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届【岛田庄司推理小说奖】决选入围作品
杀人,只是另类的商品设计?
员警周智诚永远忘不了看见女友尸体的那一刻,他不敢相信「夺命设计师」竟会介入他的人生中!
这个杀人魔之所以被称为「夺命设计师」,是因为他每次都会在死者身上刻下一个S形刀伤,并精心佈置现场的色彩与装饰。或许在他心中,杀人就像在做设计,每个成果当然都要留下「签名」。
奇怪的是,一件件命案陆续发生,尸身上的S形签名却毫无规则地逐渐增多!警方束手无策,决定找来心理学家姜巧谨协助周智诚。两人不断推敲,终于发现所有被害者都与「创迷设计」公司有关,嫌犯有可能是离职的设计师。难道是劳资纠纷或私人恩怨所引发的报复?或者,背后还有更精巧细密的「设计」?……
作者简介
陈嘉振
台湾推理作家协会(Mystery Writers of Taiwan)成员,着作有《布袋戏杀人事件》和《矮灵祭杀人事件》两本长篇推理小说,短篇作品〈染血的傀儡〉收录在《台湾推理作家协会杰作选》。
曾在台湾《推理杂志》、中国《推理世界》及网路上发表许多短篇作品与推理谜题。
2009年以《不实的真相》这部改编「苏建和案」的长篇推理作品入围第一届「岛田庄司推理小说奖」的复选,2011年以电影剧本《双重对决》获「99年度优良电影剧本征选」佳作。
创作理念为「相信台湾,坚持本格」,期待推理小说有朝一日能成为代表台湾的意象之一。
推荐序
精巧的精心设计 资深影评人、名译者∕景翔
第一届「岛田庄司推理小说奖」的得奖作品《虚拟街头漂流记》中,作者把推理和科幻两种类型相互融合,营造出全新的书写形式与风格,也成为具指标性的得奖原因之一。因此第二届的参赛作品中,很多作者都加入某些学术理论,如神学、哲学、心理学等等来铺陈案情或破解谜题;也有一些作者结合其他类型,如奇幻、冒险、历史、武侠等不一而足,甚至出现类似电玩游戏的结构与趣味。而陈嘉振的《设计杀人》则维持了推理小说的传统风格,再加入「设计」这个元素。
设计这门学问,当然也可以称为一种特殊的专业知识。将专业知识写入大众文学作品中,是很受读者欢迎的常见手法。专业知识不必是艰深的学术理论,可能是引人兴趣却未必会去研究的东西,例如京极夏彦的作品中常讨论的妖怪传说,或是接近生活的诸多问题,如约翰葛里逊在《造雨人》中检视保险条例,或如宫部美幸在《火车》中探讨的塑胶货币的问题,乃至于如冈(山鸟)二人在《宝马血痕》里所谈论的赛马幕后等等……以深入浅出的方式,让读者在阅读时兼有「学习」的效果,也更达到开卷有益的目的。
不过陈嘉振在《设计杀人》一书中,使用「设计」此一元素却是更为彻底。从书名开始,全书先依所谓「产品週期」的四个阶段分为「发表、成长、成熟、衰退」四部,再细分为十六章,每章的标题都是一条设计法则,而内容则不仅和标题紧密结合,而且浑然天成,毫无勉强和牵就之感。
兇手是设计师,受害者多半也和设计公司有某种关系,警方又请了设计师来协助办案,陈尸现场经过设计以符合某些设计理论或经典的设计作品,或许是某些读者可以想见的手法,但连兇手「签名式」的变化过程都符合设计的法则,而最后的结果和目的又大出人意料之外,就不能不佩服作者的用心「设计」了。
作者在第二章就先揭露兇手的身分,实在是一个优劣互见的大胆决定。这样的做法,优点在于读者站在旁观者的立场,洞悉双方一切的行动,但兇手与警方彼此并不知对方的想法如何,因而在相互猜测下攻防,而一切了然于胸的读者则不免会感到悬疑和紧张。劣势当然是早知兇手身分,在警方推出结论缉兇时,便失去了惊喜之感。但陈嘉振扭转此一劣势的办法,是虽然识破兇手,全案却未完全破解,而等到真相揭露,又再衍生出案外案来,而有进一步的最后转折。
全书在诡局的设计和谜题破解上都有极佳的成绩,当然也有可以更好的地方,如最后真相的侦破来得有点突然,而比较之下原始的犯案动机也显得小了一点。不过以人的心理和情绪而论本来就很难测,尤其崩溃或爆发的「临界点」之高低,确实也不能定于一尊。对于全书的精巧设计来看,也算瑕不掩瑜。
在台湾推理作家中,陈嘉振的创作力可谓十分丰沛。他的第一部长篇推理小说是曾在《推理》杂志连载过的《布袋戏杀人事件》,和第二本推理长篇《矮灵祭杀人事件》一样,都选择特有本土文化为题材,以突显出「台湾的推理小说」的特色来。第三本推理长篇小说《不实的真相》以轰动一时的苏建和案为蓝本,检讨冤狱和法律问题,并以之角逐第一届「岛田庄司推理小说奖」,虽然在复审后未能进入决赛,但一谜数解且都能言之成理的设计给评审留下深刻的印象。除了推理长篇创作之外,陈嘉振也以推理题材写成电影剧本《双重对决》参加新闻局年度优良剧本甄选,荣获佳作奖。这一次以他的第四部推理长篇《设计杀人》再度竞逐「岛田庄司推理小说奖」,终于入围决选,除了可以看出他的用心和努力之外,也让我们对他的未来发展有更多的期待。
第二届「岛田庄司推理小说奖」决选入围作品评语
一名刑警在未婚妻被名为「夺命设计师」的连续杀人魔杀害后,玫瑰色彩的人生完全变了调。刑警带着私人恩怨,执着地追查这起案子。
在侦办过程中,他发现杀人魔似乎都锁定身穿黄衣的人下手,而且,不知道为什么,兇手都会在尸体上留下S形的割痕。这个行为到底有什么意义?
刑警认为有必要从心理学角度破案,于是,开始寻找知名的心理学家协助。他遇到的这位最有能力的心理学家不仅具有倾国倾城之貌,更是一位私家侦探。
故事的设定实在太完美了,简直让人怀疑这一切是否具有高度智慧、又隐藏得十分巧妙的计画杀人魔所设下的奸计。然而,作者似乎并不在意这一点,毫不犹豫地继续在人见人爱的、期待戏剧化效果的设定下挥洒。
为了替未婚妻报仇而戮力办案的刑警,和协助他的心理学家美女私家侦探,英雄和美女的搭配正是以往希区考克电影中常见的心理悬疑剧中最富有魅力的构图,或者说是常见的商业手法。
热血刑警由洛.泰勒(Rod Taylor)、加利.格兰(Cary Grant)饰演,貌若天仙的女心理学家当然非蒂比.海德莉(Tippi Hedren)、伊娃.玛丽仙(Eva Marie Saint)莫属,搭配罗伯特.伯克斯(Robert Burks)所拍摄的宛如明信片般的美丽影像,再用配乐大师伯纳.赫曼(Bernard Herrmann)令人陶醉的管弦乐加以衬托,男人的爱逐渐从旧情人转移到身旁美女心理学家身上的内心纠葛一旦呈现在大银幕上,绝对可以成为吸引观众购票进场的畅销电影。我身为希区考克的粉丝,也很想看看这样的电影。
进一步探究,就会发现这部作品有「艳贼」(Marnie)的影子。女主角玛妮(Marnie)不知道什么原因,从小就对红色有异常的恐惧,同时也害怕男人,导演显然期待借由这样的角色抓住观众的好奇心。也就是说,蒂比这名女演员本身的美貌和举手投足的魅力,比作家笔下所描述的关于玛妮精神障碍的文字更受到期待,这也是电影的宿命。
不断攻击这位超级美女的神祕恐惧,和她举世无双的美貌,对她而言,都是造成犯罪的间接因素。这份恐惧到底来自何处?谜团──女明星的美貌更衬托了查明真相的「本格型」构图。虽然这种手法仅止于电影,但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也是电影的便利之处。
在希区考克的作品中,除了「惊魂记」(Psycho)以外,「迷魂记」(Vertigo)和「狂兇记」(Frenzy)都巧妙地将心理学的病例结合在悬疑中,希区考克是运用这种手法的高手,在这一点上,本作品中的黄色、S形的伤痕成为希区考克型的视觉谜团,和富有魅力的男女情爱一起构成了这个故事,最终引导向黄色领带的结局,也和希区考克的「狂兇记」有异曲同工之妙。
从这个角度阅读这部作品,应该并没有误会作者的创作精神。和《反向演化》一样,这部作品向过度追求图示化的日式本格推理高举起异议大旗,同时刻划出一部亲切感人的恋爱故事。
这才是小说应有的面貌,即使是「本格推理」,也并非只要消除多余的情节发展就是正道。除了思考力以外,也可以包含刺激情感的要素,也许这种观点会在日后成为主流。
即使在抱有以上观点的基础上阅读这个故事,也会发现作者对故事安排的用心,更不难体会到作者努力摆脱希区考克的模式。被刑警怀疑是兇手的人物出现,及其出现原因所衍生出复杂构造,或是刑警向美女侦探的表白,乃至失手杀人等,本作品的情节非常丰富多彩,虽然情节发展稍有不自然,但仍然可以让读者充分乐在其中。
在故事发展过程中,虽然也有本格推理的俯瞰式构图和推理的逻辑性,但着墨并不深,但在阅读本书过程中,将刑警和美女侦探恋爱故事的文字转化为视觉影像,或许会发现另一种乐趣。
日本推理小说之神/岛田庄司
《设计杀人》的结尾,让我感到既满意又带着一丝怅然。满意的是,作者最终为整个故事画上了一个句号,而且这个句号,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那些之前埋下的伏笔,那些看似无关紧要的细节,都在结尾处得到了合理的解释。我感觉自己之前所有的猜测和推理,最终都得到了印证,或者被彻底推翻,而这恰恰是阅读的乐趣所在。然而,一丝怅然也随之而来,因为我知道,这个精彩的故事已经结束了。我沉浸在这个世界中的时间越长,越不想离开。作者的叙事能力,让我对故事中的人物产生了深深的共鸣,他们的命运牵动着我的心。结尾的处理方式,也相当有艺术性。它并没有简单地将所有的事情都一笔勾销,而是留下了一些思考的空间,让读者在合上书本之后,依然能够回味无穷。我常常会回想书中的某些片段,去琢磨作者想要传达的更深层含义。这种“意犹未尽”的感觉,恰恰证明了这本书的成功。它不仅仅是在讲述一个“杀人”的故事,更是在探讨人性的复杂,命运的无常,以及“设计”背后隐藏的哲学。
评分这本书带给我的,不仅仅是一个精彩的故事,更是一种关于“控制”和“反控制”的深刻思考。我能够清晰地感受到,在故事的背后,存在着一股强大的力量,它在精心“设计”着一切。这种“设计”体现在对人物命运的操纵,对事件进程的引导,甚至是对读者心理的把握。我时常会感到,自己仿佛成为了一个被操控的玩偶,一步步地走向作者预设的结局。然而,与此同时,我也能够看到,在角色的反抗和挣扎中,存在着另一种力量——“反控制”的努力。他们试图挣脱束缚,试图找回属于自己的自由。这种“设计”与“反控制”之间的较量,贯穿了整个故事,让情节充满了戏剧性的张力。我喜欢这种能够引发读者思考的议题,它不仅仅停留在表面的情节,更触及了深刻的哲学和伦理问题。我开始思考,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又在多大程度上被“设计”着,又在多大程度上拥有真正的自由。这本书让我对“控制”这个概念有了更深的认识,它可能来自于外部的力量,也可能来自于内心的欲望。
评分这本书的叙事手法,着实让我眼前一亮。它没有采用单线叙事,而是将视角在不同的人物之间切换,而且切换得非常自然,丝毫不显突兀。这种多视角的呈现方式,让故事的层次感瞬间丰富起来。我们能够从不同人的角度去理解同一件事情,感受到他们内心的挣扎、恐惧和渴望。我发现,同一个事件,在不同人物的眼中,呈现出的景象竟然是如此的截然不同。这让我意识到,所谓的“真相”,往往是多faceted的,取决于你从哪个角度去审视。作者的这种处理方式,非常巧妙地利用了读者的好奇心。我们渴望知道每个角色的真实想法,渴望拼凑出他们各自的拼图。而且,每一次视角的转换,都可能揭示出之前隐藏的信息,或者对已有的信息产生新的解读。我记得有那么几个段落,让我反复回读,试图从中找出更多蛛丝马迹。书中的对话也写得极具匠心,很多时候,话语背后隐藏的意思比表面上的意思更加重要。你需要仔细地辨析每一个词语,每一个停顿,每一个潜台词。这种“言外之意”的解读,让阅读过程充满了智力上的挑战。我不得不佩服作者的功力,他能够将如此复杂的人物关系和故事情节,用一种近乎艺术化的方式呈现出来。这本书不仅仅是在讲一个故事,更是在展示一种关于叙事和解读的可能性。它让我开始反思,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又是如何通过不同的视角来理解和构建周遭的世界的。
评分这本书最让我着迷的地方,在于它对于“巧合”的运用。在很多悬疑小说中,“巧合”往往被看作是剧情的漏洞,是作者偷懒的表现。但在这本《设计杀人》中,那些所谓的“巧合”,却被作者赋予了非同寻常的意义。我感觉到,那些看似偶然的事件,其实都在一股无形的力量的“设计”下,悄然发生,并最终汇聚成一条清晰的轨迹。我花了大量的时间去梳理这些“巧合”,去寻找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每一次的“意外”,都像是一枚被精心安放的棋子,最终将整个棋局推向高潮。作者在处理这些“巧合”时,显得游刃有余,他能够让这些事件在逻辑上不显得牵强,同时又充满了戏剧性的张力。这让我不得不佩服他的才华,他能够将看似散乱的元素,编织成一个精密而又令人信服的整体。我记得有那么一个情节,当时我觉得简直是太不可思议了,但随着故事的深入,我才发现,原来那个“不可思议”的巧合,才是整个故事的关键所在。这种“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惊喜,让我对作者的智慧赞叹不已。这本书让我开始重新审视“巧合”的意义,它或许并不是随机的,而是某种更宏大的“设计”的一部分。
评分这本书,我必须得承认,一开始是被它的名字吸引了。 “设计杀人”,光是这四个字就充满了戏剧张力和悬念,脑海里立刻浮现出各种阴谋论、精密布局的犯罪场景。我当时就想,这绝对不是那种流水线上的悬疑小说,肯定有作者在“下盘棋”,试图通过文字构建一个错综复杂的局。拿到书后,我迫不及待地翻开,想看看作者到底是如何“设计”这场“杀人”的。故事的开篇,一如我所预期的,充满了紧张感。气氛的营造非常到位,让我一下子就沉浸其中,仿佛置身于一个充满未知和危险的环境。人物的设定也很有意思,每一个角色都似乎背负着秘密,言行之间充满了试探和隐藏。我特别关注那些看似不经意的细节,总觉得里面藏着破解谜团的关键线索。作者在叙事节奏的把握上也颇有心得,高潮迭起,让人欲罢不能。虽然故事的走向和我想象的有些许不同,但正是这种意料之外的展开,才让这本书更具吸引力。它迫使我去重新审视每一个角色,每一次互动,每一次看似偶然的事件。这种不断推翻、重新构建的过程,本身就是一种阅读的乐趣。我尤其欣赏作者对于人性的深刻洞察,在精心设计的“杀局”之下,涌动着复杂的情感和动机,这让故事不仅仅停留在表面的悬疑,更触及了人性的深渊。我无法预测接下来会发生什么,但我知道,我已经完全被这个故事“套牢”了,期待着它最终的结局。
评分这本《设计杀人》,它所营造的氛围,可以说是一种压抑而又充满张力的。从翻开书的第一页开始,我就能感受到一种无形的压力,仿佛有什么东西在暗中蠢蠢欲动。作者在描绘环境的时候,用了大量的细节,那些阴暗的角落,那些潮湿的空气,那些不为人知的秘密,都通过文字一点点地渗透出来,让我感觉自己就身处其中。这种环境的描绘,不仅仅是为了烘托气氛,更是与人物的内心状态息息相关。我能感受到角色的孤独、绝望和挣扎,他们的每一次呼吸都带着沉重的负担。这种心理上的压迫感,让我在阅读过程中,时刻保持着一种警觉。我不敢轻易地放松,生怕错过任何一个可能预示着危险的信号。而且,书中对于时间流逝的描绘也很有特点,有时候感觉时间过得飞快,有时候又觉得时间仿佛凝固了一般。这种对时间感知的模糊,进一步加剧了故事的悬疑感。我开始怀疑,是不是连时间本身,都成为了“设计”的一部分。作者对于人物情感的刻画也相当细腻,那些隐藏在表象之下的痛苦、愤怒和恐惧,都被他精准地捕捉并呈现出来。我常常会因为某个角色的遭遇而感到心痛,或者因为他们的选择而感到不解。这种情感上的共鸣,让我觉得这个故事更加真实,更加触动人心。这本书让我意识到,所谓的“设计”,不仅仅是物理层面的布局,更是情感和心理层面的操纵。
评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它不是那种华丽辞藻堆砌的风格,而是充满了力量和精准。作者的遣词造句,总是能够恰到好处地表达出他想要传达的情感和意境。我能够感受到文字中蕴含的张力,那些简洁有力的句子,往往比冗长的描述更能触动人心。在描绘紧张场景的时候,语言变得急促而有力,让人屏息凝视;在刻画人物内心的时候,语言又变得细腻而深邃,让人感同身受。我尤其喜欢作者对于一些细节的描写,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元素,却往往能够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比如,一个眼神,一个手势,一句无心的低语,都可能隐藏着巨大的信息量。这种“言简意赅”的叙事方式,让我在阅读过程中,更加注重对文字的每一个细节的解读。我不得不佩服作者的文字功底,他能够用最少的文字,传达最丰富的信息。这种“少即是多”的艺术,让这本书在阅读过程中,充满了发现的乐趣。它让我意识到,好的文字,不仅仅是为了叙事,更是为了营造氛围,塑造人物,以及传递思想。
评分《设计杀人》在悬念的设置上,可谓是做到了极致。这本书的悬念,不是那种一次性的爆发,而是层层递进,不断累积,直到将你彻底笼罩。我感觉自己就像是在走入一个巨大的迷宫,每一步都充满了未知,每转一个弯,都可能遇到新的挑战。作者非常善于利用“留白”,他不会把所有的事情都一次性地告诉你,而是会留下许多疑问,让你去猜测,去推理。我记得有那么几个关键节点,作者的处理方式是相当巧妙的。他并没有直接给出答案,而是通过一些模糊的线索,或者一些含糊不清的对话,来引导你去思考。这种“暗示”和“引导”的艺术,让我充分发挥了自己的想象力。我常常会在阅读的间隙停下来,反复回想之前的情节,试图找出隐藏的线索。这种主动参与到故事构建中的过程,让我的阅读体验变得更加丰富和有趣。而且,这本书的悬念设置,不仅仅体现在案件本身,也体现在人物关系和情感纠葛上。你永远不知道下一个人会做出什么样的选择,永远不知道他们的真实动机是什么。这种对人性的不确定性的把握,让整个故事充满了张力。我只能说,作者是位非常懂得如何吊人胃口的“大师”。
评分《设计杀人》,我必须说,这本书带来的阅读体验是相当独特的。它不像很多悬疑小说那样,一开始就抛出一个惊人的案件,然后带领读者一路追查。这本书的“设计”体现在一种更加宏观的层面,它更像是在描绘一张巨大的网,而我们读者,就是网中的一个观察者,看着这张网如何缓缓收紧,将所有角色和事件一一卷入。作者并没有急于揭示真相,而是通过大量的铺垫和细节,一点点地勾勒出整个故事的轮廓。我发现自己被卷入了一个由精心编织的谎言和误导构成的迷宫。每一个看似无辜的举动,每一个无心的对话,都可能隐藏着深意。我花了大量的时间去揣摩作者的意图,去思考他设置这些元素的背后是否有更深层的含义。这本书迫使我跳出传统的“侦探”思维,去关注更大的图景,去理解人物之间的关系是如何一步步被“设计”出来的。我喜欢这种慢热型的叙事,它让我有足够的时间去消化信息,去建立自己的理论,然后又在接下来的情节中被打脸。这种不断猜测和被推翻的过程,反而让我更加投入。而且,这本书的情感内核也相当丰富,它不仅仅是关于“杀人”本身,更是在探讨动机、欲望和宿命。我开始思考,在某些情况下,一个人的选择是否真的能完全由自己掌控,还是在某种无形的力量的“设计”下,走向既定的结局。这种哲学层面的探讨,让这本书的深度大大提升,也让我对“设计”这个词有了更深的理解。
评分我不得不说,《设计杀人》在人物塑造方面,确实有其独到之处。这本书里的角色,都不是那种脸谱化的好人或坏人,他们都很复杂,都有自己的动机和弱点。作者并没有简单地将他们定义为受害者或加害者,而是通过细致的笔触,展现了他们多层次的人性。我发现自己很难用简单的标签去评价他们,因为他们的行为往往是矛盾的,他们的内心充满了挣扎。比如,那个看起来最无辜的角色,可能隐藏着最深的秘密;而那个看似凶残的角色,也许也有着不为人知的苦衷。这种模糊的界限,让我对故事的发展充满了未知。我喜欢这种能够引发读者思考的角色设定,它让我去审视人性的复杂性,去理解为什么人们会做出某些决定。而且,书中的人物之间的互动也很有意思,他们之间的对话充满了张力,充满了试探和隐藏。很多时候,你看似平常的对话,背后却可能隐藏着惊天的阴谋。我花了大量的时间去分析他们之间的关系,去猜测他们各自的真实目的。作者似乎很享受这种玩弄读者心理的过程,他用巧妙的设置,让我们一次次地陷入他的“设计”。我尤其欣赏他对于人物动机的挖掘,那些深埋在心底的欲望、恐惧和执念,都被他一点点地揭示出来。这让我明白,很多“杀人”的背后,往往不仅仅是简单的犯罪,更是复杂人性的集中体现。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