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成书于一九七五年,为魏斐德早年的作品,同时是近代中国史研究的经典代表作。出版至今一直被美国多所大学作为中国历史课程的基本教材,其研究成果不仅公允地提示出大清帝国必走向衰亡的社会脉络,也超越了当时西方汉学界中盛行之「冲击-反应」的西方中心论观点。
作者认为在鸦片战争之前的中国,绝不是停滞不变的。西方列强的船坚炮利,固然对中国带来刺激,然而中国本身的各股社会力量,才是促成辛亥革命成功、清廷倾覆、帝制结束的主要因素。因此,本书一开场,先以农民、仕绅、商人在明清社会的生活型态和社群发展,来定调当时民间普遍存在的矛盾和活力的来源;接着逐步从王朝兴衰、民族更迭的角度推到清盛世的来临;之后再交错注入清代民间社会运动发展和外力入侵的动因,来观察帝国由盛而衰的转折,及逐至崩溃的过程,对帝制中国的衰亡作了全方位的剖析。
作者简介
魏斐德Frederic Wakeman, Jr. 1937-2006
一九五九年毕业于哈佛大学,主修欧洲史及文学;大学毕业后,转作中国研究,先后于剑桥大学及巴黎高等政治学院进修,并曾到台湾进行研究工作。返美后投入知名汉学家列文森门下,于一九六五年取得柏克莱大学远东史博士学位。曾任加州柏克莱大学历史系教授、东亚研究院院长,上海研究中心创始人,美国社会科学研究理事会会长等职。他通晓多国语言,熟悉欧洲年鑑学派、社会史观,研究中国史时致力观察世界脉络,强调着史要有全局性、全球性的大视野,与史景迁、孔复礼并称「中国史三杰」。主要着作有:《大门口的陌生人》、《洪业:满清外来政权如何君临中国》、《历史与意志》、《特攻教父》等书。
译者简介
廖彦博
国立政治大学历史系硕士,美国维吉尼亚大学历史系博士班,着有《我肥大的茉莉香味哀伤》、《三国和你想的不一样》、《蒋氏家族生活秘史》(合着)、《个人旅行:西雅图》等书。
书评
摘自本书译后记〈气魄恢宏的晚清交响史诗〉
二次大战结束以后,美国的「中国学」(或称汉学)兴起,各家争鸣,人才辈出。其中,被称为「中国史三杰」的是史景迁、孔复礼以及魏斐德。对于前两位(尤其是史景迁),台湾读者已经很熟悉,而魏斐德的作品比较少被提及介绍。其实,我们从本书就可以看到,若论格局恢弘、叙事流畅,及取材的洞见睿识,魏氏的史才绝对不在前二位之下,甚至尤有过之。
本书开宗明义就表明立场:西方入侵前的中国历史,绝不是停滞不变的。鸦片战争以后,西方列强的船坚炮利,固然对中国带来刺激,然而中国本身正在发展、进行中的各股社会力量,才是促成辛亥革命成功、清廷倾覆、帝制结束的主要因素。战后美国历史学者,对于十九世纪中国史的诠释,最早时是「冲击-回应」模式,即老大颟顸的中国,是在欧洲列强的挑战之下,才作出各项回应。近年来则有新的「中国中心说」兴起,关切的重点从政治、外交史转往社会、文化史层面,强调一切历史进展的动力,都来自于中国内部。魏斐德的立场,恰好处在这两说之间:他既反对中国历史是靠西方帝国主义推进的说法,同时也把晚清变局的根源,放在世界视野之下来讨论。
如果我们打个比方,把历史学者笔下的文字,当作是带领人们穿越时空的镜头、或者是构成乐曲的音符,那么魏斐德这本书,就好像是一部气魄雄浑的史诗鉅作,又好像是一阙石破天惊的交响诗篇。前三章分别讨论农民、仕绅、商人的社会角色变化,从悠远长久的历史说起,文气舒缓,层次推进,好像是从高空之中俯瞰全局,又好像是交响乐里的渐次分明的行板(andante)主题。第四章讲到中国的兴衰治乱,以及明朝的覆亡,主题若隐若现的浮现。五、六两章,则将读者的眼光引到白山黑水中、看满洲的兴起,以及康雍干盛世、光辉灿烂的表相之中的社会隐忧。第七章,魏斐德笔锋一转,把镜头拉到十六世纪的欧洲,从葡萄牙人的商业冒险谈起,一直讲到英国商人在亚洲的海上霸权,把茶叶为什么成为英国人心心念念要打开中国贸易市场、发动鸦片战争的主要诱因,又为什么找到鸦片来逆转白银的流动趋势,描述得丝丝入扣。……
我特别喜欢作者在描绘历史事件时的旁征博引,虽然篇幅宏大,却很少有枯燥的罗列,而是将史料融化在生动的叙事之中。那些看似琐碎的细节,比如朝堂上的奏折内容、官员之间的书信往来,甚至是民间流传的歌谣,都被作者巧妙地运用起来,为我们还原了一个立体而真实的晚清社会。书中对一些重要人物的解读,也跳出了脸谱化的窠臼。例如,对于慈禧太后的形象,作者并没有简单地将其描绘成一个祸国殃母的妖妇,而是试图去理解她所处的时代局限和她所面临的复杂政治斗争。书中对于一些反抗力量的描绘,也同样引人入胜,无论是太平天国的起义,还是义和团的悲壮,作者都给予了足够的关注,展现了底层民众在国家危难之际的挣扎和呐喊。这些不同角度的呈现,使得整本书读起来既有宏观的历史视角,又不失微观的人文关怀。它让我们看到了帝国的衰亡,不仅仅是统治者的责任,更是整个社会在变革浪潮中的集体阵痛。
评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具有感染力,作者擅长使用一些富有张力的词汇和生动的比喻,让原本沉闷的历史变得鲜活起来。他在描述战争场面时,那种硝烟弥漫、尸横遍野的景象,仿佛就在眼前,让人身临其境。而在描绘宫廷内部的尔虞我诈时,那种压抑和紧张的氛围,也让人喘不过气来。这本书最让我震撼的,是对帝国走向灭亡前夕那种无力回天的绝望感的刻画。从洋务运动的表面繁荣到甲午战争的惨败,再到八国联军侵华的耻辱,每一步都充满了悲剧色彩。作者并没有回避这些失败,而是将它们毫不留情地呈现在读者面前,让我们感受到那个时代中国人民所承受的巨大痛苦和屈辱。然而,这种痛苦和屈辱,也孕育着变革的种子。书中对维新变法等一系列改革思潮的介绍,以及对一些进步人士的讴歌,都展现了中国人民在黑暗中寻找出路的努力。
评分最近读完了一本名为《大清帝国的衰亡》的书,虽然书名聚焦于那个特定王朝的落幕,但它所展开的宏大叙事,却远远超出了简单的历史事件梳理。作者以一种近乎史诗般的笔触,将我们拉回到那个风雨飘摇的年代,不是那种枯燥乏味的年代记,而是将帝国的兴衰融入到无数鲜活个体命运的洪流之中。开篇就以详尽的笔墨描绘了康乾盛世的辉煌景象,从宫廷的繁华奢靡,到各地官员的精明强干,再到普通百姓的安居乐业,仿佛都能闻到那个时代特有的气息。然而,这种繁荣的背后,却悄悄埋下了衰败的种子。作者并没有急于揭露,而是用一种层层剥茧的方式,让我们感受到帝国内部开始涌动的暗流。从官员的腐败奢靡,到社会矛盾的激化,再到对外战争的屡屡失利,每一个细节都如同拼图一般,逐渐勾勒出帝国走向衰亡的轨迹。其中对于一些关键人物的刻画尤为生动,他们不再是教科书上冰冷的名字,而是有血有肉、有爱有恨的普通人,他们的选择和命运,都深刻地影响着整个国家的走向。这种叙事方式,让历史不再是遥不可及的过去,而是能够引发共鸣的当下。
评分这本书最令人印象深刻的地方,在于其对帝国衰亡原因的深刻剖析,它并非简单地将原因归咎于某位昏君或某个特定事件,而是将其置于一个更为广阔的历史和社会背景下进行考察。作者深入探讨了制度层面的僵化,如八旗制度的逐渐腐朽、科举制度的弊端,以及闭关锁国政策对中国与世界脱节所造成的深远影响。特别是关于对外关系的部分,书中详述了鸦片战争的屈辱,以及由此引发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作者没有回避这段惨痛的历史,而是以一种批判性的视角,揭示了帝国在面对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时,所表现出的软弱和无力。然而,这本书的价值不仅仅在于列举罪状,它更着力于探究这些问题的根源。作者通过对当时社会经济结构、文化思想观念以及统治阶级内部矛盾的细致描绘,让我们理解了为何一个曾经如此强大的帝国,会在短短几十年间轰然倒塌。书中对一些改革尝试的失败过程的描述,也同样令人扼腕叹息,那些试图挽救危局的努力,最终为何会淹没在历史的洪流中,箇中原因值得我们深思。
评分总的来说,《大清帝国的衰亡》是一部非常值得一读的历史巨著,它不仅仅是一部关于清朝灭亡的书,更是一部关于国家命运、民族复兴的深刻反思。作者的写作功底深厚,叙事结构严谨,对历史事件的把握精准到位。书中对于历史人物的塑造,也充满了人性化的色彩,让我们能够理解他们的选择,即使是那些犯下错误的人。这本书让我对中国的近代史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它让我明白,历史的进程从来都不是一帆风顺的,而是充满了曲折和反复。在阅读过程中,我多次被书中描绘的场景所打动,也多次为国家曾经的命运而感到悲愤。这本书不仅仅是知识的积累,更是一次深刻的情感洗礼。它让我认识到,历史的经验教训是宝贵的财富,只有充分地了解过去,才能更好地把握现在,创造未来。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