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部落

现代部落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原文作者: Jargalsaikhan Guamaral
图书标签:
  • 社会学
  • 人类学
  • 文化研究
  • 部落
  • 现代性
  • 身份认同
  • 社群
  • 仪式
  • 象征
  • 全球化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静宜大学大众传播学系第三届《媒花3弄》毕业成果展!蒙古交换学生高娃玛日拉(右)骑马7小时,深入蒙古高山部落拍摄,记录蒙古原住民查坦族,并对照台湾原住民赛德克族的生活;传递环保理念,为地球尽最大心力

作者简介

高娃玛日拉Jargalsaikhan Guamaralxd

  我是蒙古人,大学四年在台湾就读,在这生活了四年。我,爱上了台湾这片土地,这里俨然是我第二个家。从居住的环境来看,台湾跟蒙古之间存在着许多相异之处,无论是地理、天气、文化或习俗都呈现了不同的面貌。我透过许多文献资料寻找蒙古与台湾间的共同之处,发现了一个特别又具有意义的共同点,就是我们的族群里都有原住民,且他们都与大自然共生存……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图书序言

推荐序1

一轮明月下的影像诗学

  「摄影」─以光作画的现代艺术形式,对现代以来的人们展露出对真实世界中特定时间点的捕捉,并清晰再现出被摄主体的面貌。摄影作为结合科学、化学、人文与科技的产物,不仅只是将照片是为一种完美的「拟似物」(perfect analogon),更是借此传递出被摄主体表象上的真实(literal reality)。从二十世纪初期开始,直接摄影的宣言便不断地强调摄影需要依赖相机、摄影者的眼睛与好的构图品味及知识,把颜色、光线与轮廓等相关要件列入考量,且摄影师必须思索明度和空间区隔的问题,耐心等待视野中的景致与对象,已达到协调。当摄影师认定被摄物本身达到完美时刻前的一瞬间,便须快速按下快门。

  换言之,摄影师取决于自己所认定的决定性瞬间,将被摄主体不经太多修饰地收藏入底片之中。时至数位影像处理软体高度成熟的今日,仍有不少摄影艺术家坚持着这样的命题与创作本质。身处静宜大学大众传播学系的蒙古籍留学生高娃玛日拉(J. Guamaral; Maya)便是其中之一,Maya借由纪实性影像纪录了当代高度全球化的世界中,为人所日渐遗忘的蒙古族与台湾族,并以诗意般的对比式构图,将两个少数民族的日常生活再现于台湾的观众眼前。如果我们遵从文化研究大师Raymond Williams将文化视为人们生活总体框框的观点,那么Maya的摄影作品正是纪录着与两个少数民族的日常生活文化表征。事实上从多年前开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以及许多国际文化性组织便积极地为逐渐消失中的少数民族文化暨语言奔走请命,在这个世代中,Maya的创作更有其时代意义与价值。

  在我的印象中,Maya总是谦卑有理,努力用功地对待所有任务,在此纪实摄影的创作过程中,Maya所展现的使命感令人印象深刻,其不断地强调希望透过摄影纪录故乡─「蒙古」与生活环境─「台湾」中的独特意象,这股热忱不禁令人感动与佩服。在这个透过摄影集展现成果的时刻,充分地证明了Maya的影像诗学,这是一个值得喝采的惊人创作。

邱志勇(静宜大学大众传播学系副教授暨系主任)

推荐序2

毅力的结晶

  乍看之下好像是一本「旅游摄影集」,但仔细拜读之后从学术的角度看,已具有「影像人类学」的参考价值。因为她带我们初步了解蒙古查坦族(Tsaatan),和台湾泰雅与赛德克族今日的生活面貌。例如:查坦族仍然过着与驯鹿一起的游牧生活,住在印象中美洲印第安人才有的帐篷,却靠着碟形天线与太阳能接收器来获得资讯与电力,挤着羊奶的老妇,从口中吐出水来盥洗的男子,观光客的造访,两地原住民生活与面貌的比较……。这些画面夹杂着传统与现代的生活方式,绝不是「到此一游」的风景照可比拟的,套句电影的用语,这是一本「大制作」的摄影集。

  要远赴蒙古拍照光想就不可思议,更别说还要骑约七小时的马一路颠跛才能到达目的地,能有如此的毅力竟是一位来自蒙古的女大学生-高娃玛日拉(Maya)。「影如其人」自然而平实的作品也是Maya给人的印象,不多言的她对影像却展现出无比的潜力。

  若以摄影分类,这套作品应归在「报导摄影」,从事报导摄影对拍摄体裁需有相当程度的了解与观怀,而最困难之处是如何取得被摄者的信任并与他们生活在一起(不论时间的长短),在相互接纳后,加上敏锐的观察而完成最后的作品,当然也要安全的往返目的地,其中的过程绝不是一般观者所能体会的。Maya完成了这套作品,显见她具有亲和力和毅力的人格特质。如此的作品不亚于专业的影像工作者,且又有摄影集的发行,真是丰收的大学生涯,相信这只是个开始,凭着她的毅力与潜力将来定有一番作为,我深深的祝福她!

杨文卿(静宜大学大传系兼任摄影讲师)
于台北 2011. 5. 10

涉足彼国 ,摄住彼心

  地球上有很多不同种族,在二十一世纪的现代,仍有些民族保留原来神秘的文化和生活方式。有时候,他们思考的事情也很奇特,他们觉得这片土地是他们所在的地方,并以独特的文化、习俗,一生终老都在同居住于此。随着时代改变,这些原住民族也慢慢的受到一些影响,接触科技、接触不同的人,改变了他们的生活方式或文化。

  选择拍摄台湾和蒙古的部落,原因是我是蒙古人,但我在台湾读书生活四年,爱上了这片土地,台湾俨然是我的第二个家。我想要寻找蒙古跟台湾的共同之处以及不一样的地方。台湾跟蒙古有不少相异的地方,地理、 天气、文化、 习俗都差异颇大。我也深入去寻找相同的地方,发现了一个特别又具有意义的相同点,那就是我们都有原住民,而且都住在高山与大自然共生存。许多人对原住民很感兴趣,不过,近几年展现原住民生活百态的摄影报导较少,我想要用摄影来表现这一块。在蒙古我本身也算是原住民,但出生在都市的我,从来没有接触过乡下的生活,只听爷爷奶奶提过,或许因为如此,我对少数民族感到好奇与神奇。

  从2010年的6月底开始做调查、筹备、拍摄到出版经过了快一年的时间,执行过程分成二个部分。首先,我回老家蒙古展开拍摄查坦族的旅程。查坦族是蒙古的少数民族之一,开始时,我要准备的是打听这少数民族究竟住在哪里? 虽然我「大约」知道查坦族住在蒙古的哪个区位,可是,蒙古毕竟亚洲第三大的国家,要找到他们并不容易。我原本以为很幸运的找到了曾经拍摄过查坦族纪录片的导演,但没想到他的反应很负面,因为他是在好几年前的冬天去拍摄的,而我的拍摄却是夏天。导演说冬天要找他们简单多了,冬天的查坦族会在山底,但一旦到了夏天,天气热了,他们就会上山到森林去。他们是游牧民族,每年四季随着驯鹿游牧生活,行踪飘忽不定。导演说:「我知道妳这个年轻人很热血,想赶快看到她们。但那么大的森林要如何找起呢? 」他只给我自然保育员的电话号码,淡淡的跟我说,那边的地理他最清楚了。

  但,我没有因为他的话打击受挫,而是对自己说,没有尝试怎么知道不会成功?一定要试看看。就这样,我和我家人开了两天的车,紧接着骑了七个小时马,历经千辛万苦才到这个查坦部落。家人的陪伴真的给我了很大的安稳和毅力,让我得以顺利完成蒙古部落的拍摄。

  在台湾的部分的话,比起蒙古那边交通方面方便多了,所以比较可以多去几趟,同时我也很幸运,获得许多朋友们的帮助,最后也很顺利的完成了拍摄。在这段两地两国的拍摄过程中,我比以前清楚了解这些少数民族的生活方式,他们的相同的地方以及差异的地方,更在长时间的投入之后,终于有能力可以比较,也会觉得现在的我融入他们的生活之后,我变的更乐观。这段学习的旅程,让我了解,人活得快乐幸福没有甚么更重要,其实只要愿意把握你眼前的当下就会很幸福。

Jargalsaikhan Guamaral于台中 2011. 05. 08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