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紀錄著70年代至今的文化趨勢與藝術觀察,依主題鋪陳,透過經典及現代跨世代的對照來呈現視覺印象。其內容分為主題一「純樸之情」是追溯兒時記趣與故鄉意象,主題二「迷戀動漫」是討論卡通、漫畫之於颱灣求學階段青少年有趣的視覺印象,主題三「影像記憶」是談論觀影經驗如何轉換到生活裏成為豐盈的藝術涵養,主題四「美的驚艷」是描寫觀賞藝術活動的心得與感受,主題五「文學人生」是透過閱讀的動作,主觀地書寫下來我思我見,應和人生。
作者簡介
吳嘉陵
現為華梵大學專任助理教授,畢業於中國文化大學美術係及藝術研究所,又為該校史學博士,專注於跨領域藝術文化的研究,著有《清末民初的繪畫教育與畫傢》、《走過時代的典範-傢私塾教師林漢唐之研究》、《水墨欣賞》、《傳統藝術的新視野》、閤著《颱灣名傢美術一百年:戴武光》等書。
推薦圖序(可樂王)
推薦序(三立 節目監製 謝嶽龍)
序
主題一、純樸之情
行走於道間
鳴響與蛻變
陪我一段
走進巷弄
故鄉
農地悲歌
付齣的愛
當一切開始變化
鐵道的鄉愁
主題二、迷戀動漫
電視兒童的年代
惡魔黨在哪?我是小飛俠
少女漫畫的情懷
漫畫裏的救贖-怪醫秦博士(黑傑剋)
閱讀漫畫圖像
迷戀動/漫畫
玩偶改變世界
用動畫造夢的皮剋斯(the pixar)
孩童的樂土-迪斯尼
童書的啓濛
童話情人夢
安徒生不滅的童話
主題三、影像記憶
影像之美
80年代的青春電影夢
文學與電影的匯流
英雄不滅
過往與詮釋
許多個經典
侯孝賢的童年往事
故鄉裏的愛情
美的開始
誰的桃花源?-由電影暗戀桃花源談起
文化産業是時代的鏡子
主題四、美的驚艷
藝術之於我
人潮下的窺見-藝術傢被記得的身影
一個更接近達文西的點-達文西特展
梵榖的熱情
這是一個浮泛的時代
樓蘭女與掃瞄器
詮釋再詮釋
攝影傢翁庭華的黑白照片
京都妍彩
色彩人生
在情境中理解
主題五、文學與人生
國語課到識文學
書的力量
走過大學聯考-談阿圖的鍾聲21響
旅行的意義-三毛的流浪
談硃天心的擊壤歌
黃春明文學裏的純樸之情
詩與歌
歌詠生命的課程
班傑明的奇幻人生
來自天堂的禮物
在天堂遇見的人
未竟的夢想
微塵、靈光
深情2009
讀完《流動的視覺記憶》之後,我感覺自己的大腦被點亮瞭。這本書不僅僅是關於視覺的,更像是一場關於感知與意識的盛宴。我常常在生活中不自覺地被某個場景觸動,比如午後陽光透過老房子的窗欞灑下斑駁的光影,或是某個陌生人臉上一個轉瞬即逝的錶情。過去,我隻是純粹地接收這些信息,很少去思考它們在我腦海中是如何“留下痕跡”的。而這本書,以一種極其細膩且富有洞察力的方式,將“視覺記憶”這個概念剖析得淋灕盡緻。它沒有生硬地堆砌理論,而是通過大量生動的案例和引人入勝的敘述,讓我仿佛置身於一個視覺記憶的實驗室。我開始意識到,我們所見不僅僅是眼睛的反射,更是大腦對光影、色彩、形狀、甚至是情感的一種復雜的重塑。書中關於“記憶的重構”和“遺忘的機製”的探討,讓我對自己的過去有瞭全新的理解。那些曾經清晰的畫麵,為何會變得模糊?又是什麼樣的契機,讓一些遙遠的記憶重新煥發生機?這本書為我揭開瞭這些謎團,也讓我更加珍惜每一次的視覺體驗,因為它們都是構成我們獨特“自我”的重要組成部分。
评分第一眼看到《流動的視覺記憶》這個書名,我的腦海裏就湧現齣一係列畫麵,仿佛在翻動一本充滿色彩和情感的相冊。我一直對那些能將轉瞬即逝的瞬間凝固成永恒的藝術形式的東西著迷,無論是攝影、繪畫,還是電影。這本書的標題,恰好觸及瞭我內心深處對“記憶”與“視覺”之間奇妙聯係的好奇。我總是在想,我們是如何感知和儲存視覺信息的?那些我們曾見過的風景、熟悉的麵孔、觸動心靈的場景,它們是如何在腦海中形成一副副流動的畫捲,並在日後被喚醒、重組、甚至變形的?是不是有些書籍能夠將這種抽象的體驗具象化,讓我們得以窺探這背後的機製?《流動的視覺記憶》似乎給瞭我這樣的一個暗示,讓我期待著一次關於視覺感知、記憶機製與藝術錶達的深度探索。我猜想,作者可能運用瞭心理學、藝術史、甚至是一些哲學上的理論,來解析“視覺記憶”的生成、運作與消逝過程。讀一本關於記憶的書,往往也是在審視我們自己的過往,那些被我們珍藏或遺忘的片段,都與我們的視覺體驗息息相關。我希望這本書能帶我進入一個全新的視角,去理解為何某些畫麵會如此深刻地烙印在我們心中,而另一些則悄然無聲地被時間帶走。
评分《流動的視覺記憶》這本書,給我的感覺就像是在一個古老的畫廊裏漫步,每一幅作品都講述著一個關於時間、空間與情感的故事。作者對於“視覺”的解讀,遠超齣瞭我之前對於“看”的理解。它不僅僅是關於我們肉眼所見,更是一種深層的、內化的體驗。我特彆喜歡書中對一些經典藝術作品的分析,作者將那些靜態的畫麵賦予瞭流動的生命力,讓我看到瞭藝術傢是如何捕捉並傳達“瞬間”的。那些畫作中的人物錶情,場景的氛圍,色彩的運用,都仿佛在我眼前活瞭起來,與我內心深處的某種感受産生瞭共鳴。這本書也讓我反思瞭自己在生活中對於視覺信息的“記錄”方式。我們習慣於用手機拍照,用文字記錄,但真正的“視覺記憶”是否是更純粹、更原始的一種存在?它是否與我們的情感、經曆緊密相連,形成一種獨一無二的個人印記?讀這本書,我仿佛收到瞭一把鑰匙,能夠打開通往自己內心深處視覺世界的門,去重新審視那些曾經被我忽略的角落。它讓我對“看見”這件事有瞭更深刻的敬畏。
评分《流動的視覺記憶》這本書,像是一麵鏡子,映照齣瞭我內心深處對“瞬間”與“永恒”的思考。在快節奏的現代生活中,我們似乎總是在追逐下一個“新”的視覺體驗,而忽略瞭那些已經發生、已經沉澱在我們生命中的“舊”的畫麵。這本書讓我停下腳步,去關注那些流淌在意識深處的視覺信息,它們是如何被捕捉,如何被儲存,又如何在不經意間喚醒我們的情感和迴憶。我尤其欣賞作者在書中對於“主觀性”的強調,它讓我明白,每個人的視覺記憶都是獨一無二的,它受到個人經曆、情感狀態、甚至當時環境的影響。這本書並非提供一套標準化的“記憶公式”,而是鼓勵我們去探索、去感受、去理解自己的視覺世界。它讓我對“迴憶”這個詞有瞭更深的理解,它不再是單純的“迴放”,而是一種“再創造”的過程,充滿瞭個人色彩。讀完這本書,我感覺自己對“看見”這個動作有瞭全新的認知,也對如何珍藏和理解自己的視覺記憶有瞭更清晰的思路。
评分坦白說,我一開始拿起《流動的視覺記憶》的時候,並沒有抱著太高的期望,我以為它會是一本偏嚮學術、枯燥乏味的理論書籍。但事實完全齣乎我的意料。作者的筆觸帶著一種詩意,將原本可能晦澀的心理學和神經科學概念,描繪得如同一場光影的舞蹈。書中對於“時間”與“記憶”之間關係的探討,尤其讓我著迷。它讓我明白,我們所經曆的每一個時刻,都被視覺信息所標記,而這些標記又以一種奇特的方式,編織成我們的人生敘事。我開始意識到,為什麼某些童年的片段會如此清晰地齣現在腦海,而最近發生的事情反而有些模糊。這本書揭示瞭記憶並非是錄像帶式的綫性存儲,而是一種更具動態性、更易受乾擾和重塑的過程。它讓我重新審視瞭我自己在記憶中的“主觀性”,以及視覺在其中扮演的關鍵角色。我開始更加關注自己每一次的“觀看”,試圖去理解那種“看見”之後,在我的意識深處留下的痕跡。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