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雕笔筒辩证法 本系列书原名《英华沉浮录》,共10辑。系董桥于1995年至1997年于香港《明报》所撰写的专栏文字,后由明窗出版社结集出版。
本次出版,配合台湾情况,于每篇文后附加发表时间,并依内容重新编辑为阅读(作品集1、2)、文物及政治文化(作品集3)、语文(作品集4、5)以及人物交游(作品集6)五类,提供读者背景想像,分别为《天气是文字的颜色》、《红了文化、绿了文明》、《竹雕笔筒辩证法》、《锻句鍊字是礼貌》、《给自己的笔进补》、《酒肉岁月太匆匆》,原书之序则移于《酒肉岁月太匆匆》书后以为〈附录〉。
作者简介
董桥
福建晋江人,1942年生。台湾成功大学外文系毕业,曾在英国伦敦大学亚非学院研究多年。历任《今日世界》丛书部编辑、英国国家广播公司制作人及时事评论、《明报月刊》总编辑、《读者文摘》总编辑等职,现任《苹果日报》副社长。 董氏文笔雄深雅健,兼有英国散文之之渊博隽永与明清小品之情趣灵动,为当代中文书写另辟蹊径,深为海崃两岸三地读者倾心喜爱。
不得不说,这本书的视角非常独特,它让我重新审视了我们生活中那些看似寻常的物件。《竹雕笔筒辩证法(下)》不仅仅是介绍竹雕笔筒的历史和工艺,它更像是一本关于“器物哲学”的书。作者通过对竹雕笔筒的“辩证”分析,探讨了物品与人的关系,以及物品在不同时代所承载的社会功能和文化价值。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关于笔筒“实用与象征”并存的论述,一开始它只是文人书房中的实用器,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它逐渐被赋予了更多文化内涵,成为文人品格、学识甚至社会地位的象征。作者还详细介绍了不同时期笔筒的装饰风格,比如繁复的吉祥图案,或是简洁的写意山水,这些都能反映出当时的社会审美和文化思潮。这本书让我意识到,每一个物品背后都有一个故事,都有其独特的生命轨迹,而竹雕笔筒,更是其中一个充满智慧和艺术魅力的载体。
评分这本书真是让我大开眼界,感觉像是走进了台湾的文史宝库。作者对竹雕笔筒的深入剖析,不仅体现在其艺术价值上,更是挖掘出了背后蕴含的文化意涵。像是从不同朝代的竹雕风格,到民间传说中与笔筒相关的故事,都写得绘声绘色,让我仿佛置身其中。我特别喜欢作者对于“辩证法”的运用,他不是简单地罗列史料,而是通过对比、碰撞、融合,展现出竹雕笔筒在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地域、不同阶层中所扮演的角色和承载的意义。例如,书中提到古代文人雅士对笔筒的品味,如何从实用转向审美,再到后来文人情怀的寄托,这个过程的阐述就非常细腻。另外,作者还穿插了不少关于台湾在地竹雕艺术的介绍,这让我感到特别亲切,也对我们这片土地的文化有了更深的认识。整本书读下来,不只是知识的积累,更像是一次精神的洗礼,让我对“物”的理解有了新的维度,也对文化的传承有了更深刻的体会。
评分坦白说,刚开始阅读《竹雕笔筒辩证法(下)》时,我对竹雕笔筒的认知非常有限,但这本书彻底改变了我的看法。作者以一种极其宏观的视角,将竹雕笔筒置于中国传统文化的长河中进行考察。我被书中关于“器物与时代精神”的论述深深吸引。作者不仅仅在描述竹雕笔筒的外观,更是在解读它们是如何反映社会变迁、文化思潮以及人们审美观念的演变。书中对不同时期笔筒的材质选择、纹饰主题、工艺特点的分析,都非常有见地。我尤其对关于“模仿与创新”的章节印象深刻,作者剖析了竹雕笔筒在不同朝代是如何在前人的基础上进行发展,又如何形成各自的时代特色。这本书让我意识到,一件小小的竹雕笔筒,其实是连接过去与现在的桥梁,它承载着历史的记忆,也诉说着匠人的智慧与情怀。
评分拿到《竹雕笔筒辩证法(下)》这本书,立刻就被它厚重的文化气息所吸引。作者的文字功底十分了得,语言平实却又不失深度,仿佛是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匠人,娓娓道来他对竹雕笔筒的见解。我尤其赞赏作者在书中对于“传承与创新”这一主题的探讨。他通过对不同时代竹雕笔筒作品的比较,分析了传统技艺如何在历史的长河中被保留、发展,又如何在时代变迁中融入新的元素。书中提到一些近代台湾竹雕大师的作品,将传统纹样与现代设计理念相结合,既保留了古朴的神韵,又赋予了新的生命力,这部分内容读来真是让人拍案叫绝。此外,作者对于竹材本身的特性,以及不同竹种在雕刻上的差异,也有详尽的描述,这让我了解到,一件精美的竹雕笔筒,背后凝聚了多少对材质的理解和对工艺的极致追求。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一件器物的研究,更是对中华文化一种“生生不息”精神的赞颂。
评分拜读《竹雕笔筒辩证法(下)》的过程,就像是一场穿越时空的文化对话。作者的笔触细腻而富有洞察力,将竹雕笔筒这一传统工艺品,置于广阔的历史文化背景下进行审视。我特别欣赏作者对于“物质与精神”相互作用的解读。他不仅仅关注笔筒的形制、雕刻技法,更深入探讨了它们如何与士大夫阶层的精神世界相契合,如何成为他们寄托情怀、彰显品味的载体。书中对于不同时期文人雅士对笔筒的审美变迁,从追求精巧到崇尚古朴,再到追求意境,分析得头头是道。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留白”艺术的讨论,这不仅仅是雕刻上的技巧,更是东方哲学中“虚实相生”的体现。这本书让我看到了竹雕笔筒的“多面性”,它既是精湛工艺的结晶,也是承载历史、文化和个人情感的容器。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