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成書於一九七五年,為魏斐德早年的作品,同時是近代中國史研究的經典代錶作。齣版至今一直被美國多所大學作為中國曆史課程的基本教材,其研究成果不僅公允地提示齣大清帝國必走嚮衰亡的社會脈絡,也超越瞭當時西方漢學界中盛行之「衝擊-反應」的西方中心論觀點。
作者認為在鴉片戰爭之前的中國,絕不是停滯不變的。西方列強的船堅炮利,固然對中國帶來刺激,然而中國本身的各股社會力量,纔是促成辛亥革命成功、清廷傾覆、帝製結束的主要因素。因此,本書一開場,先以農民、仕紳、商人在明清社會的生活型態和社群發展,來定調當時民間普遍存在的矛盾和活力的來源;接著逐步從王朝興衰、民族更迭的角度推到清盛世的來臨;之後再交錯注入清代民間社會運動發展和外力入侵的動因,來觀察帝國由盛而衰的轉摺,及逐至崩潰的過程,對帝製中國的衰亡作瞭全方位的剖析。
作者簡介
魏斐德Frederic Wakeman, Jr. 1937-2006
一九五九年畢業於哈佛大學,主修歐洲史及文學;大學畢業後,轉作中國研究,先後於劍橋大學及巴黎高等政治學院進修,並曾到颱灣進行研究工作。返美後投入知名漢學傢列文森門下,於一九六五年取得柏剋萊大學遠東史博士學位。曾任加州柏剋萊大學曆史係教授、東亞研究院院長,上海研究中心創始人,美國社會科學研究理事會會長等職。他通曉多國語言,熟悉歐洲年鑑學派、社會史觀,研究中國史時緻力觀察世界脈絡,強調著史要有全局性、全球性的大視野,與史景遷、孔復禮並稱「中國史三傑」。主要著作有:《大門口的陌生人》、《洪業:滿清外來政權如何君臨中國》、《曆史與意誌》、《特攻教父》等書。
譯者簡介
廖彥博
國立政治大學曆史係碩士,美國維吉尼亞大學曆史係博士班,著有《我肥大的茉莉香味哀傷》、《三國和你想的不一樣》、《蔣氏傢族生活秘史》(閤著)、《個人旅行:西雅圖》等書。
書評
摘自本書譯後記〈氣魄恢宏的晚清交響史詩〉
二次大戰結束以後,美國的「中國學」(或稱漢學)興起,各傢爭鳴,人纔輩齣。其中,被稱為「中國史三傑」的是史景遷、孔復禮以及魏斐德。對於前兩位(尤其是史景遷),颱灣讀者已經很熟悉,而魏斐德的作品比較少被提及介紹。其實,我們從本書就可以看到,若論格局恢弘、敘事流暢,及取材的洞見睿識,魏氏的史纔絕對不在前二位之下,甚至尤有過之。
本書開宗明義就錶明立場:西方入侵前的中國曆史,絕不是停滯不變的。鴉片戰爭以後,西方列強的船堅炮利,固然對中國帶來刺激,然而中國本身正在發展、進行中的各股社會力量,纔是促成辛亥革命成功、清廷傾覆、帝製結束的主要因素。戰後美國曆史學者,對於十九世紀中國史的詮釋,最早時是「衝擊-迴應」模式,即老大顢頇的中國,是在歐洲列強的挑戰之下,纔作齣各項迴應。近年來則有新的「中國中心說」興起,關切的重點從政治、外交史轉往社會、文化史層麵,強調一切曆史進展的動力,都來自於中國內部。魏斐德的立場,恰好處在這兩說之間:他既反對中國曆史是靠西方帝國主義推進的說法,同時也把晚清變局的根源,放在世界視野之下來討論。
如果我們打個比方,把曆史學者筆下的文字,當作是帶領人們穿越時空的鏡頭、或者是構成樂麯的音符,那麼魏斐德這本書,就好像是一部氣魄雄渾的史詩钜作,又好像是一闕石破天驚的交響詩篇。前三章分彆討論農民、仕紳、商人的社會角色變化,從悠遠長久的曆史說起,文氣舒緩,層次推進,好像是從高空之中俯瞰全局,又好像是交響樂裏的漸次分明的行闆(andante)主題。第四章講到中國的興衰治亂,以及明朝的覆亡,主題若隱若現的浮現。五、六兩章,則將讀者的眼光引到白山黑水中、看滿洲的興起,以及康雍乾盛世、光輝燦爛的錶相之中的社會隱憂。第七章,魏斐德筆鋒一轉,把鏡頭拉到十六世紀的歐洲,從葡萄牙人的商業冒險談起,一直講到英國商人在亞洲的海上霸權,把茶葉為什麼成為英國人心心念念要打開中國貿易市場、發動鴉片戰爭的主要誘因,又為什麼找到鴉片來逆轉白銀的流動趨勢,描述得絲絲入扣。……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