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星李香兰曾回忆道:「我自己从来没有认为自己是日本人……几乎忘了自己的日本国籍。」在战争时期,每当有抗日活动时,她的心里是难受的,因为生在中国,长在中国,在抗日战争时期的中国领土上,她不得不隐瞒自己是日本人的事实。
来自台湾的导演刘吶鸥,在上海与日人共事、合作筹拍电影,因而被冠上「汉奸」的罪名甚至引来杀机。
一位明星、一位导演,在为国家电影宣传的时空背景下互动、往来,究竟发展出什么样的情节与故事?作者透过巧妙的铺陈,字里行间透露出两人耐人寻味的关系以及国家宣传政策运用在推展电影工作的真实情境。
※註
关于刘吶鸥:
台湾人,本名刘灿波,一九○五年出生于台南新营镇。在他出生的年代,台湾是日本的殖民地,而之后他以日本国籍的身份到上海求学、从事电影工作,并在日人所投资的中华电影公司工作。一九四○年九月三日,他在餐馆附近遭到枪击,而其死因成谜。
关于李香兰:
一九二○年在满洲奉天(今辽宁省沈阳市)出生,原名山口淑子。十八岁时,以中国女演员的身份协助日本拍摄电影,除此之外,也唱过夜来香、何日君再来等多首耳熟能详的歌曲,而成为中国家喻户晓的明星。直到一九四五年八月十五日,日本「战败」,李香兰被视为汉奸,于是恢复「山口淑子」的身份而被潜送回日。
本书特色
译稿书名中的关键字-「恋人」,其主要叙说的对象是刘吶鸥。而由于李香兰声名远在刘吶鸥之上,而其一生充满传奇色彩。以「李香兰的恋人」为题,如同将一个有关名人的生活公诸于世,更能引起读者的兴致。因此全书以刘吶鸥为主,李香兰为辅,叙述了刘吶鸥三十六年的生平,以及其与李香兰之间的关系,这样的结构安排,足见作者田村志津枝的匠心独具。
作者简介
田村志津枝
日本人,一九四四年在台南市出生,早稻田大学文学系毕业,专攻德国文学。是作家、影评人,也是日本大学讲师。
一九八二年起开始将台湾电影介绍到日本。着有:《银幕后面看得到的台湾》、《候孝贤的世界》、《悲情城市的人们》、《发现台湾》等等。
译者简介
石观海
本名孙东临,现为武汉大学文学院中文系教授、吉林大学珠海学院中文系教授。曾于日本四所大学执教或客座研究多年,着有:《中国文学编年史.汉魏卷》(湖南人民出版社)、《中国文学简史》(武汉大学出版社)、《中日交往汉诗选注》(与李中华合撰,春风文艺出版社)等书。译有:《吉川英志——作家与作品》(池田大作着,武汉大学出版社)。
王建康
上海人民广播电台日语广播讲座主讲、现为日本千岁科学技术大学教授。主编有:《日本当代走红女作家林真理子精品系列十种》(与孙东临共同主编,漓江出版社)等书。
01传说中的两个人
被误认为川喜多长政遭到暗杀的男子
恋爱的传闻
她等待着他,对暗杀一无所知
02刘吶鸥、投身上海电影界
电影是霜淇淋
「要注意的台湾人」
纪录片《上海》
03在伪满洲出生长大
电台歌手李香兰
来自「满映」的使者
两个名字,两种语言
04上海.电影特工部队
「茶花女」事件
朝鲜人头号大明星
建设东洋的好莱坞
05女演员-- 李香兰
中国人打扮
护照
从满洲到上海
06中华电影公司
川喜多长政赴上海
发行「抗日电影」
后台人物的盘算
07支那之夜
制作部次长刘吶鸥
李香兰赴上海拍摄外景
死者面型
08迫近的危险
「亲日作家」之死
最后的话语
09刘吶鸥中弹
京华酒家的枪声
中国人?台湾人?还是日本人?
李香兰在何处?
10赴台湾的扫墓之旅
李香兰、和我们一样,都是中国人
乐队的出场费
李香兰的缝纫店
武力控制,李香兰随之在中国影片中首次粉墨登场
后记一--致山口淑子的信
后记二--致台湾读者
主要参考文献
取材协力者及资料提供者
译后赘言
当我在书架上瞥见《李香兰的恋人:电影与战争》这个书名时,一股强烈的吸引力瞬间攫住了我。李香兰,一个带有历史厚重感的名字,一个在歌唱和表演领域都留下深刻印记的女性。而“恋人”二字,则为这个传奇人物增添了一抹浓烈的人文色彩,让我不禁好奇,在这位公众人物背后,是否存在一段不为人知的,却又深刻影响着她的情感故事?书名中“电影与战争”的并列,更让我联想到那个充满动荡与变革的时代,电影产业如何在战火中艰难前行,而战争又如何不可避免地渗透到每一个普通人的生活,尤其是那些身处聚光灯下的艺术家。这本书的名字,仿佛一张精心绘制的地图,指引着我前往一个既熟悉又陌生的时空,去探索李香兰的内心世界,去挖掘她与某位“恋人”之间,在那段跌宕起伏的历史时期,所产生的交集与故事。我期待这本书能不仅仅是关于一个明星的传记,更能通过她个体的经历,折射出那个时代的复杂性,以及爱情在宏大历史叙事中的位置和力量。
评分《李香兰的恋人:电影与战争》这个书名,瞬间勾起我一股莫名的情愫,它不仅仅是一个故事的标题,更像是一张泛黄的老照片,上面定格着一个时代的剪影,一个女性的传奇。李香兰,这个名字本身就自带一种光环,她是中国近代影坛和歌坛的传奇人物,她的歌声至今仍被许多人传唱。而“恋人”二字,则为这个传奇增添了人性化的温度,让我好奇在那个风云激荡的年代,是什么样的情感故事伴随着她的艺术生涯。更何况,书名中还包含了“电影与战争”,这三个词汇的组合,充满了戏剧张力。我想象着,当战火蔓延,当荧幕的光影闪烁,李香兰的爱情又将如何在现实与虚幻之间,在和平与动荡的夹缝中悄然生长?这本书似乎承诺着一段交织着艺术、情感与历史的深刻探寻,它将带领读者穿越时空的迷雾,去发现一个更加立体、更加真实的李香兰,去理解那个特殊时期,电影作为一种文化符号,以及战争作为一种无法回避的背景,是如何深刻地影响着一个女性,一个艺术家,以及一段刻骨铭心的爱情。
评分这本书名《李香兰的恋人:电影与战争》光是听名字就勾起了我强烈的好奇心。李香兰,这个名字本身就充满了传奇色彩,她的故事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而“恋人”二字,又为这段传奇增添了一丝个人情感的维度,让人忍不住想知道,在那个风云变幻的时代,这位才华横溢的女性,她的情感世界是怎样的?是怎样的男性,能走进她的生命,与她一同经历那些跌宕起伏?再联系到“电影与战争”这几个关键词,我立刻联想到那个特殊的历史时期,硝烟弥漫的战场,光影交织的荧幕,以及它们如何不可避免地相互影响,塑造了无数人的命运。我期待这本书能为我揭示一个我所未曾深入了解过的李香兰,一个不只是荧幕上的歌者,更是活生生的人,有自己的爱恨情仇,有自己的挣扎与选择。这本书的书名,仿佛一扇门,扉页之后,隐藏着一段被历史尘埃掩埋却又无比动人的故事,一段关于爱,关于勇气,关于时代洪流中个人命运的宏大叙事。我迫不及待想要翻开它,跟随作者的笔触,去探寻那个时代下,李香兰的情感轨迹,以及电影和战争在这其中扮演的角色。
评分“李香兰的恋人:电影与战争”——仅仅是读到这个书名,我的思绪就已经开始驰骋。李香兰,这个名字本身就承载着太多的话题和争议,她既是那个时代的偶像,也是历史进程中一个充满复杂性的符号。而“恋人”的出现,则让人不由自主地去猜测,在那段波澜壮阔的人生中,是否有一段不为人知的,却又至关重要的情感纠葛?这本书的标题,巧妙地将个人情感的细腻与时代背景的宏大融为一体,让人充满了探究的欲望。我好奇,这个“恋人”究竟是谁?他的身份是否与电影或战争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本书是否会像抽丝剥茧一样,揭示出李香兰在电影这个光影世界之外,更为真实、更为脆弱的内心世界?“电影与战争”这两个词,更是将我带入了那个兵荒马乱、文化与政治交织的特殊年代,我想象着,在炮火纷飞的背景下,电影所扮演的角色,以及那段爱情,是如何在这场时代的洪流中,被冲刷、被塑造,甚至被赋予了更深层的意义。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个独特的视角,去解读那个时代的女性命运,以及艺术在战争阴影下的生存与反抗。
评分这本书的名字,像是老电影里的一个定格画面,充满了故事感和怀旧气息。李香兰,一个响亮的名字,承载着一段特殊的历史记忆。而“恋人”这个词,则瞬间将人物的情感内核拉近,让人感受到角色的温度。我脑海中不由自主地浮现出那个时代特有的画面:昏黄的灯光下,旧上海的舞厅,悠扬的歌声,以及远处隐隐传来的炮火声。这本书仿佛就是要把我带回那个时期,让我亲眼目睹李香兰如何在电影这个光影世界里绽放,又如何在战争的阴影下,寻找并维系着自己的爱情。我想知道,她的恋人是谁?他们是如何相遇的?在那个生死攸关的年代,他们的爱情又面临着怎样的考验?是轰轰烈烈的生死相随,还是默默无闻的相濡以沫?“电影与战争”的结合,预示着这本书不会仅仅停留在个人的情感叙事,更会触及那个时代的宏大背景,探讨艺术在动荡年代的生存之道,以及战争对个体情感的深刻影响。我期待这本书能够带来一种沉浸式的阅读体验,让我仿佛置身于那个年代,感受那个时代特有的浪漫与残酷,以及李香兰在那其中的复杂人生。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