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其楣演出「歌未央──千首词人慎芝的故事」之后,她念念不忘珍藏在台大图书馆恆温宝库「手稿特藏室」的十几本「歌坛春秋」广播稿笔记本。
于是,在演出制作的生活空隙中,汪其楣反覆细读、辨识这一页页五十年前的手写文稿……慎芝与关华石曾制作电视「群星会」节目十五年,也是国语流行歌曲的推动者和高雅水准的建立者,至今受到推崇和怀念。而这对夫妻档早在民国四十七年,主持过正声电台的一个带状节目,就是「歌坛春秋」,他俩掌握丰富的第一手资料,如数家珍的为听众描述三○、四○、五○年代流行歌曲和歌星,在上海、香港以及台北各地的发展和特性。深入浅出的鑑赏乐曲、品论歌艺,与听众互动亲切,还举办猜谜活动和听众歌唱比赛,也对禁歌发出不满与质疑;这部「歌坛春秋」实在是流行音乐和社会文化史上最重要的文献。汪其楣与台大图书馆合作,将三十万字的广播稿全文撷取精要,为今日的读者及爱歌人编绎出版,让五十年前的高品质节目内容,成为这本捧读在手的经典小书。
作者简介
慎芝 (1928-1988)、关华石 (1912-1983)(手稿原着)
民国元年出生于山海关外的广东人,在天津长大,受传统人文教育薰陶,到上海流行音乐界发展的关华石,与日治时代出生在台中东势的客家人,到无钖、上海度过童年和少女时期的邱慎芝,两人战后在台北唯一的热媒体——广播电台相遇。于是这两位理念与情怀相通、才华互补相惜的才子才女,结为连理,并开始携手合作,连接起二0、三0、四0年代及日后,不同时空下的歌曲与人才。
这部正声电台「歌坛春秋」的节目,就是每晚星光闪烁的例证,也是我们手中仅存的广播鼎盛时代,字字珠玑的播音手稿。严谨又亲切的风格,丰富而有品味的内容。更确立他俩制作六0、七0年代电视「群星会」节目,长达十五年的光芒、能量与影响力。
汪其楣 (1946-) (编绎校註)
台大校友,1968年中文系毕业,曾担任文化大学、台北艺术大学及成功大学等校戏剧及文学教授,也是台湾剧场资深导演、编剧、制作人及演员。2007年亲自演出《歌未央——千首词人慎芝的故事》之舞台剧,筹备期间与关、慎藏书及手稿结缘,促成台大图书馆之「慎芝.关华石手稿资料暨藏书展」。并完成《歌坛春秋》广播手稿之编辑整理及校订註解之工作。
四十七年四月
流行歌曲小史∕歌舞团∕百代唱片∕广播社∕周璇、姚莉、李丽华、龚秋霞、吴莺音、白虹、张伊雯、云云、梁萍、张帆、逸敏、张露、王人美、白光
四十七年五月
陈云裳、路明、欧阳飞莺、周璇、李丽华、黄飞然、梁萍、姚莉、逸敏、吴莺音、李香兰∕慎芝入歌坛∕关华石音乐生涯∕习乐之初∕联华影业
四十七年六月
阮玲玉之死∕离开联华∕客串演奏∕组钟声乐队∕舞厅为歌场∕战后摄影记者∕歌星劳军∕离沪来台∕西门町音乐场
四十七年七月
听众猜谜游戏∕台湾早期的歌场、乐师
四十七年八月
淡水河畔∕露天歌场∕室内歌厅∕禁歌问题∕张美伦、林黛、林翠、尤敏、葛兰
四十七年九月
听众歌唱比赛
四十七年十月
港台歌星榜∕细数作曲家:黎锦光、陈歌辛、李厚襄、姚敏、梁乐音、綦湘棠、王福临
四十七年十一月
慎芝初遇华石
四十七年十二月
李湄、白光、陈云裳∕慎芝偏好∕刘雪庵、陈歌辛、黄自∕国语歌曲之流行
四十八年一月
听众交谊∕老歌情怀∕赵元任∕老人与海∕告别
终于,我把那本《歌坛春秋》读完了,心里那份激动和不舍难以言表。这本书,与其说是讲述一段段歌坛往事,不如说是一部波澜壮阔的人生史诗,用最真挚的笔触描绘了一个时代的光影流转,也触及了无数音乐人心底最柔软的角落。我尤其喜欢作者对那些经典歌曲创作背后故事的挖掘,那些看似不经意的灵感迸发,那些为了打磨一句歌词、一个旋律而付出的心血,都让我对那些熟悉的旋律有了全新的认识。原来,每一首深入人心的歌曲,都承载着创作者太多不为人知的坚持与付出。书中不仅仅是记录了那些闪耀的明星,更重要的是,它让我看到了他们背后普通人的挣扎与成长。从籍籍无名的小人物,到万众瞩目的巨星,他们的每一步都充满了荆棘与汗水,但更多的是对音乐梦想的矢志不渝。我常常在阅读时,仿佛能听到那些穿越岁月而来的歌声,感受到那个时代特有的气息,仿佛置身其中,与那些歌者一同经历他们的喜怒哀乐。这本书让我对“艺术”这个词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它不只是技巧的展现,更是情感的抒发,是灵魂的共鸣。
评分这本书带给我的震撼,简直是排山倒海而来。它并没有采取流水账式的编年体叙述,而是巧妙地通过一个个鲜活的人物故事,勾勒出整个歌坛的起伏跌宕。我特别欣赏作者的叙事方式,他能够将宏大的时代背景与细微的人物情感完美地融合在一起,让人在阅读的同时,不仅能了解到歌坛的发展脉络,更能深入体会到每一个个体在时代洪流中的渺小与伟大。书中对一些争议性事件的探讨,也显得格外客观和理性,没有片面的褒贬,而是试图还原事件的真相,让读者自己去思考和评判。我读到一些歌者在事业巅峰时期的迷茫,或是经历低谷时的挣扎,这些真实的写照让我深感触动。他们并非遥不可及的神坛人物,而是有血有肉、有情感的普通人,他们的经历,折射出了那个时代无数追梦人的缩影。这本书让我意识到,成功并非一蹴而就,每一个辉煌的背后,都有着不为人知的辛酸与付出。
评分阅读《歌坛春秋》的过程,对我来说,更像是一场穿越时空的对话。作者以其深厚的功力,将那些早已消失在时光长河中的旋律和故事,再次鲜活地呈现在我眼前。我尤其被打动的是书中对于女性歌者群体的刻画,她们在那个年代所承受的压力和挑战,她们的独立与坚韧,她们的才华与魅力,都让我由衷地敬佩。从青涩的少女,到成熟的歌者,她们的人生轨迹,如同最美的乐章,时而婉转悠扬,时而激昂澎湃。书中对于一些音乐流派的兴衰演变,也做了细致的梳理,让我对不同时期歌坛的特点有了更清晰的认识。每当我读到某个时期代表性的歌手或歌曲时,我都会忍不住去搜寻当年的影像资料,仿佛这样才能更完整地感受到那个时代的氛围。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关于歌坛的书,它更像是一面镜子,映照出我们每个人在追逐梦想过程中的执着与无奈,希望与失落。
评分我不得不承认,《歌坛春秋》这本书,在我阅读过的同类书籍中,绝对是鹤立鸡群的存在。作者的文笔极其细腻,他能够捕捉到人物最微小的表情变化,最细微的情感波动,并将其淋漓尽致地展现在纸面上。我被书中那些充满画面感的描写深深吸引,仿佛我正坐在当时的音乐现场,亲眼见证那些传奇的诞生。那些关于创作瓶颈的描述,关于舞台事故的记述,关于人际关系的纠葛,都写得极为真实,让我感受到了那个行业的残酷与魅力并存。这本书并没有回避那些不那么光彩的一面,但它也从未流于猎奇或八卦,而是始终保持着一种尊重和理解的态度。我读到一些歌者为了捍卫自己的艺术理念而付出的代价,或是为了适应市场变化而做出的妥协,这些都让我陷入了深深的思考。这本书让我看到,艺术家的成长之路,从来都不是一帆风顺的。
评分《歌坛春秋》这本书,给我带来的阅读体验是前所未有的。我尤其喜欢作者在书中对音乐产业发展历程的梳理,从早期唱片公司的运作,到后来的互联网时代,每一个阶段的变革都对歌坛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这些影响,又如何塑造了无数音乐人的命运,都得到了细致的展现。书中对于一些音乐人跨界发展,或是转型失败的案例分析,也让我看到了风险与机遇并存的现实。我常常在读到某个章节时,会联想到现在的一些音乐现象,并试图从中找到历史的影子。作者并没有刻意去神化某个时代或某个明星,而是以一种平和的视角,去审视整个歌坛的生态。我从中看到了创新者的勇气,也看到了守成者的无奈,看到了机遇的垂青,也看到了时代的淘汰。这本书让我更加理解了“春秋”二字所蕴含的意义,它既有繁荣昌盛的“春”,也有动荡变革的“秋”,而这一切,都在这本书中得到了生动的诠释。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