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夜仙踪

月夜仙踪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原文作者: Grace Lin
图书标签:
  • 奇幻
  • 仙侠
  • 修真
  • 月夜
  • 冒险
  • 魔法
  • 异世界
  • 东方奇幻
  • 轻小说
  • 成长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2010年美国纽伯瑞文学奖银奖
美国童书文坛上闪闪发光的台裔图文作家
深受美国读者与书评赞誉推崇的亚洲版《绿野仙踪》
揉合中国民间故事、拥抱传统精髓之华丽新经典

  ★ 2010年美国纽伯瑞文学奖银奖
  ★《纽约时报》排行榜畅销书
  ★ 2010年美国图书馆协会推荐书
  ★ 2009年美国家长协会推荐金牌奖
  ★ 2009年纽约公共图书馆百大阅读与分享选书

  月下老人不再只管男女姻缘,只要找到他,就可以改变自己的命运。
  然而,真正的「好运」究竟是什么?是拥有一屋子的黄金美玉,还是……
  请跟着勇敢的女孩敏俐,踏上令人惊异连连的神奇旅程,一起寻找月下老人!

  在穷困、土地贫瘠的无果山村,一个名叫敏俐的女孩和父母住在快要倒塌的小屋里。每天傍晚在餐桌上,父亲总会告诉她翡翠龙、虎县令和月下老人的故事。传说中,悲痛的翡翠龙让无果山上寸草不生;想方设法攀权附贵的虎县令既贪婪又残酷;住在无穷山的月下老人拥有一本《生死簿》,可以改变每个人的命运。敏俐受到这些故事的启发,并从一只金鱼口中得知前往无穷山的路,从此展开一趟奇异的旅程,想去寻找月下老人,改变自己和家人的命运。这一路上,她遇见了各种各样的人物和神奇生物,包括不会飞的祥龙、跟织女是好朋友的牧童、明月光城的郡王、寻找龙门的橘色大鱼、发明龙井茶的村庄、砍伐桂树的吴刚……他们接连说出了更多小故事,提供了更多奇妙的线索,让敏俐的追寻之旅愈加丰富曲折、更加发人深省。

  这是一本不可思议的奇妙小说,有着史诗般的旅程、令人难忘的角色和主题;整体设计优美,插图令人屏息,全书充满幽默与感人的字句。故事的基本元素取材自中国民间传说,经由作者绝妙的想像力和创作才华,揉合、延展成一部超越传统的华丽新经典!读者可以从这个易读性高、不受时空限制的故事里,感受到贪婪的邪恶,体会亲情、友谊、信心和感恩的喜悦。

  *书后附有本书作者〈写给台湾读者的一封信〉。

作绘者简介

林珮思 Grace Lin

  美国知名图画作家,目前已创作十多本作品,包括绘本、桥梁书和青少年小说,跨文化的题材与插图,深受美国童书书评和读者的肯定与喜爱;2010年以《月夜仙踪》荣获美国纽伯瑞文学奖银奖,并荣登《纽约时报》排行榜畅销书。珮思的父母皆来自台湾,因此她对这块土地有着特殊的情感;曾赴台湾、香港和大陆旅游的经验,更成了她创作这本书的灵感来源。精彩的个人网站:www.gracelin.com

译者简介

张子樟

  澎湖人,喜欢读杂书,作品曾获国家文艺奖、《联合报》小说奖、教育部文艺奖等。多年来潜心研究青少年文学,着有十本讨论少儿文学的书,如《少年小说大家读》等;主编五本少年小说选集,如《弹子王VS.沖天砲》等;并译有《闪亮闪亮》、《夏天的故事》、《玛蒂达》、《月夜仙踪》等多本少年小说。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图书序言

后记
以想像力拥抱传统
林珮思(Grace Lin)

  十一岁之前,我对自己的亚洲传统毫不在乎。我那聪明的母亲,知道任何一种强迫性的文化灌输方式,都会导致鄙视的心态,就默默的将六、七本中国民间传说、神仙故事书留在书架上。我忍不住抽出一本新书,非常安静的读起那些书来了。   起初,我相当失望。由中文转译的英文大大削弱了那些故事,有时还粗糙、艰涩得难以理解。书中几乎读不到任何细节或描述,平淡无趣的插画顶多只能用「未臻成熟」来形容。

  慢慢的,我开始忽略这些缺点。即使在最勉强的情况下,这些永恆的故事仍保有它们自己的魅力─我也把自己所想到的细节加进故事里头。我的想像力无视于朝代更迭和史实元素,我用属于自己的图像和想像,层层叠叠的填满这些故事。

  时光荏苒,我尝试拥抱自己的根。我去了台湾、香港和中国大陆,让自己浸淫在那些土地的广袤里;我曾阅读和想像的故事,似乎又一一活了过来。但是,这些故事持续脱轨演出,还带着点我个人的亚裔美国人感性色彩。我发现自己相当喜爱中国人使用同音异义双关语的传统,只不过我改而使用英文联想。许多只以一句话描述的民间传说,我为之虚构出故事情节;单调平板的神话人物,我为他们创造出身世缘由;我还将一个脱离现实文化束缚的中国小女孩,想像成一位生气勃勃的女主角。

  而这些,就是构成《月夜仙踪》的故事和角色。这本奇幻小说的灵感,来自于我在青少年时期所着迷的中国民间传说,以及在成年时期深受吸引的土地和文化。希望这本书对您们来说,也具有同样的神奇魔力。

作者的话
写给台湾读者的一封信
林珮思(Grace Lin)

亲爱的读者们:

  《月夜仙踪》能在台湾出版,我感到非常的欣喜和快乐。我的父母皆从台湾移民到美国,虽然我的成长过程非常美国,根依然不变。我有很多亲戚在台湾,祖母也住在那里;他们终于能在当地的书店买到我所写的其中一本书,好兴奋啊!

  很高兴可以在台湾买到自己的书,因为我就是在那里找到了创作这个故事(还有拍摄封面折口那张照片!)的勇气。如同您们在〈后记〉所读到的──我,很不幸的,将童年的大部分时光花在抗拒父母教授传统的心力上;直到年纪渐长,才明白自己失去了什么。我再次对童年所读的中国故事和神话感到兴趣;一个新故事的灵感,就从那些填满我脑袋的神话中诞生了。然而一开始,我担心自己身为一个美国化的亚洲人,有些人可能会认为我没有权利重新诠释这些民间传说。

  但在台湾旅行时,一看到寺庙里的祭品并非只是传统的纸钱,而是纸电脑、纸iPod,甚至假美金,这让我相当惊讶。我这才明白,台湾人让他们的传统与时俱进。传统可以渐渐发展成适合现代社会的模式,或许正因如此,它们才依旧这么活跃。亚洲文化的特质一如我们眼中的竹子─强壮且柔韧─而我的这番小改写呢,从坏处想,毫无恶意;从好处想,是一株新芽。

  所以,我写下了自己的故事,也就是这本书。献给您们,我在台湾的读者,许多角色和象征会让您们觉得亲切熟悉,希望这会让您们觉得这本书更加有趣!

  献上最佳的祝福

林珮思

导读
说书艺术揉合民间故事的新蜕变
张子樟

  虽然班雅明(Walter Benjamin, 1892~1940)在〈说书人──尼加拉.列斯科夫作品随想录〉(The Storyteller:Reflections on the Works of Nikolai Leskov)一文中曾感叹说,「说书人」这个古老的行业受到小说兴起及新闻报导的冲击,已经日薄西山,但上个世纪末奇幻文学的勃然再起,说书人有了新的契机与面貌。他们不需再与聆听者面对面,可以笔代口,以传统说书人的口吻写出适合口传的故事,向无数的大小读者「讲」故事。林珮思(Grace Lin)的《月夜仙踪》就赋予故事中多重故事新的生命,使得说故事的艺术重新活了过来。她把许多中国民间故事和传说揉合一起,组成一篇迷人的故事。然而,她书中的说书人身分却与班雅明的主张有些落差。

  班雅明强调,真正的说书人说书的态度,跟他们过生活的态度无分轩轾。他们在说书的时候,关心现实生活,所以故事充满了忠告与智慧。林珮思的故事同样不欠缺忠告与智慧,但在她笔下,人人都可担任说书人。整篇故事虽依循主角敏俐的冒险历程而展开,整本书仍然仰赖作者精心安排的多重故事讲述来延伸。全书除了正文以外,几乎比较重要的角色都得讲故事;我们在结尾处发现,故事竟有十六篇之多,平常在家每晚都给敏俐讲故事的父亲讲了四个。母亲只讲了一个故事,内容近乎忏悔。有趣的是,敏俐只扮演纯粹的聆听人,一个故事也没讲,但却前后听了十一个。作者这位最主要的幕后说书人,利用层次分明、趣味盎然的故事串连起主角的探索行程。谁来说故事呢?除了人之外,作者还安排橘色的大鱼、石狮子、祥龙和白兔轮流说故事。书中的每篇故事彼此交融在一起,就像月下老人把地上的人们用命运线绑在一起。

  林珮思在这本为孩子书写、亲自画出漂亮绝伦插图的小说里,天衣无缝的把传奇和故事编织在一起。主角敏俐为了把好运带给自己的家人,走上了英雄的追寻旅程。在追寻过程中,她领悟了有关友谊、勇气、好运的真义和故事的力量等等。文字简单有力,故事可爱、甜美、奇妙、充满魔力。在一个商业化挂帅并压倒了最简朴、最美好的人间真理的时代,作者说了一个传达内心之美的故事。书中令人讶异的法术和角色之间的关连,使得这篇故事适合任何一个世代的人来阅读。不分老少,在读完这本书之后,或许都会在自己梦中发现有关爱、勇敢、信仰的讯息,当然同时也找到了宽恕之道。这篇故事同时教导我们,对于目前拥有的要心怀感激。如果我们花时间寻找,会发现快乐就在我们面前。书中的敏俐与祥龙在旅程中不断学习并成长,说故事并听故事,沿着路途的某处──我们也陪着他们──学会了快乐的祕密。

  这本书另一不同凡响之处是,读者读到的不只是敏俐的旅程,还包含了她母亲的情绪之旅。母亲从一个整天唸唸有词的人变成懂得感恩的人,这种变化得归功于她的悲伤与自省。许多追寻故事只仔细刻划英雄的冒险历程,很少涉及父母在家苦等孩子安全归来的片段。书中每写到敏俐陷于极端困境时,她父母的忧心自然而然就从作者笔下滑出,但这些段落主要在于处理她父母亲的孤寂。读者最后会恍然大悟,原来作者试图在书中阐扬一种祕而不宣的伟大情操:不论儿女走了多远,父母永远都在家中等候着。

  不少读者认为,这本作品有《绿野仙踪》(The Wizard of OZ) 的影子,这同时也让其他人想起鲁西迪(Salman Rushdie)的《哈乐与故事之海》(Haroun and the Sea of Stories)。鲁西迪在他的这本作品里,企图重新唤醒读者──阅读一本绝望角色群聚一起、在探索路上成为好友的追寻小说的那种感觉。在这方面,林珮思似乎比鲁西迪聪明。鲁西迪的小说基本上是《绿野仙踪》的再现;而林珮思把旧故事和古典神话组合在一起,构思出似乎是全新的素材。另外,她同时还想到了视觉效果,比如在月雨村,敏俐投宿在大阿福的家,家中每个人从自己的衣服剪下一块布,帮敏俐做了一件暖棉袄:「她注视着自己身上这件新棉袄的袖子和缝在上头的鲜红拼布,倒抽了一口气……他们挥手时,敏俐看到每个人的袖子都少了一块。她的道别声冻结在喉咙里。」她同时不忘应用隐喻,例如:「每天晚上,星星像落在黑色石头上的雪片,布满了天空……」使得这本书不仅适合自我阅读,也可以放声朗读。

  如果说把《月夜仙踪》与《绿野仙踪》和《哈乐与故事之海》比较不甚恰当,因为时空不相同的关系,读者极可能会想起一九二六年荣获美国纽伯瑞文学奖金奖的《海中仙》(Shen of the Sea)。这本书的作者也借用了部分中国传说与民间故事,但扭曲了故事原意,又滥用典故来改写,中国味道完全变了味。从插图中也可看出,作者对中国朝代的更迭与服饰、发型了解不多。唯一能吸引外国读者的是书中的逗趣胡闹叙述,反而欠缺深度与广度。相对之下,八十多年后的《月夜仙踪》作者态度严谨多了。她熟悉自己的文化,并能细嚼慢嚥,舖陈出华人读者也能接受的结构。用典细心,描写情节相当动人,熔写实与奇幻于一炉。作者擅长讲故事,她让书中每个角色都扮演不同程度的说书人,支撑情节的发展。没说过故事的女主角则担任串接故事的重任,突显了以不同的故事串连一系列的冲突。借由故事的溶入,调节了行文的节拍。

  最值得读者注意的是,作者巧妙的融入〈月下老人〉、〈牛郎织女〉、〈吴刚伐桂〉、〈画龙点睛〉、〈定婚店〉等有趣的故事(独独缺了〈嫦娥奔月〉)。在叙述时,又不动声色的植入某种超凡的意念。一张不停飘荡在空中的纸,上面有两个让读者悬念不止的字(英文是一个字),带给父亲诠译人生哲理的机会。原来那两个字不是「智慧」(wisdom)、「荣誉」(honor)、「情爱」(love)或「真理」(truth),也不是「仁慈」(kindness)或「信心」(faith);最后,敏俐面对月下老人时,终于读懂了,那两个字是「感激」(thankfulness)。故事到这里,它的意境昇华了,也给读者一种意想不到的撞击与领悟。另外,月下老人还直截了当的告诉敏俐,她只能问一个问题,她便陷入天人交战的窘境。是要问如何改变自己家人的命运,还是要帮祥龙问如何解决牠不能飞的问题?最后她选择了友谊,牺牲了自己的权益。然而,善有善报,自己的命运也随着祥龙飞天而有了美好的改变。

  面对跨越数百年说书话本的多重面向,作者揉合了绘画与文字的表现方法,让读者欣然遇见传统作品的转化与蜕变,发现说书无限延长的韧性及更宽广的艺术领域。她同时以一种近似影像式的语汇反映了某个年代的常民生活,唤醒读者一起来参与往昔的社会情境,不只是反思社会制度的优劣,更是有关于人性深层的挖掘。表面上,作者揉合了民间故事与传统,但十六篇多重故事里却又呈现出传统的官民互动模式。读者见到了跋扈霸道的官府如何欺压良民,良民又如何以婉转的方式表达其不满与抗议。

  作者借由多重故事的并置,释放出一种超越前人的内涵。作品本身并未违反青少年文学提供乐趣的原则,但她更进一步将古典文化中长存于常民的乐观豁达与敬天畏神的精神融入,提昇了作品的意涵。她成功的创造了一本让老少期待、高兴、惊喜和讶异的优秀作品。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