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见萧邦(附 CD)

听见萧邦(附 CD)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古典音乐
  • 钢琴
  • 萧邦
  • 音乐欣赏
  • 音乐史
  • CD
  • 艺术
  • 文化
  • 音乐教育
  • 浪漫主义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萧邦诞生,聆听的艺术也自此昇华。他是天生的艺术家,只要钢琴在手,浪漫、悲愤、壮烈、轻松、叛逆、梦幻,无不从绝妙音响中奔流入耳。他是史上最少露面,却又影响最大的「演奏作曲家」,穿越时空到今日仍然魅惑众生──但可别看他深情温柔,萧邦也是大胆锐利的革命家:他的作品大多遵循既有曲式,却让原有格局获得新生。重新定义又彼此融合的形式与曲类,不只是萧邦作品的特色,更是划时代的创意;而那创作努力是何其强悍,弹指就成音乐艺术的历史新局。

  只是这无所不能的浪漫王子,却心甘情愿为钢琴贡献一生;而钢琴也忠实回报演奏艺术的一切秘密,将灵魂与萧邦合而为一。萧邦创作无法与钢琴分离,若要真正认识萧邦,也就必须要了解钢琴演奏技法,辅以钢琴发展历史,才能清楚听见萧邦的历史地位及非凡成就,以及人与乐器之间的心灵互通。

  焦元溥希望接触本书的读者,可以「从萧邦认识音乐」,更可以「从演奏认识萧邦」。让爱乐者与学琴人可以跟随萧邦的灵魂,让耳朵、眼睛,甚至身、心、灵都充满着萧邦旷世的艺术感动。

《听见萧邦》专属CD演出阵容包括:

  大赛得主:第二届萧邦大赛冠军尤宁斯基(Alexandre Uninsky)、第四届萧邦大赛冠军戴薇朵薇琪(Bella Davidovich)、第五届萧邦大赛冠军哈拉雪维契(Adam Harasiewicz)、第十届萧邦大赛特别奖波哥雷里奇(Ivo Pogorelich)、第六届柴可夫斯基大赛冠军普雷特涅夫(Mikhail Pletnev)、1987年布梭尼大赛冠军齐柏丝坦(Lilya Zilberstein)。

  世界名家:俄国巨匠李希特(Sviatoslav Richter)、法国大提琴泰斗傅尼叶(Pierre Fournier)、萧邦权威马卡洛夫(Nikita Magaloff)、匈牙利超技大师季弗拉(Gyorgy Cziffra)、波兰着名女高音辛姆特嘉(Elzbieta Szmytka)。

  1.皆为世界顶尖名家或萧邦钢琴大赛得主演奏,并含多首罕见绝版录音,极具收藏价值。

  2.曲目类型包括叙事曲、诙谐曲、前奏曲、即兴曲、协奏曲、奏鸣曲、练习曲、夜曲、圆舞曲、马厝卡舞曲、波兰舞曲、歌曲、室内乐与钢琴独立性格作品,几乎涵盖萧邦所有曲类,更包含萧邦最早(七岁所作波兰舞曲)与最后(大提琴奏鸣曲)出版作品,具体而微呈现萧邦一生创作。

  3.作品顺序按萧邦时代音乐会风尚编排,将室内乐作品穿插于钢琴独奏之间,最后以钢琴和管弦乐作品结束。

《听见萧邦》专属CD曲目

  1.《A大调变奏曲「帕格尼尼纪念」》 Variations in A major, Op. Posth, "Souvenir de Paganini"
  演奏:齐柏丝坦(Lilya Zilberstein)

  2.《升c小调幻想即兴曲》,作品66*  Impromptu-Fantaisie in c sharp minor, Op. 66
  演奏:尤宁斯基(Alexandre Uninsky)

  3.《a小调马厝卡》,作品59之1*  Mazurka in a minor, Op. 59 No. 1
  演奏:尤宁斯基(Alexandre Uninsky)

  4.《降D大调摇篮曲》,作品57*  Berceuse in D flat major, Op. 57
  演奏:尤宁斯基(Alexandre Uninsky)

  5.歌曲《春天》,作品74之2  “Spring,” Op. 74 No. 2
  演唱:辛姆特嘉 / 女高音、马替诺 / 钢琴伴奏(Elzbieta Szmytka, Malcolm Martineau)

  6.《降A大调第三号叙事曲》,作品47  Ballade No.3 in A flat major, Op. 47
  演奏:李希特(Sviatoslav Richter)

  7.《c小调波兰舞曲》,作品40之2*  Polonaise in c minor, Op. 40 No. 2
  演奏:戴薇朵薇琪(Bella Davidovich)

  8.《降A大调华丽圆舞曲》,作品34之1  Valse brillante in A flat major, Op. 34 No. 1
  演奏:马卡洛夫(Nikita Magaloff)

  9.《g小调大提琴奏鸣曲》第三乐章,作品65  Sonata for Cello and Piano in g minor, Op. 65 III
  演奏:傅尼叶 / 大提琴、傅达 / 钢琴(Pierre Fournier, Jean Fonda)

  10.《g小调波兰舞曲》  Polonaise in g minor, KK 889
  演奏:哈拉雪维契(Adam Harasiewicz)

  11.《降G大调练习曲「黑键」》,作品10之5  Etude in G flat major, Op. 10 No. 5
  演奏:马卡洛夫(Nikita Magaloff)

  12.《升g小调练习曲「三度」》,作品25之6*  Etude in g sharp minor, Op. 25 No. 6
  演奏:普雷特涅夫(Mikhail Pletnev)

  13.《降D大调夜曲》,作品27之2*  Nocturne in D flat major, Op. 27 No. 2
  演奏:季弗拉(Gyorgy Cziffra)

  14.《升c小调前奏曲》,作品28之10  Prelude in c sharp minor, Op. 28 No. 10
  演奏:波哥雷里奇(Ivo Pogorelich)

  15.《升c小调第三号诙谐曲》,作品39  Scherzo No.3 in c sharp minor, Op. 39
  演奏:波哥雷里奇(Ivo Pogorelich)

  16.《f小调钢琴协奏曲》第三乐章,作品21*  Concerto for Piano & Orchestra No. 2 in f minor, Op. 21 III
  演奏:戴薇朵薇琪 / 钢琴,马利纳指挥伦敦交响乐团 / 协奏(Bella Davidovich, Sir Neville Marriner & London Symphony Orchestra)

  *记号 2、3、4、7、12、13、16 轨为绝版录音,市面无售。

本书特色

  钢琴出现仅有形体,直到萧邦降世才有了灵魂

  《游艺黑白》遍访五十五位钢琴演奏家
  长年与世界最顶尖音乐家与音乐学家的交流
  焦元溥四处搜寻萧邦所布下的音乐密码
  亟欲希望让大家都可以真正听见萧邦

  ★购书独享专属珍藏CD  国际名家尽出  焦元溥亲选  环球音乐制作★

  ★凭书腰享 20X10 萧邦 CHOPIN 国际音乐节 音乐会门票95折优惠★

  20X10 萧邦 CHOPIN 国际音乐节
  超过三年策画  耗资千万打造  世界名家齐聚
  2010年  11位钢琴家,奔腾与键盘上的震撼,演出25场无懈可击的萧邦飨宴

  详见官方部落格:blog.yam.com/CHOPIN2010

  艺术总监 焦元溥  策划
  最坚强的演出阵容  最经典的萧邦钢琴作品 
  尽在20X10萧邦CHOPIN 国际音乐节

  2010年4月1日起,凭本书腰折页至年代售票系统端点购买—20X10 萧邦CHOPIN 国际音乐节音乐会票券,即可享九五折购票优惠,每张书腰限购两张。

  主办:台湾爱乐协会 亚艺艺术

作者简介

焦元溥

  1978年生于台北。台大政治学系(国际关系组)学士,美国佛莱契尔学院(The Fletcher School, Tufts University)法律与外交硕士(Master of Arts in Law and Diplomacy),2008 / 2009大英图书馆爱迪生研究员(Edison Fellow),现为伦敦国王学院(King’s College, London)音乐学博士候选人。

  自十五岁起发表乐评、论述与散文于报章杂志,作品涵盖音乐作品分析、诠释讨论、钢琴演奏技巧解析、音乐家访问、国际钢琴大赛报导与文学创作。着有乐评选集《经典CD纵横观》系列三书(联经,2005)、《莫札特音乐CD评鑑》(联经,2006)、《游艺黑白—世界钢琴家访问录》(联经,2007)和专栏选集《乐来乐想》(联经,2008)。

  近年于《联合报》「名人堂」与副刊之「音缘际会」和「城市角落」、《联合晚报》之「乐闻乐思」、《今周刊》之「风尚」和香港《艺术地图》等专栏,更让他成为深受好评且炙手可热的专栏作家。

  文字创作之外,焦元溥也担任「游艺黑白—世界钢琴家系列」策划人与「20X10国际萧邦音乐节」艺术总监,以及「Taipei Bravo FM 91.3」和「Classical古典音乐台FM97.7」《游艺黑白》与《伦敦Online》节目主持人。

悠扬的指尖与深邃的灵魂:经典钢琴作品鉴赏之旅 书名:《琴键上的光影:从巴洛克到浪漫主义的钢琴音乐史诗》 内容简介: 这部深度聚焦于古典音乐黄金时代的钢琴作品的专著,旨在为音乐爱好者、钢琴学习者乃至初次接触古典音乐的读者,构建一座清晰、引人入胜的音乐殿堂的索引。它并非聚焦于某一位特定的作曲家,而是以宏大的历史视野,勾勒出键盘音乐自巴赫奠基到浪漫主义巅峰的演进脉络,深入剖析不同时期、不同流派的音乐语言、技术革新及其背后的文化思潮。 第一部分:理性与秩序的基石——巴洛克时期的键盘艺术 本章从音乐史的源头出发,详细阐述了巴洛克时期键盘音乐的结构特征与精神内核。我们首先探讨了哈普西科德(大键琴)和早期管风琴在这一时期的核心地位,分析了复调音乐的精妙结构如何成为理解古典音乐的钥匙。 重点解析了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的贡献。不局限于《平均律钢琴曲集》的结构分析,更深入挖掘了赋格曲的“逻辑之美”——它是如何通过主题的铺陈、变奏与交织,构建出完整且具有内在张力的音乐宇宙。我们细致考察了其创意、对位法的娴熟运用,以及这种严谨的艺术形式如何超越单纯的技巧展示,触及人类理性的至高境界。此外,也涵盖了斯卡拉蒂奏鸣曲中蕴含的活力与地中海式的光辉,以及亨德尔键盘组曲中体现的戏剧性与歌唱性。 本部分强调的是“结构的力量”——巴洛克音乐的清晰性、装饰音的精确使用及其在情感表达上的克制与内敛。 第二部分:优雅与清晰的时代——古典主义的辉煌与转型 随着启蒙运动的兴起,音乐的审美趣味转向了清晰、平衡与和谐。本章聚焦于钢琴作为独奏乐器的地位的确定,以及古钢琴(Fortepiano)技术进步对音乐创作的直接影响。 海顿被誉为“交响曲之父”,但在键盘领域,他的奏鸣曲(Sonata)展现了完美的结构对称美。我们分析了古典奏鸣曲式的确立——呈示部、发展部、再现部的经典布局,及其如何成为音乐叙事的基本范式。 莫扎特的作品是古典主义优雅的极致体现。本卷将深入探讨其钢琴协奏曲中独奏与乐队的对话艺术,以及奏鸣曲中那种看似毫不费力的流畅感和天真无邪下的深刻哲思。我们将解析莫扎特如何运用“装饰音”来增强旋律的抒情性,而非仅仅是炫技。 本部分的核心在于“形式的完美”——音乐如何通过精确的比例和清晰的动机发展来传达情感,避免了巴洛克式的过度繁复。 第三部分:革命的号角与情感的喷薄——浪漫主义的序幕 进入19世纪,工业革命与社会变革带来了强烈的个体意识觉醒。本章标志着钢琴音乐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充满个人主义色彩的时代。贝多芬,作为承上启下的巨人,其作品是分析的重点。 我们详细研究了贝多芬晚期奏鸣曲(如《槌子键》)中,结构如何被拓展、调性如何被挑战,以及他如何将“英雄主义”与深沉的内省精神融入钢琴独奏曲中。分析会着重于他对踏板使用的开创性探索,以及如何将钢琴从一个“清晰的乐器”转化为一个能表达宏大戏剧冲突的“声音的熔炉”。 此外,本部分也为后续对肖邦、舒曼等人的深入研究做了铺垫,探讨了“自由幻想曲”和“即兴曲”等新体裁的出现,预示着音乐家开始将内心体验置于传统规范之上。 第四部分:诗意与技巧的交融——中后期浪漫主义的繁茂 本部分将目光投向了19世纪中叶至末期,探讨钢琴音乐如何达到其技术与情感表达的顶峰。 舒曼: 我们深入剖析了舒曼如何将文学意象、个人情感(如“花神节选”中的双重人格描绘)融入音乐。重点关注其幻想曲、狂想曲以及钢琴与室内乐作品中那种富有内省气质的“歌曲性”。 门德尔松与肖斯曼: 虽然两位作曲家风格迥异,但他们都代表了浪漫主义对“瞬间灵感”的捕捉与抒情。门德尔松的“无词歌”展现了德语艺术歌曲如何完美移植到钢琴上,而肖斯曼则以其独特的、富有异域色彩的和声语言,为浪漫主义的色彩板增添了新的维度。 李斯特: 作为演奏技巧的颠覆者,李斯特被视为钢琴演奏的“魔术师”。本章不仅分析了他对炫技的极致追求(如帕格尼尼练习曲的改编),更重要的是,探讨他如何通过全新的演奏技法(如跨越八度、快速琶音的运用)来拓宽钢琴的音响可能性,使之能够描绘出广阔的自然景观或史诗般的叙事。 第五部分:民族之声与晚期探索 本章探讨了浪漫主义后期出现的“民族乐派”对钢琴音乐的独特贡献。例如,探讨了德彪西和拉威尔如何从印象主义的视角,利用和声的模糊性、音色的微妙变化来捕捉光影、水波等瞬间感受,这为20世纪的音乐发展埋下了伏笔。 结论:继承与展望 总结了从巴赫的严谨结构到浪漫主义的自由表达这一漫长历程中,钢琴音乐的技法、审美和精神追求是如何不断演变的。本书旨在培养读者“聆听的深度”——不仅要听到音符,更要听出结构、听出历史的痕迹,以及作曲家在特定时代背景下,试图通过这八十八个琴键向世界诉说的那个宏大而私密的故事。 目标读者: 钢琴专业学生、音乐学学者、资深古典音乐爱好者、以及任何希望系统性了解西方键盘音乐发展史的求知者。本书侧重于分析的深度和历史的广度,帮助读者建立起一个扎实的、相互关联的音乐知识体系。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前言 为何要写萧邦

第1章 认识萧邦
第2章 萧邦与钢琴发展史
第3章 萧邦的钢琴演奏技巧系统
第4章 萧邦的钢琴音乐美学
第5章 从华沙、维也纳到巴黎:萧邦早期作品
第6章 小曲中的大师风范:萧邦《练习曲》、《夜曲》、《前奏曲》、《即兴曲》与独立小曲
第7章 大型曲目与结构创意:萧邦《诙谐曲》、《叙事曲》与《奏鸣曲》
第8章 歌声舞影:萧邦《圆舞曲》、《马厝卡》、《波兰舞曲》与《波兰歌曲》
第9章 让爱融作回忆,痛苦化成歌:萧邦晚期作品
第10章 萧邦评价与演奏风貌

附录一 傅聪谈萧邦
附录二 萧邦年表
附录三 萧邦作品表
参考书目

图书序言

前言
为何要写萧邦

  钢琴大师鲁宾斯坦(Artur Rubinstein)曾说:「世界各地听众音乐喜好不同,对作曲家各有偏爱,唯有萧邦放诸四海皆准。」或许至今再也没有一位作曲家能像萧邦一样,不只故乡波兰引以为傲,法俄两国也抢着沾光,从南美到东瀛皆为之疯狂。论知名度与通俗性,这世上还有巴赫、莫札特、贝多芬、柴可夫斯基等少数作曲家能和萧邦竞争,但若考虑到他的相对少产,以及几乎只创作钢琴作品这二项「限制」,那么我们几乎可以断言,萧邦魅力堪称绝无仅有。

  伴随高知名度而来的就是高话题性。萧邦作品不但频繁出现在音乐厅与唱片录音,就连萧邦本人的故事也是热门话题,特别是他和乔治桑(George Sand)的九年情史,更是作家争相写作的题材。关于萧邦的书已经非常丰富,传记尤其众多。当2010萧邦两百岁诞生年到来,可以想见我们会有满满一整年的萧邦。

  那么,您现在正在翻阅的这本萧邦书,究竟有何必要?又有什么独特性可言?为何要花费时间再写一本有关萧邦的书?

  答案是——《听见萧邦》是一本主要为音乐爱好大众和钢琴学子而写,从音乐作品与演奏角度讨论萧邦诠释各种面向的萧邦书。

从萧邦认识音乐;从音乐认识萧邦

  无论萧邦在世人心中印象为何,他的名声都来自于音乐创作。了解萧邦的作品,其实是认识他最好的方法;而作品可以独立于作曲家的人生外,这也是本书讨论萧邦创作所持的观点。毕竟,世事没有理所当然,人生更无法按图索骥。我们可以设想,萧邦真的是在听到波兰沦陷后满怀悲愤,在钢琴上挥洒出壮烈的《革命》练习曲;但在他最黯然神伤,身心俱疲的日子,他也出版《小狗》圆舞曲等轻松作品——难道如此欢快活泼的乐曲,也是萧邦失恋的心得?在《听见萧邦》中,笔者会论及萧邦各种作品背后的影响,以及他所处的时代背景,看看这位作曲家何时跟随潮流,何时又刻意反叛,但不必然以萧邦人生故事来解释作品创作。

  若能了解萧邦作品以及他的创作思考发展,爱乐者自能在感性主观偏好外,也能以理性欣赏不同诠释。以萧邦《B大调夜曲》(Nocturne in B major, Op. 32 No. 1)为例,1970年萧邦大赛冠军欧尔颂(Garrick Ohlsson)的演奏可谓「吓人」,充满怪异的突强与中断——「难道这也是萧邦《夜曲》吗?」许多爱乐者乍听之下必然有此疑问,甚至认为钢琴家故意作怪。然而这全是萧邦写在乐谱上的刻意指示,整首夜曲的结构与段落编排,更无一不唿应如此古怪设计。许多钢琴家受制于夜曲似是而非的「优美形象」,不敢真的照乐谱演奏,反而才是违背作曲家想法。当然就纯欣赏的角度而言,就是喜欢这样被「整理」过的演奏也没什么不对,但若能进一步了解乐曲,知道「夜曲」这个曲类的历史背景和沿革,知道萧邦常不按牌理出牌的个性,应能从演奏中得到更多心得,认识更真切的萧邦。

  同理,如果能够注意到萧邦的特殊和声运用,比如《第二号钢琴奏鸣曲》开头或《第二号即兴曲》中段,再回头聆听许多名家的演奏,就能知道某些声部(甚至某些关键音符)以不同音色或音量演奏的道理。为何齐玛曼(Krystian Zimerman)演奏的萧邦《平静的行板与华丽大波兰舞曲》和两首《钢琴协奏曲》,乐句就是比其他钢琴家「听起来」通顺?如果能够知道萧邦「装饰性变奏旋律」的写法和特色,也就能客观分析齐玛曼杰出诠释背后的原因。最重要的,是透过认识乐曲,爱乐者当能建立自己的欣赏美学,而非人云亦云。萧邦是创造美妙旋律的绝世圣手,但他所创造的并不只是美妙旋律。钢琴大师各有所长,但乐曲就在那里:音乐理解并无秘密,也没有捷径。爱乐者对乐曲认识越多,聆赏乐趣也只会更多——这也是笔者写作《听见萧邦》的最大心愿,希望爱乐者能乐在欣赏,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

  但任何一首作品若要深入了解,几乎都可写成一本小书(甚至大书)分析,如何取舍自然难以拿捏。《听见萧邦》旨在写给一般爱乐大众,因此本书将不会触及「过分专业」的和声学知识与分析,出现专有名词时也尽量予以解释。但笔者也不低估读者的学习热忱与能力;曲式与结构其实如同作文,段落安排可以透过分析或图示了解。因此除了和声学术语外,笔者仍会加入曲式分析,希望爱乐者能尽可能获得扎实知识,并以此增进自己的音乐想法与艺术思考。此外,即使没学过钢琴,或已经把国、高中乐理还给老师,看到本书中的谱例,可千万不要害怕!本书谱例的作用,往往仅是让人看得更清楚的「照片」。你不用认真读出每个音符,却可更了解萧邦的想法。

  至于萧邦乐曲在本书的介绍顺序,笔者首先将讨论早期作品,看看这位音乐神童如何从学习中成长,当时音乐环境如何影响他的创作,以及他又如何成为独当一面的作曲家与演奏家。对于进入成熟期的萧邦,笔者将先讨论他的小型作品,我们将看到作曲家如何自《练习曲》超越当时盛行的「华丽风格」并提出系统化的技巧心得,如何自《夜曲》学习「伦敦学派」的抒情歌唱又能创新形式,以及如何借《前奏曲》和《即兴曲》重新为此二曲类定义。小曲看完则看大曲,我们要看萧邦如何在《诙谐曲》、《叙事曲》与成熟期《奏鸣曲》中展现创意,透过这些作品提出新曲类、新结构、新想法。而在审视大小两类作品之后,接下来的两个章节我们将同时看大又看小,看萧邦如何在《圆舞曲》、《马厝卡》、《波兰舞曲》和波兰歌曲中展现不同结构设计,并在晚期作品中展现新的写作风格。《听见萧邦》将提及萧邦所有可供演出的创作;虽不可能每曲皆深入分析,但重要作品皆有详细介绍。

  但无论解释有多么详细,一如之前所提到的诸位演奏名家和他们在录音中所呈现的萧邦,随着音乐会与唱片录音普及,现今绝大多数爱乐者都是透过演奏而非乐谱认识萧邦的作品。笔者从不忽视如此客观事实,因此--《听见萧邦》也是为钢琴学习者而写,一本讨论钢琴演奏技巧发展与演奏风格变化的书。

从演奏认识萧邦

  那么多人学习钢琴、聆听钢琴演奏,但对这个乐器的沿革和其演奏技法的发展,认识却又那么少。讨论萧邦作品的演奏与诠释之前,我们必须先认识萧邦本人的演奏。而对这位站在钢琴音乐历史转捩点上的绝代奇才,《听见萧邦》在第一部分导论中将正本清源,既讨论萧邦的技巧系统与演奏美学,更从钢琴演奏发展史来定位萧邦的成就。第二到四章阅读之后,不但可以深入了解钢琴技巧发展,也可对当时钢琴性能有相当认识,而如此知识可助于了解所有钢琴作品与演奏。在个别曲目中,第二部分介绍萧邦作品的章节皆附「延伸欣赏与录音推荐」。前者让爱乐者触类旁通,了解萧邦的时代与他的影响;后者则以演奏水准与易购程度为考量,简要严选经典录音(由于唱片改版频繁,推荐演奏仅附唱片公司名称而非唱片编号;年代久远的录音由于版权消灭,出版公司往往不只一家,因此亦不附唱片公司)。在第三部分则就实践面加以剖析,简述世人眼中的萧邦形象,也讨论萧邦诠释和演奏风格从古至今的变化。

  最后为了查阅对照之便,本书附录包括萧邦年表以及萧邦作品表,编号与创作日期以目前通行最广的柯比兰斯卡(Krystyna Kobyla ska)编号和目录为准。若是想要对照本书聆赏萧邦的爱乐者,拥有一套萧邦作品全集录音自为必要。为迎接萧邦年,各大唱片公司几乎都推出「萧邦全集」应景,但演出水准却不见得曲曲优秀;若想省事而一网打尽,英国唱片公司hyperion重发的欧尔颂萧邦全集是笔者最为推荐的录音。虽然少了《马奇斯跑马曲》(Galop Marquis in A flat major, Op. Posth)和两首《布雷舞曲》(Two Bourrees in g minor, A major, KK 1403-4),但缺此二曲对欣赏萧邦音乐艺术并无影响(加起来不到两分钟),无伤萧邦全集的完整性。爱乐者也可收听笔者在「Taipei Bravo FM 91.3」和「Classical古典音乐台FM97.7」所制作的「游艺黑白萧邦特别节目」,将会一一介绍萧邦所有作品,也欢迎您上网收听(好家庭联播网www.family977.com.tw/)。至于想现场聆赏萧邦作品的读者,笔者担任艺术总监所策画的「20X10萧邦国际钢琴音乐节」,将在2010年,从3月至12月由十一位钢琴家、十二套曲目,为爱乐者呈现萧邦百分之八十以上的钢琴独奏作品,欢迎大家共襄盛举!

  有唱片、有广播、有音乐会,还有这本仍是丰富扎实的《听见萧邦》:万事俱备,更不能缺少您的参与;希望拙着能书如其名,带领您走向钢琴诗人深邃美丽的艺术世界——现在就请打开第一章,让我们一起「听见萧邦」!

图书试读

第一章 认识萧邦

想要认识萧邦,首先必须正视并承认的是,他是一位极其特别的艺术家,更是极其复杂的人。我们很难再找到一位作曲家像萧邦一样,根本是各种悖论的混合:萧邦生前就受到重视,版税和教学让他过着优渥生活,作品也从不褪流行,但他也是受到最多误解,作品真价最被低估的作曲家;他有迷人的衣着、教养和生活品味,书信中的萧邦却让人惊讶于他的苛薄寡恩与利用朋友,其音乐喜好也往往让人无法理解;他的思想保守,绝不和社会相抗,创作却精彩大胆,不断追求新方法与新形式;他是广被认可的钢琴大师,却几乎绝足于公开演奏;他是伟大的即兴演奏名家,笔下作品却精雕细琢,深思熟虑而没有一丝苟且……凡此种种,任何一项都是奇特,萧邦竟拥有全部。而关于萧邦其人最弔诡的一点,或许则是身处在浪漫时代,又住在人文荟萃、各种艺术风起云涌的巴黎,萧邦却和他的时代抽离,几乎不为外界所动。而这样一个封闭自我的艺术家,却透过作品和全世界沟通,甚至深刻影响了他之后的音乐发展。在艺术世界里,我们再也找不到另一个如此集矛盾之大成的例子,而如此矛盾大成竟是作品听起最梦幻美丽,令人感觉最无害的萧邦——这已经不是矛盾,而是复杂难解的谜。

萧邦生平
但再怎么复杂难解,还是有蛛丝马迹可供释疑。即使本书旨在介绍萧邦的演奏风格与音乐创作,我们还是有必要简单回顾萧邦的人生。虽然他认为自己出生于3月1日,根据资料萧邦其实出生于1810年2月2日,唯各方争论始终不断,我们也因此有两个生日可供庆祝。萧邦之父尼可拉斯(Nicolas/ Mikołaj Chopin,1771-1844)是十六岁移居到波兰的法国人,更以波兰人自居,后来在华沙中学(Warsaw Lyceum)担任法语教师。他在华沙附近小镇杰拉佐瓦沃拉(Żelazowa Wola)的史卡贝克(Skarbek)家族担任家教时,认识他们负责帮佣的亲戚克丽姿扬诺芙卡(Justyna Krzyżanowska,1782-1861),两人结婚后生下于1807年生下露德薇卡(Ludwika)、1810年斐德列克(Fryderyk Franciszek)、1811年伊莎贝拉(Izabella),1813年艾蜜莉亚(Emilia)。四个孩子中唯一的儿子是不折不扣的音乐神童,从小就展现不凡的钢琴演奏和即兴创作才华。斐德列克六岁起和居于华沙的波西米亚小提琴家齐维尼(Adalbert/ Wojciech Żywny,1756-1842)学习钢琴,七岁即出版波兰舞曲并举行公开演奏会而为华沙上流社会所知。萧邦十二岁时他跟随华沙音乐院院长艾尔斯纳(Józef Elsner,1769-1854)上私人作曲课,十四岁进入父亲任教的华沙中学。在十六岁进入华沙音乐院正式和艾尔斯纳研习前,萧邦已是一位具有知名度的年轻作曲家 。而在此萧邦音乐与人格发展的重要奠基时期,有三项事实深刻影响萧邦一生:

高尚气质
虽未生在贵族之家,凭着音乐才华萧邦自幼即和名流交游往来。天生气质加上后天环境,造就了他高雅出众的品味。见诸纪录,萧邦在当时人心中也总是以举止合宜有礼、谈吐丰采翩翩闻名,而如此气质正是日后他迅速打入巴黎上流社会的关键之一。

自学成才
齐维尼是小提琴家,钢琴并非本业,只能教授基本演奏技巧,艾尔斯纳也没有给予萧邦多少作曲之外的演奏训练。如此教育背景显示萧邦的钢琴技巧可说是自学而成。在第三章我们将看到萧邦的钢琴演奏技巧系统是何其独特而原创,而这正是自学而成的独到心得。

美学基础
在当时华沙,巴赫其实不被重视且罕为人知,齐维尼却给予萧邦相当深厚的巴赫教育,对巴赫的热爱也自此伴随萧邦一生,且深刻影响了他的创作与美学 。艾尔斯纳则是非常开明的老师,他给予萧邦古典乐派的训练和知识,让萧邦始终热爱巴赫和莫札特 ,而他深知萧邦的天分并任这样的天分自由发展,不以传统教条限制。此外萧邦就读中学时,夏天常至同学德泽汪诺夫斯基(Dominik Dziewanowski)在萨伐尼亚(Szafarnia)乡间住处度假,接触到真实的波兰民俗音乐与舞蹈。书信中显示,十四岁的萧邦就已思考如何开发波兰民间音乐的和声与节奏潜能 。在严谨巴赫、天赋才情、民间元素三者互相共鸣下,萧邦的作曲就在多重美学中发展,成就其浑然天成却又缜密精确的艺术。

用户评价

评分

读完《听见萧邦(附CD)》这本书,我才真正领略到“听见”这个词的神韵。作者不是在讲述萧邦的传记,也不是在分析他的音乐理论,而是邀请你用一种全新的方式去“听”萧邦。他笔下的文字,充满了诗意和画面感,仿佛你能看到那些流淌在黑白琴键上的故事,感受到那些跳跃在空气中的情感。这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它将文字的魅力与音乐的感染力完美地结合在了一起。CD的附赠,不仅仅是让你去听,更是让你在听的过程中,去印证书中的文字,去感受作者想要传达的意境。我发现,很多我之前觉得“听不懂”的曲子,在读了这本书之后,竟然变得如此熟悉和动人。作者用非常接地气的方式,解读了那些看似高雅的音乐,让我觉得,原来自己也可以如此轻松地走进古典音乐的世界。这本书没有晦涩的术语,没有艰深的理论,只有一颗充满热爱的心,和一段段引人入胜的文字,以及美妙绝伦的音乐。它让我不再是那个被动接受音乐的听众,而是主动参与到音乐的感知和体验中来。

评分

这本《听见萧邦(附CD)》简直是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我一直觉得古典音乐是那种高高在上、只可远观的艺术,直到我翻开这本书。作者的文字非常有温度,不是那种枯燥的音乐史讲解,而是像一位老朋友在娓娓道来,分享着他对萧邦音乐的理解和热爱。他没有直接给你灌输“这首曲子表达了什么情感”,而是通过描绘一些生动的场景、讲述一些有趣的故事,让你自己去感受。比如,他写到《夜曲》时,不是直接说“这是忧伤的”,而是让你想象在寂静的夜晚,月光洒进窗棂,微风拂过,那一刻的宁静与淡淡的忧愁,然后你再去听那首曲子,哇,一切都变得豁然开朗!CD的附赠更是点睛之笔,听着书里描述的场景,再跟着CD里的旋律,简直是身临其境,仿佛真的置身于19世纪的某个沙龙,和萧邦一起度过了一个美妙的下午。我之前以为自己对古典音乐是“零基础”,但这本书让我觉得,原来欣赏音乐并不需要那么多的专业知识,更重要的是一颗愿意去感受的心。它的语言非常通俗易懂,即使是初学者也能轻松get到其中的妙趣。我已经迫不及待地想把这本书推荐给所有我认识的人了,尤其是那些曾经和我一样,觉得古典音乐遥不可及的朋友们。

评分

说实话,一开始拿到《听见萧邦(附CD)》这本书,我抱着一种“试试看”的心态,毕竟我对萧邦的了解仅限于他是一个伟大的作曲家,其他的知之甚少。但这本书却给了我巨大的惊喜。作者的写作风格非常散漫,有点像是在写日记,又像是在和读者进行一次非常私密的聊天。他会突然插入一些对生活的小感悟,或者是一些关于艺术的哲学思考,这些看似跑题的内容,却恰恰让你感受到他对音乐,对生活的热爱是如此真挚和纯粹。他没有试图去“教育”你,而是邀请你和他一起去“感受”。比如,他可能会描述自己在一个雨天,一个人坐在钢琴前,随意弹奏出的一些音符,然后他会告诉你,那一刻,他听见了萧邦。这种“听见”不是指模仿,而是指一种精神上的契合,一种情感上的共鸣。CD的运用也非常巧妙,不是机械地播放,而是配合着作者的文字,在你最需要的时候,给你恰到好处的音乐滋养。我发现,原来艺术是可以如此贴近生活的,原来那些曾经觉得高冷的作品,也可以在平凡的日子里,给你带来意想不到的慰藉和力量。这本书更像是一剂心灵的良药,让你在忙碌的生活之余,找到片刻的宁静和自我对话的空间。

评分

拿到《听见萧邦(附CD)》这本书,我首先被它的封面设计所吸引,那种复古的色调和精致的排版,一下子就勾起了我内心深处对那个时代的向往。阅读过程中,我发现作者的视角非常独特,他并没有将重点放在萧邦的生平轶事或者技术分析上,而是着重于音乐本身的情感力量和它与我们内心世界的连接。他用了很多意象化的语言,将抽象的音符转化为具象的画面,比如他描述《革命练习曲》时,没有直接去分析它的技巧有多么高超,而是让你感受到那种压抑后的爆发,那种在风雨飘摇中依然坚守的信念。更难得的是,书中附带的CD,让这一切变得触手可及。在阅读某个篇章,被作者的文字所打动时,我就可以立即按下播放键,让旋律直接进入我的耳朵,验证作者的感受,或者说,让旋律去印证我对作者文字的理解。这种“听、读、感”三者合一的体验,是市面上很多音乐普及读物所无法比拟的。我发现,原来萧邦的音乐,不仅仅是技巧的展示,更是一种情感的共鸣,是一种跨越时空的对话。这本书让我重新认识了“听音乐”这件事情,它不再是单纯的背景音,而是一种深入人心的体验,一种对生命细微之处的体察。

评分

《听见萧邦(附CD)》这本书,对我来说,更像是一次心灵的洗礼。作者的文字功底深厚,但又丝毫没有故弄玄虚,他用一种非常朴实、却又饱含深情的语言,为我们描绘了一个充满音乐的世界。这本书的结构也非常自由,没有明确的章节划分,更像是作者随心而动的灵感记录。他可能会从一首小小的练习曲,联想到童年的某个片段;又或者从一首宏大的奏鸣曲,引申出他对人生的思考。这种跳跃性的思维,非但没有让人感到混乱,反而充满了惊喜和趣味。而CD的附赠,更是将这种惊喜推向了高潮。当作者笔下的画面在脑海中逐渐清晰时,耳边恰好响起了与之匹配的旋律,那种感觉,就像是灵魂被触动了一般。我常常会在夜深人静的时候,点上一盏灯,泡上一杯热茶,然后戴上耳机,跟着CD里的音乐,去细细品味书中的文字。我发现,原来音乐不仅仅是听觉的享受,它还可以是视觉的画面,是触觉的温度,是味觉的甘甜。这本书让我明白,欣赏音乐,最重要的不是去分析它的结构和技巧,而是去打开自己的心扉,去感受它所传达的情感和力量。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