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隻在田埂上漫步,一陣鑼鼓喧天中,廟會的遊行隊伍正要齣發;
城市裏,宣傳車鳴放著選舉口號,下班的人們迎著夕陽餘暉,行經國旗飄揚的路邊;
遠處的山上與海邊,女人們牽起孩子,嘹亮的歌聲遠遠迴盪……
唐能理的鏡頭,記錄著他在颱灣生活的所見點滴。盡管隨著時間過去,記憶轉淡,然而在記憶消褪的地帶,鏡頭的進駐,卻帶來瞭更深遠的迴望。早年的颱灣,驀地就在那裏。
本書分為人,南颱灣鄉下,打拼的颱灣,東海岸,軍事,宗教,原住民、建築、美國新聞處等七個主題,各主題均包含十至三十多幀曆史相片,在現代的數位修復技術下,這些述說個人與群體的記憶片段染上瞭鮮麗的色彩,讓早期颱灣的生活記憶變得更為鮮明。
作者簡介
唐能理(Neal Donnelly,1932~)
紐約州水牛城堪尼斯學院英國文學學士,馬利蘭大學碩士畢業。1956至1960年服役於美洲大陸與韓國。1960年加入美國新聞總署的海外事務部門,駐地包括西貢、香港和颱灣。在颱灣的十一年中,服務之處先後包括颱中、高雄與颱北。1985年從外交服務處退休後,繼續在馬尼拉與洛剋斐勒兄弟基金會工作兩年。
1990年齣版瞭《中國地獄之旅》(英文版∕颱北藝術傢齣版社)並同時在華盛頓史密森尼機構舉行展覽,巡迴全美五個城市展齣。2006年齣版《颱灣的神像》(中英對照∕颱北藝術傢齣版社),2006年5月29日在颱北市中央圖書館參加颱灣曆史與文化國際會議,31日至颱南。唐能理所收藏的超過百尊之颱灣神像,曾於2003年華盛頓雙橡市舉行的颱裔美籍傳統週中展齣。目前唐能理本人正籌備關於他藏品的專書齣版工作。
自序
唐能理
2004年10月10日,艷陽高照,我與妻子瓊安佇立在颱灣總統府前,冒著汗欣賞青年男女跳著民俗舞蹈,行經颱灣總統與各方貴賓們的麵前。這天是颱灣的國慶日。
二十五年前,我也曾在相同的位置觀賞著這一切,但景象卻完全不同,那時的錶演者穿的並不是原住民的鮮艷服飾,也不是鬥笠粗服,而是幾個軍隊階層的製服,跟在似乎永無止盡的軍備隊伍後行進。
2004年慶典結束後,我待在颱北和近郊的那個禮拜,讓我深信這個島上的政治、經濟與社會變遷不僅劇烈,而且其速度之快、規模之大,絕對是二十五年前任何一個本土或國外觀察傢都無法預料到的。
這樣的轉變與我的懷舊情緒,在與藝術傢齣版社社長何政廣和一群朋友聊天時被一併挑起,他隨口激我何不寫篇文章,加上圖片,談談那時候這座島嶼和它的文化何以感動我如此深。在迴華盛頓的路上,我迴顧瞭自己拍過數百張以南颱灣居多的照片,看看這個想法可否落實。這本小書就是在何先生的刺激下所誕生的。
我第一次到颱灣是1962年,但直到1966年纔開始正式派駐,從那時起到1981年,我在這座島上前後不過三年:先是颱中,接著高雄,最後是颱北。南颱灣充滿瞭田園與農村風情,在颱中接受語言訓練後,我被派到高雄與颱南的文化中心和屏東的一間圖書室任職。
那時候,高樓大廈此僕彼起,南北鐵路沿綫的城市纔正要改頭換貌。早些時候,從基隆到鵝鸞鼻,尤其是屏東南端,都隻有兩綫道,甚至還未鋪上石子。火車旅行十分緩慢,電話綫路也經常停擺,現在視為理所當然的空調,當時在南部辦公室是沒有的,因此午後的高溫常令工作步調遲緩。除瞭臥室的一扇窗型冷氣外,我的傢中和辦公室都沒有空調。
通訊的匱乏意味著在中心推行事務,還有與政治、學術、媒體與文化單位負責人聯係時,我得多加把勁,然而我如魚得水。我的團隊包括一群能乾的圖書館員和文化助理,隻要一點指示,他們就能讓文化中心運行不輟。
除瞭因為齣差開車行遍整個南颱灣三分之一之外,我花瞭許多週末與假期騎單車到南部縣市山區以外的地方:探訪廟宇、吃路邊攤、住小旅店,並拍下所有我感興趣的事物。單車可以用颱鐵的行李車廂載運,這讓我的齣遊順利許多。我隻要騎到高雄站,把單車放上火車,就可以遊訪任何一個小鎮瞭,騎纍瞭再循原路迴傢。我妻子會跟我去短程的單車行,但長途旅行我通常和一位同事一起去。最長的一次是一個六天的旅程,我與一位朋友從蘇澳騎到颱東。
文化不是靜止不動的,而是隨著科技、經濟、政治變遷而變動。在颱灣,機械耕作已取代瞭耕牛與水牛,私傢轎車塞滿瞭多綫高速公路,鄉村子弟也開始改住挑高樓房,有意思的選舉與充滿活力的媒體釋放瞭被禁錮已久的政治唇舌。
無人能否定這些改變的優點:它們都是走嚮現代社會的一個不可避免的、必要的過程。盡管如此,迴味還是令人感到愉快,有時也具啓發性。我不時會重溫這些相片,在那些時候,往日總會曆曆在目,讓我能沉浸在這些正在消失、令人感懷的昔日颱灣中。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