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庙会工艺与戏剧(图解版)

台湾庙会工艺与戏剧(图解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台湾文化
  • 庙会
  • 工艺
  • 戏剧
  • 民俗
  • 传统艺术
  • 图解
  • 台湾历史
  • 宗教信仰
  • 文化遗产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第一本完整记录庙会工艺与戏剧图解书。
无论是台湾狮、锣鼓、神将衣袍、神轿等工艺,
皮影戏、布袋戏、歌仔戏等庙会戏剧,
或糖葱、龙须糖等戏棚下美食。
艺师们历经数十载的坚持让人动容,
图解繁复工序更让人激赏赞叹。

  还记得小时候,只要有「庙会」,就忍不住挤到庙口凑热闹吗?还记得让您雀跃不已的庙会有什么吗?神明遶境时领头的台湾狮、锣鼓阵,压阵的八家将和神轿……庙埕热闹上演的歌仔戏、布袋戏,以及庙口一摊摊令人垂涎欲滴的龙须糖、画糖、鸡蛋糕……全让人留连忘返啊!

  能想像是多少人不眠不休地坚持以手工制作,才能形成这些独特的庙会文化工艺吗?

  ◎11种庙会工艺,30位艺师的百年坚持

  「狮头旺」今年高龄96岁,仍坚持以传统手工捏塑台湾狮头。从泥塑、布胎、梭线到彩绘狮头,手工制程繁复细致。

  「□仁和」以手工制鼓闻名全世界,优人神鼓、朱宗庆打击乐团都爱用。王钖坤制鼓从烫牛皮、制作鼓身、扎桶、绷鼓到踩鼓,所有工序皆靠双手双脚协力制成。

  还有林午制锣、金官绣庄、启丰银帽、万能钖舖等30位艺师坚持百年的动人故事,及让人赞叹的工艺工序全披露。

  ◎庙口歌仔戏、布袋戏,皮影偶头雕剧工序全览

  第一苦旦廖琼枝、亦宛然的李天禄等,坚持发扬传统台湾戏剧文化,这些曾是庙会文化不可或缺的元素,也因他们的坚持而成为台湾文化的表征。

  ◎戏棚下的百年美食,糖葱、龙须糖工序完全图解

  这是一本台湾人都必须读的书,无论是否热爱庙会文化或传统工艺,只要是台湾人,都会为这份坚持以手工制作台湾工艺的执着而感动。

  百年坚持的民族艺师与工艺

  【庙会工艺与艺师】
  狮吼震古今 狮头旺
        洪来旺.洪文定
  铜锣响震天 林午铁工厂
        林午.林烈辉.林烈钟.林烈旗
  鼓声传千里 □仁和
        王阿涂.王钖坤
  神明巧治装 神府
        周国钦.周至云.周让廷
  神帽闪银辉 启丰银帽
        林森泰.林启丰.林盟修.林盟振
  千年钖工艺 万能钖舖
        陈赐.陈滔.陈万能.陈志扬
  神将扮威风 金官绣庄
        陈金官.陈本荣.陈本川.陈爱珠
  家将护神威 家将面师
        陈金鑫.陈威龙
  炸龙旺家户 制龙艺师
        罗平严
  神轿显神蹟 木雕世家
        李世长.李世顺.李松林.李秉圭
  薰香飘百里 昇香制香厂
        张木桶.林裕雄.林尚铭.林旻庆

  【庙会戏剧与艺师】
  歌仔演故事 廖琼枝歌仔戏文教基金会
        廖琼枝
  客唱欢喜心 荣兴客家採茶剧团
        陈阿房.陈庆松.郑美妹.郑荣兴
  掌中舞干坤 亦宛然掌中剧团
        许金木.李天禄.陈钖煌.李传灿
        偶头雕刻师沈春福
  皮戏映光影 永兴乐皮影剧团
        张利.张晚.张岁.张新国

作者简介

郭丽娟

  生于高雄务农之家。曾任报社、杂志社编辑10年,长期投注台语创作歌曲文史研究与本土文化艺术的专题报导。为多部纪录片撰写剧本。高雄文学馆入馆作家,「宝岛歌声」电视节目主持人,现为自由文字工作者。

  纪录片剧本有:《把传统留下来──李天禄掌中戏》、《蕉叶微风──台湾第一代音乐家陈泗治》(2000)、《台湾女婿──马偕博士》(2001)、《飞驰达阵的身影──台湾橄榄球先驱陈清忠》(2003)、《淡水埔顶228》(2008)。出版着作有:《台湾歌谣脸谱》(2002玉山社)、《初相见──佛意.佛艺》(2002慈济文化)、《高度3858》(2004玉山社)、《宝岛歌声之壹》(2005玉山社)、《宝岛歌声之贰》(2005玉山社)、《身怀绝技的高手》(2006慈济文化,获选第50梯次好书大家读)、《台湾狮头旺──洪来旺人生传奇》(2009春晖)。

好的,这是一本关于台湾庙会文化中工艺与戏剧的图解书籍的简介,但内容将完全围绕其他主题展开,以满足您“不包含此书内容”的要求,并力求详实自然。 --- 《琉璃古韵:宋代文人园林与器物研究》 本书简介 本书深入剖析了中国宋代(960年—1279年)文人阶层在物质与精神生活领域所构建的独特美学体系,聚焦于宋代园林布局的哲学基础,以及与其并存的日常器物设计理念。全书以扎实的考古发现和精妙的传世文献为佐证,力求还原一个精致、内敛而又充满生命力的宋代文士世界。 第一部分:造境之思——宋代私家园林的哲学隐喻 宋代,士大夫阶层地位的提升,使得“园林”不再仅仅是皇家或贵族的奢靡之地,而逐渐演变为知识分子退隐思索、寄托情怀的精神空间。本部分详细考察了宋代文人园林的设计思想,它深受禅宗“空寂”美学和道家“自然无为”思想的影响。 我们首先探讨了宋代园林规划中的“借景”艺术。与唐代追求宏大与对称不同,宋人园林追求“小中见大,方寸乾坤”。通过对李清照《如梦令》中“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这类诗词的景观重构,我们分析了如何通过有限的空间,利用叠石、理水、植栽的巧妙搭配,创造出富有层次感和诗意的“一山一水皆是画”的意境。例如,对苏轼在黄州所筑“雪堂”遗址的文献还原,揭示了文人在简陋之中寻求超脱的审美取向。 章节点睛: 1.1 “静”与“动”的辩证: 考察宋代叠石技艺(如太湖石的审美选择)如何体现对生命力的含蓄表达,以及水景布局中对“活水”与“静池”的对比运用。 1.2 空间叙事: 分析亭台楼阁的命名艺术,如何通过“幽赏亭”、“醒心斋”等名称,引导游览者进行内省和品鉴,将园林转化为一部可供阅读的“空间史书”。 1.3 园林与诗学: 重点研究宋代笔记小说中记载的园林雅集,如“曲水流觞”的复兴,以及士人如何在园林中进行“点茶”和焚香活动,以此构建一套完整的“生活美学剧本”。 第二部分:日用之精——宋瓷、香具与文玩的功能美学 宋代的审美趣味渗透到日常使用的每一个器物之中,强调“实用即美”的原则。与前朝追求华丽的装饰不同,宋代器物以其釉色的纯粹、造型的简洁和线条的流畅取胜。 本研究板块的核心在于对宋代主流工艺品——瓷器的细致梳理。我们不再仅仅罗列五大名窑,而是深入探究特定器型与当时社会需求的匹配度。例如,对定窑白瓷的薄胎技术和刻花工艺的分析,揭示了其如何满足上层士人对“洁净”和“素雅”的追求;而对建窑曜变茶盏的研究,则侧重于其在斗茶文化兴盛背景下的特殊地位,分析“金兔毫”、“油滴”等自然变异如何被视为人工无法企及的“天成之妙”。 章节点睛: 2.1 瓷器的“茶”时代: 详细比较南北方在茶具上的差异,宋代茶碗的圈足高度、口沿处理与茶汤颜色之间的关系,探讨了器物如何服务于新兴的饮茶仪式。 2.2 焚香的哲学: 考察宋代香炉的造型演变,从仿古鼎式到自然形态的香盒,分析香气如何成为文人精神世界中的重要媒介,以及焚香的步骤如何成为一种冥想过程。 2.3 雕刻与书写: 关注竹木牙雕在宋代的转型,从追求繁复堆砌转向注重材质本身的纹理与线条感,特别是对文人手中使用的印章、笔掞等物件的材料学分析。 第三部分:跨界融合——艺术品在士人生活中的流通与价值 本书最后一部分探讨了宋代艺术品在社会阶层之间的流通机制,以及其价值的认定标准。彼时的收藏活动已初具现代意义上的“品鉴”和“鉴赏”体系。 我们审视了宋徽宗时期设立的“翰林图画院”制度,这不仅是官方对艺术的扶持,更是一种将“尚古”与“尚新”相结合的审美导向。通过比对院体画与民间画派在题材选择上的差异,可以更清晰地看到文人与工匠在审美标准上的分野与交汇。同时,本书也引入了金石学研究的萌芽,考察了士人如何通过对古代青铜器、碑刻的拓印和考据,构建其文化自信与历史传承的合法性。 总结 《琉璃古韵:宋代文人园林与器物研究》旨在提供一个多维度的视角,理解宋代美学如何从宏大的园林规划,细化至手中的一杯清茗、一炉沉香。它是一部关于精致、内敛、追求物我合一时,所诞生的伟大时代精神的考察报告。本书配有大量复原图、高清文物照片及园林测绘图,为研究者和爱好者提供了一扇深入宋代生活的窗口。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推荐序 一桿热唿唿的笔写活民族艺师的出神入化 002
推荐序 访谈台湾民间艺师,保存消失中的史料 004
推荐序 台湾庙会文化的入门砖 005
作者序 神气活现台湾庙会之美 006

第一篇 庙会工艺 012
01狮吼震古今 014
【台湾狮历史渊源】 014
【艺师STORY】洪来旺.洪文定 守护台湾狮 016
【台湾狮制作工序】 020

02铜锣响震天 028
【台湾铜锣历史渊源】 028
【艺师STORY】铜锣世家响彻全台 林午铁工厂三代薪传 030
【制锣工序】 036

03鼓声传千里 044
【台湾鼓历史渊源】 044
【艺师STORY】.仁和两代传奇 子承父 由学徒一路走来 046
【制鼓工序】 052

04神明巧治装 058
【神明衣历史渊源】 058
【艺师STORY】新潮.创意.神明衣 神斧三代为神制装 060
【神明衣工序】 066

05神帽闪银辉 070
【台南细银历史渊源】 070
【艺师STORY】府城细银耀古今 启丰银帽一门三艺师 072
【神明衣工序】 078

06千年钖工艺 082
【台湾钖艺历史渊源】 082
【艺师STORY】鹿港钖艺 温润发光 万能钖舖四代薪火传 084
【钖艺工序】 090

07神将扮威风 094
【神将衣袍历史渊源】 094
【艺师STORY】手工刺绣为神将治装 金官绣庄两代情 098
【神将衣袍工序】 102
【神将组装工序】 104

08家将护神威 108
【嘉义家将团历史渊源】 108
【艺师STORY】彩绘神威 家将面师陈金鑫.陈威龙 110
【家将面师工序】 116
【家将脸谱面面观】 117

09炸龙旺家户 120
【炸龙历史渊源】 120
【艺师STORY】神龙作客 护佑苍生 制龙艺师罗平严 122
【制龙工序】 128

10神轿显神蹟 132
【台湾神轿历史渊源】 132
【艺师STORY】刀痕斧迹创新意 木雕世家五代传 134
【神轿工序】 140

11薰香飘百里 142
【台湾香历史渊源】 142
【艺师STORY】坚持传统飘馨香 昇香制香厂求新求变 144
【手工制香工序】 150

第二篇 庙会戏剧 158
01歌仔演故事 160
【歌仔戏历史渊源】 160
【艺师STORY】东方最美的咏叹调 第一苦旦廖琼枝的戏剧人生 162

02客唱欢喜心 170
【客家戏剧历史渊源】 170
【艺师STORY】乐师.名伶.薪火传 荣兴客家採茶剧团 172

03掌中舞干坤 178
【掌中戏历史渊源】 178
【艺师STORY】十指能演百万兵 亦宛然掌中干坤世代传 178
【艺师STORY】半人半圣 戏偶传奇 偶头雕刻师沈春福 186
【戏偶雕刻工序】 190
【戏偶脸谱】 197

04皮戏映光影 198
【皮影戏历史渊源】 198
【艺师STORY】影偶世家薪火传 永兴乐皮影剧团 200
【影偶工序】 206
【影偶脸谱】 211

第三篇 庙会吃食 212
糖葱 214
冰糖葫芦 218
画糖 219
龙须糖 220
棉花糖 223
鸡蛋糕 224
红豆饼 226
挽煎饼 227
红豆卷饼 228
流水席 229
已消失的零食──吹糖、捏面人 230

参考书目与致谢 232

图书序言

作者序

神气活现──台湾庙会之美

  庙会文化,是台湾乡土文化的缩影;庙会活动更可透过民间信仰、艺术、人文等多元面貌,真实呈现普罗百姓的生命观与价值观。

  从小,住家隔壁就是神坛,大哥与么妹拜请神明收为契子,由于祖籍在屏东县新园乡乌龙村,紧邻东港镇,祖父自一九四七年迁居高雄市之后,三年一科的「东港迎王」都会回东港「进香」,传到大哥已是第三代。
一九七○年代民间形成一股「还愿」风潮,那时我刚读国小,遇有神明生日遶境出巡,父母都会准备水果香案迎接遶境的神轿与艺阵,由于与隔壁神坛住持熟稔,遶境艺阵中遇有「八家将」出阵,神坛住持都会特别商请「八家将」进到我家「除煞」一番。

  每年中元普渡,附近住家约定同一天普渡,家家户户除准备「堆积如山」的祭品外,祭祀完成后还要掷筊选出下一任的「炉主」和抽签平分猪肉,儿时的记忆里,农历七月也是「看戏月」,因为普渡时一定会请歌仔戏或掌中戏酬神,而真正吸引孩童的还是戏台下「捏面人」、「糖葫芦」、「棉花糖」等平日难得吃到的零嘴,戏棚下小贩升起炭火摆出的「烤鱿鱼干」更是让人垂涎三尺。

  虽然对艺阵表演和庙会戏剧并不陌生,但毕竟是「看热闹」的门外汉,直到一九九一年为国内企业主编刊物时,策划「台湾民间艺术」专题,开始四处採访,每一次的专访就像打开百宝箱里一个未曾开启过的抽屉,抽屉里所蕴藏的艺术宝藏总让我惊艳不已且深为折服,最让我受益匪浅的当属艺师们的生活智慧。

  与掌中戏艺师李天禄相识于一九九一年,这位一生在戏台上化身千万,在十指间操演过无数生死的艺师,一生坚持不做受人操纵的尪仔,在得失之间尝尽人情世事冷暖;一九九三年初次拜访木雕艺师李松林,这位靠着精湛手艺而与文人雅士「平起平坐」的「功夫人」,展现对传统木雕的坚持与不争名利的风范,他们的言行对我往后的人生产生极大影响。

  因为是专题採访,对于各项工艺的工序、学艺过程、从业者的甘苦及薪传的隐忧能深入了解,同时感知多项传统工艺失传的危机,经常在报章杂志以图文方式专题报导,二○○三年担任新闻局台湾光华杂志特约编辑至今,陆续写过十几篇传统工艺文章,不仅广受国内读者喜爱,因为杂志有数国语言版本,在海外也引发相当大的回响。

  有鑑于艺师们或凋零或年华老去,传统工艺却在现代社会种种思维考量下被冷淡与摒弃,让我寻思出版艺师传记的可能,二○○九年出版《台湾狮头旺──洪来旺人生传奇》,但惟恐艺师传记的撰写耗日费时,内心总有跟岁月赛跑的焦虑感,于是向出版社提出以民众较为熟知的传统庙会工艺与戏剧为主题的介绍专书,幸得晨星出版社大力支持,才有这本《庙会文化工艺》的诞生。

  本书分为三篇。第一篇「庙会工艺」包括:神将衣袍、神将组装、神明衣绣制、神明盔帽、各式龙烛柑灯、宫庙与艺阵所用锣和鼓、台湾狮头、苗栗炸龙、家将面师、手工制香、神轿制作等,每一项工艺皆溯其渊源与发展历史,除介绍艺师学艺过程及其专精、薪火相传外,还详细记述工序并搭配制作流程图片,为庙会工艺留下珍贵文图资料,成为日后想学习者的入门砖。

  第二篇「庙会戏剧」,庙会活动中最具娱乐效果的当属戏剧表演,本章以人们最熟悉的四种戏剧:掌中戏、歌仔戏、客家戏、皮影戏,介绍该剧种的历史渊源及具代表性艺师或剧团,其中,掌中戏与皮影戏皆有戏偶,本章特别收录戏偶与影偶艺师介绍及制作工序图片。第三篇「戏棚下美食」介绍各种吃食的作法及技巧,让读者透过图文的介绍,重温童年中最甜美的记忆。

  本书的採访堪称全台走透透,特此感谢郑□隆先生和新闻局台湾光华杂志林格立先生,不辞辛劳,拍摄各种制作工序与相关图片,有些工序甚至需耗时三个月才能全程纪录。也感谢受访艺师不仅不藏私的示范工序,还翻箱倒柜找出封存多年的珍藏图片。

  希望透过本书的出版,让国人从「看热闹」进而「看门道」,让传统庙会工艺与戏剧得以知性与感性兼具下被了解与珍惜。

郭丽娟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是一本非常“接地气”的书,让我对台湾庙会文化有了耳目一新的认识。我一直以为庙会是一种比较地方性、边缘化的文化现象,但这本书却将它提升到了一个全新的高度,让我看到了它在台湾社会中的重要性和影响力。书中对各种工艺的介绍,图文并茂,非常易于理解。我之前对台湾的剪黏、刺绣、木雕等工艺都只是有模糊的印象,这本书让我对它们有了清晰的认识,甚至能够分辨出不同风格和流派的特点。 更重要的是,这本书不仅仅是介绍工艺,还深入探讨了这些工艺与戏剧、与信仰之间的紧密联系。它解释了为什么在庙会中会有这样的装饰,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表演,以及这些背后所蕴含的意义。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关于“平安符”、“符咒”等细节的解读,让我明白了这些小小的物件,原来也蕴含着丰富的民俗智慧和文化信息。这本书让我意识到,台湾的庙会不仅仅是看热闹,更是一种充满智慧和情感的文化表达。

评分

这本书简直是打开了我对台湾庙会艺术的大门!我一直对台湾的民间信仰和庆典活动充满好奇,尤其是那些琳琅满目的神像、精致的布景和热闹的表演。然而,我总觉得很多东西都停留在表面的热闹,无法深入理解其背后蕴含的文化意义和精湛技艺。当我翻开《台湾庙会工艺与戏剧(图解版)》时,那种感觉完全不一样了。它不是那种枯燥的学术论述,而是用非常直观、生动的方式,将庙会里的每一个细节都呈现在我眼前。 书中的图解部分尤其让我惊艳。那些高清的图片,捕捉到了神明塑像的庄严慈祥,也展现了绣黼、彩绘、雕刻等工艺的细腻繁复。我之前只觉得它们很漂亮,现在才意识到,每一个细节都承载着历史、信仰和匠人的心血。比如,书中对神轿的介绍,不仅仅是它的外观,还细致地讲解了不同神轿的构造、用途,甚至连抬轿的阵法和规矩都一一列举。还有那些令人目不暇接的阵头表演,书里不仅展示了道具的精美,更解释了它们在仪式中的象征意义,让我对那些鼓乐喧天、舞步腾挪的场景有了更深的理解。

评分

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视角来审视台湾庙会。我之前对庙会的印象,更多的是一种仪式化的、宗教化的活动,但这本书让我看到了庙会作为一种“生活艺术”的丰富面向。它将庙会中的各种元素,比如建筑、服饰、道具、音乐、表演等等,都进行了细致的梳理和解读。我特别喜欢书中对“布景”的讲解,不仅仅是视觉上的美感,更重要的是它在戏剧表演中起到的烘托氛围、叙事作用。 这本书还让我明白,庙会不仅仅是艺人的技艺展示,更是一种社群的互动和传承。书中对“阵头”的介绍,让我看到了团队协作的默契,以及代代相传的精湛技艺。我曾经在电视上看到过一些庙会表演,但总觉得隔靴搔痒。这本书让我能够更深入地理解这些表演背后的文化含义和艺术价值。它让我看到了庙会是一种活着的文化,一种不断演变、充满生命力的艺术形式。

评分

阅读这本书的过程,就像在进行一场生动的文化之旅。我之前对台湾庙会文化的了解,大多是通过零散的新闻报道和旅游体验,总是觉得缺乏系统性和深度。而这本书恰恰填补了这个空白。它以一种非常清晰、条理化的方式,将台湾庙会中各种复杂的工艺和戏剧元素梳理清楚。我尤其欣赏书中对“戏剧”部分的阐述,不仅仅是简单地介绍剧种,还深入剖析了剧情的编排、人物的塑造,以及戏剧在庙会中所扮演的特定角色。 书中对“工艺”的讲解也同样精彩。从神像的脸部表情到建筑的飞檐斗拱,再到服装的刺绣图案,每一个细节都得到了细致的描绘和解释。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并没有回避工艺的“世俗化”一面,而是以一种尊重的态度,去展现它们在庙会中的实用性和象征性。这本书让我明白了,台湾的庙会文化,是一种将宗教、艺术、生活紧密结合的独特产物,充满着历史的厚重感和现代的活力。

评分

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仿佛经历了一场沉浸式的台湾庙会体验。我一直以为庙会就是大家一起热闹热闹,拜拜神明,吃吃小吃,但这本书让我看到了庙会的深度和广度。它不仅仅是宗教仪式,更是一种活态的文化传承,一种社区凝聚力的体现。书中对各个工艺门类的讲解,从布袋戏的偶头雕刻到纸扎艺术的精巧绝伦,都让我叹为观止。我特别喜欢关于戏曲的部分,它详细介绍了歌仔戏、布袋戏等不同剧种的表演形式、唱腔特色,以及在庙会中的独特地位。 尤其让我感动的是,这本书并没有将这些工艺和戏剧神圣化,而是用一种非常平易近人的方式,去解读它们。它告诉我们,这些看似传统的技艺,其实一直在不断地创新和演变,以适应时代的需求。比如,书中提到了现代庙会中加入的一些新元素,以及老艺人如何将自己的技艺传承下去。这种传承与创新的结合,正是庙会生命力的体现。我曾经去过几次台湾的庙会,虽然很热闹,但总觉得少了点什么。现在回想起来,就是缺乏这样一本能够帮助我理解其背后故事的书。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