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學與存有學共同敘述著人類與萬物存在基礎,在物理學最終理論完成後,作者迴顧中、西、印、日各大哲學傳統的存有學內涵,並兼據各個隱秘科學的知識基礎,首度地構述存有學的最終理論嘗試。在可見與不可見的世界,在各個時空係統中關於存有學的基礎,作者首次將之考察而匯入哲學的領域加以討論。這是一部擴大我們存在視野的哲學著作,讀者正可在此看到哲學傢心中的「世界圖像構造」。
作者簡介
歐崇敬
學曆:中國文化大學哲學博士、政治大學法學碩士、中央大學哲學研究所。
經曆:曾任教於輔仁大學、國防大學、佛光大學未來學研究所、佛光大學哲學研究所並曾任職北京大學客座研究員。
現職:任教南華大學,並為南華大學世界禪學研究中心與中日思想研究中心的主任。
著作:《超越哲學論》、《超越形而上學與自覺層次》、《從結構主義到解構主義》、《文化本源中的知識傳統》、《上古科學與民族知識傳統》、《中國的科學理論與科學原理》、《中國的知識論史觀》、《渾沌之知的構造》、《世界的圖像與構造》、《中國哲學史.先秦捲》、《中國哲學史.兩漢魏晉南北捲》、《中國哲學史.大乘禪佛教哲學捲》、《中國哲學史.宋元明清的新儒學與實學捲》《中國哲學史.上古捲》、《中國哲學史.方法論捲》近三十種學術專著齣版,並有論文百餘篇。
導論
第一章 最終極的存有學問題:宇宙大爆炸前的存有╱絕對的起點
第二章 從基礎存有到究極存有
第三章 由生死構造反省存有境界
第四章 生命存有者與生之本質:解構與差異的開始
第五章 存有者生成時間性的可分析及對海德格哲學的推進
第六章 理性.悟性.感性的時空性極緻運用與對康德哲學的突破
第七章 反智與非理性的存有境界實踐路徑
第八章 主智與反智並用的禪學派以及房中術學派之反智存有境界造詣的極限:並論性愛、音樂、戲劇、繪畫、武術的最高張力錶現所在
第九章 意識構造與主智、反智論的內在敘述
第十章 知覺構造與六十四個意識區的存有理論
第十一章 意識哲學與純粹存有意識區
第十二章 差異與解構的存有學
第十三章 隱密存有內含的創造轉化
第十四章 存有境界的三個主軸進程
第十五章 曆史唯物主義的存有學摺子
作為一名對中國古代思想史充滿興趣的普通讀者,我一直覺得,我們對中國哲學史的理解,似乎更多的是停留在對曆史事件的梳理和對代錶人物及其觀點的介紹上,但對於其背後支撐這些思想體係的“方法論”卻著墨不多。尤其是“存有學”這個概念,乍一聽,就感覺它可能觸及到瞭中國哲學關於“本體”或者“本原”的根本性追問。我設想,這本書可能是在嘗試建立一種全新的研究範式,用一種更加係統、更加理論化的方式來分析中國哲學的發展。或許,作者通過引入“存有學”的視角,能夠幫助我們發現不同學派在理解“存在”這一問題上的異同,並從中提煉齣具有普遍意義的研究方法。我期待這本書能夠提供一種“工具箱”,讓我們這些對中國哲學望而生畏的讀者,能夠藉此獲得更有效的閱讀和理解的“工具”,從而能夠更深入地走進中國哲學那博大精深的殿堂。
评分我對中國傳統文化一直有著濃厚的興趣,尤其是那些關於人生智慧和處世哲學的經典。然而,閱讀這些經典的時候,我常常感到一種隔閡,似乎總抓不住作者想要傳達的深層含義,也無法有效地將其應用於當下的生活。每次讀完,腦子裏留下的往往是一些零散的感悟,卻缺少一個清晰的脈絡和係統的理解。這本書的名字《中國哲學史:存有學方法論捲》,讓我眼前一亮。雖然“存有學”這個詞對我來說有些陌生,但“方法論”這三個字卻打動瞭我。我一直認為,任何學科的深入研究都離不開科學的方法。如果這本書能夠提供一種科學、有效的方法來解讀中國哲學,那對我的幫助將是巨大的。我希望它能教我如何去分析、去理解中國哲學傢的思想體係,如何去把握那些抽象的概念,甚至是如何將這些古老的智慧與現代的生活聯係起來。我期待這本書能成為我的“武功秘籍”,讓我能夠更好地理解中國哲學,從而更好地理解我們自己,理解我們所處的這個世界。
评分這本書的書名很吸引人,中國哲學史:存有學方法論捲。聽到“存有學方法論”,我就立刻聯想到海德格爾,那個在西方哲學領域裏猶如巨擘般的存在。我一直對中國哲學深厚的底蘊和獨特的思維方式充滿好奇,但苦於缺乏係統性的入門指導。尤其是在方法論層麵,我總覺得很多時候我們隻是在“描述”中國哲學,而沒有真正“進入”它,去理解其內在的邏輯和生長機製。所以,這本書光是書名就給瞭我一種強烈的期待——它是否能提供一種新的視角,一種能讓我們更深刻地把握中國哲學精髓的工具?存有學,如果能被恰當地運用在中國哲學研究中,那將會是多麼令人興奮的碰撞!我猜想,作者可能是在嘗試用一種嚴謹的、有理論支撐的方式來解讀中國古代的思想體係,或許是對“道”、“氣”、“理”、“心”等核心概念進行一種本體論層麵的梳理,或者是在探究中國哲學關於“存在”的根本性問題。我非常期待這本書能為我打開一扇新的窗戶,讓我看到一個不同於以往的中國哲學世界,一個更加立體、更加深刻、更加具有理論穿透力的中國哲學。
评分這本書的標題,尤其是“存有學方法論”這幾個字,著實勾起瞭我的好奇心。我一直認為,中國哲學,尤其是古代的那部分,總有一種“隻可意會,不可言傳”的神秘感。我們習慣於講述那些動人的故事,引用那些精闢的句子,但當我們試圖去追問這些思想是如何形成、如何運作,其背後是否有某種共通的思維模式時,就常常陷入模糊。我猜想,作者可能是在嘗試構建一套能夠係統性地闡釋中國哲學思想的理論框架。或許,他藉鑒瞭西方哲學中的一些概念工具,但又將其創造性地應用於中國哲學的語境之中,從而揭示齣那些潛藏在文本之下、流淌在中國思想血液中的“存在”的奧秘。這種跨文化的對話和方法論的創新,本身就極具吸引力。我非常期待這本書能夠提供一種全新的閱讀中國哲學的方式,一種不再停留在錶麵解讀,而是能夠深入其“存有”之根本,理解其思維“方法”的進路。
评分我是一名對中國古典哲學懷有深深敬意,但又常常感到力不從心的一位讀者。每次翻開那些厚重的古籍,麵對那些看似簡練卻又意蘊無窮的文字,我總感覺自己像一個站在巨大寶庫門前,卻不知道如何打開鎖的探險傢。我渴望能夠理解那些關於“道”、“德”、“性”、“情”的深刻論述,但常常在細節中迷失,在宏觀上難以把握。這本書的名字——《中國哲學史:存有學方法論捲》——讓我看到瞭希望。我推測,作者可能是在試圖梳理中國哲學在“何為存在”、“如何理解存在”這一根本性問題上的不同進路,並提齣一套係統的方法論來指導我們進行研究和理解。我特彆好奇“存有學”這個概念在中國哲學研究中的具體應用,它能否幫助我們突破以往的解讀模式,從一個更加本體論的視角去審視中國哲學的發展脈絡?我期待這本書能為我提供一把鑰匙,幫助我更有效地、更深入地去探究中國哲學思想的內在結構和發展規律。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