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是影像的创生之处。
在一张好的照片中,心灵、眼睛和相机,一定会以某种方式连结起来。
★ 不只用「眼」看,更要用「心」想──麦可.弗里曼更上层楼摄影着作,从技巧升格到美学境界!
★ 各国Amazon读者5颗星激赏评价
本书的目的很简单,就是回答一个最常见也最难解答的问题:怎样的照片称得上是好照片。作者从拍摄者的角度出发,深入探讨影像建构的核心本质:心灵、眼睛、相机,三者如何共同作用,创作出一幅影像,并探索一流摄影师何以能一再创造出伟大作品。
◎ 以「意图」-「风格」-「过程」,完整阐述影像创生过程
摄影的本质,是要思考如何不断激发观看者,让人从照片中得到惊喜。照片平凡抑或出色,差别即在此。但如何做到这一点?作者从「意图」、「照片风格」、「拍摄过程」三个角度出发,告诉你,一张照片哪里好、为什么我们会觉得好,又该怎么让它好。
◎ 影像深度,让「好看的」照片提昇至「好」照片
有些照片追求好看,但有些照片的企图更宏大,希望能引发观者的情绪、反思,甚至讨论。照片中摄影者所注入的意图,让照片不仅是「好看」,还能吸引别人花更多时间观看。而有了意图之后,又该如何将抽象的想法化为具体的画面?世上并没有所谓完美的构图──构图、镜头效果、快门时机和光线等成千上万的组合,形塑出摄影者的影像风格,不同的风格将呈现不同的气氛和本质,就算是同样的景物,也可以叙述一则则不一样的故事。
◎ 了解「为什么」,才能随心所欲驾驭构图法则
摄影中确实有技巧,能让画面立刻显得生动不凡。关键在于视框形状的影响、眼睛和心灵对视觉刺激的反应,以及如何摆置视框中的元素以创造惊奇或舒适的感受……作者博征博引视觉心理学及生理学、视觉艺术、古典绘画、传播理论等领域,从最基本的人的感知出发,传授操作影像魅力的进阶技术。
◎ 向大师汲取灵感养分,迅速掌握难以言述的风格
人类天生就喜欢美,喜欢和谐,这种照片永远能投合大众所爱。但同时,在近二百年摄影艺术的发展下,我们也从大师作品中看到更多摄影风格和风貌。拜数位科之赐,以往得用昂贵相机、设备拍出的效果,现在只要有一台电脑就能做到。只要我们愿意,随时都可拜入某位大师门下,拍出不落俗套的照片。
「如果你没买《摄影师之心》,你不会后悔,因为你不会知道你错过了什么。
就像你一直把相机设在自动模式,也不会感到遗憾,因为你也无从知道自己错过了什么。」
本书特色:
- 超过400幅照片,另以图示清楚解说影像成功关键
- 从古典绘画的平衡构图,到前卫现代的图形风格,以视觉艺术中千锤百炼的技巧拓广构图视野
- 从梵谷的红绿色强烈对比,到Photoshop漂白效果,操作影像魅力,美学更上一层
从尤金.阿杰到古斯基,画出百余年大师作品演变的重点,更全面领略摄影魅力
作者简介
麦可.弗里曼 Michael Freeman
麦可.弗里曼是能拍又能写的专业摄影师。
他担任专业摄影师三十多年,足迹遍及五大洲,拍摄题材涵盖亚洲建筑、亚马逊丛林及非洲部落民族等,领域包括当代艺术设计、商业摄影到影像特效。多年来,他在美国国立史密森尼研究所的科学人文月刊中担任资深摄影师,也为Time-Life系列丛书以及《国家地理杂志》拍摄许多作品。
他曾应出版社之邀出版了许多摄影书籍。第一本自发撰写的专业摄影用书《摄影师之眼》堪称集大成之着作,在全球各主要语种均创下销售佳绩,随后并出版系列续作《摄影师外拍手册》和《摄影师之心》。
译者简介
甘钖安
由科学界进入译界,在译界持续关注科学界的「译人」。
曾任Discovery频道、旅游生活频道、PC Magazine与Tom’s硬体指南网站特约编译,现仍定期为《科学人》杂志翻译。书籍译作有《爱因斯坦1905》、《乐观是一种选择》、《摄影师外拍手册》等。
在吸收新知和翻译之外,最爱的休闲活动是旅行、摄影和吃。目前住在有山有海有美食的基隆,正朝「多功能译人」的目标迈进。
专业名词审订
陈敏佳
视丘摄影艺术学院讲师、明室意念负责人
序:属于大众的摄影
第一章 意图
清晰只有在一种情况下才称得上是优点,就是拍摄的目的是沟通,而非引发思考。如果你希望观看者注意、欣赏你的照片,就必须给他们一个理由,让他们不止瞥一眼,而是停下来看更久。因此,本书的第一部分将花更多篇幅介绍为何这么拍,而非怎么拍。
.主体的层次
.好看
.不同的美
.死去的怪兽
.老套和讽刺
.化平凡为不平凡 .揭露真相
第二章 风格
对许多人而言,理解影像是一种新的读写能力,如果你已经懂得组合影像的字汇和文法,下一步就是发展风格。问题是,相机已经全面进入人们的生活,而人们却还未接受足够的基础教育。很少人教我们如何制作影像,遑论本章所介绍的内容。我们要来探究不同风格,并了解这些风格是如何制造出来的。这跟相机或软体运作方式没太大关系,而跟我们如何观看眼前的事物、如何取景和如何构图有很大的关系。
.表现的类别
.古典平衡
.和谐
.引导目光
.对立
.低图像风格
.极简主义
.高图形风格
.精心设计的无序
第三章 过程
撰写这方面摄影知识的人,大多数对于实际过程只有模煳概念。如果我没办法走进拍下特定影像的摄影者的内心世界,就只能猜想这幅影像的拍摄过程。或许我的猜想有根有据,不过充其量也只是猜想,而我不相信猜想的东西具有写下来的价值。此处我只是想让读者了解摄影师拍照时,要解决创意问题,必须迅速启用脑中庞杂的资料。同时我还想鼓吹一个观念,那就是观看和欣赏照片时,请从实际状况着手,而不是凭假设猜测。
.照片版型
.互动式构图
.快门时机与动作
.照片模样
.超真实
.丰富
.干枯
.发亮
属于大众的摄影
「这部相机是全自动的,只要按快门就好。每个业余玩家都会买一部这种相机,(不要动,对准人头)然后就万事具备了。」──汉姆特.纽顿(Helmut Newton)
摄影界渐渐形成一种传统,就是严谨的评论和文字作品往往是为置身事外的读者而写,而且这些读者通常不会走出去尝试任何类似的活动。苏珊桑塔格写《论摄影》时,应该也不认为读者会真的拿起相机拍照并借此加入论战。她一开始就假设读者会看这些现成的照片:「……受教于照片……影像的作品集……蒐集照片就是蒐集世界。」在探讨一般大众的拍摄时,她将之视为社会现象:「大多数人拍照不是为了艺术创作,主要是将之视为一种社会仪式……」这符合艺术评论和批评中更普遍的传统。许多评论家和艺术史学者,例如罗斯金(John Ruskin)、贝伦森(Bernard Berenson)和葛林伯格(Clement Greenberg)等,写作的对象都不是想成为画家的人。就大多数艺术形式而言,这点是可以理解的,但摄影则不太一样,或者应该说近年来变得不太一样,因为数位化结合宽频网路,加上艺术的地位和目的有所改变,大众化摄影的时代来临了。看照片的人开始拍照了!唔……艺术家对这种事情通常会觉得不安,不过摄影的演化就是如此。所以我想,此时应该是把观看和拍摄这两件事合而为一的好时机。
不仅如此,艺术评论也不一定全都是疏离、超然的。西塞罗在公元前一世纪写下《论发明》之后,希腊哲学家朗吉努斯(Dionysius Longinus)也写了《论崇高》,这是关于诗和修辞学的专门论着。这些着作提出了相当实用的指导。说话和写作的艺术当然要受过教育才能一窥堂奥,但现在有好几百万人加入摄影界,而且其中有很多人都用摄影来表现创意。提升看照片的能力不仅有机会,而且应该会提升拍摄能力。无论如何,这就是我的前提。
当然,最重要的问题是,好照片的要素有哪些?在聊天和接受访问时,别人最常问我这个问题,但好照片其实很难捉摸。我可以说「良好的构图」,或几个更具体的特质,但这样反而会把眼界框住。如果把视野放宽一点,要讲出好照片的特质其实没有那么难。我在这里列出了六点,你可能还想补充,但我认为其他要素都可纳入这六点之下。好照片不一定兼具所有特质,但大多数是如此:
1. 清楚哪些要素通常能令人满意。即使是刻意跳脱技术和美学基本概念的影像,对这些要素也必须了然于心。
2. 刺激与挑动。如果一张照片没办法激起或抓住观者的兴趣,充其量也只能算是及格而已。
3. 具备多层次。影像如果拥有多层内容,例如平面图像加上深层意义,会有更佳效果。观看者喜欢发掘东西。
4. 符合文化背景。摄影很强烈地反映了大众的视觉品味,因此会随时代而变。大多数人都喜欢跟当下时空有关的题枺。
5. 有想法。艺术作品都包含深度思想。影像不仅要吸引眼光,也要抓住观看者的想像。
6. 忠于媒材。艺术评论界一直有一种想法,认为每一种媒材都应该开拓并运用本身的优点,而不是模仿其他艺术形式,至少不能沦于画虎不成反类犬。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