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年前,奎克揭发了格里芬家族的秘密,也毁了一切安稳。他像个横扫平静小镇的暴风,亲近他的人无一倖免:莎拉离开了、菲比也搬出去、孤单的马拉奇守着格里芬大宅,与狗为伴。曾经不可一世的格里芬法官也倒下,在一所安养院孤独等待死神敲门的那一日。
虽然都柏林仍是都柏林,但对奎克而言,这一切都变了,他不知该怎么重拾以往平静的生活:他努力戒酒,定时与菲比见面,试图更亲近她,却总是收到无言的拒绝。
直到奎克发现一具少妇尸体手臂上不寻常的针孔……
「拜託,请不要解剖我自杀的妻子!」
虽然奎克曾听过无数的请求,却没有一则比自己的学弟比利.汉特所提出的更诡异─
但这次奎克决定放手,甚至不理会哈克特探长的讥讽。
究竟为何两年前不惜撼动自己的家族揭发丑闻的奎克,两年后却不愿追查一起疑点重重的案子?
奎克是为了弥补?还是想挽回些甚么?
放手让真相埋葬在妥协里,是对所有人最好的生活的方式吗?
奎克没料到他的迟疑,让危险一步一步逼近,这次的目标是他唯一的女儿─菲比。
奎克该如何守护他唯一的亲人?
作者简介
班杰明.布莱克(Benjamin Black)
1945年生于爱尔兰威克斯福。本名:约翰.班维尔(John Banville),曾任《爱尔兰时报》文学编辑,也长期为《纽约时报》副刊撰写书评,现居都柏林。
自1970年出版处女作《人魔龙狼金》(Long Lankin)至今,已写了二十余部小说,其着作获奖不断,包括「科学革命三部曲」:《哥白尼博士》(Doctor Copernicus)获布莱克纪念奖(James Tait Black Memorial Prize)、《克普勒》(Kelper)获卫报小说奖(Guardian Fiction Prize)。「框架三部曲」之一《证词》(The Book of Evidence)曾荣获1989年Guinness Peat航空奖;以及入围1989年布克奖。2005年,班维尔更以《大海》(The Sea) 获得曼布克奖。2011年,再度荣获卡夫卡文学奖。堪称是当代最着名的爱尔兰作家。
《波士顿环球报》更盛赞他是「当今最伟大的英文作家」,也是公认为最有可能夺得诺贝尔文学奖的爱尔兰作家。
因为折服于西默农的写作功力,用简单直接的文字却能创造曲折动人的故事,直指人心。作家约翰.班维尔(John Banville)决心以班杰明.布莱克(Benjamin Black)为笔名,向乔治.西默农致敬,创作让读者深刻动容、心悬不已的故事。他于2007年开始发表「孤独奎克」系列,并受各界好评。
译者简介
唐克胜
毕业于武汉大学外国语学院文学系。主要译着有《复仇》(《五条红鲱鱼》、《故事结尾》、《狐猴》等长篇小说。
导言
耿一伟
爱尔兰作家班维尔(John Banville)在接受纽约《村声》杂志访问时,提到班杰明布莱克(Benjamin Black)这位犯罪小说家是如何诞生的故事。那大约是2005月3月的时后,他到义大利的朋友家小住一阵子,享有一个漂亮的卧室,当班维尔早上九点起来的时候,面对空荡的房间,在桌前的他还不知道自己能做什么,但到了中午吃午餐的时候,他已经写了一千五百字。
他惊讶地发现,这种创作能量并非班维尔式的,而是属于另一位作者的状态,因为以前他一个礼拜能写一千五百字,已是成绩傲人了。最后,我们这位新诞生的快手班杰明‧布莱克在半年后完成了《堕落的信徒》(Christine Falls)的书稿,一个月后,英国最重要的文学奖布克奖(Man Booker Prize)宣布由班维尔获奖。得奖作品是2004年9月完成的《大海》(The Sea),恰好《堕落的信徒》完稿的前一年我猜布莱克在稿纸上写的头几句话(他说他是先写在稿纸再腾到电脑上),或许是第一章的第一句话:「让奎克感到诡异的不是死者,而是生者。」光是这段文字,就已经透露了许多讯息。首先,主角是奎克(Quirke),在英文里quirk就有怪僻的意思,故事中的奎克的确很难相处,块头很大(读者多念几遍Quirke就会有感觉),固执---最重要的,他是病理学家,在医院地下室负责解剖尸体的工作。正因为这份工作的关系,让他接触到谋杀案,不由自主卷入其中。
不过如同前所说的,是生者让主角感到诡异而非死者。这也是班杰明‧布莱克犯罪小说的特殊之处。纠葛奎克的,不只是谁杀了受害者,更多的是他的家人关系,他的回忆,他的忧郁与敏感,他对五零年代都柏林的观察等,是这些面向让《堕落的信徒》与续集《银天鹅》(The Silver Swan)有别于一般的推理小说。大多数的推理小说中,主角本身是侦探、刑警或律师,有着查案的强烈动机。奎克相反,受害者往往与他无直接关联,或许一开始是好奇心,但之后往往是其他生者涉入其中,使他一步步不能自拔---在《堕落的信徒》是逝去的爱,在《银天鹅》是对女儿的爱---爱才是催促这位外冷内热的医生去解决谜团的动力。
班维尔对推理小说颇有研究,他自陈比利时侦探小说家乔治‧西默农(Georges Simenon)是他的偶像,希望自己的犯罪小说也能像西默作品般雅俗共赏。从作品类型来看,班维尔对推理小说的体裁相当了解,他细心经营着这些阅读规范,例如奎克有冷硬派主角的味道,离婚,酗酒,不轻易对他人吐露情感,总会跟次要主角发生一场床戏。
另一方面,班杰明‧布莱克的犯罪小说特色,在于他既遵守类型规范又有其超越之处。《堕落的信徒》与《银天鹅》都可算是推理小说,因为都有人死亡,而找寻杀人犯也的确是情节推动的动力,而且布莱克很守规矩地最后几页才揭露谜底。但是就书写风格来说,这两本小说又有黑色小说的色彩,在布莱克笔下,暴力与伤风败俗一样是都柏林这座城市所不能缺少的氛围,人性的腐败是缭绕在奎克上空的ㄧ片乌云。所以读者读完小说时,总会感染到小说中蔓延的压抑情绪,恨不得马上飞到都柏林的巷弄酒馆,喝上两杯威士忌,买醉一番。不过班杰明‧布莱克系列又有悬疑小说的风格,奎克自身也卷入谜团当中,他的当下遭遇或过往经历,也是引发读者好奇与情节编织的一部分。
在结构上,《堕落的信徒》与《银天鹅》一样遵循侦探小说的经典规范,故事总是会有两个凶杀案,一个是开头的谋杀,另一个是侦办中的谋杀。总之。犯罪过程与侦探进度在布莱克的快笔下来回交织(这在《银天鹅》中有了更高度的发挥),而班维尔原有的高超文字技巧,让他的犯罪小说阅读起来,更添文学乐趣。
班维尔的小说艺术是有口皆碑的,最简单的介绍方式,是列出他得过的奖项。不过有了布克奖,其他小奖便不够看,但他于今年五月底获得2011年卡夫卡奖(Franz Kafka Prize),让人刮眼相看。卡夫卡奖被喻为诺贝尔文学奖风向球,其他获奖者包括耶内尼克(2004)、品特(2005)、村上春树(2006)等,前两位都在获奖不到半年内,随即受颁诺贝尔文学奖。
不过班维尔认为自己小说很大众化,他最喜欢讲的轶事,是他《证词》(The Book of Evidence)入围1989年布克奖决选名单时,他在都柏林街上走着,忽然有个工人般的壮汉往他冲过来。他以为对方想有甚么危险举动,没想到这位大汉手上拿着书对他喊:「真是他妈的一本好书!」
像《堕落的信徒》已获得《纽约时报》编辑选书、《村声》年度二十大、《西雅图时报》最佳犯罪小说、《洛杉矶时报》最佳图书奖决选名单等殊荣,说明班维尔化身布莱克写的大众小说,一样让人想挥手大声说@#$%^!*(#
本文作者台北艺术节艺术总监,负责2012至2014的节目策展,
曾译有班维尔的《布拉格画像》。
编辑小语
要认识约翰.班维尔,就必须先读班杰明.布莱克
约翰.班维尔是当代最着名的爱尔兰作家,作品获奖无数,人称「作家中的作家」。
「这是一个不幸的称号」,班维尔如此说。
故事从西默农的小说开始说起
班维尔的写作风格向来以精准、冷酷出名,犀利如法医手中的解剖刀,他创造的角色带着黑色幽默冷眼观看人生,但又不失温度地透露出深藏的人性。有血有肉,黑暗然而眩目。班维尔将人性的幽微莫测描述地丝丝入扣,有人说他的小说难懂,倒不如说人性本身就是一团谜,难以看清摸透。
他知道自己有个称号「作家中的作家」,并且自嘲是不幸才得此一称号。这意味着如班维尔这样的文学大师在心中吶喊着「我并不是为了其他的作家而写作,也不是只写给评论家或学术界看,我是为了不同阶层的读者而写的。」他期盼更贴近读者。
「西默农的小说已经超越娱乐价值,是存在主义小说的杰作,比沙特或卡谬更棒。」班维尔折服于西默农的写作功力,用简单直接的文字却能创造曲折动人的故事,直指人心。班维尔决心以班杰明.布莱克为笔名,向乔治.西默农致敬,创作让读者深刻动容、心悬不已的故事。
于是,班杰明.布莱克诞生了。
从文学性角度来说,《银天鹅》无疑是一部值得反复品味的佳作。它的结构不像某些畅销书那样直白明了,而是带着一种迂回的叙事方式,仿佛在引导读者一步步走向故事的核心,在这个过程中,每一次看似不经意的转折,都蕴含着作者精心布局的巧思。我曾一度试图去预测故事的发展,但每一次都被作者巧妙地引导向了意想不到的方向,这种惊喜感是阅读的乐趣所在,也是作者高超技艺的体现。书中对于人性的探讨,并非停留在表面的善恶二元对立,而是深入到更复杂的层面,展现了人性的灰色地带,那些在道德边缘徘徊的选择,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决定所带来的深远影响,都让人不禁陷入沉思。
评分这本书的魅力,还在于它对时间的运用。书中对过去的回溯,对现在的描摹,以及对未来的隐喻,都处理得非常得当。并没有出现那种生硬的闪回,而是自然而然地融入叙事之中,仿佛过去的经历如同潮水一般,不时地拍打着主人公的现在。这种时间线的交织,使得故事更加立体,也让读者能够更全面地理解人物的成长轨迹和心路历程。我曾经为书中的某一个情节而反复推敲,试图去理解作者安排这样的一个时间节点,究竟是为了达到怎样的叙事效果,这种阅读的乐趣,是其他一些作品所无法比拟的。
评分阅读《银天鹅》的过程,更像是一场心灵的洗礼。它并没有提供一个现成的答案,而是提出了一系列的问题,让读者去自行探索。我喜欢这种不提供标准答案的写作方式,因为它更能激发读者的思考,也更能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有所收获。书中的人物,并非完美无瑕,他们有着各自的缺点和挣扎,正是这种真实性,让他们的形象更加丰满,也更能引起读者的共鸣。我曾在深夜里,因为书中的某个情节而辗转反侧,试图去理解人物内心的纠结,去感受他们所经历的痛苦与希望。
评分总而言之,《银天鹅》是一部充满艺术气息的作品。它在叙事、人物塑造、情感描绘、语言风格等方面,都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它不是那种能够让你瞬间兴奋起来的书,但它却能在你的心底留下深刻的印记,让你在未来的日子里,时常想起它,并从中获得力量。我个人认为,这部作品的价值,在于它能够引发读者内心的共鸣,并促使读者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它像一首悠扬的乐曲,虽然不张扬,却能久久地回荡在耳边,让人回味无穷。
评分我曾试图向朋友推荐《银天鹅》,但很难用几句话来概括它的内容。它不是那种一眼就能看透的书,它的深度需要读者自己去挖掘。它更像是一杯陈年的老酒,需要慢慢品尝,才能体会其中的醇厚。这本书给予我的,不仅仅是一个故事,更是一种感悟,一种对生活、对人性、对情感的新的理解。我发现,自从读了这本书,我在看人看事的时候,似乎多了一些从容和体谅。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正是优秀文学作品的魅力所在。
评分《银天鹅》给我的整体感受,是一种淡淡的忧伤,却又不失希望的基调。在阅读的过程中,我仿佛看到了一只身处困境中的银天鹅,它努力挣扎,想要冲破束缚,但又带着一种优雅的姿态,不卑不亢。这种形象的塑造,在我看来是极其成功的,它让读者对主人公产生强烈的共情。书中对于情感的描绘,同样细腻而真实。那些暗涌的情愫,那些无法言说的爱意,那些藏匿在心底的失落,都被作者用文字巧妙地传达出来,让人感同身受。我尤其喜欢其中一些描写,它们并没有激烈的语言,但字里行间却充满了力量,能够触动人心最柔软的部分。
评分《银天鹅》的语言风格,也是我非常欣赏的一点。作者的文字,干净、利落,却又充满了诗意。并没有过多的华丽辞藻,但每一个字,每一个句子,都仿佛经过了精心打磨,散发出独特的光芒。我尤其喜欢书中的一些句子,它们简短却力量无穷,能够直击心灵。这种语言上的克制,反而更能凸显出情感的力量,让读者在平淡中感受到深刻的震撼。我常常会停下来,反复咀嚼其中的一些句子,试图去领悟作者想要传达的那份情感。
评分《银天鹅》是一部充满象征意义的作品。书中的许多意象,都经过了作者的精心选择和安排,它们并非简单的装饰,而是承载着深刻的寓意。我尝试着去解读这些象征,并从中获得了一些新的启示。这种阅读方式,让《银天鹅》不仅仅是一本故事书,更像是一本哲学读物,它引导着我去思考生活中的一些更深层的问题。作者在处理这些象征时,并没有显得刻意,而是将它们自然地融入到故事情节和人物的日常之中,使得这些象征更加具有生命力,也更容易被读者所接受和理解。
评分这本书,名为《银天鹅》,我已捧读数日,字里行间仿佛有股清冷而又悠远的韵味,不似寻常故事的喧嚣,而是如湖面微澜,细碎却直抵人心。起初被这个名字吸引,总觉得带着一丝神秘的优雅,仿佛隐藏着一个不为人知的秘密,而读完之后,更是深以为然。作者的笔触是细腻的,像是老画家在描绘一幅静谧的风景画,色彩运用并非浓墨重彩,而是以淡雅的色调勾勒出人物的内心世界和环境的氛围。我尤其欣赏书中对细节的刻画,那些细微的表情、不经意的动作、甚至是环境中的细微变化,都被作者捕捉得恰到好处,这使得整个故事鲜活起来,仿佛我置身其中,能感受到主人公指尖的冰凉,能听到风拂过树叶的沙沙声。
评分我常常在想,是什么让《银天鹅》如此特别?或许是它所营造的那种独特的氛围。它不是那种让人捧着就放不下的快节奏故事,而是需要静下心来,细细品味的。当我午后泡上一杯茶,在窗边阅读这本书时,我感觉整个世界都慢了下来。书中的世界,仿佛被笼罩着一层薄薄的雾,一切都显得朦胧而又真实。人物的对话,不似一般小说那样直抒胸臆,而是充满了暗示和留白,这反而给了读者更多的想象空间,去理解人物的情感和动机。这种“犹抱琵琶半遮面”的艺术手法,在我看来,是极其高级的,它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不断地与作者进行心灵的对话。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