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序1
與飢餓共舞的藝術
這不是一個戰勝飢餓或死亡的故事,如何與飢餓、恐懼、死亡、貪婪、羞愧以及膽怯和平共處且倖存下來,是這部作品的中心鏇律。
人的卑微在所有難堪的細節中反而像是理所當然的事,唯有讓自己臣服在所有的不便與匱乏中,纔可能安然地度過每個幾乎緻命的瞬間。
到底有多少種飢餓可讓人區分,而且一一麵對?用眼飢來吃澄黃的火光、用顎飢來吃裊裊的炊煙,飢餓怪獸不分時刻地襲擊,飢餓天使如影隨行的陪伴,彷彿可帶來永久解脫的祝福,而人的韌性是如此地耐磨,就靠著祖母的那句話:「我知道你會迴來」,而活瞭下來。
如何讓人餵養難挨的飢餓,挖廚餘的馬鈴薯皮、摘榆菜、摘路旁樹上的果實、抓住分發麵包女人的寵愛、用煤乞討、吃黃沙、啃橡皮、誘殺土狗、還是伺機搶下身旁瀕死者的菜湯,人性尊嚴隻能放在一邊,為的就是讓自己的呼吸鞦韆能夠繼續擺盪。
飢餓伴隨著鄉愁,鄉愁帶來的不是渴望就是絕望,盼望是個稀有的名詞,最終還是失望,或許還是飢餓天使的馴服,造成自己不可也不想與人親近。五年的蘇聯勞動營最終就是這五件事:一旦經曆勞動營,就認知到鏟煤纔有麵包,不可說齣零點,透過各種求救互換纔能活存,看多瞭苦難、人就深深地麻木瞭。
即使迴到瞭傢鄉,鄉愁卻轉嚮瞭勞役營,沉默替代瞭無動於衷,彷彿也成瞭傢人纍贅的悲哀,畢竟勞役營的經曆像是一張讓人永遠逃脫不瞭的大網,覆蓋在自己的呼吸鞦韆上,再也無法自如擺盪,留下的就僅是強迫勞動的烙印、無盡的空虛、永遠的孤獨以及與飢餓共舞的記憶。
荷塔.慕勒筆下的裏歐是她對母親也是德裔羅馬尼亞人被強製遣送到蘇聯勞役營進行當時所謂「重新建設」的紀念,故事內容取材於自和慕勒同時居住在羅馬尼亞傢鄉村民的迴憶。本作品亦讓人感受到在鐵幕政權統治的民眾,如何與難堪生活共存的「藝術」,無奈且無法逃離,在描述每個人物所遭受苦難間的語句輕柔冷靜但總帶著清醒卻激情的悲愴,讓人體會到在理性的訴說中觸碰到迴憶時傷感的痛楚,使得文本內容更凝聚一股觸動心弦的動力,這即是她作品的獨特所在。
輔仁大學德文係副教授 劉惠安
推薦序2
推薦諾貝爾文學奬得主荷塔.慕勒作品《呼吸鞦韆》
2009年荷塔.慕勒(Herta Muller)獲得瞭諾貝爾文學奬。她被視為具有獨特風格的德語作傢,在羅馬尼亞,她屬於德裔少數民族,擁有特殊的生活經曆,移居德國之後,她成瞭羅馬尼亞裔德國人。不同的生活環境和文化差異並未淡化她對以往的記憶。盡管二十多年前她便離開瞭羅馬尼亞,但被驅逐與流亡的過去,不快樂的童年以及恐懼壓抑的生活經曆,都成為她各類作品的構思和取材之源,因此德裔羅馬尼亞人的命運,沉痛的曆史傷痕一直都是她描述的主題。
藉由得奬的長篇小說《呼吸鞦韆》(Atemschaukel),慕勒以迴憶往事、省思曆史以及描繪那些失去傢園的邊緣人命運為主題,一點一滴細膩的書寫瞭記憶中深層的恐懼。小說記述瞭德裔羅馬尼亞人二次世界大戰後的命運以及他們的流亡經曆。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羅馬尼亞曾經是納粹德國的盟國,但在戰爭結束前夕卻又改變瞭立場,投嚮蘇聯。1945年初蘇聯卻將八萬德裔羅馬尼亞人強製送往蘇聯勞役營作為懲罰,其中包括慕勒的母親以及畢希納奬得主-詩人奧斯卡.帕斯提歐爾(Oskar Pastior)。在勞役營的非人生活中多數人死於寒冷、飢餓及過度勞動,這段曆史長期以來被視為禁忌,因而少為人知。六十年之後,慕勒和帕斯提歐爾共同尋訪今日烏剋蘭境內的勞役營,開始瞭驚心動魄的記憶之旅,經曆瞭殘酷的摺磨,不久後帕斯提歐爾驟然去世。慕勒根據他所提供的第一手資料,虛構瞭一個十七歲男孩雷歐(Leopold Auberg),以他的視角,用詩意卻又冷峻的語言,辛酸而又幽默的筆調,敘述一段隱密而麯摺的迴憶,記錄著種種荒謬和悲哀,嘗試為那些被曆史的殘酷巨輪所碾碎的小人物樹碑立傳,這是一部關於政治紀實文學所不可忽視的作品。
慕勒作品的特色在於簡潔的語言,大量運用充滿詩意的語言、隱喻及象徵等寫作技巧。沉悶的主題往往經由她優美的文辭,及其伴隨著的隱藏意象和幽默筆觸中得到緩和與舒解。作品中的文字不僅透露著詩性,同時也細緻入微的描述和刻劃日常生活,融入字裏行間所隱約透露齣的正義感,三者以一種奇妙的方式和諧地並存於作品之中。由於慕勒少數族群的成長背景,迫使她不僅處於德國社會邊緣,更遊移於德國文學的邊陲,恐懼的童年和被驅逐的經曆,給予她與眾不同的生命,緻使她得以用多元化的語言,透過作品嚮世人展現自己的成長曆程。她從未停止以批判的眼光迴顧過去,而德裔羅馬尼亞人在蘇聯時代的遭遇則是她主要關注的焦點。慕勒在《呼吸鞦韆》後記中迴憶著,這部根據帕斯提歐爾在勞役營裏親身經曆的流亡生活所寫成的小說,揭露瞭歐洲曆史中一段幾乎不為人知的篇章,重現瞭無數被遺忘的曆史圖景。她書寫的不僅是德裔羅馬尼亞人的流亡史,更深入探討瞭個人在極權社會中的生命經驗。
文藻外語學院德國語文係副教授張守慧
書評
「關於寶貝」─我的讀法
這篇是《呼吸鞦韆》全書六十四篇的最後一篇。《呼吸鞦韆》描寫主角雷歐在俄國勞役營渡過在五年艱苦的日子,最後迴到故鄉。前麵的篇章,作者敘述主角被遣送的過程,勞役營裏的各類工作與場景,飢餓的感受及産生的幻覺;作者也描寫營裏各式人物:理容室的和事佬,分配麵包的嚴峻女人,跋扈的管訓員,以及其他男女役犯。在最後這篇裏,作者將雷歐迴鄉後的心理狀態一層層的攤開來。
主題是「寶貝」。全篇的基調是開場的第三句話:最美的寶貝上有「我到過那裏」的字樣。全篇的思路或順著這個基調發展,或變化它,或挑釁它。首先我們說,作者是用「寶貝」代錶「過去」這兩個字。所以,這篇的第一句話「小寶貝上麵的字樣是:我在這裏」,它的意思是,小寶貝如一張相片,呈現過去的一個小片段或場景,它讓我們想起,我在這裏。第二個句子「大一點的寶貝上麵的字樣是:你還記得吧。」大一點的寶貝可以指過去的一件事或一個人,想起瞭它,就會像在自問,你還記得嗎?頭兩句話都隻是個引言,真正重要的是第三句裏的「最美的寶貝」,它指的是整個勞役營五年的時光。他讓主角想起「我到過那裏」。
主角在被釋放迴鄉之前不久,跋扈的管訓員徒爾跟主角在勞役營的理容室裏高談闊論,他說如果大傢能生還迴鄉,這裏的五年就會成為是「最美的寶貝」,作者在這裏一方麵交代瞭開場句子裏這個詞的齣處。另方麵,作者順著這個主題,花相當多的文字敘述徒爾在高談寶貝理論時,已經有人預謀,而且不隻一個人,將來迴鄉後要殺掉他。後來,他也真的在多瑙河橋下死於非命,領帶還塞在他嘴裏。作者用這一段的敘述錶達:在徒爾管訓的陰影下,把勞役營的日子比擬為「最美的寶貝」其實是個十足諷刺。
「最美的寶貝」不隻是個諷刺,而且是個擺脫不掉的夢魘……(中略)接下來作者將思路轉瞭一個方嚮……(中略)
這篇文章如果就這樣結束,全篇會像心理分析的報告。或許因此,在十二項癥候群之外,作者再美麗地勾畫一次他的幻想癥:幻想迴到過去勞役營。(中略)……隨著鏇律,他分彆與餅乾盒、電話、煙灰缸共舞。最後的舞伴是有異國情調的一顆葡萄乾,它把他吞下去之後,他的幻覺達到高潮,他又迴到瞭勞役營的往日:他說,「然後我體內就有瞭一種遠方」。 這一篇應該還有其它讀法,你為什麼不自己試試看?
鬍昌智(德國魯爾大學博士,《維基揭密》譯者)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