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白溢彩:荷洛维玆的艺术

黑白溢彩:荷洛维玆的艺术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摄影
  • 艺术
  • 荷洛维玆
  • 黑白摄影
  • 色彩
  • 视觉艺术
  • 摄影集
  • 艺术画册
  • 现代摄影
  • 摄影师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钢琴上的黑白琴键,在钢琴大师出神入化的演奏下,赋予乐章不一样的雰围和感染力。不管你是否钢琴音乐的爱好者,这本书都能带你进入一个绝妙的生活境界:

  「倘若你是一个钢琴音乐的爱好者,那么这本书将令你爱不释手,因为邵教授在书中对荷洛维兹的钢琴演奏作了全面而详尽的介绍和分析,还加入了他个人的体会和意见,你可以一面听荷洛维兹的录音,一面对照作者的评介,必然可以增加你对钢琴的迷恋。」

  「如果你只是一个偶然听听钢琴音乐的人,看了追这本书也一定会想进一步了解钢琴音乐,并且对音乐滋生出更大的爱好。」

  「即使你对音乐和钢琴的兴趣不过尔尔,这本书仍旧可以当作益智读物来阅读 …… 从而通过音乐,享受一个奇妙的生活境界。」──沈鉴治

  如黄牧(古镇煌)所说,这本书不但是他看过的绝对最好看的用中文写的音乐书,也可能是最好看的一本写荷洛维兹的专书。「西方写荷洛维兹的文字太多了,但像邵教授写这本书所下的工夫,做了惊人的资料搜集,我相信不但在中文音乐写作中应属绝无仅有,即使在英文写作中也可说难得一见。后来知道邵先生在大学任教,我想也许这正是这本书的资料考证之所以如此丰富,堪称达到学术着作的要求的一个原因。」

作者简介

邵颂雄

  祖籍广东番禺,出生于香港。自高主教书院完成中学课程后,即负笈加拿大,其后获多伦多大学哲学博士学位。现任多伦多大学士嘉堡校区人文学系课程主任、宗教及环球亚洲研究两个课程的助理教授,亦为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的访问教授,并为多份学术期刊及丛书的编辑委员。研究范围,主要为汉藏佛学思想、东方哲学与文化交流。曾出版几本佛学研究着作,及发表多篇学术期刊论文,其中参与编写有关世界宗教研究的教科书,亦由牛津大学出版社出版。至于古典音乐,虽非作者学术工作上的研究科目,却为他醉心的艺术之一,于课余不断学习与研究。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序一 (沈鉴治) viii
序二 用中文写的最好看的音乐书 (黄牧) xii
自 序 xiv
楔子:莫斯科之旅 1
绪 言

. 香港的音乐评论 21
. 对音乐家的「标签化」 26
. 为何要写荷洛维兹? 28
. 如旋风的影响力 33
. 传奇的一生 38
. 所谓「有史以来最伟大的钢琴家」 46

技巧.文化素养
. 「 技巧第一」? 50
. 「 下乘技术」与「上乘技巧」 52
. 关于错音 54
. 技巧与音乐 57
. 技巧与局限 63
. 自然的「功架」 66
. 门户之见 155
. 各方评论 160
. 现场与录音 169
. 四种风格 171
. 第一时期:1926–1953 174
. 第二时期:1953–1965 182
. 第三时期:1965–1982 185
. 第四时期:1985–1989 193
. 赏例三则:

(一)莫札特《降B大调钢琴奏呜曲》 202
(二)《卡门变奏曲》与《永恆的星条旗》 211
(三)李斯特《b小调钢琴奏呜曲》 223
. 结语 230

录 音
. 奖项 239
. 自家珍藏 241
. 录音总目 244
. Vladimir Horowitz’s Recordings:
A Discography 246
参考书目 278
翻译人名对照 283

图书序言

序一
沈鉴治

  几个月前忽然收到一位并不相识的邵颂雄先生的电邮,说他曾经看过我写的有关音乐的书,所以传来新近写的一本书《黑白溢彩:荷洛维兹的艺术》,希望我能为他写一篇序。我下载了这部二百五十多页的大书,先略为看一下,觉得作者是音乐行家。为了好奇,便在网上搜索了一下,发现作者原来是加拿大多伦多大学一位并非专业音乐的年轻教授,于是不禁有些惊讶了,当时的感想是,这个世界真是藏龙卧虎!接下来我又感到十分好奇,怎么这样一个人居然会写出一本对已经逝世已二十年的钢琴家荷洛维兹的艺术有如此深入的研究的作品,真的很不寻常。于是,我虽然还没有好好地看这本书,就此回了一个电邮,一口答应了。

  但是当读毕本书时,我倒有些觉得当初仓促答应写序,未免有些不自量力,因为我虽然会弹钢琴,但显然这位邵教授是弹钢琴的高手,而这样一本书我更写不出来。幸喜荷洛维兹也是我所钦敬的钢琴家,对他所留下来的录音也并不陌生,所以在重新听了家中尘封已久的荷洛维兹的33 转黑胶唱片和一些晚年的录像之后,总算重拾旧时的记忆,写下这篇芜文,向大家推荐这本书。

  倘若你是一个钢琴音乐的爱好者,那么这本书将令你爱不释手,因为邵教授在书中对荷洛维兹的钢琴演奏作了全面而详尽的介绍和分析,还加入了他个人的体会和意见,你可以一面听荷洛维兹的录音,一面对照作者的评介,必然可以增加你对钢琴的迷恋。如果你只是一个偶然听听钢琴音乐的人,看了这本书也一定会想进一步了解钢琴音乐,并且对音乐滋生出更大的爱好。即使你对音乐和钢琴的兴趣不过尔尔,这本书仍旧可以当作益智读物来阅读,而我相信当你看完全书后,将会对钢琴音乐产生一种求知慾,会去买几张荷洛维兹的CD来欣赏,又或会买一些别的音乐CD回家聆听,甚至还会去购买音乐会的入场券而逐渐成为一个喜欢音乐的人,从而通过音乐,享受一个奇妙的生活境界。

  二十世纪钢琴家辈出,但大部份已经谢世。他们之中有普遍受到称颂的,也有引起不少争议的。说实在的,音乐评论家们对荷洛维兹的演奏风格可能是争议较多的,因为他的演奏被认为过份炫耀技巧,从而使他成为一般听众的崇拜偶像。此外,据我个人的经验,不少钢琴教师会把鲁宾斯坦 (Arthur Rubinstein) 弹奏的萧邦乐曲的录音介绍给学生听,却不鼓励学生模仿荷洛维兹,因为他有时候并不忠实于原谱。有一位年长的朋友就曾对我说,荷洛维兹的贝多芬是「乱弹琴」!当然,也有朋友对荷洛维兹极为佩服。我觉得,你对任何一位指挥或者演奏家是否喜欢,不必因别人的意见或褒贬而人云亦云,而应该凭自己的欣赏力来衡量。譬如说,以萧邦的乐曲而论,我很喜欢鲁宾斯坦和柯尔托 (Alfred Cortot),还认为他们是学习的好榜样;然而,每当我听了荷洛维兹所弹奏的萧邦《g小调叙事曲》(Ballad in G minor, Op.23) (有好几个录音)和《降b小调玛祖卡舞曲》(Mazurka in B minor, Op.33 No.4) 之后,必然会感到十分震撼,因为他的那一份神采可以令人有触电的感觉,没有办法学,只能叹息。我个人对荷洛维兹弹奏的许多乐曲,只能以鬼斧神工来形容。还有,你听过他弹舒曼的《触技曲》(Toccata, Op.7) 的录音吗?我幼年时候就听他1934 年录音的78 转唱片,当时不知天高地厚,希望自己长大了也会弹得这样好;后来在二十多岁时买了一张新发行的荷洛维兹33 转唱片来重温旧梦,却被他那种犹如狂风暴雨的劲力唬倒了,使我在崇拜之余,还觉得非常沮丧,「我干吗还练琴呢?再苦练也永远达不到荷洛维兹百分之一的水平!」

  荷洛维兹不可学,不但是因为他的技术超人,还因为同一首乐曲,他每次弹的都不一样。不过,荷洛维兹却人人应该听,也人人应该欣赏,原因之一是他不同于某些着名的钢琴家那样,每次弹奏都是一个样子,决没有和上一次有所变化,更绝对没有错音,然而,那岂非把音乐机械化,只有技术,没有艺术了吗?所以,尽管荷洛维兹的录音对同一首乐曲的诠释不尽相同,而且现场演奏还偶有错失,但却无一不令人感受到他那一份聚精会神的至诚以及真挚的热情。而本书正是帮助你体会和欣赏他的这种品质的伴侣。

  有关荷洛维兹的个人资料、成功过程、演奏风格、录音分析、艺术评介等等,散见于不少外文书籍,中文出版物涉及这位钢琴家的也不在少数,但是还没有一本资料完整、评论客观、立论公正的中文书。邵教授基于本身对音乐的爱好和修养,投入了许多时间和心血,在博览群书、广聆录音之后,写出了这本内容丰富、剖析精确、笔触生动、深入浅出的书,的确是所有音乐爱好者都会爱读的一本书。不!我应当说,这是任何人都会爱看的好书!

2009 年4 月于美国加州

序二
用中文写的最好看的音乐书
黄牧 (古镇煌)

  我和邵颂雄先生的结识,是因为他请我给这本书写一篇序。谢谢他经过一番波折,才经中文大学出版社找到我。任何人请我为一本写荷洛维兹的书写序,我都会乐于从命,可是当我读完邵先生这本书的原稿后,我认为我能为此书写序文,是我写音乐文章几十年来的殊荣。

  简单的说,这本书不但是我看过的绝对最好看的用中文写的音乐书,也可能是最好看的一本写荷洛维兹的专书。我没有忘记如 Harold Schonberg 等的珠玉在前。西方写荷洛维兹的文字太多了,但像邵先生写这本书所下的工夫,做了惊人的资料搜集,我相信不但在中文音乐写作中应属绝无仅有,即使在英文写作中也可说难得一见。后来知道邵先生在大学任教,我想也许这正是这本书的资料考证之所以如此丰富,堪称达到学术着作的要求的一个原因。我收到书稿后卷不释手。

  只因为我的痴长,邵先生说我写音乐对他有启蒙作用。我很感动之余,惭愧的是我自己虽出版了七本音乐书,却从来没有像他写这本书搜集资料下的工夫。我和他的共同点,这也和当今许多钢琴家,从Argerich 到 Pletnev 到郎朗都一样,视荷洛维兹为最崇敬的偶像。我知道许多荷洛维兹的轶事,但邵先生知道的似乎比我还要多,尤其是自大师作古后,传出来的轶事仍然不绝。邵先生这本书的出现,正好填补了我自已脑海里自 Schonberg 的大作以来的空缺。

  后来最近有机会和邵先生在香港见面,我们也交换了很多关于荷洛维兹的艺术的意见。有趣的是,我们用心研听同一张荷洛维兹的唱片,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殊途同归,这才是听乐的乐趣的最高境界。难得遇上知音,我们可以关起门来讨论荷洛维兹几个通宵而话题不绝。近年我虽沦为餐厅的老板,有趣的是我开的餐厅竟然整天播送古典音乐,并且展示了荷洛维兹的巨幅海报,还有大师亲笔签名的照片。话说远了,要点是,之所以我能保「乐迷」的赤子之心,也只是冲着像荷洛维兹这样的巨匠而已。世界上有的是出色的钢琴家,可是只有一个 Horowitz (和也许小提琴家中的 Heifetz),才是无可比拟的!

  我毫无保留地推荐读者买这本书。我自己就是这本书最忠实的读者。

2009 年7 月10 日于西安

自序

频年以来,笔者埋首于学术方面的研究与写作,这本普及性的小书,乃于工作以外的一个新尝试。

  本书得以出版,首先需要感谢黄牧先生及詹德隆先生向出版社推荐。写作本书时,虽有考虑到不同层面的读者而尽量少作专门的技术分析,但并未有作任何市场的考虑。黄牧先生亦忧心以此书题材之狭,能说服出版社将之出版印行,实非易事。牛津大学出版社的编辑林道群先生读过本书初稿后,亦坦言此书难有销量,却不嫌弃而同意出版,诚属难得。

  虽然此书并非学术着作,亦未经同行审批 (peer review),但笔者分别邀请了黄牧先生与沈鉴治教授为本书写序,即有冒昧向这两位前辈请教之意。实际上,他们两位于赐序之余,亦提供了不少宝贵意见,对于拙着中的错漏处也不吝指出。

  其中,沈教授特别批评他所读此书的第一稿中,笔者不时用上的「演绎」一词, 其实并非英语中interpretation 或 performance 之意。若翻查辞书,「演绎」的原来用法,乃指依原理而推演结论,是故相对的英文当是 deduction。然近二三十年,此词已被广泛用作「诠释」或「演出」解。其他认为此番指正过于咬文嚼字者,或会辩说语言从来都是鲜活生动、不断在发展变化,是故辞汇的意义亦随时可有变异。但既然可以减少文字运用的混乱,笔者也乐于接受沈教授的批评,把全书的「演绎」用语都删去,而改以更适当的词汇。

  沈教授的序文中,提到许多钢琴老师为学生推荐萧邦作品的录音时,都喜鲁宾斯坦而恶荷洛维兹,这其实反映了不少音乐教师都以鲁宾斯坦弹奏的萧邦为正宗。可是,好几位萧邦的徒孙都有留下了他们演奏萧邦作品的录音,其中包括罗森堂 (Moriz Rosenthal)、米歌洛维斯基 (Aleksander Michalowski)、卡扎尔斯基 (Raoul Koczalski)、柯尔托 (Alfred Cortot) 及玛姬列达.隆(Marguerite Long) 等。由聆听这些经典录音,不难体会到鲁宾斯坦对于萧邦音乐的贡献,是他开展了现代诠释萧邦的新理念,而非继承了所谓正宗演奏萧邦的模式。鲁宾斯坦手下的萧邦,固然饶富优美而高雅的诗意、刚健而动人的韵律感,但对学人来说,亦只能以之作为一种启发,不能对之模仿,更不应视之为唯一的标准。学人模仿鲁宾斯坦,绝不比模仿荷洛维兹来得高明。近代学习音乐的环境,令不少学人偏重于模仿多于建立自己独特的见解与风格、着眼于音符多于发掘乐谱背后的音乐。本书的部份篇幅,刚巧即针对此现象而发。

  至于黄牧先生,以笔名「古镇煌」所写的一系列有关收藏、美食、投资等文字,读者甚众,家母正是其中之一,而笔者则较偏看他以本名发表的乐评。今夏,笔者连同多伦多大学的几位教授,到香港大学进行为期一个月的学术交流课程,期间适逢黄先生亦在港,便有机会与他会面。初会黄牧先生,感觉一如读其文字,爽朗而健谈、阅历丰富而兴趣广泛。听他娓娓道来古典乐坛的古今逸事,真的有如沐春风之感。黄先生说他的文字对笔者能进入古典音乐的堂奥,有启蒙之用,所言极是。笔者少时所读的音乐书籍,最先的是邵义强《独奏曲浅释》等介绍古典音乐的基础书籍,然后便是黄牧与郑延益评论演奏家与作曲家作品特色的专栏。 由读两位前辈的专栏文章开始,笔者才陆续接触到香港其他乐评家的文字,以及欧美乐评家 (如 Neville Cardus、Harold C. Schonberg、Tim Page等) 的论着。笔者本来亦希望能持此书稿向郑延益先生请益,但从郑老的学生处得悉他身体抱恙,不宜费神写作,原来计划要写的一本专论小提琴音色的着作,也得暂时搁置,诚为可惜。

  黄先生夸许本书为最好看的中文音乐书,不啻令笔者汗颜。若论文笔的生动、对古典音乐的深刻认识,笔者自问都难与诸位前辈相比。至若本书引用的资料,其实许多都只是笔者日常的消闲读物,不过于撰写本书的部份章节时,倒也真的认真作过一些期刊文章或报纸乐评等各种资料的蒐集,而荷洛维兹于不同时期所留下的录音,也因为本书的写作而反覆细听了好几遍。

  笔者少时便受家母熏陶,对于她钟爱的萧邦、莫扎特、拉赫曼尼诺夫、贝多芬等音乐作品,以及《三国演义》、《古文观止》、《基度山恩仇记》等中外文学经典,自小即耳熟能详。至稍长时,她又常带笔者逛书店与唱片店。还记得所买的第一张 CD,是鲁宾斯坦的萧邦专辑。这些儿时情景的点点滴滴,汇聚起来,犹如汪洋,是即家慈培养笔者的心血。 约二十多年前,家母送了一盒荷洛维兹在莫斯科演奏的录影带给我。对笔者而言,这可说是十分奇妙的一份礼物。打从影带在电视上播放的那一刻开始,笔者便被萤光幕上的老翁深深地吸引着。其后对鲁宾斯坦、舒纳堡、卡萨斯、克莱斯勒等演奏家的热爱,或多或少都是源自这盒荷洛维兹影带中所呈现的奇妙音乐境界。

  去年二月份,与家人往游维也纳的途中,忽然起念想写一本有关荷洛维兹的书。此书的写作,也是一点一滴积成的。书中大部份文章,都写于深夜,往往是完成当天的工作后,才开始花一两小时来撰作。期间又要到外地出席好几个学术会议,本书进度便一拖再拖。原来预计半年写好,最后竟然写足一年。

  二十年下来,笔者对荷洛维兹艺术的热情,可说有增无减。荷洛维兹的莫斯科演奏会,既然对笔者意义重大,本书的开首也就以此演奏会为序幕。这本书既是对荷洛维兹的一番致敬,亦是呈献给家慈的一份礼物。

  本书以《黑白溢彩》为题,有两重意思:狭义而言,「黑白」当然是指钢琴上的八十八个黑白琴键,而「溢彩」则表示荷洛维兹的艺术特质,以超卓技巧营造层次丰富的音色,幻化出色彩斑斓的音乐造境;广义而言,「黑白」泛指一切表演艺术所依的文本,例如音乐演奏家所依的乐谱、导演与演员所依的剧本等,而「溢彩」则用以比喻为伟大演艺家通过这些文本所绽放出艺术境界的异彩。

  写作本书时,笔者尽量做到由浅入深,抑且深入浅出。对于年轻的读者,笔者希望以荷洛维兹为桥樑,为他们介绍欣赏古典音乐的微妙处;对于荷洛维兹的乐迷,则更希望能以文会友。

二○○九年八月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