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忆淡忘中的音乐往昔:香港中文大学音乐系中国乐器收藏图录

追忆淡忘中的音乐往昔:香港中文大学音乐系中国乐器收藏图录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香港中文大学
  • 音乐系
  • 中国乐器
  • 收藏图录
  • 音乐史
  • 民俗音乐
  • 乐器学
  • 香港文化
  • 文化遗产
  • 音乐考古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不同于坊间的中文乐器图录,本书以香港中文大学音乐系中国乐器收藏为基础,选取了七十件乐器进行介绍。本书共分为四部份:第一部分,为乐器及乐器学(Organology)在民族音乐学(Ethnomusicology)学界的发展近况及研究趋势介绍;第二部份,为这批乐器收藏之图录选萃;第三部份,则收录了三篇相关这批乐器的研究报告;而第四部份,则陈列出中大音乐系中乐及世界乐器收藏的目录,以提供未来有兴趣的学者、同好进一步研究之参考。

  从乐器学的研究角度出发,该书不仅有助于我们认识这七十件中国乐器的特色,包括从传统乐器到当代乐器在形制上的改变,更引领我们进入一段逐渐淡忘的音乐往昔,一段共属海崃两岸音乐人的音乐往昔。不论你∕妳是中国乐器的爱好者,亦或是关注乐器学∕民族音乐学的音乐学者,相信这本书对你∕妳认识中国乐器、了解乐器学在当代中国乐器研究中的应用都有所帮助。

沧桑弦韵:近代中国音乐的器物流变与文化印记 卷首语 本书并非对某一特定机构收藏的图录或特定地域音乐的详尽考察,而是试图以更宏大的历史视野,梳理近代以来中国音乐器物在社会变迁、文化思潮冲击下所经历的跌宕与新生。我们关注的焦点在于,那些承载着民族记忆的传统乐器,是如何在全球化与现代化浪潮中,从日常的演奏器具,逐渐转变为具有文化象征意义的“遗存”与“典藏”。 第一章 晚清西风东渐:器乐形制的初次碰撞 近代以降,西方音乐思潮与乐器体系的涌入,对中国传统音乐生态产生了剧烈的影响。本章旨在考察这种碰撞的初期形态。我们不聚焦于音乐理论的革新,而是着眼于乐器本身的物质性变迁。 首先,西式军乐团和教会学校的建立,催生了对铜管、木管乐器的需求,这直接影响了本土作坊的生产模式。原有的竹制或木制乐器工匠,如何应对金属加工技术的引入?本章将通过对清末民初留存的少数实物及相关文字记载的分析,探讨“中西合璧”乐器(如改良的拉弦乐器或加入金属件的簧管乐器)的早期探索,及其在官方与民间场合中的接受度。重点讨论的问题是:在传统工匠对新材料、新结构的认知尚未完全建立时,这些早期“混血”乐器所呈现出的工艺粗糙度与审美取向。 其次,对传统乐器分类体系的冲击。西方的“弦乐器、管乐器、打击乐器”的科学分类法开始渗透,动摇了中国传统“八音”体系的中心地位。本章将分析在教育文本和早期乐谱中,这种分类如何被嫁接或替代,以及这种转变如何影响了人们对特定乐器(如古琴、琵琶)的本质认识。 第二章 战火与流散:乐器作为文化载体的命运 二十世纪上半叶的动荡,对中国音乐文化造成了深远影响。乐器不再仅仅是演奏的工具,更成为了流离失所的文化符号。本章将探讨在社会结构剧烈瓦解过程中,乐器收藏与传承面临的困境。 我们考察的重点是私人收藏的瓦解与文物流散。在军阀混战和抗日战争时期,许多世代相传的贵重乐器,如精工雕刻的古琴或罕见的民族管乐器,因战乱被迫易主,或被不当处理。本书将尝试通过对零星的文物拍卖记录、家族信札以及早期博物馆筹备的档案的交叉比对,勾勒出这一时期,具有历史价值的乐器流向了何方——是流入西方收藏家之手,还是被国内新兴的文化机构抢救性购藏? 同时,战乱也使得演奏家群体分散,传统器乐的“活态传承”链条受到严重威胁。本章也将涉猎一些地方戏曲乐器在特定历史阶段的存续状态,例如,在偏远地区,一些特定的锣鼓或戏曲伴奏乐器,因其功能性而被保留,但其背后的精湛技艺却濒临失传。 第三章 机构的建立与标准的塑造:现代音乐教育的“器物化” 抗战胜利后,随着国家对教育和文化事业的重建,音乐学院和研究所的建立标志着中国音乐研究开始走向“制度化”。本章关注的是,国家层面的规范化如何定义了“标准乐器”与“非标准乐器”。 在对传统乐器进行“抢救性整理”的过程中,需要确定一个可供教学和研究的“范本”。这涉及到对乐器形制、音高、定弦法的统一性选择。例如,对于二胡,其形制在不同地域存在显著差异,现代音乐教育体系如何选择一个或几个主要的范式进行推广?本章将分析早期音乐学著作中对乐器构造的描述,特别是那些试图以科学绘图和精确尺寸来固化乐器形态的努力,以及这些努力对后续乐器制造和演奏实践的约束。 此外,乐器的“标准化”也伴随着“现代化改造”。本章将详细讨论对传统乐器进行的机械化改进,如增加品位、改进机械调音系统等。这些改进的初衷是为了适应合奏或跨文化交流的需求,但它们在多大程度上改变了乐器的音色美学和演奏的艺术内涵? 第四章 民族志的视角:被“发现”的民间器乐 二十世纪中后期,人类学和社会学研究方法开始被引入音乐学领域。许多长期被主流音乐界忽视的、地方性极强的民间乐器,开始进入学术视野。 本章的重点是地方音乐的物质证据。我们考察的不仅仅是乐器的实物,更是其与特定仪式、生活场景的强关联性。例如,在一些偏远山区的少数民族或汉族特定区域,仍保留着使用特定材料(如特殊的竹材、动物皮革)制作的、仅用于特定祭祀或婚丧嫁娶的乐器。这些乐器往往数量稀少,且其制作工艺鲜有文字记载。本书将通过对早期田野调查资料中对这些器物的描述,重建其在特定文化语境中的社会功能与技术特点。这些描述,如对纹饰的描摹、对使用频率的记录,构成了对这些“活化石”乐器最直接的非实物证据。 结语:器物背后的时间刻度 近代中国音乐器物的流变史,是一部与社会动荡、文化转型同步进行的历史。从传统作坊的匠心独运,到西方标准的引入,再到制度化的抢救与研究,每一种乐器的形制变动、每一次材料的更迭,都如同刻在木材或丝弦上的时间刻度,无声地诉说着一个民族在寻求自我定位过程中的挣扎与选择。本书旨在提供一个从器物物质层面审视这段历史的独特视角,理解音乐往昔的复杂织体。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图书序言

图书试读

前言
追忆淡忘中的音乐往昔:前言

◎蔡灿煌
乐器与乐器学
乐器,作为音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份之一,其本身总是无法脱离音乐演奏的主要功能,同时,也无法抹去其作为物质文化的产物。正是因为乐器反映其原本文化中的乐音观及物质观,因此,我们在以乐器为研究对象时,必须考量兼具听觉与视觉的双重评价和标准。特别是在近期乐器的相关讨论或学术研究中,总是在这两者间寻求一个最理想的平衡点。另一方面,在以往音乐学 (musicology) 研究的学术范畴里,乐器向来是重要的探索对象之一,亦是我们了解乐音、社群、文化彼此间关系的重要途径。无论谈及中西音乐,对于乐器的变革与发展的探讨总是伴随着中西音乐学科史的发展。这类以乐器为主要探讨对象,在西方音乐学或民族音乐学 (ethnomusicology) 领域被称为乐器学 (organology)。

从中文字面上去解释,很容易明白乐器学是一种以科学的态度与方法研究乐器的学问。而其英文字串更可令我们明白其发展的源流,organology 是由字首 organ 和字根 -logy 所组成的字汇。依循牛津英文字典网路版 (Oxford English Dictionary Online) 的解释:早期古希腊哲学家 Plato 在其着作 Laws 及 Aristotle 在其着作 Politics 中都以 organon 一词泛指一般的工具或器具。而 Plato 在其 Republic 一书及其后的哲学家或作家们亦以此词代表任何 (或所有) 的乐器或工具。在古典及教会的拉丁文中之用法,则特指「乐器」。

-logy 来自古希腊文,有「说的意含」及「科学及部门名称」等用法。字首与字根的结合,则成为音乐学中「一门以乐器为研究核心的学科」。而至1618年 Praetorius 更首先以「乐器学」一名称来专指「有关乐器的科学」(the science of musical instruments) 。在牛津大学出版社的 Oxford Music Online (含学界常用的第二版 New Grove Dictionary of Music and Musicians) 中,除了对早期乐器研究文献及历史发展做了全面地回顾外,也对于乐器学做了简略的定义:此为一门致力于「研究乐器的历史和社会功能、设计、建制和演奏彼此间关系」的学科;而形成此一学科的主要原因及其历史背景,是19世纪欧洲及美国因殖民与传教所带回大量非西欧乐器,在博物馆收藏及展示所引发的问题与研究工作。

在海崃两岸许多音乐院校的课表中,乐器学往往是必修或选修的科目之一。但是在一般情况下,这些课程实质内容更接近「乐器介绍」或「乐器发展史」,这和西方乐器学的涵盖范畴和理解存在着很大的差异。以下,我将借此机会首先针对此学科的内容与其方法在西方民族音乐学界的发展,做一较完整的介绍;而后,我将对乐器学研究的新视角、乐器学与中国音乐研究及中大中国音乐资料馆中国乐器收藏等议题进行探讨。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散发着一种复古的韵味,仿佛能将人带回那个充满故事的年代。虽然我还没有来得及深入阅读,但单凭其标题——《追忆淡忘中的音乐往昔:香港中文大学音乐系中国乐器收藏图录》——就足以激起我强烈的好奇心。它不仅仅是一本简单的图录,更像是一扇窗,透过这扇窗,我们可以窥探到那些被时间轻轻拂去的音乐记忆,那些曾经在历史长河中奏响的旋律,以及背后承载的深厚文化底蕴。香港中文大学,这所历史悠久的学府,其音乐系所珍藏的中国乐器,想必每一件都饱含着故事,诉说着时代的变迁和艺术的发展。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在这本图录中,是否能找到那些早已被遗忘的乐器,它们曾经以怎样的姿态出现,又在怎样的场合被演奏?那些被岁月染色的照片,是否能还原出它们曾经的辉煌?这本书的价值,或许就在于它能唤醒我们内心深处对传统文化的认同,让我们重新审视那些在现代喧嚣中渐渐模糊的艺术瑰宝。我期待着,通过这本书,能够与那些“淡忘中的音乐往昔”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感受古老乐器所散发出的独特魅力,以及它们所承载的民族情感。

评分

从这本书的书名来看,我预感它将是一次深入的学术探索,而非简单的图文展示。香港中文大学音乐系,作为一所享有盛誉的学术机构,其所整理的中国乐器收藏图录,必然蕴含着严谨的考证和深刻的学术洞察。《追忆淡忘中的音乐往昔》这个副标题,更是点明了本书的核心价值——挖掘那些可能已被历史遗忘的音乐遗产。我设想,在书中,每一件乐器都不仅仅是一个静态的展示品,而是一个活的载体,它记录着乐器的制作工艺、演奏技巧、历史流传,甚至与特定时期音乐风格、社会文化紧密相连。我好奇,作者是否能够通过详实的文字描述和精美的图片,为我们勾勒出这些乐器的“前世今生”,它们在不同的朝代、不同的地域,扮演了怎样的角色?这本书会不会包含一些鲜为人知的乐器种类,亦或是对某些广为人知的乐器,进行了颠覆性的解读?我期待着,它能为我打开一扇通往中国音乐史深处的大门,让我能更系统、更深入地理解中国传统音乐的演变脉络和丰富内涵。这不仅仅是对乐器的记录,更是对一段段被遗忘的音乐历史的重塑与传承。

评分

我第一次接触到这本书的书名时,就被其中“淡忘”二字深深吸引。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似乎很容易忽略那些静静躺在角落里的珍贵文化遗产。《追忆淡忘中的音乐往昔:香港中文大学音乐系中国乐器收藏图录》这个名字,恰如其分地概括了这本书的主题,它承诺着一次对被遗忘的音乐往昔的回溯与珍视。我脑海中浮现出各种场景:也许书中会有一件古老的古琴,它曾被某位大师弹奏,留下了千古绝唱;也许会有一支失传的笛子,它的音色带着历史的回响;又或许,会是一些不为人知的民间乐器,它们曾经是普通百姓生活中的点缀,却承载着质朴的情感。我特别期待,这本书能够提供详细的乐器信息,包括它们的年代、材质、制作工艺、以及可能的演奏方式,甚至是一些关于它们在历史事件或传说中的记载。这样的信息,对于研究音乐史、文化史,乃至民族学的人来说,都具有极高的价值。它不仅仅是一本图录,更像是一本关于中国传统音乐的“寻根”之书,让我们在追寻这些“淡忘”的乐器中,也找回了自己文化的根。

评分

光是“追忆淡忘中的音乐往昔”这几个字,就足以让我心生向往。这不仅仅是一本简单的乐器图鉴,更像是一部关于中国传统音乐的“遗珠”寻访录。《追忆淡忘中的音乐往昔:香港中文大学音乐系中国乐器收藏图录》这个书名,带着一种淡淡的忧伤和深刻的怀旧感,仿佛在邀请我们一同去探寻那些曾经辉煌却又逐渐被遗忘的音乐文化。我特别好奇,书中会收录哪些“淡忘”的乐器?是那些已极少见的古老乐器,还是曾经盛行却如今少有人问津的民间乐器?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关于乐器的详尽信息,包括它们的结构、发声原理、以及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演变。更重要的是,我希望能够通过这些乐器,窥探到当时的音乐生态、社会生活,甚至人们的情感世界。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能唤醒我们对传统音乐的关注,让我们重新认识中国音乐的博大精深。它不仅是对一件件乐器的记录,更是对一段段被掩埋的音乐记忆的挖掘和复苏,让那些“淡忘”的旋律,得以重现人间,再次触动我们的心弦。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追忆淡忘中的音乐往昔:香港中文大学音乐系中国乐器收藏图录》给我一种穿越时空的感觉。我仿佛看到了在香港中文大学的某个角落,尘封的乐器在灯光下闪烁着古老的光泽,每一件都静静地诉说着属于自己的故事。《追忆淡忘中的音乐往昔》这个副标题,尤其触动人心,它暗示了那些曾经鲜活的音乐,那些在历史长河中渐渐消逝的旋律,如今被重新发掘和记录。我设想,本书的图片定然精美绝伦,能够清晰地展现乐器的每一个细节,从其材质的纹理,到雕刻的工艺,再到整体的造型。而文字部分,则可能深入浅出地介绍每件乐器的历史渊源、文化背景、以及在中国音乐史上的地位。我渴望了解,香港中文大学的音乐系,是如何收藏和整理这些宝贵的乐器?它们是否经历过特殊的历史时期?是否与某些著名的音乐家或音乐事件有关联?这本书的意义,在于它不仅是对物质文物的记录,更是对无形文化遗产的传承。它让我们有机会“触摸”到那些“淡忘”的音乐往昔,感受它们曾经的温度与生命力,并从中汲取智慧与灵感。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