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半前,在舉辦「將根紮好——基督宗教在華教育的檢討」國際學術討論會時,幾位年青的朋友一再鼓吹我應該成立基督教史學會,以團結同道、提升研究。這當然有其道理。但是對於當時已經五十多歲的我而言,還要再雄心壯誌的辦一個新的學會,雖然這個學會很有意義,但是也深知篳路藍縷的重新開始,談何容易。但是颱灣史學界對於教會史的研究,明顯齣現斷層,中研院幾位資深的學者均已休筆,中壯年還在作研究的人屈指可數,而年青一輩雖然有心,但是往往缺少適閤的平颱。
放眼海外歐美研究基督宗教的學者雖然不是很多,但是實力派的人物有好幾位,能夠撐住大局。當年香港的青壯派現在也都已經成熟,而且後繼有人,每年總能培養齣幾位年青的博士,可以說是正處於開花結果的階段。而原本是綁手綁腳的大陸學界,現在也到瞭百花齊開的局麵,雖然大花小花,未必整齊,但是至少也是人海戰術,到處都有研究相關題材的學者。
再迴頭看今天颱灣的情況,好像是又要到播種的時候。因為目前青黃不接,更鮮有國際爭勝的人材,假如再不為下一代的學術研究著想,那麼五年、十年後,教會史的研究就會遠落人後。
而今天在教會史研究上,兵強馬壯的香港同道,在二十多年前也曾經曆過一段刻苦的階段。他們從讀書會起,互相砥礪,一直到今天終於是人材輩齣,可以動輒舉辦會議,一年達三、四次之多。如果香港能夠如此,那颱灣焉能棄守?因此,大約在三年多前,我和本地的學者,先展開讀書會來暖身,一路慘澹經營。我非常堅持讀書會的持續,蓋不如此不足以奠基,學問也無由紮實。人材培育之道,必求其本。在讀書會方麵,一路上有人加入有人退齣。到瞭兩年半前,我們終於嚮內政部立案,成立颱灣基督教史學會(Taiwan Society of Church History)。其英文所以取名如此,一則是效法美國基督教史學會(American Society of Church History),其已有兩百多年的曆史,為世界性的教會史學會,而其齣版的學報 Church History ,更是這一研究領域的主要學報。另一方麵,用Taiwan Society之意,則是顯示這是一個在颱灣研究教會曆史的學術團體,而非僅是在研究「颱灣教會曆史」。學會成立大會的當時,持彆感謝政治大學宗教研究所所長蔡彥仁教授前來鼓勵,而他與幾位宗教研究界的朋友的加入,也顯得我們不隻是曆史學界的組織,事實上也有神學院的老師以及沒有宗教信仰的同行。這也顯示齣學會成員的多元性。
學會成立瞭一年多,曾先後舉辦過多種活動,包括演講、參訪與讀書會等,在理監事會中,大傢希望進一步推動學術發展,決議舉辦一次學術研討會。為瞭擴大參與,特彆以「文本解讀與經典詮釋」為會議的主題,因為如此可以方便與會者能各自從自己所接觸的史料來提論文。同時也決定邀請香港與大陸的學者參與此次的會議。在香港方麵,我們是委由香港基督教史學會會長李金強教授來負責邀約,大陸方麵則委由華中師範大學中國近代史研究所的劉傢峰教授來推薦,經過他們的協助,得到不少香港與大陸的好手前來與會。
這次會議也有意想不到的波摺,一方麵是部分學者無法準時完成稿件;也有學者完成稿件,但是在來颱手續沒有過關;更有學者,稿件完成、手續完成,卻因病無法成行;最後意想不到的是冰鳥火山爆發,造成航空暫停,使原本計劃參加的英國狄德滿(Gary Tiedemann)教授無法前來,望洋興嘆。但是還是非常感謝他,能即時用電子郵件傳來他的評論,使會議不緻臨時更換評論人選,而劉傢峰教授,雖然未能親自齣席,但是也願意將其論文貢獻予此次的會議論文集。
此次會議雖然是颱灣基督教史學會發起,但是為瞭擴大學術界閤作,所以爭取外界學術單位的閤辦,並得到很好的反應。先後有中原大學通識教育中心、中央大學人文研究中心以及中央大學曆史研究所,願意一起來共同主辦。在此要特彆感謝中央大學人文研究中心的汪榮祖主任,時任中央大學曆史所所長齊茂吉教授,以及中原大學通識教育中心李宜涯主任的協助。尤其這次會議是在中原大學舉辦,該校通識中心的行政人員鼎力相助,特彆是許雅麗及吳其芳兩位率同多位助理負責接待與會務工作,使得會議順利進行。另外,教育部、中華發展基金管理會、中原大學通識教育中心、中央大學研究發展處、中央大學人文研究中心、創意文教基金會等單位在經費上的贊助,都是非常感謝。
要特彆感謝的,就是張曉風教授願意接受邀請,前來會議擔任開幕典禮的主題演講人。她長年緻力於基督教文學的寫作,成果斐然,可說是主題演講者的不二人選。此外,在整個大會的進行中,學會的理監事們也都大力協助,或提供論文,或擔任主席、評論的職務,在毫無報酬的情況下來共襄盛舉,實令人感佩。現特彆將會議的議程與海報列於書末作為紀念。
會後則進入編輯齣版的階段,首先要感謝所有來發錶論文的學者。雖然在會議的邀請函上註明將來要齣版會議論文集,並有優先刊登之權。但是會後有些學者欲投稿其他刊物,編輯小組也充分尊重。而為瞭維持會議論文集的水準,我們將文稿一律送外審,甚至邀請國外的學者來參加學術審查,也有些文章甚至經過瞭兩位外審。雖然有些外審意見較嚴,但是都是依循學術的規範。經過外審的把關,收在這本專書的各篇文章,都有相當的學術水準,這也是我們學會在學術上的負責與貢獻。非常感謝外審委員的辛勞,以及各位論文作者的雅量,願意參酌外審意見來修改文稿。此次論文集齣版,為瞭節省經費,特彆委請徐一智博士根據四年前《將根紮好》一書的版式來進行排版,這樣維持瞭係列齣版的風格,也特彆謝謝徐一智博士的協助。
這次書稿齣版之際,正是我們學會要召開年度會員大會之時,也是颱灣基督教史學會第一屆理監事任滿之際。作為理事長,我要感謝每一位理監事的參與和付齣,也謝謝所有會員的支持。寄望未來各屆的理監事會,都能繼續努力,讓教會史研究在颱灣能發揚光大,也讓大傢的研究成果,能夠對國內與國際的學術界有所貢獻。
王成勉於中央大學曆史研究所
2010年10月26日
本書特色
基督教入華以來,留下大批的典籍,不但為教內人士閱讀使用,其書信、記載與齣版品亦和社會之發展息息相關,成為日後瞭解教會與社會的重要史料。惟過去教會界收藏不良,外界則將其視之為宗教寫作而少有注意,緻使教會史料長年被淹沒與忽視。「颱灣基督教史學會」有鑑於此,遂邀請中原大學通識教育中心、中央大學人文研究中心與中央大學曆史研究所,於2010年4月17至18日共同舉辦「文本解讀與經典詮釋-基督文學研討會」,有兩岸三地卅多名學者參與,發錶廿餘篇論文。此書即為會議論文選編,相信有助於各界對於基督教典籍與史料的認識。
作者簡介
王成勉
國立中央大學曆史研究所教授兼所長,颱灣基督教史學會理事長,曾任荷蘭萊頓大學「歐洲漢學講座教授」。
主要著作:《文社的盛衰:二○年代基督徒本色化之個案研究》、《教會、文化與國傢:對基督教史研究的思索與案例》、《將根紮好-基督宗教在華教育的檢討》、《所傳為何?基督教在華宣教的檢討》
初版序言
經典與思想
古偉瀛 近代中國天主教人士對《聖經》的翻譯及詮釋--以馬相伯、吳經熊為中心
陶飛亞、許俊琳 傳教士英文雜誌對儒學的探討--以《教務雜誌》為中心教會
Ying-hua Liu The Folk-religionization of Christianity in China--Hong Xiuquan’s Yuandao jueshi xun and the Taiping Rebellion (1851-1864)
文本解讀
吳蕙芳 教會訪查資料與義和團研究
鬍衛清 自立第一聲--《基督徒報》研究(1903-1915)
李金強 基督教潮人生命堂的文本著述及其分析
教會與社會
陳能治 穆懿爾(Raymond T. Moyer)農業改良事工的啓濛之路(1917-1925)
--歐柏林學院檔案館〈山西紀念協會檔〉史料分析
劉傢峰 調適基督教與社會主義--張仕章及其耶穌主義理論初探
黃妙婉 從衛理公會檔案看教會對環境的因應--住宅救濟工作的檢討
政教關係
陳方中 真實與想像之間--十七至十八世紀三件反教事件之文本詮釋
邢福增 「反革命份子」的最後聲音--王明道晚年「平反文稿」論析
鄭睦群 獨立乎?建國乎?從《颱灣教會公報》論颱灣基督長老教會對〈人權宣言〉中獨立論述之詮釋演變與商榷
人物與曆史
王成勉 清人寫清史--謝洪賚《中國耶穌教會小史》之探討
李宜涯 《生命》中的生命--趙紫宸早期新詩之探究
Man-kong Wong The Contexts and the Texts of Pupils’ Sample Scripts from the Morrison School
老實說,光看書名《十字架前的思索:文本解讀與經典詮釋》,我第一反應是有點距離感,可能會覺得是那種高高在上的學術論著,離我們普通人的生活太遠。但是,我最近剛好對一些曆史事件和哲學思辨産生瞭濃厚的興趣,尤其是涉及到宗教的起源和發展,以及它們如何影響瞭人類文明的進程。這本書的“文本解讀”和“經典詮釋”這兩個關鍵詞,讓我覺得它可能並不是單純的宗教神學著作,而是會深入到文本本身,去挖掘其中的文化、曆史和哲學內涵。我很好奇作者會如何處理那些充滿象徵意義的詞句,以及如何將抽象的概念具象化,讓我們這些非專業人士也能理解。而且,颱灣的學者在做這類研究時,常常能結閤在地化的語境,做齣一些既有深度又接地氣的解讀,這一點是我非常欣賞的。所以,雖然標題聽起來有些嚴肅,但我內心深處還是充滿期待,希望它能為我提供一個全新的視角,去審視那些我們習以為常的“經典”,甚至是對我自身的人生觀、價值觀産生一些觸動。
评分收到《十字架前的思索:文本解讀與經典詮釋》這本書,感覺就像在海量的資訊中尋到瞭一塊真正的寶玉。現在的社會信息爆炸,很多內容都是碎片化、淺嘗輒止的,很少有能讓人沉浸其中、深入思考的讀物。這本書的標題就直接點明瞭它的核心——“思索”,而且是“在十字架前”的思索,這本身就帶有一種莊重和反思的意味。我非常看重“文本解讀”的部分,因為很多時候我們接觸到的教義或者故事,都是經過層層轉述和解讀的,而直接迴歸到原始文本,去分析它的語言、結構和上下文,纔能更接近其本源。而“經典詮釋”則更像是作者的個人智慧與古老文本的對話。我尤其好奇,作者會如何處理那些不同解讀之間的張力,會不會提齣一些顛覆性的觀點,或者是在傳統的理解上進行一種創新的補充。我希望這本書能夠引導我進行更深層次的思考,不僅僅是知識的獲取,更是心靈的洗禮和對人生意義的追問。
评分這本書名《十字架前的思索:文本解讀與經典詮釋》一拿到手,就感覺到一股厚重的學術氣息撲麵而來。颱灣的齣版界一直以來都非常注重知識的深度和廣度,而這本書的標題更是精準地捕捉到瞭這種精神。我特彆期待作者能在文本解讀的部分,帶我深入探究那些古老經文的字裏行間,去感受不同時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思想碰撞。而“經典詮釋”這一點,更是讓我好奇,究竟會從哪些角度去剖析那些耳熟能詳的故事,會不會有齣人意料的見解,或者能提供一些新的解讀框架,幫助我們這些普通讀者更好地理解那些流傳韆古的智慧。這本書的書封設計也很吸引人,簡約卻不失莊重,色調也相當沉穩,給人的第一印象就是這是一本值得靜下心來慢慢品讀的學術著作。我腦海中已經浮現齣在某個寜靜的午後,泡上一杯茶,翻開這本書,與作者一同踏上這場思想的旅程的畫麵。希望這本書能夠解答我長久以來對某些宗教文本的疑惑,也能拓寬我對信仰和人生的理解。
评分這本書的書名《十字架前的思索:文本解讀與經典詮釋》讓我眼前一亮,覺得它非常有深度和吸引力。我一直認為,理解任何經典,最根本的還是要迴到文本本身,去拆解、去分析。所以,“文本解讀”這個詞對我來說非常有吸引力,它意味著這本書會帶領我們一層一層地剝開文獻的外殼,去觸及那些隱藏在字麵意義之下的精髓。而“經典詮釋”則更進一步,它不僅是解讀,更是對經典在不同時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生命力的探索。我特彆期待作者能夠提供一些新的研究方法或視角,幫助我們這些非神學專業背景的讀者,也能更清晰、更深刻地理解這些古老的文本。颱灣的書籍一直以其嚴謹的態度和獨特的視角而聞名,我非常相信這本書能夠帶給我一次高質量的思想體驗,也許還能啓發我思考一些關於人性、曆史和真理的普世性問題。
评分《十字架前的思索:文本解讀與經典詮釋》這個書名,首先就給瞭人一種沉甸甸的哲學感。在當下這個追求效率和速成的時代,一本強調“思索”的書顯得尤為珍貴。我特彆欣賞“文本解讀”這個概念,它暗示著一種嚴謹的學術態度,不是隨意的引申或臆斷,而是要深入到文本的每一個字句,去考究其原意、背景和可能的指嚮。而“經典詮釋”則更是將這種解讀提升到瞭一個新的高度,它意味著作者不僅僅是在“讀懂”文本,更是在“活化”經典,讓它在今天依然能夠産生意義和價值。我腦海中浮現的,是作者以一種清晰而又不失洞察力的筆觸,帶領讀者穿越時空,去與那些偉大的思想者進行對話。我期待這本書能夠幫助我打破思維定勢,從更廣闊、更深刻的維度去理解那些我們熟知的“經典”,從而獲得更豐富的精神食糧,甚至能夠幫助我理清自己內心的一些睏惑。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