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可以换,但人生呢?
我不想要百病不生或长生不老,我渴望的,是换一种人生。
朝九晚五,逐渐累积的职场岁月,一直消失的青春鲜度……
往后即使转变了上班路线,换了公司,换了行业,但生命的本质还是在上班族的滚轮里面翻转,逃不出那种把时间卖给公司,把头脑典当出去,把自由埋葬在没有结果的会议,借以换取金钱的游戏规则里。——米果
部落格天后作家米果 时报文学奖、林荣三文学奖得主&皇冠百万小说奖决选入围
最新长篇《夏日彼岸》 不论你是职场菜鸟,还是老兵都一定要读!
最懂上班族心事的小说! 写活你我身边快乐的、恍惚的、无奈的白领群像。
你曾经幻想讨厌的老板╱同事消失吗?
有一天,他真的消失了,接下来,该怎么办?
一家杂志社的总编辑突然失踪,是验证行动办公室的可能或是出事被绑架?公司所有人却毫不在意,照常工作,日复一日。没人关心失踪的总编辑,唯有执行编辑觉得事态严重,开始打探总编辑下落,在寻人过程中,看尽职场百态与人性慾望,亦为人生找到和解之道。跟着小说穿梭台北街头,细腻温暖的文字带着推理小说的趣味,让人舍不得放下。
得奖纪录
林荣三文学奖短篇小说奖第二名〈天堂密码〉
府城文学奖小说类首奖〈迟暮〉
「书写府城」散文类二奖〈台南女儿〉
皇冠百万小说奖决选入围小说《朝颜时光》╱复选入围《夏日彼岸》
时报文学奖小说类评审奖〈月光宅急便〉
作者简介
米果
台南出身。书写者,部落客。
书写小说、散文、棒球随笔、部落格。
曾经是产物保险核保人,财经杂志编辑,短暂的网路媒体从业员。
二○一一年,日本大地震后发表于个人部落格的〈日本8.9震灾教我们的事〉一文,超过九十万人次浏览、两千七百则回应。
得奖经历:
府城文学奖小说类首奖〈迟暮〉
「书写府城」散文类二奖〈台南女儿〉
皇冠百万小说奖决选入围《朝颜时光》∕复选入围《夏日彼岸》
时报文学奖小说类评审奖〈月光宅急便〉
林荣三文学奖小说类二奖〈天堂密码〉
出版经历:
《DEAR MIMIKO》(李友中合着 新新闻出版)《五年级同学会》《五年级青春纪念册》《不败上班族》(圆神出版)《慾望街右转》《寻找浅见先生》《觉是今生》(小知堂出版)《完全燃烧棒球部落》(相映文化出版)《朝颜时光》(皇冠出版)《台湾宝贝》(雅宴文创)《绿豆椪的偏见》(时报出版)
个人部落格:《私生活意见》blog.roodo.com/chensumi
〈1〉芭乐梅子粉
〈2〉马汀大夫厚底鞋
〈3〉「感谢您」盐酥鸡
〈4〉可乐.Diet.Ga
〈5〉无糖茶里王
〈6〉超凉诺比冰心
〈7〉216巷凉面
〈8〉PRADA女装
〈9〉2G随身碟
〈10〉康贝特
〈11〉榛果拿铁
〈12〉七巧粿
〈13〉电钻.美而美.总汇三明治
〈14〉大肠面线不加贡丸
〈15〉脱线甘蔗鸡
〈16〉白金卡切片
〈17〉德国猪脚香肠熟肉
〈18〉特洛伊病毒
〈19〉透明小飞侠雨衣
〈20〉从天而降的iPad
〈21〉四星彩,或,其他
〈22〉新光三越、星巴克与老爷
〈23〉太宰治与人间失格
〈24〉阮先生与清香落
〈25〉唿.吸.开.关,草莓果酱与花生酱
〈26〉碧潭吊桥白天鹅
〈27〉四分之一.原点
〈28〉夏日彼岸.人间蒸发
后记 职场抑或人生的彼岸……
后记
职场抑或人生的彼岸……
开始成为小说书写者之前,其实我是一个十足认命的上班族。
毕业之后,第一份工作,同一家公司,同样的玻璃帷幕大楼,相似的午餐菜色,同样的发薪日,甚至同样的年末尾牙场地……维持九个年头。
朝九晚五,逐渐累积的职场岁月,一直消失的青春鲜度……
往后即使转变了上班路线,换了公司,换了行业,但生命的本质还是在上班族的滚轮里面翻转,逃不出那种把时间卖给公司,把头脑典当出去,把自由埋葬在没有结果的会议,借以换取金钱的游戏规则里。
那整整十三年又一个月的时间,约莫佔据了生命最精华的时段,至今回想起来,那一路从青涩又充满干劲的菜鸟进化到圆滑无感的老鸟过程,把一切莫名其妙无理又荒唐的折磨当成例行工作的日子,甚至在职场历练那些比八点档本土剧还要来得尔虞我诈、勾心斗角的折磨,到底是倚赖什么精神战力才得以全身而退呢?
我应该庆幸当时的懵懂,才有办法造就那般耐磨耐操的韧性吗?而到了最后,我究竟是沾惹了职场的习气因此释怀?或者因为无能为力而缴械,退出战局呢?
也许,一切都是因为书写小说才有了出口吧!一旦这么想,就会觉得安心,原来我既拥有上半场的战斗力,还获得下半场的缠斗力,许多当时在职场没有办法决定的胜负,靠小说书写,竟然有了复仇的快感跟和解的气度。虽然这么想,多少还是自我感觉良好,但无所谓,现在的自己和过去的自己总算是握手言和了,许多唠叨写成小说之后,竟然浮现推理的况味。
曾经,我拘禁在朝九晚五的尖塔之中,为博取老板上司宠爱而拚命伪装的性格与折损的傲气,或因此而长久酝酿累积到发酵酸臭的坏情绪,最终浓缩成一个卑微的幻想,不就是希望有一天,老板或上司或某某同事都无所谓,任何讨厌的、难以应付的、不想面对的,那就消失吧------只要不伤及无辜,以任何形式消失都行。突然不见或安静淡出皆可,最好是整个办公室都表现得漠不关心,但其实彼此知道,对了,就这样了,老板或哪个讨厌的主管同事不见了,嘘,这种事情,内心明白就好,不要说出来,说出来就会破灭,就会在转身走进楼梯间,一抬头就发现消失的那个讨厌的老板或主管或同事,就站在某个阶梯上,皱眉头,或食指直戳你的额头,回来了,又出现了,死定了。
v开始书写这个长篇小说故事,起码是2004年或更早。直到2005年参加「皇冠百万小说奖」选入复选,翌年刊登在皇冠杂志,才有机会以那样生涩畏缩的姿态跟读者见面。这几年之间,反覆将小说拿出来修改,俨然是一场痛苦的修行。我发现这个故事突然有了生命进化的迹象,最早的文本或许带着怒意,但几年风霜下来,心境早已不同,文字来回琢磨,竟然让故事里的角色达成某种程度的体谅与理解。这真是小说书写者最大的自由与任性啊!
彷彿,我也看到彼岸不同的风景,但最终还是要感谢那些曾经在职场折磨过我的主管、同事,与那些不合理、那些蹉跎光阴、没有结果的会议。现在回想起来,倘若不是这些磨难,人生应该也很乏味吧!
这次读完《夏日彼岸》,感觉像是经历了一场漫长而又短暂的旅程。故事的开端,那种淡淡的忧伤和对未知世界的渴望,扑面而来,让我想起自己年少时,对远方充满幻想,又带着一丝不确定。作者在描绘主角初次踏上那片彼岸的场景时,用了大量的笔墨去渲染环境的色彩和气息,光影的交错,微风拂过的声音,甚至空气中弥漫着的一种难以言喻的味道,都仿佛触手可及。我特别喜欢其中关于“彼岸”的描写,它不是一个具象的地名,而更像是一种精神的寄托,一种对美好理想的追求。主人公在那里的所见所闻,颠覆了他原有的认知,他对世界和人生的看法也因此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能感受到作者在字里行间注入的情感,那种从迷茫到顿悟,从失落到重生的心路历程,被描绘得淋漓尽致。虽然书中的情节不乏曲折,甚至有些令人心痛的时刻,但我始终相信,每一个选择,每一次经历,都是通往彼岸的阶梯。读到最后,我才恍然大悟,原来“夏日彼岸”不仅仅是一个故事发生地,更是一种人生的态度,一种在追寻中不断成长的状态。这本书给了我很多关于勇气和坚持的启示,让我重新审视了自己的人生方向,也更加珍惜眼前所拥有的一切。
评分《夏日彼岸》这本书,让我对“成长”这个词有了全新的认识。它并非是简单的年龄增长,而是内心的不断成熟和视野的不断拓展。主人公在这个故事里,经历了从一个懵懂少年到一个能够承担责任、理解世界的成年人的蜕变。我看到了他在一次次失败中学习,在一次次挫折中成长,在一次次迷茫中寻找方向。作者通过主人公的经历,展现了成长过程中的痛苦与挣扎,但也同样描绘了成长的喜悦与收获。我记得其中一个情节,主人公第一次独立完成一件重要的事情,那种成功的喜悦和由此带来的自信,被描绘得非常生动。这种成长,并非一蹴而就,而是日积月累,是每一次微小的进步汇聚而成。这本书让我明白,成长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它需要勇气去面对挑战,需要智慧去化解困难,更需要一颗永不停止学习的心。它鼓励我,无论在人生的哪个阶段,都要保持成长的心态,去探索未知,去超越自我。
评分翻开《夏日彼岸》,我立刻被卷入了一个充满奇幻色彩的世界。作者的想象力堪称天马行空,构建了一个与我们现实世界截然不同的规则和景象。这个世界里的生物,有着奇特的形态和能力;这里的自然风光,更是超乎寻常的美丽与诡异。我惊叹于作者描绘的每一个细节,从闪烁着奇异光芒的植物,到在空中漂浮的岛屿,再到那些拥有神秘力量的符文,都栩栩如生,仿佛触手可及。但最让我着迷的,并非仅仅是这些视觉上的奇观,而是作者如何将这些奇幻元素融入到人物的成长和情感之中。主人公在这个世界里的经历,不仅是对外界的探索,更是对内心的挖掘。他与那些奇特生物的互动,那些看似荒诞的冒险,都在潜移默化地改变着他的性格和认知。我能感受到作者在创造这个世界时,所注入的深厚功底和独特思考。它不只是为了满足读者的好奇心,更是为了通过一个全新的视角,来审视我们习以为常的现实。这本书让我暂时逃离了日常的琐碎,进入了一个充满无限可能性的空间,体验了一场令人难忘的灵魂之旅。
评分《夏日彼岸》这本书,给我带来了一种“宁静”的力量。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我们常常感到焦虑和不安,而这本书的文字,却有一种抚慰心灵的魔力。作者的语言风格非常沉静,即使在描绘冲突和困境时,也保持着一种克制和内敛。这种冷静的叙述,反而让读者更容易沉浸其中,去感受人物的情感,去思考故事的深层含义。我喜欢书中很多描写自然景色的段落,它们虽然简单,却充满了诗意。微风拂过树叶的声音,阳光穿过云层的光芒,雨滴落在水面的涟漪,这些细微的景象,都传递着一种平和与安宁。在阅读这些段落时,我仿佛也置身于其中,感受着大自然带来的宁静。主人公在经历了一系列跌宕起伏后,最终找到了内心的平静,这种平静并非是放弃或妥协,而是一种更加成熟、更加深刻的理解。这本书让我明白,真正的力量,有时并非来自于呐喊和抗争,而来自于内心的宁静和从容。
评分我与《夏日彼岸》这本书的缘分,源于它对“人性”的深刻洞察。作者并没有刻意去赞美或批判,而是以一种客观、写实的态度,展现了人性的复杂和多面。我看到了善良与自私并存,看到了勇敢与怯懦交织,看到了牺牲与背叛同时发生。书中的每一个人物,无论大小,都有着自己独特的性格和动机,他们之间的互动,构成了复杂的人际关系网络。我能够理解某些角色的选择,即使这些选择在道德上可能存在争议,因为作者深入地挖掘了他们内心的驱动力。我尤其欣赏书中对“动机”的剖析,它让我们明白,很多行为的背后,都有着不为人知的原因。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人性的光辉,也看到了人性的阴暗,但它并没有让我感到绝望。相反,它让我更加理解人与人之间的差异,更加包容他人的不完美。它教会我,要用一颗更宽广的心去理解这个世界,去包容那些与自己不同的人。
评分这次阅读《夏日彼岸》,让我对“选择”这个概念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书中主人公在人生的岔路口,面临着无数个选择,每一个选择都可能将他引向不同的方向,带来截然不同的结果。作者并没有简单地描述这些选择,而是深入地刻画了主人公在做出选择时的内心挣扎,以及选择之后所带来的影响。我尤其喜欢书中对于“后悔”的描写,它不是一种负面的情绪,而更像是一种对过往的审视和对未来的反思。主人公并非沉湎于过去的错误,而是从中汲取教训,调整前行的方向。我能感受到作者在强调,无论我们做出怎样的选择,都应该承担起相应的责任,并从中学习成长。这本书让我明白,人生就是由无数个选择构成的,每一个选择都至关重要,它们塑造了我们是谁,也决定了我们将去往何方。它鼓励我去勇敢地做出选择,即使面对未知和不确定,也要相信自己的判断,并为自己的选择负责。
评分《夏日彼岸》这本书,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它对于“失去”的描绘。作者并没有刻意渲染悲伤,而是以一种极其平静、克制的笔触,展现了失去所带来的空洞和难以填补的遗憾。主人公在经历了一系列事件后,不得不面对那些曾经珍贵却已不复存在的事物,无论是人,是情感,亦或是某种理想。我能感受到那种撕心裂肺的痛,却又被一种更为深沉的无奈所笼罩。书中的一些场景,比如主人公独自一人站在空旷的房间里,或者凝视着一张泛黄的老照片,那种寂静和孤寂,仿佛能穿透纸张,直达我的内心。作者通过这些细节,巧妙地传达了失去的重量,它并非外在的打击,而是内心的伤痕,会伴随一个人很长一段时间。然而,这本书并没有将人永远沉浸在悲伤之中。在失去的阴影下,主人公开始反思,开始寻找新的意义。这种在绝望中孕育希望的过程,让我看到了生命的顽强和韧性。它让我明白,失去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失去之后,我们停止了前进的脚步。这本书教会我,即使伤痕仍在,也要学着与它们共处,并从中汲取力量,继续前行。
评分《夏日彼岸》这本书,给我最大的震撼来自于它对于“时间”的独特处理方式。作者并没有采用传统的时间线叙述,而是通过一种近乎意识流的手法,将过去、现在和未来的片段巧妙地编织在一起。初读时,我曾一度感到些许混乱,仿佛置身于一个多维度的时空之中,无法分清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然而,随着阅读的深入,我渐渐领悟到作者的匠心独运。这种非线性的叙事,恰恰模拟了人类记忆的特点——那些重要的瞬间,并不总是按照逻辑顺序排列,它们会以一种突如其来的方式,闯入我们的思绪。书中主人公在不同时空片段中的情感变化,那种跨越岁月的思念与追悔,被展现得尤为动人。我尤其欣赏作者对细节的刻画,比如一个眼神,一个微小的动作,在不同的时间点,却承载着截然不同的意义。这种“过去”对“现在”的影响,“现在”对“未来”的塑造,构成了一个复杂而又迷人的因果链条。这本书让我深刻体会到,我们并非孤立地存在于某个特定的时间点,而是由无数个过去累积而成,并不断塑造着未来。它迫使我去思考,那些被遗忘的片段,那些未曾实现的愿望,是否真的就此消失,还是以另一种形式,在时间的彼岸静静等待?
评分《夏日彼岸》这本书,带给我一种难以言喻的“共鸣”。作者笔下的主人公,身上有很多我能看到自己的影子。那种在成长过程中遇到的困惑,对未来感到迷茫,对人际关系的不确定,以及在尝试中犯下的错误,都仿佛是我自己的经历被搬上了纸面。我能够感同身受地理解主人公的喜怒哀乐,他的每一次挣扎,每一次尝试,都触动了我内心最柔软的部分。我记得书中有一个情节,主人公在面临一个艰难的选择时,内心的挣扎被描绘得淋漓尽致。那种纠结、犹豫、以及最终鼓起勇气的瞬间,让我热泪盈眶。这不是因为情节有多么跌宕起伏,而是因为这种情感的真实,这种选择的艰难,正是我们每个人在生活中都会或多或少经历的。这本书就像一面镜子,照出了我内心的真实写照,让我觉得自己并不孤单。它让我明白,无论走到哪里,经历了什么,我们都在经历着相似的成长和蜕变。这种强烈的共鸣,让我与这本书,与主人公,与作者之间,建立了一种深刻的情感连接。
评分我对《夏日彼岸》这本书的阅读体验,可以用“意犹未尽”来形容。作者在故事的结尾,并没有将所有的线索都一一梳理清楚,而是留下了一些开放性的结局和未解之谜。初读之时,我曾感到一丝不满足,觉得很多问题都没有得到明确的解答。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开始理解作者的这种处理方式。这种“留白”的设计,恰恰激发了我的想象,让我去思考,去猜测,去构建属于自己的结局。那些没有明说的部分,反而让我对故事中的人物和世界有了更深的思考。主人公的未来走向,他与某些角色的关系,以及那个“彼岸”的真实含义,都留下了广阔的解读空间。我仿佛成为了一个参与者,在合上书本之后,依然在继续着这个故事。这种阅读的延伸感,是我在很多书中都未曾体验过的。它让我意识到,好的故事,不应该仅仅止步于纸面,更应该在读者的心中继续流传。这本书让我明白,有时候,没有明确的答案,本身就是一种答案,它给予了我们自由的思考和无限的可能。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