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让更多民众能认识中华民国百年来的历史发展,籍由历史图像、文物及简要文字,让一般民众、学生能轻松了解中华民国的历任元首、国旗、国歌、国币、相关纪念品等。本书内容大致内容有中华民国之历史,中华民国元首,中华民国宪政,中华民国图腾,中华民国相关文创纪念品等。让民众透过不同的角度、美丽图像、扼要文字,重新认识我们的国家──中华民国。
得奖纪录
本书为2011年《新新闻》新闻週刊「图说百岁民国」专栏结集
作者简介
杨莲福
1964年生,新北市芦洲人,淡江大学历史系学士,中国文化大学美国研究所硕士,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政治学博士。曾任立法委员刘政鸿、陈宏昌办公室主任,台北县议员杨灿煌主任秘书,台北县中小学台湾乡土教学专任讲师,中华民国第七届立法委员参选人。
现任博扬文化事业有限公司社长兼总编辑,经国管理暨健康学院通识中心兼任讲师,《新新闻》新闻週刊专栏作家, 东森、国卫、年代、香港澳亚卫视等有线电视历史与政治专题特别来宾。
着作已出版《图说台湾历史》、《恋恋芦洲情》、《图说台湾ㄟ代志》、《图说台湾第一勇》、《芦洲古厝的故事》、《人口问题与台湾政治变迁》、《台湾环境发展历史与芦洲》、《图说台湾名人》、《重回秀才厝》等专书。(以上皆由博扬文化出版)
图说民国,沧桑百年
杨莲福台湾史学巨擘连雅堂尝谓:「国可灭而史不可灭!」因而发愤力撰台湾通史,而有「台自开辟以来,三百余载,无人能为此书,而今日三百余万人,又无人肯为此书」之喟叹,这是连横编撰台湾通史的动机,他身处日人统治之台湾,往返台厦之间,目睹「中华民国既建之年」,可谓修史者之机遇,也是百年来无数华人的尴尬和困境。到底中国、台湾、中华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为何?彼此间的联结关系又是为何?到底民国百年的意涵为何?中华民国和中国、台湾之间存在何种历史脉络?种种的历史纠结夹杂国族、主权和政经利益、文化意识,令数代有志之士陷入史观解释和国家认同的痛苦泥沼。诚如近日隶属中华民国总统府国史馆馆长因民国百人票选争议,遭受立委质疑,愤而辞官。她个人表示已贡献历史专长,让民众知道所谓「民国」的真正意涵,问心无愧。连一个掌握中华民国历史解释权的国史馆长,都会因为民国百人的票选一事,引发争议,可见目前中华民国百年历史之困境。因为民国百人票选就是放弃历史诠释权利,国史馆等于自废武功,丧失解释民国历史的功能,何况一般民众,如何明了民国百年之历史梗概及意涵,他们对这些民国历史人物的认知从何而来,个人兴趣抑或肤浅印象?真是大问哉。
国父孙中山先生曾说:「国家构成四大因素,土地,人民,主权,政府。」由此观之中华民国国家之存在,是毫无疑问,但是中华民国在百年前由一群革命党、新军在武昌起义,结合掌握当时实权的军阀,共同推翻满清,创建共和,尔后的北洋政府,就是国际承认的中华民国政府,反而孙中山、蒋中正所领导的南方政府是分裂的一支,随历史演变,蒋中正率国民革命军势如破竹,历经东征、北伐,进而统一中国,定都南京,国民政府勉强形成,加上共产党武装势力扩张及对日抗战,直到民国34年,抗战胜利,中华民国光复台澎金马、东北各地,继而行宪、选总统,形成短暂但实质统一的中华民国政权。不过好景不常,民国38年,国民政府在内战中溃败迁台,成为中国历史上继南北朝、五代十国、南宋、南明之后,又一个分裂局面,使中华民国历史进入另一阶段,形成中华民国在台湾时期,加上中华人民共和国由衰而盛,国际外交之优势,台湾内部本土意识的认同,都使得中华民国在国家、主权、历史产生认知危机。因此,为了让更多民众能认识中华民国百年来的历史发展,籍由历史图像、文物及简要文字,让一般民众、学生能轻松了解中华民国的历任元首、国旗、国歌、国币、相关纪念品等,大致内容有中华民国之历史,包括孙文的革命历程、辛亥革命一武昌起义的枪声、临时大总统及就职典礼,北洋政府及南方政府、南京训政时期、重庆抗战时期、南京宪政时期、中华民国在台湾时期,另外在中华民国元首方面,则是从第一任临时大总统孙文、继任之袁世凯、黎元洪、冯国璋、徐世昌、曹锟、段祺瑞、张作霖、蒋介石、林森严家淦、蒋经国、李登辉、陈水扁、马英九及历任副总统。在中华民国宪政的内容则是介绍宪法、国民大会、五权机构。另一章则是有关中华民国图腾,包括国父、国徽与国旗、国玺、国歌、国币、国历、国花、勋章等。另外关于中华民国相关文创纪念品,包括建国与就职、纪念币、纪念酒、纪念邮票、纪念章、国旗T恤、围巾、帽子等。让民众透过不同的角度、美丽图像、扼要文字,重新认识我们的国家–中华民国。
正值中华民国建国百年之际,中华民国政府大肆耗资庆祝百年大业,但因视野不足,格局有限,没有充分历史感,更突显中华民国在台湾的困境,无法正解诠释中华民国百年历史之沧桑,遂撰述本书,以正视听,传承历史。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