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学与存有学共同叙述着人类与万物存在基础,在物理学最终理论完成后,作者回顾中、西、印、日各大哲学传统的存有学内涵,并兼据各个隐秘科学的知识基础,首度地构述存有学的最终理论尝试。在可见与不可见的世界,在各个时空系统中关于存有学的基础,作者首次将之考察而汇入哲学的领域加以讨论。这是一部扩大我们存在视野的哲学着作,读者正可在此看到哲学家心中的「世界图像构造」。
作者简介
欧崇敬
学历:中国文化大学哲学博士、政治大学法学硕士、中央大学哲学研究所。
经历:曾任教于辅仁大学、国防大学、佛光大学未来学研究所、佛光大学哲学研究所并曾任职北京大学客座研究员。
现职:任教南华大学,并为南华大学世界禅学研究中心与中日思想研究中心的主任。
着作:《超越哲学论》、《超越形而上学与自觉层次》、《从结构主义到解构主义》、《文化本源中的知识传统》、《上古科学与民族知识传统》、《中国的科学理论与科学原理》、《中国的知识论史观》、《浑沌之知的构造》、《世界的图像与构造》、《中国哲学史.先秦卷》、《中国哲学史.两汉魏晋南北卷》、《中国哲学史.大乘禅佛教哲学卷》、《中国哲学史.宋元明清的新儒学与实学卷》《中国哲学史.上古卷》、《中国哲学史.方法论卷》近三十种学术专着出版,并有论文百余篇。
导论
第一章 最终极的存有学问题:宇宙大爆炸前的存有╱绝对的起点
第二章 从基础存有到究极存有
第三章 由生死构造反省存有境界
第四章 生命存有者与生之本质:解构与差异的开始
第五章 存有者生成时间性的可分析及对海德格哲学的推进
第六章 理性.悟性.感性的时空性极致运用与对康德哲学的突破
第七章 反智与非理性的存有境界实践路径
第八章 主智与反智并用的禅学派以及房中术学派之反智存有境界造诣的极限:并论性爱、音乐、戏剧、绘画、武术的最高张力表现所在
第九章 意识构造与主智、反智论的内在叙述
第十章 知觉构造与六十四个意识区的存有理论
第十一章 意识哲学与纯粹存有意识区
第十二章 差异与解构的存有学
第十三章 隐密存有内含的创造转化
第十四章 存有境界的三个主轴进程
第十五章 历史唯物主义的存有学折子
这本书的书名很吸引人,中国哲学史:存有学方法论卷。听到“存有学方法论”,我就立刻联想到海德格尔,那个在西方哲学领域里犹如巨擘般的存在。我一直对中国哲学深厚的底蕴和独特的思维方式充满好奇,但苦于缺乏系统性的入门指导。尤其是在方法论层面,我总觉得很多时候我们只是在“描述”中国哲学,而没有真正“进入”它,去理解其内在的逻辑和生长机制。所以,这本书光是书名就给了我一种强烈的期待——它是否能提供一种新的视角,一种能让我们更深刻地把握中国哲学精髓的工具?存有学,如果能被恰当地运用在中国哲学研究中,那将会是多么令人兴奋的碰撞!我猜想,作者可能是在尝试用一种严谨的、有理论支撑的方式来解读中国古代的思想体系,或许是对“道”、“气”、“理”、“心”等核心概念进行一种本体论层面的梳理,或者是在探究中国哲学关于“存在”的根本性问题。我非常期待这本书能为我打开一扇新的窗户,让我看到一个不同于以往的中国哲学世界,一个更加立体、更加深刻、更加具有理论穿透力的中国哲学。
评分这本书的标题,尤其是“存有学方法论”这几个字,着实勾起了我的好奇心。我一直认为,中国哲学,尤其是古代的那部分,总有一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神秘感。我们习惯于讲述那些动人的故事,引用那些精辟的句子,但当我们试图去追问这些思想是如何形成、如何运作,其背后是否有某种共通的思维模式时,就常常陷入模糊。我猜想,作者可能是在尝试构建一套能够系统性地阐释中国哲学思想的理论框架。或许,他借鉴了西方哲学中的一些概念工具,但又将其创造性地应用于中国哲学的语境之中,从而揭示出那些潜藏在文本之下、流淌在中国思想血液中的“存在”的奥秘。这种跨文化的对话和方法论的创新,本身就极具吸引力。我非常期待这本书能够提供一种全新的阅读中国哲学的方式,一种不再停留在表面解读,而是能够深入其“存有”之根本,理解其思维“方法”的进路。
评分我对中国传统文化一直有着浓厚的兴趣,尤其是那些关于人生智慧和处世哲学的经典。然而,阅读这些经典的时候,我常常感到一种隔阂,似乎总抓不住作者想要传达的深层含义,也无法有效地将其应用于当下的生活。每次读完,脑子里留下的往往是一些零散的感悟,却缺少一个清晰的脉络和系统的理解。这本书的名字《中国哲学史:存有学方法论卷》,让我眼前一亮。虽然“存有学”这个词对我来说有些陌生,但“方法论”这三个字却打动了我。我一直认为,任何学科的深入研究都离不开科学的方法。如果这本书能够提供一种科学、有效的方法来解读中国哲学,那对我的帮助将是巨大的。我希望它能教我如何去分析、去理解中国哲学家的思想体系,如何去把握那些抽象的概念,甚至是如何将这些古老的智慧与现代的生活联系起来。我期待这本书能成为我的“武功秘籍”,让我能够更好地理解中国哲学,从而更好地理解我们自己,理解我们所处的这个世界。
评分我是一名对中国古典哲学怀有深深敬意,但又常常感到力不从心的一位读者。每次翻开那些厚重的古籍,面对那些看似简练却又意蕴无穷的文字,我总感觉自己像一个站在巨大宝库门前,却不知道如何打开锁的探险家。我渴望能够理解那些关于“道”、“德”、“性”、“情”的深刻论述,但常常在细节中迷失,在宏观上难以把握。这本书的名字——《中国哲学史:存有学方法论卷》——让我看到了希望。我推测,作者可能是在试图梳理中国哲学在“何为存在”、“如何理解存在”这一根本性问题上的不同进路,并提出一套系统的方法论来指导我们进行研究和理解。我特别好奇“存有学”这个概念在中国哲学研究中的具体应用,它能否帮助我们突破以往的解读模式,从一个更加本体论的视角去审视中国哲学的发展脉络?我期待这本书能为我提供一把钥匙,帮助我更有效地、更深入地去探究中国哲学思想的内在结构和发展规律。
评分作为一名对中国古代思想史充满兴趣的普通读者,我一直觉得,我们对中国哲学史的理解,似乎更多的是停留在对历史事件的梳理和对代表人物及其观点的介绍上,但对于其背后支撑这些思想体系的“方法论”却着墨不多。尤其是“存有学”这个概念,乍一听,就感觉它可能触及到了中国哲学关于“本体”或者“本原”的根本性追问。我设想,这本书可能是在尝试建立一种全新的研究范式,用一种更加系统、更加理论化的方式来分析中国哲学的发展。或许,作者通过引入“存有学”的视角,能够帮助我们发现不同学派在理解“存在”这一问题上的异同,并从中提炼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研究方法。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提供一种“工具箱”,让我们这些对中国哲学望而生畏的读者,能够借此获得更有效的阅读和理解的“工具”,从而能够更深入地走进中国哲学那博大精深的殿堂。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