常常睏惑於它們為何能呈現齣如此令人驚嘆的色彩。這本書就像一把鑰匙,為我打開瞭通往皮革色彩世界的大門。《皮革染色學》在色彩理論的引入上做得非常到位,它不僅僅是簡單羅列顔色的名稱,而是深入淺齣地講解瞭色彩的構成原理,比如三原色、三間色以及它們之間的調配關係。書中用大量生動的例子說明瞭如何通過對染料的科學配比,達到預期中的色彩效果,例如如何調齣一種溫暖而不失沉靜的棕色,或者是一種飽和度高卻不顯刺眼的藍色。令我驚喜的是,作者還花瞭很大篇幅討論瞭色彩在不同光照條件下的變化,以及皮革本身的天然色素如何與染料發生微妙的互動,從而影響最終的呈現效果。這一點對於我這種喜歡戶外活動,希望皮具色彩能適應各種環境的人來說,簡直是福音。書中還提及瞭一些關於色彩心理學的知識,闡述瞭不同顔色會引發的感官聯想,以及如何在皮革染色中運用這些原理來營造特定的氛圍和情感錶達。讀完之後,我感覺自己仿佛變成瞭一個“色彩魔法師”,對顔色的理解和運用都有瞭質的飛躍,甚至開始躍躍欲試,想親手嘗試為一些舊的皮革物件賦予新的生命。
评分我一直對那些充滿復古韻味和故事感的皮革製品情有獨鍾,尤其是一些帶有做舊痕跡,仿佛經曆瞭漫長歲月洗禮的皮具。這本書在“做舊”和“復古”效果的呈現上,給瞭我極大的啓發。《皮革染色學》中關於“仿古”染色的章節,簡直是為我量身定做的。作者詳細介紹瞭如何通過多重染色技巧,模擬齣皮革隨著時間推移而産生的自然磨損和色彩變化。比如,書中提到瞭一種“兩次浸染”的方法,先用基礎色浸染,待乾燥後,再用稍深的色調進行局部塗抹或擦拭,從而營造齣深淺不一的層次感。令人著迷的是,書中還探討瞭如何利用各種輔助材料,比如蠟、油、甚至是一些特殊的粉末,來模仿皮革錶麵的包漿效果,讓其呈現齣溫潤的光澤和細膩的觸感。我特彆喜歡書中關於“斑駁”和“磨損”痕跡的塑造技巧,它指導讀者如何有目的地製造一些“不完美”,讓皮革看起來更自然,更具生命力。它不僅僅是關於染色,更是一種對“時間”和“故事”的藝術化錶達。通過這本書,我學會瞭欣賞皮革的“老去”,並且掌握瞭如何通過匠心獨運的染色工藝,讓一件新生的皮具,也能散發齣令人心醉的復古魅力。
评分在為傢裏添置一些皮質傢具時,我曾對不同皮具商傢提供的所謂“純天然”、“手工染色”等說法感到好奇,但也缺乏判斷的標準。《皮革染色學》這本書,就像一位經驗豐富的老工匠,為我揭示瞭這些背後不為人知的細節。《皮革染色學》在關於皮革預處理的講解上,讓我大開眼界。我從未想過,在染料真正接觸皮革之前,需要進行如此精細復雜的準備工作。書中詳細描述瞭皮革的“清潔”、“去脂”、“脫毛”等步驟,以及這些過程對於後續染色效果的決定性影響。例如,作者解釋瞭如何通過不同的酶或化學試劑來溫和地去除皮革中的油脂,以防止油脂影響染料的滲透和均勻度。此外,關於皮革“鞣製”過程對染色的影響,書中也有精彩的論述。它說明瞭不同鞣製方法(如植物鞣製、鉻鞣製)所形成的皮革結構差異,如何直接決定染料的吸附能力和最終的色澤錶現。我印象尤其深刻的是,書中對於“封閉劑”和“固色劑”的介紹,這些看似不起眼的輔助材料,在維持皮革色彩的鮮艷度和持久性方麵起到瞭至關重要的作用。通過閱讀,我終於明白,一件優質的染色皮具,絕非簡單的“塗抹”,而是從源頭到終端,層層把關的嚴謹工藝。
评分我是一名對傳統手工藝充滿敬意的從業者,一直以來都在尋找能夠深化我對材料理解的專業書籍。《皮革染色學》無疑是一本極具分量的著作,它為我提供瞭關於皮革染色工藝的係統性、理論性乃至哲學性的深度解讀。書中關於染料的化學構成和物理性質的講解,讓我對染料的選擇和使用有瞭更科學的認知。比如,它詳細介紹瞭不同類型染料(如酸性染料、活性染料、金屬絡閤染料等)的化學反應機理,以及它們與皮革縴維的結閤方式,這對於我控製染色過程的穩定性和耐久性至關重要。更讓我受益匪淺的是,書中對“失誤”的處理和“意外之美”的挖掘。作者並沒有迴避染色過程中可能齣現的各種問題,比如色差、滲透不均、染料沉澱等,並且提供瞭多種應對策略和修復方法。更重要的是,它鼓勵讀者從“錯誤”中學習,將意外産生的紋理和色塊視為獨特的藝術錶達,這是一種非常寶貴的創作思維。書中對於不同時期、不同地域的皮革染色曆史和文化背景的介紹,也極大地豐富瞭我的視野,讓我理解瞭染色工藝是如何在漫長的曆史進程中演變和傳承的。這本書不隻是一本技術手冊,更是一部關於皮革色彩的文化史詩。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