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像台湾:台湾早年相簿

照像台湾:台湾早年相簿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台湾历史
  • 台湾文化
  • 老照片
  • 历史影像
  • 相簿
  • 民国时期
  • 社会变迁
  • 影像记录
  • 台湾记忆
  • 怀旧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牛只在田埂上漫步,一阵锣鼓喧天中,庙会的游行队伍正要出发;

  城市里,宣传车鸣放着选举口号,下班的人们迎着夕阳余晖,行经国旗飘扬的路边;

  远处的山上与海边,女人们牵起孩子,嘹亮的歌声远远回盪……

  唐能理的镜头,记录着他在台湾生活的所见点滴。尽管随着时间过去,记忆转淡,然而在记忆消褪的地带,镜头的进驻,却带来了更深远的回望。早年的台湾,蓦地就在那里。

  本书分为人,南台湾乡下,打拼的台湾,东海岸,军事,宗教,原住民、建筑、美国新闻处等七个主题,各主题均包含十至三十多帧历史相片,在现代的数位修复技术下,这些述说个人与群体的记忆片段染上了鲜丽的色彩,让早期台湾的生活记忆变得更为鲜明。

作者简介

唐能理(Neal Donnelly,1932~)

  纽约州水牛城堪尼斯学院英国文学学士,马利兰大学硕士毕业。1956至1960年服役于美洲大陆与韩国。1960年加入美国新闻总署的海外事务部门,驻地包括西贡、香港和台湾。在台湾的十一年中,服务之处先后包括台中、高雄与台北。1985年从外交服务处退休后,继续在马尼拉与洛克斐勒兄弟基金会工作两年。

  1990年出版了《中国地狱之旅》(英文版∕台北艺术家出版社)并同时在华盛顿史密森尼机构举行展览,巡回全美五个城市展出。2006年出版《台湾的神像》(中英对照∕台北艺术家出版社),2006年5月29日在台北市中央图书馆参加台湾历史与文化国际会议,31日至台南。唐能理所收藏的超过百尊之台湾神像,曾于2003年华盛顿双橡市举行的台裔美籍传统週中展出。目前唐能理本人正筹备关于他藏品的专书出版工作。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自序 Foreword
.人 People
.南台湾乡下 Southern Taiwan Countryside
.打拼的台湾  Taiwan at Work
.东海岸 East Coast
.军事 Military
.宗教 Religion
.原住民、建筑、美国新闻处 Aborigines, Architecture, USIS

图书序言

自序

唐能理

  2004年10月10日,艳阳高照,我与妻子琼安伫立在台湾总统府前,冒着汗欣赏青年男女跳着民俗舞蹈,行经台湾总统与各方贵宾们的面前。这天是台湾的国庆日。

  二十五年前,我也曾在相同的位置观赏着这一切,但景象却完全不同,那时的表演者穿的并不是原住民的鲜艳服饰,也不是斗笠粗服,而是几个军队阶层的制服,跟在似乎永无止尽的军备队伍后行进。

  2004年庆典结束后,我待在台北和近郊的那个礼拜,让我深信这个岛上的政治、经济与社会变迁不仅剧烈,而且其速度之快、规模之大,绝对是二十五年前任何一个本土或国外观察家都无法预料到的。

  这样的转变与我的怀旧情绪,在与艺术家出版社社长何政广和一群朋友聊天时被一併挑起,他随口激我何不写篇文章,加上图片,谈谈那时候这座岛屿和它的文化何以感动我如此深。在回华盛顿的路上,我回顾了自己拍过数百张以南台湾居多的照片,看看这个想法可否落实。这本小书就是在何先生的刺激下所诞生的。

  我第一次到台湾是1962年,但直到1966年才开始正式派驻,从那时起到1981年,我在这座岛上前后不过三年:先是台中,接着高雄,最后是台北。南台湾充满了田园与农村风情,在台中接受语言训练后,我被派到高雄与台南的文化中心和屏东的一间图书室任职。

  那时候,高楼大厦此仆彼起,南北铁路沿线的城市才正要改头换貌。早些时候,从基隆到鹅鸾鼻,尤其是屏东南端,都只有两线道,甚至还未铺上石子。火车旅行十分缓慢,电话线路也经常停摆,现在视为理所当然的空调,当时在南部办公室是没有的,因此午后的高温常令工作步调迟缓。除了卧室的一扇窗型冷气外,我的家中和办公室都没有空调。

  通讯的匮乏意味着在中心推行事务,还有与政治、学术、媒体与文化单位负责人联系时,我得多加把劲,然而我如鱼得水。我的团队包括一群能干的图书馆员和文化助理,只要一点指示,他们就能让文化中心运行不辍。

  除了因为出差开车行遍整个南台湾三分之一之外,我花了许多週末与假期骑单车到南部县市山区以外的地方:探访庙宇、吃路边摊、住小旅店,并拍下所有我感兴趣的事物。单车可以用台铁的行李车厢载运,这让我的出游顺利许多。我只要骑到高雄站,把单车放上火车,就可以游访任何一个小镇了,骑累了再循原路回家。我妻子会跟我去短程的单车行,但长途旅行我通常和一位同事一起去。最长的一次是一个六天的旅程,我与一位朋友从苏澳骑到台东。

  文化不是静止不动的,而是随着科技、经济、政治变迁而变动。在台湾,机械耕作已取代了耕牛与水牛,私家轿车塞满了多线高速公路,乡村子弟也开始改住挑高楼房,有意思的选举与充满活力的媒体释放了被禁锢已久的政治唇舌。

  无人能否定这些改变的优点:它们都是走向现代社会的一个不可避免的、必要的过程。尽管如此,回味还是令人感到愉快,有时也具启发性。我不时会重温这些相片,在那些时候,往日总会历历在目,让我能沉浸在这些正在消失、令人感怀的昔日台湾中。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