颱灣廟會工藝與戲劇(圖解版)

颱灣廟會工藝與戲劇(圖解版)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圖書標籤:
  • 颱灣文化
  • 廟會
  • 工藝
  • 戲劇
  • 民俗
  • 傳統藝術
  • 圖解
  • 颱灣曆史
  • 宗教信仰
  • 文化遺産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第一本完整記錄廟會工藝與戲劇圖解書。
無論是颱灣獅、鑼鼓、神將衣袍、神轎等工藝,
皮影戲、布袋戲、歌仔戲等廟會戲劇,
或糖蔥、龍須糖等戲棚下美食。
藝師們曆經數十載的堅持讓人動容,
圖解繁復工序更讓人激賞贊嘆。

  還記得小時候,隻要有「廟會」,就忍不住擠到廟口湊熱鬧嗎?還記得讓您雀躍不已的廟會有什麼嗎?神明遶境時領頭的颱灣獅、鑼鼓陣,壓陣的八傢將和神轎……廟埕熱鬧上演的歌仔戲、布袋戲,以及廟口一攤攤令人垂涎欲滴的龍須糖、畫糖、雞蛋糕……全讓人留連忘返啊!

  能想像是多少人不眠不休地堅持以手工製作,纔能形成這些獨特的廟會文化工藝嗎?

  ◎11種廟會工藝,30位藝師的百年堅持

  「獅頭旺」今年高齡96歲,仍堅持以傳統手工捏塑颱灣獅頭。從泥塑、布胎、梭綫到彩繪獅頭,手工製程繁復細緻。

  「□仁和」以手工製鼓聞名全世界,優人神鼓、硃宗慶打擊樂團都愛用。王錫坤製鼓從燙牛皮、製作鼓身、紮桶、綳鼓到踩鼓,所有工序皆靠雙手雙腳協力製成。

  還有林午製鑼、金官綉莊、啓豐銀帽、萬能錫舖等30位藝師堅持百年的動人故事,及讓人贊嘆的工藝工序全披露。

  ◎廟口歌仔戲、布袋戲,皮影偶頭雕劇工序全覽

  第一苦旦廖瓊枝、亦宛然的李天祿等,堅持發揚傳統颱灣戲劇文化,這些曾是廟會文化不可或缺的元素,也因他們的堅持而成為颱灣文化的錶徵。

  ◎戲棚下的百年美食,糖蔥、龍須糖工序完全圖解

  這是一本颱灣人都必須讀的書,無論是否熱愛廟會文化或傳統工藝,隻要是颱灣人,都會為這份堅持以手工製作颱灣工藝的執著而感動。

  百年堅持的民族藝師與工藝

  【廟會工藝與藝師】
  獅吼震古今 獅頭旺
        洪來旺.洪文定
  銅鑼響震天 林午鐵工廠
        林午.林烈輝.林烈鍾.林烈旗
  鼓聲傳韆裏 □仁和
        王阿塗.王錫坤
  神明巧治裝 神府
        周國欽.周至雲.周讓廷
  神帽閃銀輝 啓豐銀帽
        林森泰.林啓豐.林盟修.林盟振
  韆年錫工藝 萬能錫舖
        陳賜.陳滔.陳萬能.陳誌揚
  神將扮威風 金官綉莊
        陳金官.陳本榮.陳本川.陳愛珠
  傢將護神威 傢將麵師
        陳金鑫.陳威龍
  炸龍旺傢戶 製龍藝師
        羅平嚴
  神轎顯神蹟 木雕世傢
        李世長.李世順.李鬆林.李秉圭
  薰香飄百裏 昇香製香廠
        張木桶.林裕雄.林尚銘.林旻慶

  【廟會戲劇與藝師】
  歌仔演故事 廖瓊枝歌仔戲文教基金會
        廖瓊枝
  客唱歡喜心 榮興客傢採茶劇團
        陳阿房.陳慶鬆.鄭美妹.鄭榮興
  掌中舞乾坤 亦宛然掌中劇團
        許金木.李天祿.陳錫煌.李傳燦
        偶頭雕刻師瀋春福
  皮戲映光影 永興樂皮影劇團
        張利.張晚.張歲.張新國

作者簡介

郭麗娟

  生於高雄務農之傢。曾任報社、雜誌社編輯10年,長期投注颱語創作歌麯文史研究與本土文化藝術的專題報導。為多部紀錄片撰寫劇本。高雄文學館入館作傢,「寶島歌聲」電視節目主持人,現為自由文字工作者。

  紀錄片劇本有:《把傳統留下來──李天祿掌中戲》、《蕉葉微風──颱灣第一代音樂傢陳泗治》(2000)、《颱灣女婿──馬偕博士》(2001)、《飛馳達陣的身影──颱灣橄欖球先驅陳清忠》(2003)、《淡水埔頂228》(2008)。齣版著作有:《颱灣歌謠臉譜》(2002玉山社)、《初相見──佛意.佛藝》(2002慈濟文化)、《高度3858》(2004玉山社)、《寶島歌聲之壹》(2005玉山社)、《寶島歌聲之貳》(2005玉山社)、《身懷絕技的高手》(2006慈濟文化,獲選第50梯次好書大傢讀)、《颱灣獅頭旺──洪來旺人生傳奇》(2009春暉)。

好的,這是一本關於颱灣廟會文化中工藝與戲劇的圖解書籍的簡介,但內容將完全圍繞其他主題展開,以滿足您“不包含此書內容”的要求,並力求詳實自然。 --- 《琉璃古韻:宋代文人園林與器物研究》 本書簡介 本書深入剖析瞭中國宋代(960年—1279年)文人階層在物質與精神生活領域所構建的獨特美學體係,聚焦於宋代園林布局的哲學基礎,以及與其並存的日常器物設計理念。全書以紮實的考古發現和精妙的傳世文獻為佐證,力求還原一個精緻、內斂而又充滿生命力的宋代文士世界。 第一部分:造境之思——宋代私傢園林的哲學隱喻 宋代,士大夫階層地位的提升,使得“園林”不再僅僅是皇傢或貴族的奢靡之地,而逐漸演變為知識分子退隱思索、寄托情懷的精神空間。本部分詳細考察瞭宋代文人園林的設計思想,它深受禪宗“空寂”美學和道傢“自然無為”思想的影響。 我們首先探討瞭宋代園林規劃中的“藉景”藝術。與唐代追求宏大與對稱不同,宋人園林追求“小中見大,方寸乾坤”。通過對李清照《如夢令》中“爭渡,爭渡,驚起一灘鷗鷺”這類詩詞的景觀重構,我們分析瞭如何通過有限的空間,利用疊石、理水、植栽的巧妙搭配,創造齣富有層次感和詩意的“一山一水皆是畫”的意境。例如,對蘇軾在黃州所築“雪堂”遺址的文獻還原,揭示瞭文人在簡陋之中尋求超脫的審美取嚮。 章節點睛: 1.1 “靜”與“動”的辯證: 考察宋代疊石技藝(如太湖石的審美選擇)如何體現對生命力的含蓄錶達,以及水景布局中對“活水”與“靜池”的對比運用。 1.2 空間敘事: 分析亭颱樓閣的命名藝術,如何通過“幽賞亭”、“醒心齋”等名稱,引導遊覽者進行內省和品鑒,將園林轉化為一部可供閱讀的“空間史書”。 1.3 園林與詩學: 重點研究宋代筆記小說中記載的園林雅集,如“麯水流觴”的復興,以及士人如何在園林中進行“點茶”和焚香活動,以此構建一套完整的“生活美學劇本”。 第二部分:日用之精——宋瓷、香具與文玩的功能美學 宋代的審美趣味滲透到日常使用的每一個器物之中,強調“實用即美”的原則。與前朝追求華麗的裝飾不同,宋代器物以其釉色的純粹、造型的簡潔和綫條的流暢取勝。 本研究闆塊的核心在於對宋代主流工藝品——瓷器的細緻梳理。我們不再僅僅羅列五大名窯,而是深入探究特定器型與當時社會需求的匹配度。例如,對定窯白瓷的薄胎技術和刻花工藝的分析,揭示瞭其如何滿足上層士人對“潔淨”和“素雅”的追求;而對建窯曜變茶盞的研究,則側重於其在鬥茶文化興盛背景下的特殊地位,分析“金兔毫”、“油滴”等自然變異如何被視為人工無法企及的“天成之妙”。 章節點睛: 2.1 瓷器的“茶”時代: 詳細比較南北方在茶具上的差異,宋代茶碗的圈足高度、口沿處理與茶湯顔色之間的關係,探討瞭器物如何服務於新興的飲茶儀式。 2.2 焚香的哲學: 考察宋代香爐的造型演變,從仿古鼎式到自然形態的香盒,分析香氣如何成為文人精神世界中的重要媒介,以及焚香的步驟如何成為一種冥想過程。 2.3 雕刻與書寫: 關注竹木牙雕在宋代的轉型,從追求繁復堆砌轉嚮注重材質本身的紋理與綫條感,特彆是對文人手中使用的印章、筆掞等物件的材料學分析。 第三部分:跨界融閤——藝術品在士人生活中的流通與價值 本書最後一部分探討瞭宋代藝術品在社會階層之間的流通機製,以及其價值的認定標準。彼時的收藏活動已初具現代意義上的“品鑒”和“鑒賞”體係。 我們審視瞭宋徽宗時期設立的“翰林圖畫院”製度,這不僅是官方對藝術的扶持,更是一種將“尚古”與“尚新”相結閤的審美導嚮。通過比對院體畫與民間畫派在題材選擇上的差異,可以更清晰地看到文人與工匠在審美標準上的分野與交匯。同時,本書也引入瞭金石學研究的萌芽,考察瞭士人如何通過對古代青銅器、碑刻的拓印和考據,構建其文化自信與曆史傳承的閤法性。 總結 《琉璃古韻:宋代文人園林與器物研究》旨在提供一個多維度的視角,理解宋代美學如何從宏大的園林規劃,細化至手中的一杯清茗、一爐沉香。它是一部關於精緻、內斂、追求物我閤一時,所誕生的偉大時代精神的考察報告。本書配有大量復原圖、高清文物照片及園林測繪圖,為研究者和愛好者提供瞭一扇深入宋代生活的窗口。

著者信息

圖書目錄

推薦序 一桿熱呼呼的筆寫活民族藝師的齣神入化 002
推薦序 訪談颱灣民間藝師,保存消失中的史料 004
推薦序 颱灣廟會文化的入門磚 005
作者序 神氣活現颱灣廟會之美 006

第一篇 廟會工藝 012
01獅吼震古今 014
【颱灣獅曆史淵源】 014
【藝師STORY】洪來旺.洪文定 守護颱灣獅 016
【颱灣獅製作工序】 020

02銅鑼響震天 028
【颱灣銅鑼曆史淵源】 028
【藝師STORY】銅鑼世傢響徹全颱 林午鐵工廠三代薪傳 030
【製鑼工序】 036

03鼓聲傳韆裏 044
【颱灣鼓曆史淵源】 044
【藝師STORY】.仁和兩代傳奇 子承父 由學徒一路走來 046
【製鼓工序】 052

04神明巧治裝 058
【神明衣曆史淵源】 058
【藝師STORY】新潮.創意.神明衣 神斧三代為神製裝 060
【神明衣工序】 066

05神帽閃銀輝 070
【颱南細銀曆史淵源】 070
【藝師STORY】府城細銀耀古今 啓豐銀帽一門三藝師 072
【神明衣工序】 078

06韆年錫工藝 082
【颱灣錫藝曆史淵源】 082
【藝師STORY】鹿港錫藝 溫潤發光 萬能錫舖四代薪火傳 084
【錫藝工序】 090

07神將扮威風 094
【神將衣袍曆史淵源】 094
【藝師STORY】手工刺綉為神將治裝 金官綉莊兩代情 098
【神將衣袍工序】 102
【神將組裝工序】 104

08傢將護神威 108
【嘉義傢將團曆史淵源】 108
【藝師STORY】彩繪神威 傢將麵師陳金鑫.陳威龍 110
【傢將麵師工序】 116
【傢將臉譜麵麵觀】 117

09炸龍旺傢戶 120
【炸龍曆史淵源】 120
【藝師STORY】神龍作客 護佑蒼生 製龍藝師羅平嚴 122
【製龍工序】 128

10神轎顯神蹟 132
【颱灣神轎曆史淵源】 132
【藝師STORY】刀痕斧跡創新意 木雕世傢五代傳 134
【神轎工序】 140

11薰香飄百裏 142
【颱灣香曆史淵源】 142
【藝師STORY】堅持傳統飄馨香 昇香製香廠求新求變 144
【手工製香工序】 150

第二篇 廟會戲劇 158
01歌仔演故事 160
【歌仔戲曆史淵源】 160
【藝師STORY】東方最美的詠嘆調 第一苦旦廖瓊枝的戲劇人生 162

02客唱歡喜心 170
【客傢戲劇曆史淵源】 170
【藝師STORY】樂師.名伶.薪火傳 榮興客傢採茶劇團 172

03掌中舞乾坤 178
【掌中戲曆史淵源】 178
【藝師STORY】十指能演百萬兵 亦宛然掌中乾坤世代傳 178
【藝師STORY】半人半聖 戲偶傳奇 偶頭雕刻師瀋春福 186
【戲偶雕刻工序】 190
【戲偶臉譜】 197

04皮戲映光影 198
【皮影戲曆史淵源】 198
【藝師STORY】影偶世傢薪火傳 永興樂皮影劇團 200
【影偶工序】 206
【影偶臉譜】 211

第三篇 廟會吃食 212
糖蔥 214
冰糖葫蘆 218
畫糖 219
龍須糖 220
棉花糖 223
雞蛋糕 224
紅豆餅 226
挽煎餅 227
紅豆捲餅 228
流水席 229
已消失的零食──吹糖、捏麵人 230

參考書目與緻謝 232

圖書序言

作者序

神氣活現──颱灣廟會之美

  廟會文化,是颱灣鄉土文化的縮影;廟會活動更可透過民間信仰、藝術、人文等多元麵貌,真實呈現普羅百姓的生命觀與價值觀。

  從小,住傢隔壁就是神壇,大哥與麼妹拜請神明收為契子,由於祖籍在屏東縣新園鄉烏龍村,緊鄰東港鎮,祖父自一九四七年遷居高雄市之後,三年一科的「東港迎王」都會迴東港「進香」,傳到大哥已是第三代。
一九七○年代民間形成一股「還願」風潮,那時我剛讀國小,遇有神明生日遶境齣巡,父母都會準備水果香案迎接遶境的神轎與藝陣,由於與隔壁神壇住持熟稔,遶境藝陣中遇有「八傢將」齣陣,神壇住持都會特彆商請「八傢將」進到我傢「除煞」一番。

  每年中元普渡,附近住傢約定同一天普渡,傢傢戶戶除準備「堆積如山」的祭品外,祭祀完成後還要擲筊選齣下一任的「爐主」和抽簽平分豬肉,兒時的記憶裏,農曆七月也是「看戲月」,因為普渡時一定會請歌仔戲或掌中戲酬神,而真正吸引孩童的還是戲颱下「捏麵人」、「糖葫蘆」、「棉花糖」等平日難得吃到的零嘴,戲棚下小販升起炭火擺齣的「烤魷魚乾」更是讓人垂涎三尺。

  雖然對藝陣錶演和廟會戲劇並不陌生,但畢竟是「看熱鬧」的門外漢,直到一九九一年為國內企業主編刊物時,策劃「颱灣民間藝術」專題,開始四處採訪,每一次的專訪就像打開百寶箱裏一個未曾開啓過的抽屜,抽屜裏所蘊藏的藝術寶藏總讓我驚艷不已且深為摺服,最讓我受益匪淺的當屬藝師們的生活智慧。

  與掌中戲藝師李天祿相識於一九九一年,這位一生在戲颱上化身韆萬,在十指間操演過無數生死的藝師,一生堅持不做受人操縱的尪仔,在得失之間嘗盡人情世事冷暖;一九九三年初次拜訪木雕藝師李鬆林,這位靠著精湛手藝而與文人雅士「平起平坐」的「功夫人」,展現對傳統木雕的堅持與不爭名利的風範,他們的言行對我往後的人生産生極大影響。

  因為是專題採訪,對於各項工藝的工序、學藝過程、從業者的甘苦及薪傳的隱憂能深入瞭解,同時感知多項傳統工藝失傳的危機,經常在報章雜誌以圖文方式專題報導,二○○三年擔任新聞局颱灣光華雜誌特約編輯至今,陸續寫過十幾篇傳統工藝文章,不僅廣受國內讀者喜愛,因為雜誌有數國語言版本,在海外也引發相當大的迴響。

  有鑑於藝師們或凋零或年華老去,傳統工藝卻在現代社會種種思維考量下被冷淡與摒棄,讓我尋思齣版藝師傳記的可能,二○○九年齣版《颱灣獅頭旺──洪來旺人生傳奇》,但惟恐藝師傳記的撰寫耗日費時,內心總有跟歲月賽跑的焦慮感,於是嚮齣版社提齣以民眾較為熟知的傳統廟會工藝與戲劇為主題的介紹專書,幸得晨星齣版社大力支持,纔有這本《廟會文化工藝》的誕生。

  本書分為三篇。第一篇「廟會工藝」包括:神將衣袍、神將組裝、神明衣綉製、神明盔帽、各式龍燭柑燈、宮廟與藝陣所用鑼和鼓、颱灣獅頭、苗栗炸龍、傢將麵師、手工製香、神轎製作等,每一項工藝皆溯其淵源與發展曆史,除介紹藝師學藝過程及其專精、薪火相傳外,還詳細記述工序並搭配製作流程圖片,為廟會工藝留下珍貴文圖資料,成為日後想學習者的入門磚。

  第二篇「廟會戲劇」,廟會活動中最具娛樂效果的當屬戲劇錶演,本章以人們最熟悉的四種戲劇:掌中戲、歌仔戲、客傢戲、皮影戲,介紹該劇種的曆史淵源及具代錶性藝師或劇團,其中,掌中戲與皮影戲皆有戲偶,本章特彆收錄戲偶與影偶藝師介紹及製作工序圖片。第三篇「戲棚下美食」介紹各種吃食的作法及技巧,讓讀者透過圖文的介紹,重溫童年中最甜美的記憶。

  本書的採訪堪稱全颱走透透,特此感謝鄭□隆先生和新聞局颱灣光華雜誌林格立先生,不辭辛勞,拍攝各種製作工序與相關圖片,有些工序甚至需耗時三個月纔能全程紀錄。也感謝受訪藝師不僅不藏私的示範工序,還翻箱倒櫃找齣封存多年的珍藏圖片。

  希望透過本書的齣版,讓國人從「看熱鬧」進而「看門道」,讓傳統廟會工藝與戲劇得以知性與感性兼具下被瞭解與珍惜。

郭麗娟

圖書試讀

用戶評價

评分

閱讀這本書的過程,就像在進行一場生動的文化之旅。我之前對颱灣廟會文化的瞭解,大多是通過零散的新聞報道和旅遊體驗,總是覺得缺乏係統性和深度。而這本書恰恰填補瞭這個空白。它以一種非常清晰、條理化的方式,將颱灣廟會中各種復雜的工藝和戲劇元素梳理清楚。我尤其欣賞書中對“戲劇”部分的闡述,不僅僅是簡單地介紹劇種,還深入剖析瞭劇情的編排、人物的塑造,以及戲劇在廟會中所扮演的特定角色。 書中對“工藝”的講解也同樣精彩。從神像的臉部錶情到建築的飛簷鬥拱,再到服裝的刺綉圖案,每一個細節都得到瞭細緻的描繪和解釋。讓我印象深刻的是,書中並沒有迴避工藝的“世俗化”一麵,而是以一種尊重的態度,去展現它們在廟會中的實用性和象徵性。這本書讓我明白瞭,颱灣的廟會文化,是一種將宗教、藝術、生活緊密結閤的獨特産物,充滿著曆史的厚重感和現代的活力。

评分

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提供瞭一種全新的視角來審視颱灣廟會。我之前對廟會的印象,更多的是一種儀式化的、宗教化的活動,但這本書讓我看到瞭廟會作為一種“生活藝術”的豐富麵嚮。它將廟會中的各種元素,比如建築、服飾、道具、音樂、錶演等等,都進行瞭細緻的梳理和解讀。我特彆喜歡書中對“布景”的講解,不僅僅是視覺上的美感,更重要的是它在戲劇錶演中起到的烘托氛圍、敘事作用。 這本書還讓我明白,廟會不僅僅是藝人的技藝展示,更是一種社群的互動和傳承。書中對“陣頭”的介紹,讓我看到瞭團隊協作的默契,以及代代相傳的精湛技藝。我曾經在電視上看到過一些廟會錶演,但總覺得隔靴搔癢。這本書讓我能夠更深入地理解這些錶演背後的文化含義和藝術價值。它讓我看到瞭廟會是一種活著的文化,一種不斷演變、充滿生命力的藝術形式。

评分

讀完這本書,我感覺自己仿佛經曆瞭一場沉浸式的颱灣廟會體驗。我一直以為廟會就是大傢一起熱鬧熱鬧,拜拜神明,吃吃小吃,但這本書讓我看到瞭廟會的深度和廣度。它不僅僅是宗教儀式,更是一種活態的文化傳承,一種社區凝聚力的體現。書中對各個工藝門類的講解,從布袋戲的偶頭雕刻到紙紮藝術的精巧絕倫,都讓我嘆為觀止。我特彆喜歡關於戲麯的部分,它詳細介紹瞭歌仔戲、布袋戲等不同劇種的錶演形式、唱腔特色,以及在廟會中的獨特地位。 尤其讓我感動的是,這本書並沒有將這些工藝和戲劇神聖化,而是用一種非常平易近人的方式,去解讀它們。它告訴我們,這些看似傳統的技藝,其實一直在不斷地創新和演變,以適應時代的需求。比如,書中提到瞭現代廟會中加入的一些新元素,以及老藝人如何將自己的技藝傳承下去。這種傳承與創新的結閤,正是廟會生命力的體現。我曾經去過幾次颱灣的廟會,雖然很熱鬧,但總覺得少瞭點什麼。現在迴想起來,就是缺乏這樣一本能夠幫助我理解其背後故事的書。

评分

這本書簡直是打開瞭我對颱灣廟會藝術的大門!我一直對颱灣的民間信仰和慶典活動充滿好奇,尤其是那些琳琅滿目的神像、精緻的布景和熱鬧的錶演。然而,我總覺得很多東西都停留在錶麵的熱鬧,無法深入理解其背後蘊含的文化意義和精湛技藝。當我翻開《颱灣廟會工藝與戲劇(圖解版)》時,那種感覺完全不一樣瞭。它不是那種枯燥的學術論述,而是用非常直觀、生動的方式,將廟會裏的每一個細節都呈現在我眼前。 書中的圖解部分尤其讓我驚艷。那些高清的圖片,捕捉到瞭神明塑像的莊嚴慈祥,也展現瞭綉黼、彩繪、雕刻等工藝的細膩繁復。我之前隻覺得它們很漂亮,現在纔意識到,每一個細節都承載著曆史、信仰和匠人的心血。比如,書中對神轎的介紹,不僅僅是它的外觀,還細緻地講解瞭不同神轎的構造、用途,甚至連抬轎的陣法和規矩都一一列舉。還有那些令人目不暇接的陣頭錶演,書裏不僅展示瞭道具的精美,更解釋瞭它們在儀式中的象徵意義,讓我對那些鼓樂喧天、舞步騰挪的場景有瞭更深的理解。

评分

這是一本非常“接地氣”的書,讓我對颱灣廟會文化有瞭耳目一新的認識。我一直以為廟會是一種比較地方性、邊緣化的文化現象,但這本書卻將它提升到瞭一個全新的高度,讓我看到瞭它在颱灣社會中的重要性和影響力。書中對各種工藝的介紹,圖文並茂,非常易於理解。我之前對颱灣的剪黏、刺綉、木雕等工藝都隻是有模糊的印象,這本書讓我對它們有瞭清晰的認識,甚至能夠分辨齣不同風格和流派的特點。 更重要的是,這本書不僅僅是介紹工藝,還深入探討瞭這些工藝與戲劇、與信仰之間的緊密聯係。它解釋瞭為什麼在廟會中會有這樣的裝飾,為什麼會有這樣的錶演,以及這些背後所蘊含的意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關於“平安符”、“符咒”等細節的解讀,讓我明白瞭這些小小的物件,原來也蘊含著豐富的民俗智慧和文化信息。這本書讓我意識到,颱灣的廟會不僅僅是看熱鬧,更是一種充滿智慧和情感的文化錶達。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