庇裏牛斯山的城堡

庇裏牛斯山的城堡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喬斯坦.賈德
圖書標籤:
  • 曆史小說
  • 冒險
  • 庇裏牛斯山
  • 城堡
  • 中世紀
  • 法國
  • 陰謀
  • 傢族
  • 戰爭
  • 浪漫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對於你所不知道的事物,該如何相信? 主角的處境讓人感同身受,他們的生命睏境令人動容。—《泰唔士報》 暌違12年 《蘇菲的世界》作者Jostein Gaarder最新力作 全球讀者熱烈期待 自從妳離開瞭之後 我空齣來的時間多得嚇人 兩個曾經親近的心靈 是否能在遠距外進行交流呢? 三十年前,斯坦和蘇倫是一對人所稱羨的情侶。斯坦理性、嚴謹,蘇倫熱情而感性,感情如膠似漆的兩人,常常甜蜜地齣遊。 兩人有次相偕前往山區旅遊,深夜開車時不小心撞倒一位披著紅披巾的中年婦女,兩人驚嚇之餘加速逃逸,但這次的意外卻已使兩人感情開始變調。 幾天後,兩人在森林中竟然再度遇見那位紅披巾婦人。這到底隻是斯坦認為的「自然巧閤」?還是蘇倫堅信的「來自彼世的啓示」?無論如何,兩人都嚇破瞭膽,不久之後就痛苦莫名地分手。 三十年後的一個夏天,兩人在當年分手的旅館不期然地重逢。這一次,他們相約用電郵把當年導緻兩人分手的意外事件說清楚,沒想到,卻從此改變瞭兩人的生命…… 《庇裏牛斯山的城堡》是賈德暌違多年的最新力作。作傢將關注的焦點從哲學的普遍性重新拉迴到個體的獨特性,以兩個差異極大的戀人為主體,一段刻骨銘心的戀情為背景,一次離奇的車禍為核心,探討人世間最重要的議題:愛情、理性、信仰。這些議題,更能啓發讀者對生命的深思。 本書特色 20年前,賈德最著名的作品《蘇菲的世界》上市。這本以哲學思索為主題的小說,不但在全球暢銷三韆餘萬本至今,更已經是颱灣許多大學、中學的指定讀物。 如果說《蘇菲的世界》之主軸為「我是誰?世界從何而來?」,那麼《庇裏牛斯山的城堡》之核心問題即為「我是誰?宇宙從何而來?我將前往何方?死後是否另有生命?」。 這也是一部難忘的愛情小說,也是一個理性思辯與感情衝突的生命之旅,探索著宇宙之間人類的意識:科學是否能夠成為萬事的解答?或者說,宇宙間還存在著另一種看不見的力量,在影響我們的生命?我們的生命裏,是否還有另一股指引的力量? 作者簡介 喬斯坦.賈德 Jostein Gaarder 生於一九五二年八月八日,挪威的世界級作傢。就讀奧斯陸大學時期,主修斯堪的那維亞語言、哲學、神學和文學,曾任文學與哲學教師。於一九八六年齣版第一本創作《賈德談人生》。如今已是當代最重要的北歐作傢。 賈德擅長以對話形式述說故事,能將高深的哲理以簡潔、明快的筆調融入小說情境。他於一九九一年成為全職作傢,同年發錶的小說《蘇菲的世界》享譽全球,已翻譯為四十多種語言,全球銷售量超過三韆萬本。他的作品動人心弦,啓發無數讀者開始探討生命、個人於曆史中的定位以及浩瀚宇宙的主題。其他作品包括《沒有肚臍的小孩》、《青蛙城堡》、《紙牌的祕密》、《依麗莎白的秘密》、《西西莉亞的世界》、《我從外星來》、《瑪雅》、《主教的情人》、《馬戲團的女兒》、《橘子少女》等。 賈德除緻力於文學創作,啓發讀者對於生命的省思外,對於公益事業亦不遺餘力。他於一九九七年創立「蘇菲基金會」,每年頒發十萬美金的「蘇菲奬」,鼓勵能以創新方式對環境發展提齣另類方案或將之付諸實行的個人或機構。 譯者簡介 周全 民國四十四年齣生於颱北市,颱大曆史係畢業、德國哥丁根(Gottingen)大學西洋史碩士及博士候選人,通六國語言。譯者旅居歐美二十年,曾先後擔任德國高中及大學教師、俄國高科技公司總經理、美國及巴哈馬高科技公司行銷總經理,現從事撰著及翻譯。譯作有《一個德國人的故事》、《破解希特勒》、《閱讀的女人危險》、《趣味橫生的時光》、《金錢的曆史》、《從俾斯麥到希特勒》等。

著者信息

圖書目錄

圖書序言

譯序

圍著粉紅披巾的半透明女子/周全

  《庇裏牛斯山的城堡》剛問世時,奧斯陸《晚間郵報》曾於二○○八年十月做齣特彆報導,並且在大標題上方刊登一張巨幅照片,展示一棟灰白相間、屋簷架設「明達爾旅館」(Hotel Mundal)字樣的大型北歐式木造建築。版麵右側可清楚看見本書封麵那枚懸浮空中、狀似小行星的嶙峋巨石,以及其頂端宛如城堡的物體。大標題本身則隻有兩個醒目的挪威文字眼:「Engasjerende Epostroman」。 前者是形容詞,可翻譯成「引人入勝的」或「迷人的」(engaging);後者是名詞,乍看之下容易讓人誤以為這本小說跟「敘事史詩」(epos)有關。但《晚間郵報》沒有把文字遊戲繼續玩下去,反而立即揭曉謎底,一語道破本書的特點:

  幾百年來我們都曉得有書信體小說,如今喬斯坦.賈德更寫齣瞭一本電子郵件小說(e-post-roman)。《庇裏牛斯山的城堡》是一部具有三重性質的作品:它是犯罪懸疑小說、愛情小說,而且它尤其是一本對話體小說。

  用「引人入勝的電子郵件小說」一詞來形容本書,這是相當貼切的做法。賈德嚮來擅長以書信體的對話形式講故事,巧妙地將人生核心問題融入故事情節,帶領讀者走進書中世界一同探索問題和進行哲學思考。他的齣發點是:「哲學思考意味著探索人生,而每一個會好奇的人都能夠進行哲學思考。」《蘇菲的世界》已經為此看法做齣最好的證明:賈德在一九九一年推齣的那本「哲學小說」早就轟動全球,二十年來銷售瞭三韆多萬冊!

  本書同樣具有哲學小說的性質。但若說《蘇菲的世界》之主軸為「我是誰?世界從何而來?」,那麼《庇裏牛斯山的城堡》之核心問題即為「我是誰?宇宙從何而來?我將前往何方?死後是否另有生命?……」。若說《蘇菲的世界》是一本「也非常適閤成年人閱讀的青少年小說」,那麼賈德便刻意把《庇裏牛斯山的城堡》寫成一本「給成年人看的小說」。因此我們將讀到諸如「車上的某種特技動作」,或「十鬼在外,不如一女在懷」之類不可能在《蘇菲的世界》裏麵齣現的句子。

  《庇裏牛斯山的城堡》之對話形式更臻化境,從頭到尾以電子郵件連綴而成。其內容完全是女主角蘇倫(Solrun)與男主角斯坦(Steinn)的郵件往來,唯獨在結尾部分纔驟然冒齣第三者的信函。「電子郵件小說」這種特殊文體,連帶又影響到全書的版麵呈現方式。為瞭增加文字流暢性,書中不再贅述〈寄件者〉、〈日期〉、〈主旨〉等項目,直接以不同字體標示寄件者身分。以正體中文版為例,女主角和第三者的郵件是以細明體印齣,男主角的郵件則採用瞭仿宋體。

  那麼《庇裏牛斯山的城堡》透過電子郵件說齣怎樣的故事呢?我們不妨看看賈德自己的講法。二○一○年二月他在本書德文版──《圍著紅色披巾的女子》──之發錶會上解釋道:

  這是一篇關於兩個人的故事,他們曾在三十年前彼此相愛並生活在一起,卻因為某個神秘事件而分手。時隔三十年後,他們在當初經曆該事件的同一地點不期而遇。

  斯坦是氣候學傢和大學教授,二○○七年七月前往一個名叫「菲耶蘭」(Fjarland)的峽灣村落,參加「挪威冰河博物館氣候中心」揭幕儀式。他住進當地的「明達爾旅館」之後,第二天早晨端著咖啡走上陽颱,赫然發現三十年不見的舊情人蘇倫就站在那裏!此一突發事件帶來的驚喜自然不在話下,但雙方都已有傢室,而且一個住在西挪威的卑爾根,一個住在東挪威的奧斯陸,中間隔著崇山峻嶺和四百多公裏的距離。於是雙方在告彆時約定互通電子郵件來保持聯係。

  但此次見麵究竟齣自「命運的安排」或「純粹的巧閤」?這個問題導緻虔信宗教的蘇倫與一心服膺自然法則的斯坦,在隨後幾星期內進行激辯。蘇倫首先傳齣電子郵件錶示,他們由於心靈感應的緣故,再加上受到超自然力量指引,纔會同時來到昔日「世上最美好和最令人痛苦的地點」,因此重逢絕非偶然。斯坦卻搬齣各種統計數字,用幾十億分之一的或然率來否定超心靈現象。雙方各自旁徵博引,激盪齣一場介於靈性與理性、宗教與科學、第六感與理則學……之間的人生哲學對話。其內容包羅萬象,從宇宙大爆炸、量子力學、古生物學、全球暖化和小行星撞地球等等,一直談到聖經、人類的意識、神秘學以及死後的生命。

  二人你來我往過招的同時,也迴憶瞭既甜蜜又失落的共同過去。全書的故事輪廓隨之逐漸成形,於對話中洋溢齣越來越濃厚的愛情小說風貌。我們從而可以發現,蘇倫和斯坦的人生觀原本並無不同──當初他們都是及時行樂的唯物主義者,而且都齣現過心理方麵的障礙。按照蘇倫自己的描述,那對在一九七○年代共同生活瞭五年的情侶是這副模樣:

  我倆一直對生命有著同樣強烈的感受,但也為瞭生命有朝一日將會永遠消逝,於是有著同樣深沉的絕望。

  生命稍縱即逝,所以二人將希望寄託在周遭的現實世界,甚至縱情於大自然和「可讓人産生過度刺激的瘋狂事物」,藉此封鎖「有關最後歸宿的負麵想法」。蘇倫和斯坦於是瘋狂地談戀愛、瘋狂地融入大自然、瘋狂地歡慶人生、瘋狂地發揮創意。他們還喜歡瘋狂地齣遊,可以步行幾百公裏前往挪威中部、可以騎自行車東嚮穿越整個瑞典、可以登上遙遠的高原連續當瞭十幾天現代穴居人,每一迴都功德圓滿。然而他們最末一次的瘋狂行動齣瞭差錯!雙方論及此事時,起初都吞吞吐吐,顯然其中另有不可告人的秘密。我們隻能隱約察覺,二人似乎做過某種蠢事,以緻引發靈異事件,結果不但都嚇破瞭膽,還因而分道揚鑣。此外凡事好像都環繞一名「圍著粉紅披巾的女子」打轉,而且那個被蘇倫稱作「紅莓女」的詭異人物,竟然重要得足以讓本書德文版更改書名。

  蘇倫和斯坦針鋒相對瞭幾個星期,非但無法駁倒對方,反而發現彼此根本難以割捨,於是決定打破禁忌把昔日分手的原因講清楚。全書頓時一改之前時而倒敘、時而插敘、到處是伏筆的拐彎抹角作風,在第七章依時間順序詳述來龍去脈。這部對話體愛情小說於是又湧現犯罪懸疑小說的色彩,還略帶鬼故事的風貌。如今真相大白,原來蘇倫在一九七六年五月下旬躁鬱癥發作後,斯坦開車載她前往歐陸最大的冰河散心。但他們途中一時恍神,半夜在荒山湖畔高速撞倒瞭一個謎一樣的婦人,結果六神無主地展開肇事逃逸之旅,輾轉來到冰河腳下的明達爾旅館避風頭。他們抱持「我倆沒有明天」的心情,用「完全豁齣去」的態度苦中作樂,居然在當地度過最美妙的一個星期。

  平安無事幾天下來,該是打道迴府的時候瞭。二人於臨行前夕走去旅館後山踏青,冷不防在樺樹林內重新瞧見那名紅巾女子──她麵露「濛娜麗莎式的微笑」,講齣一句神秘話語之後便消失不見!這對苦命鴛鴦又嚇得落荒而逃,之後分彆針對此事做齣不同解讀,意圖透過自我麻醉來壓抑罪惡感。斯坦變得更加唯物,不但強調那位婦人「還活得好好的」,更極力否認一切超自然現象。蘇倫卻一口認定紅莓女被撞死之後成為「來自彼世的啓發」,從此轉而相信靈魂不死並勤於鑽研玄學,藉由對來世過於美好的想像替自己彷徨的心靈找齣路。然而斯坦無法接納蘇倫的改弦更張,蘇倫則忍受不瞭斯坦的冷漠以對,某天憤而「離傢齣走」便再也沒有迴頭,時間一過就是三十一年。

  雙方不再逃避問題,終於順利解開瞭心結。最後斯坦和蘇倫約定在卑爾根見麵,可是全書情節隨著另一樁憾事戛然而止,留下許多空間讓我們繼續思索與提齣疑問。其中最先齣現的疑問很可能是:這本挪威小說到底跟庇裏牛斯山有何乾係,後者不是位於西班牙和法國交界嗎?的確,本書的故事幾乎都發生在挪威和瑞典,跟那座山脈完全無關。《庇裏牛斯山的城堡》這個書名,其實脫胎自比利時繪畫大師馬格裏特(Rene Magritte)一幅超現實主義畫作的標題。

  那幅名畫不僅齣現於本書挪威原版和正體中文版的封麵,更是蘇倫和斯坦從前掛在牆上的海報。賈德透過畫中巨石宛如小行星般的模樣,凸顯瞭宇宙和太空在本書所享的獨特地位。當兩人還是情侶的時候,對浩瀚宇宙的探討也意味著融入大自然。在陷入睏境的當下,太空便成為逃避現實的工具,因為地球上不管鬧齣多大的亂子,跟宇宙比較起來也隻會顯得微不足道。分手三十年後,斯坦在巧遇蘇倫前一天的夜裏做瞭一個「宇宙之夢」,夢中赫然發現自己竟然於小行星撞地球之際,嚮他所不信仰的上帝祈禱──這又為男女主角日後的和解預設伏筆。
  等到蘇倫和斯坦互通郵件時,畫中的神秘風格既烘托齣他們之間的意識型態鴻溝,也呼應瞭本書背後最根本的課題:「世上是否隻有理性與科學,抑或另有更高的事物?」例如對斯坦而言,宇宙大爆炸就是萬物的起源;對蘇倫來說,那隻不過是上帝在創世之初所稱的「要有光」。萬一果真看見巨石懸在空中這種異象的話,斯坦肯定會把它解讀成「騙局」,蘇倫卻八成會對著石頭喊齣「哈利路亞」。況且蘇倫還把斯坦認為「好端端活著」的紅莓女比擬成自由飄浮的巨石,稱之為「發生在這個世界之外的奇蹟」。

  神秘的「紅莓女」角色令人迴味再三,可望成為閱畢之後齣現的另一個疑問。現在我們不妨先拿德文版的封麵來暖暖身(或「不寒而慄」一下)。德國插畫大師布赫霍爾茨(Quint Buchholz)已經把紅莓女詮釋齣來:她是一個背對我們而立、肩上圍著大披巾的半透明「女阿飄」,正站在樺樹林內遙望一輛紅色金龜車從湖邊駛過! 讀到這裏,可能已有人心中浮現第三個疑問:「譯序裏麵老是提到本書的德文版,莫非中文版跟德文版有所瓜葛?──確實有瓜葛。譯者在二○○九年底開始翻譯這本挪威小說時,由於英文版遲遲無法譯齣,我使用的是德文版。到瞭二○一○年五月,英文版終於露麵,而中文版已接近完成。於是我決定逐字比對德英兩個版本來定稿,設法得齣最接近挪威原文的中譯版。

  但《庇裏牛斯山的城堡》除卻內容無所不包,而且充滿北歐風情之外,全書前半部分更施展瞭超時空敘事手法,翻譯起來是極大挑戰。影響所及,德文版和英文版頂多隻有百分之七十相吻閤,並分彆齣現不盡理想之處,未譯齣的挪威字句也所在多有。每逢這種擾人的情況時,譯者隻能硬碰硬用挪威文來定奪。幸好挪威文與瑞典文差異不大,而我二十多年前的德國女友精通瑞典文,喜歡強迫我把瑞典讀物口譯成德文──從前的苦差事如今竟成為破解挪威文的助力!更何況我們曾在一九八七年,亦即蘇倫和斯坦重逢整整二十年前,連袂前往瑞典南部和奧斯陸一帶露營,因此書中齣現的若乾地點可謂「舊地重遊」,就連在挪威旅行幾個月後的分手,也是譯者的切身之痛!

  換個角度來看,本書雖然是哲學小說,卻把場景描繪得十分寫實。例如菲耶蘭的確有一傢「明達爾旅館」,「冰河博物館氣候中心」的確在二○○七年七月揭幕……,賈德開車前往參加揭幕儀式時,還竟然在荒山湖畔吃瞭超速罰單!警察開單的地點後來就變成斯坦與蘇倫撞倒紅莓女之處 ,以及肇事逃逸路綫的起點。此外作者在書中交織瞭不少世界級的景緻,諸如歐洲最大的冰河、最大的峽灣、最大的高原颱地、古維京人修建的木闆教堂,以及高緯度地區「夏日藍色的夜空」等等,讓本書更加貼近真實人生。這麼一來,我們在閱讀時非但成為「哲學思考」的共同參與者,更可齣現「身曆其境」、「觸景生情」、「感同身受」之類的印象。至於那種恍如隔世的意外重逢經驗,應該也是每個人都有過的遭遇。

  譯者在處理本書的過程當中不斷迴想起陳年往事和「瑞典文」,還必須一麵奮力透過挪威文來化解德英文版之間的矛盾,一麵逐一查明各場景的模樣,以便增加臨場感並降低翻譯睏難度。這麼多管齊下以後,所有的問題終於迎刃而解。最後我忍不住附上幾百個影音、圖像和地圖連結,交齣瞭「多媒體版」的中譯稿──責任編輯陳希林先生對此的評語是:審稿就彷彿在「看電影」一般。

  本書的感染力很強,即便印刷版無法轉達多媒體版的味道,但說不定仍會有人讀得想傳一封郵件跟昔日情人打聲招呼。至少我在撰寫譯序的同時,已開始動腦筋該如何寫電子郵件給前德國女友瞭。本書的開場白為:「當時宛如魔幻一般,竟然再度遇見你……!」我自己的郵件開場白則很可能是:「感謝妳當初強迫我把瑞典文的資料翻譯成德文!假如沒有妳的話,今天我恐怕沒辦法把《庇裏牛斯山的城堡》順利翻譯齣來。」

周全
二○一○年十月於颱北

圖書試讀

斯坦,我來瞭。當時宛如魔幻一般,竟然再度遇見你,而且偏偏是在那裏!就連你自己也茫然不知所措,慌張得差點一跤絆倒。但那可不是什麼「意外相逢」。有某種力量發揮瞭作用。你曉得嗎?有某種力量!

我倆為自己爭取到四個鍾頭的時間。不過「爭取到」又能意味著什麼呢?而且事後尼爾斯.佩特可就不怎麼高興瞭,一直要等到我和他駕車經過弗爾德的時候,他纔終於開口講齣幾個字。

那天,我和你隻是在山榖中嚮上攀爬,過瞭半個小時之後,又重新站在小樺樹林前麵……

整段路途中,我和你都沒有說什麼。我的意思是,不曾針對那件事情進行交談。其他的話題我們固然都討論到瞭,但就是沒能提到那件事。當時的狀況與以前完全一樣,我們倆還是完全無法一起坦然麵對曾經發生過的事情。我們兩人便這麼從根爛起,或許原因不在於你是你,也不在於我是我,而是因為我們兩個人湊成一對的緣故。

當年那件事發生後,我倆甚至沒有辦法彼此互道晚安。我仍然記得,最後一個夜晚我就睡在沙發上。此外我還記得你坐在另外一個房間吸菸時所傳來的氣味。我覺得自己更可直直穿透牆壁和緊閉的房門,看見你低垂的頭部。而你隻是弓著身子坐在書桌前麵吞雲吞霧。第二天我就搬瞭齣去,此後我們再也沒有見過麵,為時長達三十多年之久。那真是令人難以置信。

如今我倆卻驀然從睡美人般的長年沉睡中甦醒過來,彷彿被同一個神奇的信號所喚醒!於是我們完全不約而同,再度長途跋涉前往那裏住宿。更何況是在同一天,斯坦,在一個新的世紀,在一個全新的世界。結果過瞭三十幾個年頭之後,我們突然互相說「嗨」!

現在可彆告訴我,那隻不過是巧閤而已。韆萬彆認為,其中並無外力在導引我們!

現在我傢人正呼喚我過去。此刻正是七月的傍晚,而且可彆忘瞭,在此地海濱過的完全是放暑假一般的生活。他們想必已經把鱒魚放上瞭烤肉架,而尼爾斯.佩特正好幫我端瞭一杯利口酒過來。他給我十分鍾的時間來完成這封郵件,而我確實還需要這十分鍾,因為我有重要的事情想拜託你。

我們是否可以彼此鄭重承諾,同意在閱讀完畢之後將互傳的郵件一概刪除?我的意思是,毫不拖泥帶水地立刻刪除,而且我們當然也不可以用印錶機把郵件印齣來。

在我眼中,這種新的聯係方法就是奔流於兩個心靈之間的思緒脈動,而非將會一直在我們之間持續下去的書信往來。這種做法的好處是,我們撰寫郵件的時候可以暢所欲言。

更何況我們都已經另行嫁娶,並且分彆有瞭自己的小孩。我可不打算把我們的信函全部都留在電腦裏麵。
 
我一直無法忘記在萊康厄爾閃起的藍色燈光,而且縱使到瞭今天,我仍然會因為背後齣現的警車而陷入歇斯底裏。幾年前的某個日子,有一名穿製服的警員按下瞭我傢門鈴。他絕對已經看齣我有多麼驚慌失措,但他其實隻不過是想打聽附近的一個地址而已。

你一定覺得是我自己在那邊杞人憂天。因為不管怎麼樣,任何刑事犯罪的法律追訴時效現在都早已過期。

可是罪惡感永遠不會過期……。

所以請答應我,你會把所有的郵件都刪除掉!

用戶評價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