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纪录着70年代至今的文化趋势与艺术观察,依主题铺陈,透过经典及现代跨世代的对照来呈现视觉印象。其内容分为主题一「纯朴之情」是追溯儿时记趣与故乡意象,主题二「迷恋动漫」是讨论卡通、漫画之于台湾求学阶段青少年有趣的视觉印象,主题三「影像记忆」是谈论观影经验如何转换到生活里成为丰盈的艺术涵养,主题四「美的惊艳」是描写观赏艺术活动的心得与感受,主题五「文学人生」是透过阅读的动作,主观地书写下来我思我见,应和人生。
作者简介
吴嘉陵
现为华梵大学专任助理教授,毕业于中国文化大学美术系及艺术研究所,又为该校史学博士,专注于跨领域艺术文化的研究,着有《清末民初的绘画教育与画家》、《走过时代的典范-家私塾教师林汉唐之研究》、《水墨欣赏》、《传统艺术的新视野》、合着《台湾名家美术一百年:戴武光》等书。
推荐图序(可乐王)
推荐序(三立 节目监制 谢岳龙)
序
主题一、纯朴之情
行走于道间
鸣响与蜕变
陪我一段
走进巷弄
故乡
农地悲歌
付出的爱
当一切开始变化
铁道的乡愁
主题二、迷恋动漫
电视儿童的年代
恶魔党在哪?我是小飞侠
少女漫画的情怀
漫画里的救赎-怪医秦博士(黑杰克)
阅读漫画图像
迷恋动/漫画
玩偶改变世界
用动画造梦的皮克斯(the pixar)
孩童的乐土-迪斯尼
童书的启蒙
童话情人梦
安徒生不灭的童话
主题三、影像记忆
影像之美
80年代的青春电影梦
文学与电影的汇流
英雄不灭
过往与诠释
许多个经典
侯孝贤的童年往事
故乡里的爱情
美的开始
谁的桃花源?-由电影暗恋桃花源谈起
文化产业是时代的镜子
主题四、美的惊艳
艺术之于我
人潮下的窥见-艺术家被记得的身影
一个更接近达文西的点-达文西特展
梵谷的热情
这是一个浮泛的时代
楼兰女与扫瞄器
诠释再诠释
摄影家翁庭华的黑白照片
京都妍彩
色彩人生
在情境中理解
主题五、文学与人生
国语课到识文学
书的力量
走过大学联考-谈阿图的钟声21响
旅行的意义-三毛的流浪
谈朱天心的击壤歌
黄春明文学里的纯朴之情
诗与歌
歌咏生命的课程
班杰明的奇幻人生
来自天堂的礼物
在天堂遇见的人
未竟的梦想
微尘、灵光
深情2009
《流动的视觉记忆》这本书,给我的感觉就像是在一个古老的画廊里漫步,每一幅作品都讲述着一个关于时间、空间与情感的故事。作者对于“视觉”的解读,远超出了我之前对于“看”的理解。它不仅仅是关于我们肉眼所见,更是一种深层的、内化的体验。我特别喜欢书中对一些经典艺术作品的分析,作者将那些静态的画面赋予了流动的生命力,让我看到了艺术家是如何捕捉并传达“瞬间”的。那些画作中的人物表情,场景的氛围,色彩的运用,都仿佛在我眼前活了起来,与我内心深处的某种感受产生了共鸣。这本书也让我反思了自己在生活中对于视觉信息的“记录”方式。我们习惯于用手机拍照,用文字记录,但真正的“视觉记忆”是否是更纯粹、更原始的一种存在?它是否与我们的情感、经历紧密相连,形成一种独一无二的个人印记?读这本书,我仿佛收到了一把钥匙,能够打开通往自己内心深处视觉世界的门,去重新审视那些曾经被我忽略的角落。它让我对“看见”这件事有了更深刻的敬畏。
评分坦白说,我一开始拿起《流动的视觉记忆》的时候,并没有抱着太高的期望,我以为它会是一本偏向学术、枯燥乏味的理论书籍。但事实完全出乎我的意料。作者的笔触带着一种诗意,将原本可能晦涩的心理学和神经科学概念,描绘得如同一场光影的舞蹈。书中对于“时间”与“记忆”之间关系的探讨,尤其让我着迷。它让我明白,我们所经历的每一个时刻,都被视觉信息所标记,而这些标记又以一种奇特的方式,编织成我们的人生叙事。我开始意识到,为什么某些童年的片段会如此清晰地出现在脑海,而最近发生的事情反而有些模糊。这本书揭示了记忆并非是录像带式的线性存储,而是一种更具动态性、更易受干扰和重塑的过程。它让我重新审视了我自己在记忆中的“主观性”,以及视觉在其中扮演的关键角色。我开始更加关注自己每一次的“观看”,试图去理解那种“看见”之后,在我的意识深处留下的痕迹。
评分第一眼看到《流动的视觉记忆》这个书名,我的脑海里就涌现出一系列画面,仿佛在翻动一本充满色彩和情感的相册。我一直对那些能将转瞬即逝的瞬间凝固成永恒的艺术形式的东西着迷,无论是摄影、绘画,还是电影。这本书的标题,恰好触及了我内心深处对“记忆”与“视觉”之间奇妙联系的好奇。我总是在想,我们是如何感知和储存视觉信息的?那些我们曾见过的风景、熟悉的面孔、触动心灵的场景,它们是如何在脑海中形成一副副流动的画卷,并在日后被唤醒、重组、甚至变形的?是不是有些书籍能够将这种抽象的体验具象化,让我们得以窥探这背后的机制?《流动的视觉记忆》似乎给了我这样的一个暗示,让我期待着一次关于视觉感知、记忆机制与艺术表达的深度探索。我猜想,作者可能运用了心理学、艺术史、甚至是一些哲学上的理论,来解析“视觉记忆”的生成、运作与消逝过程。读一本关于记忆的书,往往也是在审视我们自己的过往,那些被我们珍藏或遗忘的片段,都与我们的视觉体验息息相关。我希望这本书能带我进入一个全新的视角,去理解为何某些画面会如此深刻地烙印在我们心中,而另一些则悄然无声地被时间带走。
评分《流动的视觉记忆》这本书,像是一面镜子,映照出了我内心深处对“瞬间”与“永恒”的思考。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我们似乎总是在追逐下一个“新”的视觉体验,而忽略了那些已经发生、已经沉淀在我们生命中的“旧”的画面。这本书让我停下脚步,去关注那些流淌在意识深处的视觉信息,它们是如何被捕捉,如何被储存,又如何在不经意间唤醒我们的情感和回忆。我尤其欣赏作者在书中对于“主观性”的强调,它让我明白,每个人的视觉记忆都是独一无二的,它受到个人经历、情感状态、甚至当时环境的影响。这本书并非提供一套标准化的“记忆公式”,而是鼓励我们去探索、去感受、去理解自己的视觉世界。它让我对“回忆”这个词有了更深的理解,它不再是单纯的“回放”,而是一种“再创造”的过程,充满了个人色彩。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对“看见”这个动作有了全新的认知,也对如何珍藏和理解自己的视觉记忆有了更清晰的思路。
评分读完《流动的视觉记忆》之后,我感觉自己的大脑被点亮了。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视觉的,更像是一场关于感知与意识的盛宴。我常常在生活中不自觉地被某个场景触动,比如午后阳光透过老房子的窗棂洒下斑驳的光影,或是某个陌生人脸上一个转瞬即逝的表情。过去,我只是纯粹地接收这些信息,很少去思考它们在我脑海中是如何“留下痕迹”的。而这本书,以一种极其细腻且富有洞察力的方式,将“视觉记忆”这个概念剖析得淋漓尽致。它没有生硬地堆砌理论,而是通过大量生动的案例和引人入胜的叙述,让我仿佛置身于一个视觉记忆的实验室。我开始意识到,我们所见不仅仅是眼睛的反射,更是大脑对光影、色彩、形状、甚至是情感的一种复杂的重塑。书中关于“记忆的重构”和“遗忘的机制”的探讨,让我对自己的过去有了全新的理解。那些曾经清晰的画面,为何会变得模糊?又是什么样的契机,让一些遥远的记忆重新焕发生机?这本书为我揭开了这些谜团,也让我更加珍惜每一次的视觉体验,因为它们都是构成我们独特“自我”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