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从[灾害防救概念]起始,娓娓阐明[防灾管理与危机管理]的理念与实务运作机制。
本书从[防灾管理内涵]--减灾、整备、应变、复原,作广泛性与简要解释,进而阐明实务面执行方式,逐一介绍[灾害防救体系与运作机制]、「灾害防救计画]、「各级灾害应变中心架构及其 运作机制]、[预警监控及灾情查报系统]、[现场救灾指挥系统]、[检伤分类]、[危机风险 沟通]、[救灾资源整合]、[防灾教育宣导]...等。
本书参酌消防战术状况判断模式,进而提升至灾害应变处理的决策人员思维模式,在第13章[灾害状况推演]中, 对防灾业务人员较具实效的实作性推演,有别于一般防灾演练均系有状况,有答案剧本式的操作方式大不相同,均由临场下达状况推演来建立应变处置能力,此为本书最大特点。
笔者基于过去防救管理决策与指挥救灾经验,对当前防救灾体系与防救灾业务推动提出精辟见解及建议。
本书附录包含近年国内外重大灾例及部分灾害防救,提供学术研究及防灾管理之参考。
作者简介
赵钢
现任
社团法人中华消防及减灾学会理事长
社团法人中华消防协会理事长
学历
中央警察大学毕业
美国纽约市立大学公共行政硕士、消防研究所
经历
一、台北市政府警察局消防大队 大队长
二、内政部消防署 副署长
三、台湾省政府消防处 处长
四、内政部消防署 署长
专长领域
消防行政
消防法规
消防战术
公共政策
灾难事故危机管理
着作
高楼消防安全
消防战术-火场指挥状况判断与推演
黄德清
现职 新北市政府消防局局长
学历
中央警察大学毕业
中央警察大学消防科学研究所硕士
国立联合大学化学工程学系博士候选人
经历
一、台北市警察局消防大队技佐、分队长、副中队长
二、内政部消防署筹备处灾害抢救组科员
三、内政部消防署灾害抢救组专员
四、台湾省政府消防处灾害抢救科专员
五、台湾省政府消防处教育训练科科长
六、内政部消防署基隆港务消防队队长
七、内政部消防署灾害抢救组、救灾救护指挥中心科长
八、苗栗县政府消防局局长
九、台北县政府消防局局长(台北县升格前)
专长领域
公共政策
行政管理
消防战技
消防战术
防灾策略管理
危机管理
着作
消防救助技能训练教材
辖区风险对策-专责救护队规划研究
纵火案件分析及防制作为
中级救护技术员训练成效评估研究
搜救组织救援能力影响因素与解释模式研究
搜救组织救援能力影响因素之调查分析
消防战术-火场指挥状况判断与推演
第一章 灾害管理概念
1.1 导论
1.2 灾害相关名词定义
1.3 灾害的种类
1.4 灾害之破坏性及实质影响
1.5 灾害发生及造成损害原因
1.6 小结
第二章 危机处理与防灾管理
2.1 灾害事故危机性质与意涵
2.2 防灾管理之原理与实务
2.3 灾害事故危机处理
2.4 小结
第三章 灾害管理内涵
3.1 灾害管理之理论
3.2 减灾
3.3 整备
3.4 紧急应变作为
3.5 复原重建作为
3.6 小结
第四章 灾害防救体系之评析
4.1 我国灾害防救体系与运作机制
4.2 美国灾害防救体系与运作机制
4.3 日本灾害防救体系与运作机制
4.4 英国灾害防救体系
4.5 中国灾害防救体系与运作机制
4.6 我国与美日灾害防救体系之分析
4.7 小结
第五章 灾害防救计画之实施
5.1 灾害防救计画之实施目的
5.2 灾害防救计画概论
5.3 美日灾害防救业务计画
5.4 地区灾害防救计画
5.5 地区灾害防救计画之执行
5.6 小结
第六章 各级灾害应变中心运作体系
6.1 灾害应变中心之编组架构与运作机制
6.2 美日灾害应变中心设置概况与运作机制
6.3 灾害应变中心之设施与功能
6.4 灾害应变中心作业程序与实务操作机制
6.5 各级灾害应变中心之协调联系与整合机制
6.6 小结
第七章 预警监控系统及灾情通报
7.1 天然灾害预警系统
7.2 预警系统与灾害应变中心的衔接
7.3 预警通报系统运作
7.4 土石流防灾疏散避难机制
7.5 灾情查报通报作业
7.6 小结
第八章 灾害现场救灾指挥系统
8.1 灾害现场呈现情境与问题
8.2 现场救灾指挥系统架构及运作
8.3 美国紧急事故指挥体系(ICS)之探讨
8.4 我国紧急事故现场指挥标准作业系统之建置
8.5 小结
第九章 检伤分类
9.1 检伤分类之意义及目的
9.2 检伤分类之原则与方法
9.3 灾害现场大量伤病患紧急救护作业机制
9.4 台湾紧急医疗救护体系
9.5 小结
第十章 危机风险沟通
10.1 前言
10.2 风险沟通之概念
10.3 风险沟通
10.4 风险沟通的起源与发展
10.5 传播媒体在风险沟通过程的角色
10.6 风险沟通实例探讨
10.7 小结
第十一章 救灾资源整合
11.1 救灾资源(人员、物资、机具
11.2 整合各种救灾资源
11.3 现场救灾资源统合
11.4 小结
第十二章 防灾教育宣导
12.1 防灾教育概论
12.2 我国防救灾教育之分析
12.3 灾害管理训练中心概况
12.4 小结
第十三章 灾害指挥状况判断模式
13.1 状况判断的本职、意义、内涵及功能
13.2 灾害抢救指挥状况判断的需求与特质
13.3 灾害抢救指挥状况判断模式及内涵
13.4 灾害抢救状况推演
13.5 小结
第十四章 结论与建议
14.1 结论与建议
14.2 总结
附录
附录1 中国国家地震应急预案
附录2 震灾灾害防救业务计画
附录3 我国有关灾害事件案例
附录4 世界有关灾害事件案例
我是一名对公共管理领域充满好奇的学生,一直在寻找能够系统性地介绍某一领域知识的优秀教材。当我看到《灾害防救管理》这本书时,便被其“第一版 2010年”这个信息所吸引。我理解,作为一本早期的著作,它可能代表了当时该领域内的主流观点和基础框架,这对于我理解该领域的演进和发展至关重要。我特别希望书中能够详细阐述灾害管理中的“权责划分”和“多方协作”等关键概念。在实际的灾害应对过程中,政府部门、专业救援队伍、社会组织,甚至是普通民众,各自扮演着怎样的角色?它们之间的配合机制又是如何运作的?这本书是否能够提供一些清晰的组织架构图或者流程图,来帮助读者更直观地理解这些复杂的协作关系?我还在思考,在2010年那个时期,信息技术在灾害防救管理中的应用水平是怎样的?书中是否有提及利用科技手段来提升预警能力、优化资源调配,或者加强信息传递的案例?我对这些方面非常感兴趣,因为它们直接关系到灾害管理效率和救灾效果。
评分说实话,在翻开这本书之前,我对“灾害防救管理”这个概念并没有一个清晰的概念。我只知道,当灾难发生时,总会有一些专业的人员和机构在努力进行救援和恢复工作。然而,通过这本书,我才意识到,这背后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作者的文字风格朴实而有力,没有华丽的辞藻,却能准确地传达出核心思想。我特别被书中关于“风险沟通”的部分所吸引。在灾害发生之前,如何有效地向公众传递风险信息,提高他们的防灾意识?在灾害发生时,如何确保信息的准确、及时和透明?在灾后,又如何与受灾民众进行有效的沟通,安抚情绪,协调重建工作?这些都是非常细腻且重要的环节,我觉得书中在这方面的论述非常有价值。我还在思考,书中对于“公众参与”在灾害防救管理中的作用是如何强调的?一个社区的居民,在面对潜在的灾害时,可以主动承担哪些责任?又可以通过哪些方式参与到防灾减灾的行动中来?这本书是否能够提供一些鼓舞人心的案例,让我看到普通人的力量在灾害管理中的重要性?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种沉稳而又不失力量感的色彩搭配,仿佛预示着内容的重要性与严谨性。拿到书的那一刻,厚实的手感就让我感受到它扎实的份量,这是一种无声的承诺,告诉我里面蕴藏着的是经过深思熟虑的知识体系。书脊上的书名——《灾害防救管理》,简洁明了,直击核心,没有丝毫的冗余。当我翻开第一页,干净的纸张和清晰的字体便映入眼帘,这让我瞬间就进入了一种专注的学习状态。我迫不及待地想要探寻作者如何将如此宏大且复杂的“灾害防救管理”这个主题,以一种易于理解的方式呈现出来。我特别好奇的是,书中对于不同类型的灾害,例如地震、洪水、台风等等,是如何进行区分和归类的?它们各自的特点是什么?在防范和应对策略上又有哪些独到的见解?更重要的是,书中是否会深入探讨不同地区、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灾害管理模式的差异性?我个人一直对国际间的灾害救援合作机制非常感兴趣,希望这本书能够在这个方面有所着墨,提供一些案例分析或者经验分享,让我能够拓宽视野,了解全球灾害防救管理的最新动态和发展趋势。
评分坦白说,最初被这本书吸引,更多的是因为我身处的环境与自然灾害息息相关,总觉得掌握一些基础的防灾减灾知识,能在关键时刻为自己和家人提供一些保障。然而,当真正开始阅读后,我才意识到这本书的价值远不止于此。它不仅仅是一本知识的汇集,更像是一条清晰的思路引导。作者的叙述逻辑非常严谨,从灾害的定义、分类,到风险评估、预警机制,再到应急响应、灾后重建,每一个环节都衔接得自然流畅,层层递进。我尤其欣赏书中关于“风险评估”的部分,它让我理解到,灾害的发生并非偶然,而是多种因素叠加的结果。书中提到的那些量化和评估风险的方法,虽然初看有些复杂,但细细品味,却能发现其中蕴含着深刻的科学原理。这促使我开始重新审视生活中的一些潜在风险,并思考如何通过更科学、更系统的方式来降低它们对我的影响。这本书让我明白,灾害防救管理并非是事后的被动应对,而是贯穿始终的主动预防和积极管理。
评分这本书的出版日期是2010年,这让我对其中的内容感到既熟悉又充满期待。熟悉是因为,近十年来,全球范围内的自然灾害事件频发,我们对灾害的认识和应对能力都在不断提高。而期待则是,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个扎实的基础理论框架,让我能够回溯和理解这些年来灾害管理理念是如何形成的,又是如何随着实践不断发展的。我非常想了解书中是如何定义“灾害防救管理”的体系框架的?它是否包含了从灾前的预防、预警,到灾中的应急响应,再到灾后的恢复、重建等各个阶段?对于每一个阶段,书中是否会详细介绍相关的理论模型、政策法规,以及可行的操作指南?我尤其关注书中对于“灾害韧性”(Disaster Resilience)的论述。在2010年的时候,这个概念是否已经得到充分的重视?书中又是如何阐述如何构建社区、城市甚至国家的整体灾害韧性?我希望书中能够提供一些具体的建设性意见,而不仅仅是理论的堆砌。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