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的趋势使得现今的成革远离厚颜料膏的涂饰,渐渐地转移至操作较复杂,且仅能掺入少许颜料膏为辅的苯胺涂饰或苯染革,再施予手感修正的喷饰。由于这种原因,所以现在的染色都要求染色后的色调能尽量地和「样版色」接近,更要求提高各种坚牢度。换言之,现在我们所见到有关染色的种种问题,不再是于染色后,再使用涂饰工艺的颜料膏加以纠正色调即可,而是讲求染色不仅要能符合色版的色调及均匀,而且在各方面的坚牢度也都要能符合要求。因此不仅可以提高成革的价值,尚能节省涂饰工艺上颜料膏及树脂使用量的成本。
作者简介
林河洲
1969~1974服务于德国BASF公司
1969受教于辅仁陈大中教授
1974~1999服务于瑞士SANDOZ公司
1975赴日本水野制革厂学习牛皮
1978赴日本第一制革厂学习猪皮
1980赴瑞土SANDOZ学习毛裘
1982赴义大利SANDOZ学习涂饰
2001~2005 BASF聘任为技术顾问
序文
推荐序
第1 章 皮革的染料工艺
第2 章 染色前对染料的选择
第3 章 不同鞣制的革类染色
第4 章 鞣剂,单宁及栲胶对阴离子性染色的影响
第5 章 再鞣剂对胚革接触高温时产生褪色或黄变的影响
第6 章 三原色三角式结合的染色法
第7 章 改善染色匀染性的方法和手段
第8 章 加脂剂对染色产生败色的原因
第9 章 染色助剂
第10章 染色的时间
第11章 影响皮革染色的要素
第12章 染色前的鞣制工艺导致影响染色的因素
第13章 导致染色的缺陷原因及矫正的方法
第14章 毛皮染色
第15章 总结论
参考文献
我是一名对传统手工艺充满敬意的从业者,一直以来都在寻找能够深化我对材料理解的专业书籍。《皮革染色学》无疑是一本极具分量的著作,它为我提供了关于皮革染色工艺的系统性、理论性乃至哲学性的深度解读。书中关于染料的化学构成和物理性质的讲解,让我对染料的选择和使用有了更科学的认知。比如,它详细介绍了不同类型染料(如酸性染料、活性染料、金属络合染料等)的化学反应机理,以及它们与皮革纤维的结合方式,这对于我控制染色过程的稳定性和耐久性至关重要。更让我受益匪浅的是,书中对“失误”的处理和“意外之美”的挖掘。作者并没有回避染色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比如色差、渗透不均、染料沉淀等,并且提供了多种应对策略和修复方法。更重要的是,它鼓励读者从“错误”中学习,将意外产生的纹理和色块视为独特的艺术表达,这是一种非常宝贵的创作思维。书中对于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皮革染色历史和文化背景的介绍,也极大地丰富了我的视野,让我理解了染色工艺是如何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演变和传承的。这本书不只是一本技术手册,更是一部关于皮革色彩的文化史诗。
评分在为家里添置一些皮质家具时,我曾对不同皮具商家提供的所谓“纯天然”、“手工染色”等说法感到好奇,但也缺乏判断的标准。《皮革染色学》这本书,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工匠,为我揭示了这些背后不为人知的细节。《皮革染色学》在关于皮革预处理的讲解上,让我大开眼界。我从未想过,在染料真正接触皮革之前,需要进行如此精细复杂的准备工作。书中详细描述了皮革的“清洁”、“去脂”、“脱毛”等步骤,以及这些过程对于后续染色效果的决定性影响。例如,作者解释了如何通过不同的酶或化学试剂来温和地去除皮革中的油脂,以防止油脂影响染料的渗透和均匀度。此外,关于皮革“鞣制”过程对染色的影响,书中也有精彩的论述。它说明了不同鞣制方法(如植物鞣制、铬鞣制)所形成的皮革结构差异,如何直接决定染料的吸附能力和最终的色泽表现。我印象尤其深刻的是,书中对于“封闭剂”和“固色剂”的介绍,这些看似不起眼的辅助材料,在维持皮革色彩的鲜艳度和持久性方面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阅读,我终于明白,一件优质的染色皮具,绝非简单的“涂抹”,而是从源头到终端,层层把关的严谨工艺。
评分作为一个对美学有一定追求的人,我一直对那些颜色饱满、质感独特的皮革制品情有独钟,但也常常困惑于它们为何能呈现出如此令人惊叹的色彩。这本书就像一把钥匙,为我打开了通往皮革色彩世界的大门。《皮革染色学》在色彩理论的引入上做得非常到位,它不仅仅是简单罗列颜色的名称,而是深入浅出地讲解了色彩的构成原理,比如三原色、三间色以及它们之间的调配关系。书中用大量生动的例子说明了如何通过对染料的科学配比,达到预期中的色彩效果,例如如何调出一种温暖而不失沉静的棕色,或者是一种饱和度高却不显刺眼的蓝色。令我惊喜的是,作者还花了很大篇幅讨论了色彩在不同光照条件下的变化,以及皮革本身的天然色素如何与染料发生微妙的互动,从而影响最终的呈现效果。这一点对于我这种喜欢户外活动,希望皮具色彩能适应各种环境的人来说,简直是福音。书中还提及了一些关于色彩心理学的知识,阐述了不同颜色会引发的感官联想,以及如何在皮革染色中运用这些原理来营造特定的氛围和情感表达。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仿佛变成了一个“色彩魔法师”,对颜色的理解和运用都有了质的飞跃,甚至开始跃跃欲试,想亲手尝试为一些旧的皮革物件赋予新的生命。
评分这本书在我购入之前,我对“皮革染色”这个概念的认知是非常模糊的。我一直以为,皮革的颜色不过是厂家在生产过程中简单涂抹一层颜料,就像给汽车喷漆一样。然而,《皮革染色学》的出现,彻底颠覆了我原有的认知,让我看到了一个隐藏在日常物件背后的精妙世界。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书中对于不同皮革种类如何影响染色效果的深入剖析。比如,关于小牛皮的细腻毛孔如何能更均匀地吸附染料,而苯染皮革的天然纹理在染色后又会呈现出怎样独特的层次感。作者并没有止步于理论的讲解,而是详细描述了各种染色工艺,从浸染、喷染到手工刷染,每一种方法都配有清晰的步骤分解和不同效果的图例。我特别着迷于其中关于“仿古做旧”效果的制作过程,书中介绍了如何通过多层叠加不同色调的染料,再辅以特殊的擦拭和打磨手法,最终呈现出岁月沉淀的质感。这已经不仅仅是“染色”了,更像是一种艺术创作,是对皮革生命力的再挖掘和重塑。通过阅读,我开始意识到,一件看似简单的皮具,其背后可能凝聚着多么复杂的工艺和精湛的技术。它让我开始用一种全新的视角去审视身边那些皮革制品,不再是简单的物质,而是蕴含着匠心与色彩智慧的艺术品。
评分我一直对那些充满复古韵味和故事感的皮革制品情有独钟,尤其是一些带有做旧痕迹,仿佛经历了漫长岁月洗礼的皮具。这本书在“做旧”和“复古”效果的呈现上,给了我极大的启发。《皮革染色学》中关于“仿古”染色的章节,简直是为我量身定做的。作者详细介绍了如何通过多重染色技巧,模拟出皮革随着时间推移而产生的自然磨损和色彩变化。比如,书中提到了一种“两次浸染”的方法,先用基础色浸染,待干燥后,再用稍深的色调进行局部涂抹或擦拭,从而营造出深浅不一的层次感。令人着迷的是,书中还探讨了如何利用各种辅助材料,比如蜡、油、甚至是一些特殊的粉末,来模仿皮革表面的包浆效果,让其呈现出温润的光泽和细腻的触感。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斑驳”和“磨损”痕迹的塑造技巧,它指导读者如何有目的地制造一些“不完美”,让皮革看起来更自然,更具生命力。它不仅仅是关于染色,更是一种对“时间”和“故事”的艺术化表达。通过这本书,我学会了欣赏皮革的“老去”,并且掌握了如何通过匠心独运的染色工艺,让一件新生的皮具,也能散发出令人心醉的复古魅力。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