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琵琶浦东派第六代宗师林石城,不遗余力收集整理传统琵琶曲谱,特别强调「原汁原味」;对琵琶流派全面兼顾且融会贯通,打破了门派侷限。《林石城琵琶三十课》就是他多年教学和研究工作的成果之一。
本书可作为琵琶爱好者初学之用,而对已具基础者,亦可有所启发。这三十课从琵琶的基本知识与演奏方法开始,按照难易依序介绍了各种常用技法及其练习方法,并搭配十首随课选用的乐曲。如能切实练习,收效必定显着。
编者简介
林石城 LIN SHI-CHENG
浦东派琵琶嫡传第六代宗师。1922年生于江苏南汇,2005年逝世。现代中国民族音乐教育奠基者,杰出民族音乐教育家、理论家,着名琵琶演奏家、编曲作曲家。曾任中央音乐学院资深教授、中国音乐家协会表演艺术委员会委员、民族音乐委员会委员、琵琶研究会会长。
出身中医世家,自幼受江南民间音乐薰陶,六岁即随父亲学习琵琶、二胡、三弦等,十二岁已对江南丝竹传统八大曲熟于心、吟于口。经浦东派琵琶嫡传名师沈浩初指导和自己刻苦钻研,继承了浦东派,成为唯一嫡派传人。
着有《琵琶教学法》、《琵琶练习曲》、《琵琶演奏法》、《林石城琵琶曲选》等书谱二十余种,并发表论文数十篇。他也是琵琶界承先启后的代表人物,培养了刘德海、叶绪然、吴俊生、李光祖、潘亚伯、郝贻凡、曲文军、吴蛮、章红艳等一大批当今琵琶界的中坚。
林石城演奏功底深厚,方法正统而科学,风格多样,享誉海内外。他还与中央音乐学院、北京民族乐器厂、上海民族乐器厂合作,对旧有琵琶音箱形态、横档位置、面板厚度、覆手材料等进行了多方面改革,成效卓着。
【第一课】
一、乐器的护理和系弦、换弦方法
二、琵琶各部位的名称
三、演奏姿势
四、左手按音和右手弹、挑的方法
五、弦序符号
六、指序符号
七、把位符号
八、[5:][1.][2.][5.]弦(小工调 1 = D)各音音位表
九、空弦练习
十、双弹、双挑和品位第一把位按音练习
【第二课】
一、子弦弹挑练习
二、弹挑的起板规律练习一
三、小工调(1 = D)音阶练习
四、轮一条弦练习
【第三课】
一、弹挑的起板规律练习二
二、小工调(1 = D)五声音阶练习
三、轮一条弦练习
【第四课】
一、大夹弹练习
二、三度模进练习
三、轮一条弦练习
【第五课】
一、滚的准备练习
二、五声音阶练习
三、轮二条以上弦的练习
【第六课】
一、快夹弹练习
二、滚的练习
三、二弦和音练习一
【第七课】
一、半轮与轮的练习
二、八度模进练习
【第八课】
一、长轮与长滚练习
二、按指换把练习
【第九课】
一、扫撇与划拂练习
二、跳把练习
【第十课】
一、夹扫练习
二、八度跳进练习
【第十一课】
一、划轮弹(俗称扫轮)练习
二、吟的练习
三、二弦和音练习二
【第十二课】
一、推、挽、纵起、撞练习
二、尺字调(1 = C)音阶练习
三、[6:][2.][3.][6.]弦(尺字调 1 = C)各音音位表
【第十三课】
一、拍、提、扫、扣、摘、弹板面练习
二、四度模进练习
【第十四课】
一、泛音练习
二、[5:][1.][2.][5.]弦(小工调 1 = D)泛音音位表
三、[6:][2.][3.][6.]弦(尺字调 1 = C)泛音音位表
四、五度模进练习
【第十五课】
一、捺、带、擞练习
二、三连音、模进练习
【第十六课】
一、进、退、绰、注、虚绰、虚注练习
二、按指换弦练习
【第十七课】
一、弹摭练习
二、五度、三度交换练习
【第十八课】
一、勾打(凤点头)练习
二、移指练习
【第十九课】
一、挑轮与满轮练习
二、半音阶练习
【第二十课】
一、锣鼓片段练习
二、分解和弦练习
【第二十一课】
一、颤指练习
二、正宫调(1 = G)音阶练习
三、[2:][5:][6:][2.]弦(正宫调 1 = G)各音音位表
四、[2:][5:][6:][2.]弦(正宫调 1 = G)泛音音位表
五、五声音阶模进练习
【第二十二课】
一、绞弦、并弦、同轮板练习
二、乙字调(1 = A)音阶练习
三、[1:][4:][5:][1.]弦(乙字调 1 = A)各音音位表
四、[1:][4:][5:][1.]弦(乙字调 1 = A)泛音音位表
五、三度模进练习
【第二十三课】
一、食指按子弦「3」把位练习
二、指距练习
【第二十四课】
一、食指按子弦「4」把位练习
二、六字调(1 = F)音阶练习
三、[3:][6:][7:][3.]弦(六字调 1 = F)各音音位表
四、[3:][6:][7:][3.]弦(六字调 1 = F)泛音音位表
五、五声音阶练习
【第二十五课】
一、食指按子弦「6」把位练习
二、上字调(1 = 降B)音阶练习
三、[7:][3.][#4.][7.]弦(上字调 1 = 降B)各音音位表
四、[7:][3.][#4.][7.]弦(上字调 1 = 降B)泛音音位表
五、六连音、跳进练习
【第二十六课】
一、食指按子弦「7」把位练习
二、凡字调(1 = 降E)音阶练习
三、[#4:][7:][#1.][#4.]弦(凡字调 1 = 降E)各音音位表
四、[#4:][7:][#1.][#4.]弦(凡字调 1 = 降E)泛音音位表
五、主、下属、属和弦练习
【第二十七课】
一、长轮带挑 、长轮连挑练习
二、摇的练习
【第二十八课】
一、曲调与本弦散音的衬音练习
二、把位移转练习
【第二十九课】
一、挑划(或弹划)练习
二、人工泛音练习
【第三十课】
一、琶音轮(临挂轮)练习
二、音色变化练习
【指法符号名称表】
【乐 曲】
一、王杰的枪我们扛
二、三 六
三、青春之舞
四、旱天雷
五、迎春舞曲
六、光明行
七、山丹丹开花红艳艳
八、龙 船
九、高山流水
十、夕阳箫鼓
这本《琵琶经典教本:林石城琵琶三十课〔繁体新版〕》给我最直观的感受就是“专业”与“匠心”。我是一名音乐发烧友,虽然不是琵琶演奏者,但对乐器的品质和教材的严谨程度有着极高的要求。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下,我得知了林石城大师的这部经典教本,并被其深度和广度所吸引。当我拿到实体书时,那种纸张的质感、印刷的清晰度,以及整体的编排布局,都散发着一种不容置疑的专业水准。我特别好奇书中的“三十课”是如何精心设计的,是否能涵盖琵琶演奏的各个方面,从最基础的指法练习,到更复杂的技巧运用,再到乐曲的赏析和理解。我期待看到书中对乐理知识的深入浅出的讲解,以及如何将这些乐理融入到实际的演奏中。此外,作为一本“新版”教材,我希望它能保留林石城大师原有的精髓,同时也能在编排和内容上有所更新,以适应现代学习者的需求。例如,是否会提供一些辅助性的学习资源,或者在一些难点讲解上采用更直观的图文结合的方式?这本书对我来说,不仅是一本音乐教材,更是一件值得收藏的艺术品,它代表着一种对音乐教学的极致追求,也让我看到了琵琶艺术背后深厚的文化积淀和不懈的传承精神。
评分这本《琵琶经典教本:林石城琵琶三十课〔繁体新版〕》的封面设计就散发着一种古典而又不失现代的雅致,让我还没打开就能感受到一丝庄重与期待。我是一名有几年琵琶学习经验的业余爱好者,之前一直在断断续续地学习,总觉得缺少一条清晰的学习主线。朋友推荐了这本教本,说是林石城大师的经典之作,我毫不犹豫地入手了。翻阅间,我立刻被其严谨的结构和精美的排版所吸引。繁体字的呈现,更增添了一种对传统的敬意,仿佛能透过文字触摸到历史的温度。我尤其关注书中对基础功的强调,因为深知万丈高楼平地起,扎实的指法、乐理是后续深入学习的关键。书中是否会细致讲解每一个手型、每一个力度变化,并辅以清晰的图示?这对我这样需要反复对照练习的人来说至关重要。此外,我期待书中的曲目编排能够体现出一定的梯度,从易到难,让我在巩固基础的同时,也能逐渐挑战更具表现力的乐曲。不知道这“三十课”是否能涵盖琵琶演奏的核心技法,并且能否引导我理解不同风格的曲目?对于一个希望能系统性提升演奏水平的我来说,这本教本的价值不言而喻,它是我寻求专业指导、实现音乐梦想的有力助推器,充满了探索的乐趣。
评分对于一个在异国他乡的华人来说,这本《琵琶经典教本:林石城琵琶三十课〔繁体新版〕》承载的不仅仅是音乐学习的意义,更是对家乡文化的一种深深的依恋与传承。我从小就对琵琶的声音有着难以割舍的情感,但由于生活环境的限制,一直没能找到合适的学习途径。如今,能够获得这本由林石城大师编撰的教材,对我来说意义非凡。繁体字的呈现,让我倍感亲切,仿佛回到了童年时听奶奶讲故事的场景。我迫切地想知道,书中是否会包含一些我熟悉的经典琵琶曲目,哪怕只是简易的改编,也足以让我感受到那份来自血脉的共鸣。更重要的是,我希望这本教材能够提供一种非常直观的学习方式,即使身边没有老师指导,我也能通过书中的讲解和示范(如果配有的话)来掌握基本功。比如,如何正确持琴,如何运用指甲,每一个动作的细节都至关重要。我尤其希望能从中学习到如何更好地运用气息和情感来表达音乐,让琵琶的声音不仅仅是音符的组合,而是流淌着生命力和情感的乐章。这本书,对我而言,是一座连接过去与现在的桥梁,是我在异乡追寻音乐梦想的希望所在,也是我对中华传统文化最深沉的思念。
评分刚拿到这本《琵琶经典教本:林石城琵琶三十课〔繁体新版〕》,心里就涌起一股莫名的冲动,想要立刻翻开它,感受一下林石城大师的教学魅力。虽然我还没来得及深入研习,但仅凭这精美的装帧和清晰的排版,就能预感到这是一本值得细细品味的宝藏。我一直对琵琶的音色情有独钟,那种清脆又带着些许悠扬的韵味,总能触动我内心最柔软的地方。但苦于缺乏系统性的指导,一直停留在浅尝辄止的阶段。这本教本的出现,仿佛为我指明了方向,让我看到了进阶的希望。我特别期待书中关于指法技巧的讲解,是否能像大师演奏时那样行云流水,每一个音符都恰到好处地表达情感。同时,我也很好奇这“三十课”的编排逻辑,是否循序渐进,能够让初学者也能感受到进步的乐趣,而不至于望而却步。书中的乐曲选择也是我关注的重点,是否包含了经典名曲,同时也兼顾了练习的实用性?我希望它不仅仅是枯燥的指法练习,更能带领我领略琵琶音乐的无限风光。总而言之,这本教本带给我的期待是多方面的,它承载了我对琵琶艺术的热爱,也寄托了我对自我提升的渴望,真心希望它能成为我琵琶学习道路上的良师益友。
评分我是一名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生,正在为我的毕业论文收集资料,其中一部分内容涉及到琵琶演奏技法的演变和教学体系的构建,因此,《琵琶经典教本:林石城琵琶三十课〔繁体新版〕》对我来说具有极高的学术参考价值。林石城先生作为琵琶界的泰斗,其教学理念和方法一定蕴含着深刻的智慧。我尤其关注书中关于指法训练的科学性与系统性,是否能为学生提供一套完整且循序渐进的训练方案,以应对琵琶演奏中常见的技术难题。例如,在右手技法方面,书中是否会详细阐述轮指、扫弦、拂、挑等技法的要领,以及如何通过练习来达到纯熟的境界?在左手技法上,按音、滑音、揉弦、压音等技巧的处理,书中又会给出怎样的指导?另外,我还在思考,这“三十课”的课程设计是否充分考虑了音乐的审美性和表现力,而不仅仅是技术层面的训练?是否能引导学生在掌握技巧的同时,也能体会到音乐的情感内涵,从而更好地诠释作品?对于我这样的研究者而言,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教材,更是一个了解一位大师教学思想的窗口,我期待它能为我的研究带来新的启示和灵感,帮助我更深入地理解琵琶艺术的精髓。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