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双数,不再孤单
双数/MIDVA,是介于单数与复数之间的一种关系,是摄影师与故事里不同人物的一种相互唿应。被定格的那个瞬间,是那个关于「我们」的证言,而每一个「我们」所指涉的瞬间,都是拼图上预先被安排好位置的左右两边。摄影师的工作说穿了,其实就是替这两块拼图找到相对应的点线面,以最诚恳的心情温柔地将原本隶属于两个不同现实的世界,透过轻按快门来进行双数连结。
《双数/MIDVA》是一个有别于以往的尝试,也是张雍二O一O年六月才开始的拍摄计画。这次他将镜头反转过来,从每天眼睛一睁开的日常生活里感受焦点的刻度,在身旁亲近的人们身上思索摄影时景深的纵长;而张雍也开始学习一个全新的语言:斯洛维尼亚语。斯洛维尼亚语有所谓的「双数」,即单数之外,两个的时候要用双数,三个以上才是复数。中文翻译「我们俩」的MIDVA是这个双数的主格;主词若是「双数」,之后的动词也要配合作变化,与单数或者复数的型态皆不同,这确实是斯洛维尼亚语法最独特之处。
张雍透过文法上「我」与「我们俩」这样单数与双数的练习,惊奇地发现,生活中那些看似最平凡的事物,也有其独特的神奇。这样的体会,让他联想到摄影同样迷人的世界:每一格影像其实都是最独特的瞬间,是摄影师与故事里不同人物的一种 「双数/MIDVA的相互唿应」。每一个「我们」所指涉的瞬间,都是拼图上预先被安排好位置的左右两边,摄影师的工作说穿了,其实就是替这两块拼图找到相对应的点线面,以最诚恳的心情温柔地将原本隶属于两个不同现实的世界,透过轻按快门来进行双数连结。MIDVA这个介于单数与复数之间,另一个「双数」的出现,在人们习以为常的人际关系网路界面,更细心地梳理出各种亲密关系不同层次的沈淀:张雍与怀孕挺着大肚子的女朋友,后院的那棵树和他,他与对面的那位凝视远方的乘客,乘客在车窗上倒影以及拿着相机的张雍.....等等,双数提醒着不同的视野,观看与被观看不必然是存在于截然不同的世界。
看待拍照的角度是这样,面对生活的态度亦如此。欧洲这几年的训练让张雍相信摄影是一辈子的志业,最向往的摄影是与生活紧密的连结。那看似平静的方寸世界,里边的深度延伸至无限远,一直伸展到另一端我们脚下正踩踏着的,这个深不可测的现实世界......这也是张雍目前正在巴尔干半岛北端斯洛维尼亚进行的练习,透过一格一格画面的累积,不仅纪录着那些别具意义的生活点滴,同时也发掘了更多观看周遭世界以及内省自己生活的诸多可能性;像童年热衷集邮的那股热情,透过收集更多种双数/MIDVA的组合同时培养耐性,静下心来规划下一段生活里的旅行。
作者简介
张雍 Simon Chang
spotsonscreen@hotmail.com
一九七八年生于台湾台北。辅仁大学影像传播系毕业,二OO三年起旅居捷克布拉格,就读于布拉格影视学院 (FAMU) 摄影系硕士班。目前由台湾 Leica 提供拍摄器材,EPSON协助国内展览作品影像输出,以巴尔干半岛上的斯洛维尼亚(Slovenia)为创作据点,工作地点为台北及欧洲两地。
张雍以深度人文故事以及人物在不同环境里的反应为创作主题,聚焦于被主流社会忽略的社会边缘人。布拉格时期陆续拍摄了全中欧规模最大的精神病院、乡下猎人、传统捷克马戏团、匈牙利吉普赛村落、捷克A片工业等故事。
《蒸发》及《波西米亚六年》两本文字摄影集收录了张雍布拉格时期的作品,稍后小 Baby 也在二O一一年春天首次加入这趟别具意义的大旅行,第三本文字摄影集《双数/MIDVA》 ,二O一一年九月由大块文化发行,张雍的镜头转向日常生活周遭那些最平常也最具戏剧性的熟悉,继续他在远方生活里的旅行,故事的收集。
张雍二O一一年初甫获由高雄市立美术馆主办,国内艺坛重要奖项的「高雄奖」,及斯洛维尼亚新闻摄影奖 Slovenia Press Photo 2011 报导摄影奖的首奖,三月也受邀回台拍摄张惠妹《你在看我吗》专辑封面/内页。摄影及短片系列作品曾于捷克、斯洛维尼亚、斯洛伐克、法国、德国、莫斯科等地举办摄影展。
张雍网站:
www.simon.chinito.com
www.facebook.com/simonchanginprague
推荐序
再见.张雍
摄影家 郭英声
多年前,在某一次画廊的年度竞赛中,第一次看到张雍的作品。
那是一批以纪录精神疗养院为主轴的影像作品,没有煽情的感官刺激,或者过于喧哗的张牙舞爪,我看到了一种情感的内敛。
他的资料上写着,一个远住在布拉格的台湾摄影师。
他将来一定会创作出更多令人期待的作品。当时的我这么想着。
之后短短几年,他陆续出版了好几本书,也回台湾做了一些小型的展览与讲座,与杂志合作拍摄品牌影像,介入电影剧照以及专辑的摄制……,并获得去年的高雄美术奖。
他以丰沛的创作力,为自己走出一条宽广的路。
六年后他离开布拉格,随着当时的女友,也就是现在的妻子,移居到她的故乡,一个东欧的独立国家Slovenia。
就像是一个旅人的脚步,他从一个陌生的国度,到了另一个陌生的国度。身边的妻子是极度亲密的熟悉,但,世界是极度的陌生。
他的妻子怀孕了,他用各种不同的机材,从手机到相机,从数位到底片,从黑白到彩色,纪录下妻子的身体与他所感知环境的变化。
他拍下了,双数。
持续着张雍一贯冷漠、距离,并且简单的影像风格,阅读《双数/MIDVA》,可以明显看到的,是多了一种期待,一种感情的期待。我不想去深究他每一组图片的对应关系,只是去感觉他影像中所透露出的一种互动的冲突及深情。
农庄、雪景、湖滨、树林、畜牧场、草原……
怀孕的妻子、家里的一隅、逐渐隆起的肚子、大腹便便、孩子出生了……
一个是非常非常陌生,准备要去熟悉的生活环境;一个是非常非常熟悉,但因为孩子的出生,准备开始一个新身份的陌生。
他把这两种情感,一段一段的描述出来,色系与氛围是孤寂与低温的,但又深沈流露着强烈的情感,感觉就像是一个艺术家自我内心世界的一段告白,是非常动人的一个告白,说着一段再真实不过的故事。
张雍作品后半期喜欢用长型的方式,来叙述他内心的风景,这或许是他观察画面、观看世界的一个角度,不管是内心,或者外在世界的一种角度。
我特别喜欢他作品中没有喧嚣的沈静,他在处理任何题材时候,都是非常安静的,他的作品就像是一本好书,每隔一段时间拿出来翻翻,会从中感受到不同的触动。
曾经我也在陌生的国度里,寻找着属于自己内心世界的风景,当时的我,选择了巴黎。巴黎对我来说就像是一面很大的镜子,世界各地从事创作的人,都想要去那里照照镜子,看看自己的未来。但张雍显然选择了一个更陌生的地方,在东欧这个历经着许多政治纷乱与变迁的国度,寻找着属于自己的位置。
我不确定张雍在那个曾经有过许多出色影像大师的环境中,受到多少影响,但我可以清楚感受到他的生活环境,都是极度冷调的,他在距离之内与距离之外,观看着他所生活的世界。
在《双数/MIDVA》里,我看见了他的不安,以及对未来的喜悦,也同时看到了,那其实不见得百分百都是快乐的心情。
到了绝对的异乡,和异国女子结婚,生了孩子,未来,也可能就长期定居在那里,我想当他想到自己接续而来的日子,一定会有着某种程度的恐慌,那是一种真实的心情。但,以他创作的潜力与认真度,我相信在隔了一段时间之后,他会再让我们看见一个全新的面貌,与观看的视野。
他的《双数/MIDVA》开启了他陌生世界的新未来,祝福张雍和他的太太 Anja,以及女儿 Sonja,能够有一个美好的未来,能够在相互陪伴中,共同进入张雍的影像新世界。
推荐文1
一直留意着张雍作品,也喜欢,有些看了再看。
从他的书籍到脸书的个人生活照片、文字,一路读来,感觉他的缓慢改变。
特别是到了《双数》 ,影像或文字都舒缓沈静下来,甚至带着微微甜蜜温柔。
无人小路树影、草地上的雪堆、远处地平线飘荡的薄雾、似乎仍留有体温的被褥……空景光影色彩里诗意烂漫;生活里所遇的他人、亲朋、小孩、怀孕的妻子……身影眼角凝结瞬间,仍有对生活的栖惶,但多了份安心稳定,相较过去高反差强烈纪实甚或带有批判意味作品。时间生命流逝如昔,但张雍的张望,不管观景窗或生活里,因着「双数」,更开阔宽广起来。
生活在斯洛维尼亚异乡,学习着新语言,如作者所说—MIDVA的中文翻译是「我们两人」,是双数的主格,不同一般的单数或复数(三个以上)—因这斯洛维尼亚语法的独特之处,生活、创作皆有了新的体验反省。而这体会省思以影像以文字表现在这本书里。不仅纪录了现在(在斯洛维尼亚即将为人父的生活与期待)也对照过去(幼时在台湾及与亲人合影的老照片),新旧照片如某种唿应援引,时光流淌,光影婆娑,读来悠然,看见作者巧思用心,很享受的。
极喜欢张雍提出的「双数」概念,是语言的文法、逻辑,也是生活的适应、学习,更是创作上,特别是摄影里,观看者与被观看者的映照连结……因为双数,不再孤单。而这陪伴牵系,如光似影,可庄重可轻盈,奥妙细腻,婉转也直接啊。
——知名剧场导演 魏瑛娟
推荐文2
在筹备新片LOVE 时,我希望这次能留下些 不一样的影像。有人向我推荐了张雍。上了他的网站,我迅速的被那一个个如画的凝结的瞬间所吸引。
现在我们常常见面。准确的说,其实我很少看见他的脸,那张脸总隐藏在一部相机之后。在拍摄现场我往往是孤僻的,只有他能闯进我的寂寞。
很期待看到他在这部电影拍摄的过程中看到了什么。
很期待看到他的这本新书,这个有着敏锐眼睛的摄影师、细腻心灵的男人、离家的旅行者、总是好奇张望窗外风景的小男生,这次要带我们经历什么样的旅程……
——电影导演 钮承泽
推荐文3
Home:逛书店,翻阅,一直在收藏摄影集。也包含张雍的。有幸先看到MIDVA,单位100M的档案。不同一般阅读纸本摄影集的经验,开始数位翻阅。
=>遇见张雍。某时空似乎共同经过的路口,左右分歧,走过去,风景不同,命运也不同了。 影像因目的的不同,而有了不同的表现与结果。张雍说着自己,风里的声音,坚定温和。
Enter :关于人。面对不同的人。精神疾病患者。色情工业里的人。亲朋。妻子。未出生的女儿。张雍在他人眼睛里望见自己,剪接自己。
Download :很吸引人。意象、概念、观点的创新。能量情感丰盈,隐隐含着,似要爆发。这是张雍的作品。
Copy:似有尘埃,落下,飘散。影像。文字。他乡。向前划行,叆叆有光。 一帧帧生活,张雍美好重现。
退回前页←:绝望中的希望,如低吟婉啭提琴音,隐约,茁壮。温暖,不再暧昧。 温暖,因而开始相信爱情。
Quit:关机。双数结束。创作继续。生命亘长。献上最深挚的祝福,给张雍。
——广告电影导演 陈宏一
这本书的整体氛围营造得非常成功。从一开始,我就被一种独特的、带着一丝神秘感的氛围所吸引,这种氛围贯穿了整个故事,让我在阅读的过程中始终保持着一种高度的专注。我喜欢那种能够让我全身心投入其中的作品,它们能够将我从现实世界的烦恼中暂时解脱出来,让我沉浸在一个完全属于故事的世界里。作者在细节的刻画上也做得非常出色,无论是场景的描绘,还是人物的心理活动,都显得真实而细腻,仿佛我能够亲身置身其中,去感受那些微妙的情感变化。我欣赏那些能够用文字创造出完整而生动世界的作者,他们就像是一位位魔法师,用他们的笔尖,勾勒出属于我们心中最美的画面。这本书,无疑就是这样一位技艺精湛的魔法师,它用它的力量,为我构建了一个充满想象力与魅力的世界,让我流连忘返,久久不能忘怀。我喜欢在阅读中,感受那种全身心的投入,那种仿佛穿越时空的奇妙体验。
评分从语言风格上来说,这本书展现出一种独特的魅力。作者的文字,既有古典的韵味,又不失现代的活力,字里行间流淌着一种深沉而隽永的气息。我特别喜欢那些富有诗意的描写,它们如同点缀在文字海洋中的璀璨明珠,让我的阅读过程充满了诗意和想象。我常常会在读到优美的句子时,停下来反复品味,甚至会把它们记在心里。作者在叙事节奏的把握上也堪称完美,时而舒缓,时而紧凑,恰到好处地牵引着读者的情绪,让整个阅读过程如同乘坐过山车一般,时而平缓,时而惊险,却始终保持着令人兴奋的节奏。我欣赏那些能够用最简洁的语言表达最深刻含义的作者,他们就像是一位位才华横溢的艺术家,用文字作画,用故事抒情。这本书,无疑就是这样一部值得细细品读的艺术品,它的文字本身,就足以构成一道美丽的风景线。我喜欢在安静的夜晚,点上一盏灯,沉浸在这文字的海洋中,感受那份宁静与美好。
评分这部作品在主题的深度上,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它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故事,更是在探讨一些关于人生、关于命运、关于存在的深刻问题。我常常会在阅读的过程中,陷入沉思,思考作者所提出的各种观点,并尝试着去理解那些隐藏在文字背后的深层含义。我喜欢那些能够挑战我固有思维的书籍,它们能让我从不同的角度去看待世界,去审视自己。这本书,无疑就具备这样的力量,它用一种温和而有力的方式,引导我进行自我反思,去探索那些隐藏在心灵深处的答案。我发现,每一次的阅读,都能从中获得新的启发,都能对生活有更深的感悟。我喜欢那些能够引发思考的作品,它们就像是一盏盏明灯,照亮我前行的道路,让我对未来充满希望。这本书,就是这样一位智慧的引路人,它用它的故事,教会我如何去生活,如何去感受,如何去成为更好的自己。
评分这本书在情节设置上,可以说是一种意想不到的惊喜。当我以为故事会朝着某个既定的方向发展时,作者却总是能用一个巧妙的转折,将我带入全新的境地。这种跌宕起伏的情节,让我完全沉浸其中,仿佛自己也成为了故事中的一员,与主角一同经历着命运的洪流。我尤其喜欢那些充满悬念和冲突的段落,它们紧紧抓住我的注意力,让我欲罢不能。作者在处理人物关系方面也做得非常出色,每一个角色的塑造都立体而鲜活,他们的情感纠葛,他们的内心挣扎,都刻画得入木三分,让我能够感同身受。我常常会在读到某个角色的困境时,为他们捏一把汗,在他们获得胜利时,为他们感到由衷的喜悦。这本书并没有刻意去迎合读者的口味,而是忠实地呈现了故事应有的模样,这种真实感,反而更加打动人心。我喜欢那些能够引发情感共鸣的作品,它们让我意识到,无论我们来自何方,经历着怎样的生活,总有一些情感是共通的。这本书,无疑就做到了这一点,它用细腻的笔触,描绘出人性的复杂与伟大。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老远一看就挺吸引人的,那种深沉的蓝色背景,加上中间那个若隐若现的符号,有一种神秘莫测的引力。我拿到书的时候,迫不及待地翻开,期待着一段能把我带入另一个世界的旅程。书的纸质也很不错,摸起来有种沉甸甸的质感,闻起来还有淡淡的书香,这绝对是阅读体验中的加分项。我喜欢在午后阳光透过窗户洒在地板上的时候,捧着一本好书,让思绪随着文字尽情地驰骋。这本书的标题本身就带有一种哲学意味,让我在阅读之前就已经充满了好奇和遐想。我常常会在睡前翻几页,试图在故事的迷宫中找到属于自己的方向,或者是在角色的命运中看到一丝自身的影子。这本书给我的第一印象是,它不仅仅是一部小说,更像是一次深入人心的对话,一次对未知世界的探索。作者的文字功底毋庸置疑,每一个词语的运用都恰到好处,仿佛精心雕琢过的艺术品,让人在阅读中感受到一种语言的韵律美。我特别欣赏那些能够挑战读者思维的书籍,它们能打破固有的认知,引发新的思考,而这本书,在我看来,正是这样一本值得细细品味的作品。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