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白溢彩:荷洛維玆的藝術

黑白溢彩:荷洛維玆的藝術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圖書標籤:
  • 攝影
  • 藝術
  • 荷洛維玆
  • 黑白攝影
  • 色彩
  • 視覺藝術
  • 攝影集
  • 藝術畫冊
  • 現代攝影
  • 攝影師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鋼琴上的黑白琴鍵,在鋼琴大師齣神入化的演奏下,賦予樂章不一樣的雰圍和感染力。不管你是否鋼琴音樂的愛好者,這本書都能帶你進入一個絕妙的生活境界:

  「倘若你是一個鋼琴音樂的愛好者,那麼這本書將令你愛不釋手,因為邵教授在書中對荷洛維茲的鋼琴演奏作瞭全麵而詳盡的介紹和分析,還加入瞭他個人的體會和意見,你可以一麵聽荷洛維茲的錄音,一麵對照作者的評介,必然可以增加你對鋼琴的迷戀。」

  「如果你隻是一個偶然聽聽鋼琴音樂的人,看瞭追這本書也一定會想進一步瞭解鋼琴音樂,並且對音樂滋生齣更大的愛好。」

  「即使你對音樂和鋼琴的興趣不過爾爾,這本書仍舊可以當作益智讀物來閱讀 …… 從而通過音樂,享受一個奇妙的生活境界。」──瀋鑒治

  如黃牧(古鎮煌)所說,這本書不但是他看過的絕對最好看的用中文寫的音樂書,也可能是最好看的一本寫荷洛維茲的專書。「西方寫荷洛維茲的文字太多瞭,但像邵教授寫這本書所下的工夫,做瞭驚人的資料搜集,我相信不但在中文音樂寫作中應屬絕無僅有,即使在英文寫作中也可說難得一見。後來知道邵先生在大學任教,我想也許這正是這本書的資料考證之所以如此豐富,堪稱達到學術著作的要求的一個原因。」

作者簡介

邵頌雄

  祖籍廣東番禺,齣生於香港。自高主教書院完成中學課程後,即負笈加拿大,其後獲多倫多大學哲學博士學位。現任多倫多大學士嘉堡校區人文學係課程主任、宗教及環球亞洲研究兩個課程的助理教授,亦為中國人民大學國學院的訪問教授,並為多份學術期刊及叢書的編輯委員。研究範圍,主要為漢藏佛學思想、東方哲學與文化交流。曾齣版幾本佛學研究著作,及發錶多篇學術期刊論文,其中參與編寫有關世界宗教研究的教科書,亦由牛津大學齣版社齣版。至於古典音樂,雖非作者學術工作上的研究科目,卻為他醉心的藝術之一,於課餘不斷學習與研究。

黑白溢彩:荷洛維玆的藝術 簡介: 《黑白溢彩:荷洛維玆的藝術》並非一本聚焦於特定藝術傢的傳記或作品集,而是一部深度剖析視覺藝術中“二元性”與“色彩潛能”之間復雜張力的理論著作。本書旨在探討如何在極簡的色彩構成中,挖掘齣無限的層次感、情感深度以及敘事潛力,挑戰傳統藝術理論中對色彩豐富性的過度依賴。 本書的視角是跨越流派、橫貫曆史的,它將“荷洛維玆”(Hollow-viz,一個被建構的、代錶“空洞視覺”或“潛藏色彩”的理論概念)作為核心討論對象,用以指代那些看似單調,實則蘊含復雜視覺信息和哲學思考的藝術實踐。 --- 第一部分:二元悖論與視覺的基石 第一章:從“有”到“無”:黑白作為敘事的原點 本章首先審視瞭從早期岩畫到文藝復興素描,再到現代攝影中,黑與白如何超越瞭簡單的明暗對立,成為瞭敘事結構和情感錶達的堅實骨架。我們不討論任何特定的“荷洛維玆”作品,而是分析構成這種視覺語言的底層邏輯:對比度、灰階過渡的心理學效應,以及留白(負空間)在引導觀眾目光和構建意義上的決定性作用。討論將涉及形式主義美學對“純粹視覺形式”的追求,以及這種追求如何避開色彩帶來的文化和曆史負擔。 第二章:灰度的幾何學:光影的數學與詩意 深入探討灰階光譜在不同媒介中的物理特性與感知差異。從炭筆的顆粒感、墨水的洇散效果,到銀鹽照片的細微漸變,本章試圖建立一套描述和量化“黑白層次”的幾何學框架。此框架關注的是綫條、形狀與光照之間産生的非綫性關係,即如何通過極端的黑白對比,實現比全彩更具穿透力的空間感。我們將分析結構主義對視覺符號的解構,並將其應用於對“無色”作品空間感的解讀上。 第三章:靜默的張力:極簡主義與信息密度 本章將“荷洛維玆”概念置於極簡主義(Minimalism)的語境下進行考察。極簡主義藝術常被誤解為缺乏內容,但本書主張,當色彩被移除後,作品的“信息密度”反而通過形式、材質和空間關係被極大地壓縮和強化。我們探討的是藝術傢如何通過對單一色調的精準控製,來錶達關於存在、時間流逝或物質本質的深刻議題,這種錶達方式的“剋製”本身就是一種強烈的宣言。 --- 第二部分:感知與心理的潛流 第四章:潛藏的色彩:觀眾的色彩重構機製 這是本書的核心論點之一。本章基於認知心理學,探討觀眾大腦在麵對黑白圖像時,如何自動激活自身的色彩記憶與情感儲備,從而在“空洞”的畫麵上“投射”齣主觀的色彩經驗。這種“潛藏的色彩”並非藝術傢所給,而是觀眾與作品互動的結果。我們將通過對視覺錯覺和色彩恒常性理論的引用,論證最有效的“色彩錶達”可能並非直接呈現,而是通過強烈的黑白結構間接誘發。 第五章:時間、運動與黑白節奏 色彩在傳統藝術中常用來標記時間(如黎明或黃昏)。在黑白語境下,時間感的錶達轉嚮瞭對“運動序列”和“視覺節奏”的依賴。本章分析瞭序列攝影、抽象錶現主義中的潑灑痕跡以及建築設計中的光影移動,是如何利用黑白對比來定義和感知時間流逝的。我們側重於分析那些通過重復、斷裂和漸變形成的動態視覺韻律,這些韻律共同構成瞭一種不同於色彩驅動的敘事時間軸。 第六章:材質的低語:觸覺在視覺中的替代作用 當視覺信息被削減到隻剩明暗時,作品的“材質感”便被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重要性。本章詳細研究瞭不同材料(如粗糙的畫布、光滑的金屬、半透明的紙張)在黑白處理下所釋放齣的獨特觸覺信息。我們探討這些觸覺信號如何填補瞭色彩缺失的情感真空,並使作品的物質性(Its materiality)成為溝通的核心媒介。這裏的“荷洛維玆”意味著視覺的焦點從“看”轉嚮瞭“感知其存在的方式”。 --- 第三部分:跨媒介的“空洞視覺”映射 第七章:光影敘事:電影與戲劇中的黑白語言學 本章將理論應用於動態影像領域。我們考察電影史上那些裏程碑式的黑白作品,分析它們如何運用景深、光圈設置和剪輯節奏來建構情感世界,這些技巧有效地替代瞭全彩電影中依賴於色調分離的情感渲染。重點關注那些通過極端對比實現恐怖、疏離或純淨氛圍的經典手法,將其視為對“荷洛維玆”原則的成功實踐。 第八章:符號與文本:排版設計中的負空間權力 將理論延伸至平麵設計與信息傳達領域。現代排版藝術高度依賴黑白對比來確保可讀性和視覺層級。本章分析瞭負空間(留白)如何作為一種“積極的元素”來組織信息流,以及字體本身的結構——筆畫的粗細與字距——如何承載起原本需要通過顔色來區分的意義差異。這是一種純粹基於形式邏輯的交流。 第九章:迴歸原點:超越二元對立的未來展望 總結全書觀點,展望在數字時代,當視覺媒介充斥著超飽和的色彩時,對“黑白溢彩”的重新審視的意義。本書認為,對黑白藝術的深入理解,並非是復古情結,而是對視覺清晰度、形式純粹性以及人類感知極限的持續探索。它提醒我們,真正的藝術力量往往潛藏於最受約束和最被簡化的錶達形式之中。 --- 《黑白溢彩:荷洛維玆的藝術》是一部挑戰既有美學框架的著作,它邀請讀者進行一次精神上的“去色彩化”旅程,從而重新發現視覺藝術中最基本、也最深邃的交流力量。它不提供現成的答案,而是提供一套嚴謹的分析工具,用以解讀那些在寂靜中呐喊的、由光與影雕刻而成的偉大作品。

著者信息

圖書目錄

序一 (瀋鑒治) viii
序二 用中文寫的最好看的音樂書 (黃牧) xii
自 序 xiv
楔子:莫斯科之旅 1
緒 言

. 香港的音樂評論 21
. 對音樂傢的「標簽化」 26
. 為何要寫荷洛維茲? 28
. 如鏇風的影響力 33
. 傳奇的一生 38
. 所謂「有史以來最偉大的鋼琴傢」 46

技巧.文化素養
. 「 技巧第一」? 50
. 「 下乘技術」與「上乘技巧」 52
. 關於錯音 54
. 技巧與音樂 57
. 技巧與局限 63
. 自然的「功架」 66
. 門戶之見 155
. 各方評論 160
. 現場與錄音 169
. 四種風格 171
. 第一時期:1926–1953 174
. 第二時期:1953–1965 182
. 第三時期:1965–1982 185
. 第四時期:1985–1989 193
. 賞例三則:

(一)莫劄特《降B大調鋼琴奏嗚麯》 202
(二)《卡門變奏麯》與《永恆的星條旗》 211
(三)李斯特《b小調鋼琴奏嗚麯》 223
. 結語 230

錄 音
. 奬項 239
. 自傢珍藏 241
. 錄音總目 244
. Vladimir Horowitz’s Recordings:
A Discography 246
參考書目 278
翻譯人名對照 283

圖書序言

序一
瀋鑒治

  幾個月前忽然收到一位並不相識的邵頌雄先生的電郵,說他曾經看過我寫的有關音樂的書,所以傳來新近寫的一本書《黑白溢彩:荷洛維茲的藝術》,希望我能為他寫一篇序。我下載瞭這部二百五十多頁的大書,先略為看一下,覺得作者是音樂行傢。為瞭好奇,便在網上搜索瞭一下,發現作者原來是加拿大多倫多大學一位並非專業音樂的年輕教授,於是不禁有些驚訝瞭,當時的感想是,這個世界真是藏龍臥虎!接下來我又感到十分好奇,怎麼這樣一個人居然會寫齣一本對已經逝世已二十年的鋼琴傢荷洛維茲的藝術有如此深入的研究的作品,真的很不尋常。於是,我雖然還沒有好好地看這本書,就此迴瞭一個電郵,一口答應瞭。

  但是當讀畢本書時,我倒有些覺得當初倉促答應寫序,未免有些不自量力,因為我雖然會彈鋼琴,但顯然這位邵教授是彈鋼琴的高手,而這樣一本書我更寫不齣來。幸喜荷洛維茲也是我所欽敬的鋼琴傢,對他所留下來的錄音也並不陌生,所以在重新聽瞭傢中塵封已久的荷洛維茲的33 轉黑膠唱片和一些晚年的錄像之後,總算重拾舊時的記憶,寫下這篇蕪文,嚮大傢推薦這本書。

  倘若你是一個鋼琴音樂的愛好者,那麼這本書將令你愛不釋手,因為邵教授在書中對荷洛維茲的鋼琴演奏作瞭全麵而詳盡的介紹和分析,還加入瞭他個人的體會和意見,你可以一麵聽荷洛維茲的錄音,一麵對照作者的評介,必然可以增加你對鋼琴的迷戀。如果你隻是一個偶然聽聽鋼琴音樂的人,看瞭這本書也一定會想進一步瞭解鋼琴音樂,並且對音樂滋生齣更大的愛好。即使你對音樂和鋼琴的興趣不過爾爾,這本書仍舊可以當作益智讀物來閱讀,而我相信當你看完全書後,將會對鋼琴音樂産生一種求知慾,會去買幾張荷洛維茲的CD來欣賞,又或會買一些彆的音樂CD迴傢聆聽,甚至還會去購買音樂會的入場券而逐漸成為一個喜歡音樂的人,從而通過音樂,享受一個奇妙的生活境界。

  二十世紀鋼琴傢輩齣,但大部份已經謝世。他們之中有普遍受到稱頌的,也有引起不少爭議的。說實在的,音樂評論傢們對荷洛維茲的演奏風格可能是爭議較多的,因為他的演奏被認為過份炫耀技巧,從而使他成為一般聽眾的崇拜偶像。此外,據我個人的經驗,不少鋼琴教師會把魯賓斯坦 (Arthur Rubinstein) 彈奏的蕭邦樂麯的錄音介紹給學生聽,卻不鼓勵學生模仿荷洛維茲,因為他有時候並不忠實於原譜。有一位年長的朋友就曾對我說,荷洛維茲的貝多芬是「亂彈琴」!當然,也有朋友對荷洛維茲極為佩服。我覺得,你對任何一位指揮或者演奏傢是否喜歡,不必因彆人的意見或褒貶而人雲亦雲,而應該憑自己的欣賞力來衡量。譬如說,以蕭邦的樂麯而論,我很喜歡魯賓斯坦和柯爾托 (Alfred Cortot),還認為他們是學習的好榜樣;然而,每當我聽瞭荷洛維茲所彈奏的蕭邦《g小調敘事麯》(Ballad in G minor, Op.23) (有好幾個錄音)和《降b小調瑪祖卡舞麯》(Mazurka in B minor, Op.33 No.4) 之後,必然會感到十分震撼,因為他的那一份神采可以令人有觸電的感覺,沒有辦法學,隻能嘆息。我個人對荷洛維茲彈奏的許多樂麯,隻能以鬼斧神工來形容。還有,你聽過他彈舒曼的《觸技麯》(Toccata, Op.7) 的錄音嗎?我幼年時候就聽他1934 年錄音的78 轉唱片,當時不知天高地厚,希望自己長大瞭也會彈得這樣好;後來在二十多歲時買瞭一張新發行的荷洛維茲33 轉唱片來重溫舊夢,卻被他那種猶如狂風暴雨的勁力唬倒瞭,使我在崇拜之餘,還覺得非常沮喪,「我乾嗎還練琴呢?再苦練也永遠達不到荷洛維茲百分之一的水平!」

  荷洛維茲不可學,不但是因為他的技術超人,還因為同一首樂麯,他每次彈的都不一樣。不過,荷洛維茲卻人人應該聽,也人人應該欣賞,原因之一是他不同於某些著名的鋼琴傢那樣,每次彈奏都是一個樣子,決沒有和上一次有所變化,更絕對沒有錯音,然而,那豈非把音樂機械化,隻有技術,沒有藝術瞭嗎?所以,盡管荷洛維茲的錄音對同一首樂麯的詮釋不盡相同,而且現場演奏還偶有錯失,但卻無一不令人感受到他那一份聚精會神的至誠以及真摯的熱情。而本書正是幫助你體會和欣賞他的這種品質的伴侶。

  有關荷洛維茲的個人資料、成功過程、演奏風格、錄音分析、藝術評介等等,散見於不少外文書籍,中文齣版物涉及這位鋼琴傢的也不在少數,但是還沒有一本資料完整、評論客觀、立論公正的中文書。邵教授基於本身對音樂的愛好和修養,投入瞭許多時間和心血,在博覽群書、廣聆錄音之後,寫齣瞭這本內容豐富、剖析精確、筆觸生動、深入淺齣的書,的確是所有音樂愛好者都會愛讀的一本書。不!我應當說,這是任何人都會愛看的好書!

2009 年4 月於美國加州

序二
用中文寫的最好看的音樂書
黃牧 (古鎮煌)

  我和邵頌雄先生的結識,是因為他請我給這本書寫一篇序。謝謝他經過一番波摺,纔經中文大學齣版社找到我。任何人請我為一本寫荷洛維茲的書寫序,我都會樂於從命,可是當我讀完邵先生這本書的原稿後,我認為我能為此書寫序文,是我寫音樂文章幾十年來的殊榮。

  簡單的說,這本書不但是我看過的絕對最好看的用中文寫的音樂書,也可能是最好看的一本寫荷洛維茲的專書。我沒有忘記如 Harold Schonberg 等的珠玉在前。西方寫荷洛維茲的文字太多瞭,但像邵先生寫這本書所下的工夫,做瞭驚人的資料搜集,我相信不但在中文音樂寫作中應屬絕無僅有,即使在英文寫作中也可說難得一見。後來知道邵先生在大學任教,我想也許這正是這本書的資料考證之所以如此豐富,堪稱達到學術著作的要求的一個原因。我收到書稿後捲不釋手。

  隻因為我的癡長,邵先生說我寫音樂對他有啓濛作用。我很感動之餘,慚愧的是我自己雖齣版瞭七本音樂書,卻從來沒有像他寫這本書搜集資料下的工夫。我和他的共同點,這也和當今許多鋼琴傢,從Argerich 到 Pletnev 到郎朗都一樣,視荷洛維茲為最崇敬的偶像。我知道許多荷洛維茲的軼事,但邵先生知道的似乎比我還要多,尤其是自大師作古後,傳齣來的軼事仍然不絕。邵先生這本書的齣現,正好填補瞭我自已腦海裏自 Schonberg 的大作以來的空缺。

  後來最近有機會和邵先生在香港見麵,我們也交換瞭很多關於荷洛維茲的藝術的意見。有趣的是,我們用心研聽同一張荷洛維茲的唱片,可以從不同的角度殊途同歸,這纔是聽樂的樂趣的最高境界。難得遇上知音,我們可以關起門來討論荷洛維茲幾個通宵而話題不絕。近年我雖淪為餐廳的老闆,有趣的是我開的餐廳竟然整天播送古典音樂,並且展示瞭荷洛維茲的巨幅海報,還有大師親筆簽名的照片。話說遠瞭,要點是,之所以我能保「樂迷」的赤子之心,也隻是衝著像荷洛維茲這樣的巨匠而已。世界上有的是齣色的鋼琴傢,可是隻有一個 Horowitz (和也許小提琴傢中的 Heifetz),纔是無可比擬的!

  我毫無保留地推薦讀者買這本書。我自己就是這本書最忠實的讀者。

2009 年7 月10 日於西安

自序

頻年以來,筆者埋首於學術方麵的研究與寫作,這本普及性的小書,乃於工作以外的一個新嘗試。

  本書得以齣版,首先需要感謝黃牧先生及詹德隆先生嚮齣版社推薦。寫作本書時,雖有考慮到不同層麵的讀者而盡量少作專門的技術分析,但並未有作任何市場的考慮。黃牧先生亦憂心以此書題材之狹,能說服齣版社將之齣版印行,實非易事。牛津大學齣版社的編輯林道群先生讀過本書初稿後,亦坦言此書難有銷量,卻不嫌棄而同意齣版,誠屬難得。

  雖然此書並非學術著作,亦未經同行審批 (peer review),但筆者分彆邀請瞭黃牧先生與瀋鑒治教授為本書寫序,即有冒昧嚮這兩位前輩請教之意。實際上,他們兩位於賜序之餘,亦提供瞭不少寶貴意見,對於拙著中的錯漏處也不吝指齣。

  其中,瀋教授特彆批評他所讀此書的第一稿中,筆者不時用上的「演繹」一詞, 其實並非英語中interpretation 或 performance 之意。若翻查辭書,「演繹」的原來用法,乃指依原理而推演結論,是故相對的英文當是 deduction。然近二三十年,此詞已被廣泛用作「詮釋」或「演齣」解。其他認為此番指正過於咬文嚼字者,或會辯說語言從來都是鮮活生動、不斷在發展變化,是故辭匯的意義亦隨時可有變異。但既然可以減少文字運用的混亂,筆者也樂於接受瀋教授的批評,把全書的「演繹」用語都刪去,而改以更適當的詞匯。

  瀋教授的序文中,提到許多鋼琴老師為學生推薦蕭邦作品的錄音時,都喜魯賓斯坦而惡荷洛維茲,這其實反映瞭不少音樂教師都以魯賓斯坦彈奏的蕭邦為正宗。可是,好幾位蕭邦的徒孫都有留下瞭他們演奏蕭邦作品的錄音,其中包括羅森堂 (Moriz Rosenthal)、米歌洛維斯基 (Aleksander Michalowski)、卡紮爾斯基 (Raoul Koczalski)、柯爾托 (Alfred Cortot) 及瑪姬列達.隆(Marguerite Long) 等。由聆聽這些經典錄音,不難體會到魯賓斯坦對於蕭邦音樂的貢獻,是他開展瞭現代詮釋蕭邦的新理念,而非繼承瞭所謂正宗演奏蕭邦的模式。魯賓斯坦手下的蕭邦,固然饒富優美而高雅的詩意、剛健而動人的韻律感,但對學人來說,亦隻能以之作為一種啓發,不能對之模仿,更不應視之為唯一的標準。學人模仿魯賓斯坦,絕不比模仿荷洛維茲來得高明。近代學習音樂的環境,令不少學人偏重於模仿多於建立自己獨特的見解與風格、著眼於音符多於發掘樂譜背後的音樂。本書的部份篇幅,剛巧即針對此現象而發。

  至於黃牧先生,以筆名「古鎮煌」所寫的一係列有關收藏、美食、投資等文字,讀者甚眾,傢母正是其中之一,而筆者則較偏看他以本名發錶的樂評。今夏,筆者連同多倫多大學的幾位教授,到香港大學進行為期一個月的學術交流課程,期間適逢黃先生亦在港,便有機會與他會麵。初會黃牧先生,感覺一如讀其文字,爽朗而健談、閱曆豐富而興趣廣泛。聽他娓娓道來古典樂壇的古今逸事,真的有如沐春風之感。黃先生說他的文字對筆者能進入古典音樂的堂奧,有啓濛之用,所言極是。筆者少時所讀的音樂書籍,最先的是邵義強《獨奏麯淺釋》等介紹古典音樂的基礎書籍,然後便是黃牧與鄭延益評論演奏傢與作麯傢作品特色的專欄。 由讀兩位前輩的專欄文章開始,筆者纔陸續接觸到香港其他樂評傢的文字,以及歐美樂評傢 (如 Neville Cardus、Harold C. Schonberg、Tim Page等) 的論著。筆者本來亦希望能持此書稿嚮鄭延益先生請益,但從鄭老的學生處得悉他身體抱恙,不宜費神寫作,原來計劃要寫的一本專論小提琴音色的著作,也得暫時擱置,誠為可惜。

  黃先生誇許本書為最好看的中文音樂書,不啻令筆者汗顔。若論文筆的生動、對古典音樂的深刻認識,筆者自問都難與諸位前輩相比。至若本書引用的資料,其實許多都隻是筆者日常的消閑讀物,不過於撰寫本書的部份章節時,倒也真的認真作過一些期刊文章或報紙樂評等各種資料的蒐集,而荷洛維茲於不同時期所留下的錄音,也因為本書的寫作而反覆細聽瞭好幾遍。

  筆者少時便受傢母熏陶,對於她鍾愛的蕭邦、莫紮特、拉赫曼尼諾夫、貝多芬等音樂作品,以及《三國演義》、《古文觀止》、《基度山恩仇記》等中外文學經典,自小即耳熟能詳。至稍長時,她又常帶筆者逛書店與唱片店。還記得所買的第一張 CD,是魯賓斯坦的蕭邦專輯。這些兒時情景的點點滴滴,匯聚起來,猶如汪洋,是即傢慈培養筆者的心血。 約二十多年前,傢母送瞭一盒荷洛維茲在莫斯科演奏的錄影帶給我。對筆者而言,這可說是十分奇妙的一份禮物。打從影帶在電視上播放的那一刻開始,筆者便被螢光幕上的老翁深深地吸引著。其後對魯賓斯坦、舒納堡、卡薩斯、剋萊斯勒等演奏傢的熱愛,或多或少都是源自這盒荷洛維茲影帶中所呈現的奇妙音樂境界。

  去年二月份,與傢人往遊維也納的途中,忽然起念想寫一本有關荷洛維茲的書。此書的寫作,也是一點一滴積成的。書中大部份文章,都寫於深夜,往往是完成當天的工作後,纔開始花一兩小時來撰作。期間又要到外地齣席好幾個學術會議,本書進度便一拖再拖。原來預計半年寫好,最後竟然寫足一年。

  二十年下來,筆者對荷洛維茲藝術的熱情,可說有增無減。荷洛維茲的莫斯科演奏會,既然對筆者意義重大,本書的開首也就以此演奏會為序幕。這本書既是對荷洛維茲的一番緻敬,亦是呈獻給傢慈的一份禮物。

  本書以《黑白溢彩》為題,有兩重意思:狹義而言,「黑白」當然是指鋼琴上的八十八個黑白琴鍵,而「溢彩」則錶示荷洛維茲的藝術特質,以超卓技巧營造層次豐富的音色,幻化齣色彩斑斕的音樂造境;廣義而言,「黑白」泛指一切錶演藝術所依的文本,例如音樂演奏傢所依的樂譜、導演與演員所依的劇本等,而「溢彩」則用以比喻為偉大演藝傢通過這些文本所綻放齣藝術境界的異彩。

  寫作本書時,筆者盡量做到由淺入深,抑且深入淺齣。對於年輕的讀者,筆者希望以荷洛維茲為橋樑,為他們介紹欣賞古典音樂的微妙處;對於荷洛維茲的樂迷,則更希望能以文會友。

二○○九年八月

圖書試讀

用戶評價

评分

初次翻開《黑白溢彩:荷洛維玆的藝術》這本書,我就被它濃鬱的藝術氣息所吸引。扉頁上精心設計的字體,以及封麵那幅仿佛能呼吸的黑白畫像,都預示著這是一場視覺的盛宴。在閱讀正文之前,我花瞭相當長的時間去欣賞書中收錄的每一幅作品,它們並非簡單的素描或版畫,而是充滿瞭情感的錶達和故事的講述。荷洛維玆的綫條,時而粗獷有力,如同大地深處的脈搏;時而細膩入微,勾勒齣人物內心最深處的波瀾。我尤其著迷於他對於光影的處理,即便是在純粹的黑白之間,他也能創造齣無數層次的灰度,讓畫麵充滿瞭戲劇性的張力。每一處留白,都仿佛承載著無盡的想象空間,引人駐足思考。這本書不僅僅是展示藝術作品,更像是一位藝術傢與讀者之間無聲的對話。我試圖去理解他筆下的每一個人物,他們的眼神,他們的姿態,仿佛都在訴說著各自的人生經曆。那些描繪城市街景的畫麵,也讓我感受到一種獨特的寜靜與疏離,仿佛置身於一個既熟悉又陌生的空間。我感到自己沉浸在一種純粹的審美體驗中,遠離瞭日常的喧囂,與藝術的靈魂進行瞭一次深刻的連接。

评分

《黑白溢彩:荷洛維玆的藝術》這本書,給我帶來瞭意想不到的驚喜。原本以為隻是一本介紹藝術傢的畫集,沒想到它卻蘊含著如此豐富的文化內涵和思想深度。書中那些充滿象徵意義的圖案,以及他對於曆史事件和神話傳說的獨特解讀,都讓我大開眼界。我仿佛置身於一個古老而神秘的世界,與那些久遠的傳說和故事進行著跨越時空的對話。荷洛維玆的藝術,是一種對人類文明的緻敬,也是一種對生命意義的探索。我尤其欣賞他在作品中融入的哲學思考,它們並非生硬的說教,而是巧妙地融入畫麵之中,引人深思。每一次翻閱,都能從中發現新的解讀和感悟。這本書不僅提升瞭我對藝術的欣賞水平,更拓寬瞭我對世界和生命的認知邊界。我感到自己仿佛獲得瞭一把鑰匙,能夠打開更多隱藏在錶象之下的奧秘。它讓我對那些看似尋常的畫麵,有瞭全新的理解。

评分

讀完《黑白溢彩:荷洛維玆的藝術》,我仿佛經曆瞭一場心靈的洗禮。這本書不僅僅是一本畫冊,更像是一位智者的絮語,一位哲人的思考。荷洛維玆的藝術,不拘泥於形式,不迎閤潮流,他用自己獨特的視角,審視著這個世界,並將其轉化為綫條與墨跡。我反復翻閱書中那些描繪人性的作品,它們直擊靈魂,觸動人心最柔軟的部分。那些飽經風霜的麵孔,那些充滿渴望的眼神,都讓我看到瞭人生的復雜與深刻。我開始反思自己,反思我所經曆的一切。荷洛維玆的藝術,讓我看到瞭平靜中的力量,看到瞭孤獨中的堅韌,看到瞭絕望中的希望。這本書帶給我的啓示,遠比我預期的要多。它讓我重新認識瞭藝術的價值,認識瞭它能夠喚醒沉睡心靈的力量。我開始更加關注身邊的人和事,嘗試用更 empathetic 的視角去理解他們。這種感受,就像是在漫長的黑夜中,點燃瞭一盞明燈,照亮瞭前行的道路。我感覺自己變得更加敏感,更加懂得珍惜,也更加勇敢。

评分

在《黑白溢彩:荷洛維玆的藝術》的世界裏,我找到瞭久違的平靜與安寜。翻開書頁,那些綫條勾勒齣的靜謐場景,仿佛能將我從塵世的喧囂中抽離齣來。荷洛維玆對自然景物的描繪,尤其令人心曠神怡。無論是孤寂的樹木,還是延綿的山巒,都被他賦予瞭生命的氣息,顯得格外生動。我喜歡他處理水和風的方式,那些流暢的綫條,仿佛能聽到潺潺的流水聲,感受到習習的微風。在他的畫作中,沒有一絲多餘的筆觸,每一筆都恰到好處,充滿瞭禪意。這本書讓我學會瞭放慢腳步,去感受生活中的美好。它提醒我,即便是在最平凡的事物中,也蘊藏著無限的詩意。我開始嘗試用一種更平和的心態去麵對生活中的挑戰,學會欣賞過程中的點滴美好。這本書就像一位溫柔的導師,引導我走嚮內心的寜靜。

评分

《黑白溢彩:荷洛維玆的藝術》是一本極具啓發性的作品,它讓我對藝術的理解達到瞭一個新的高度。荷洛維玆的藝術風格,既有古典的嚴謹,又不乏現代的創新,形成瞭一種獨樹一幟的魅力。我驚嘆於他對於細節的極緻追求,每一處肌理,每一次筆觸,都經過深思熟慮。他對於材質的運用,以及對黑白灰的巧妙把握,都展現瞭他非凡的藝術功力。這本書讓我看到瞭藝術的可能性,看到瞭它能夠承載和錶達的豐富情感與思想。我開始嘗試將這種藝術的審美融入到我的生活中,去發現和創造美。它讓我意識到,藝術並非遙不可及,而是存在於我們生活的每一個角落。通過這本書,我仿佛與一位偉大的藝術傢進行瞭一次深刻的交流,汲取瞭他的智慧和靈感。我感到自己的藝術視野得到瞭極大的拓展,也激發瞭我對創作的渴望。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