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三年十月,纽约逐渐入冬,车水马龙,犹如往常。接近月底,一则突发新闻惊动了当地,也震动了全世界。
中国近代最传奇的女性—蒋宋美龄,廿三日在纽约寓所安息主怀。这个新闻立刻成为各大媒体的头条。消息传开,从纽约到台北,从世界华人到国际友人,对这位伟大女性同表哀悼。各地随之举办追悼会,场面哀戚。有一群人以泪洗面,如丧考妣,哭得格外哀伤。他(她)们不姓蒋,也不姓宋,却拥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华兴」。
这段感情很不寻常,纪录着这位不平凡女性对战地遗孤难童,无私奉献的一生。「华兴」对蒋夫人来说,既是志业也是家业。很多人知道历史上的蒋夫人,却不甚了解这位伟大女性,也有像寻常母亲般的柔细与爱心。虽然她膝下无子女,但丝毫不减其「慈母」所散发出的光辉。
「在日月光辉下,院是温暖的家。在春风化雨中,开放智慧的花。学海无涯,光阴无价。努力啊!努力啊!我们要一天天壮大,一天天壮大。作栋樑,支大厦,复兴我中华,复兴我中华。」这首华兴的院歌,一群孩子五十五年前从阳明山的山麓中唱出,声音格外洪亮,显得生气勃勃,因为他们结束寄居的日子,开始有了属于自己的家。
一九五六年十月十四日,华兴师生从台北市龙山搬到新校址阳明山岭头(今仰德大道一段一○一号)。隔天,蒋夫人放下手边工作,亲临视察新校舍和周边设施。仅仅一年多时间,华兴育幼院(幼稚园和小学)在荒山蔓草中竖立而起,一九五八年增办初中部,一九六九年则兴办高中部。
本书的出版,不仅是所有华兴人的共同期盼与愿望,也是社会广大读者的期盼。在时间上适逢中华民国建国百年的国庆出版,将它献给多灾多难的国家一百岁生日的礼物,同时也献给敬爱的蒋夫人。这本书的出版也赋给华兴人更大的时代任务,那就是我们华兴人要紧密地追随政府,共同缔造中华民国第二个百年的光荣历史。
作者简介
亓乐义
东海大学政治系毕业,美国北德州大学国际关系硕士。
曾担任工商时报记者、中国时报撰述委员,现任中国时报主任记者。
作者序 4
1.气壮山河 10
视死如归 15
抢救遗孤难童 19
准备撤退 22
中美合作 25
码头等候 29
2.寄居龙山 36
祝寿 38
百废待举 42
保育优先 45
圣经课 51
黄院长 54
院是温暖的家 57
雷欢好基金会 61
关颂声 64
董事认养 68
3.岭头创校 72
增设中学 75
继承南京校风 80
技艺班 84
面向社会 93
女生当自强 99
五育并重 104
直奔厨房 108
蒋经国 110
训斥 115
4.天使之音122
祈祷会 125
凯歌堂与唱诗班127
张学良和赵四 133
蒋公的卫生衣 135
凡事谢恩 139
戴师母 142
祈祷之家 145
观察入微 149
问候老兵 153
5.春风化雨 158
一卷录音带 160
纪律 163
江校长 167
名师上山 171
岭头车祸 174
创办振兴 179
复健不忘读书 181
万人受惠 185
6.扬威国际 190
金龙摘金 192
华兴棒球队 195
球打好,书读好 197
严格管教 203
西餐礼仪 204
挑灯夜战 206
资助郭源治 210
一家人 213
手足之情 215
中华队加油 216
功在棒坛 218
7.最后叮咛 222
旅居美国 224
电子琴 227
为国祈祷 231
老奶奶的阁楼 234
因信而活 236
张学良证道 238
愿景 241
重返国会 243
沅陵街市场 245
何处是家? 247
后 记 252
作者序
「华兴人」对蒋夫人的共同回忆
一九五五年,国共内战进入另一场高峰。
一江山战役,岛上守军大多阵亡,
大陈岛相继弃守,四万多军民撤退来台;
蒋夫人创办华兴,
遗孤难童有了一个温暖的家。
这本书是「华兴人」对蒋夫人的共同回忆,
没有伟人情结,也没有历史恩怨,
只有真情;
带着怀念与感恩,作为百年国庆的一份献礼。
以下是这本书的编辑团队:
发起人:林建业(华兴前校长)
总召集:马才宝(小学二届)
作 者:亓乐义(小学十五届)
连络组:周玉燕(小学六届)、方伟民(小学十六届)
採访组:
罗钟梅(小学四届)、周玉燕(小学六届)、
曾爱兰(小学六届)、丁 一(小学九届)、
陈秀芳(小学九届)、朱克忠(小学九届)、
李菊花(小学十届)、刘慧英(小学十届)、
严守珍(小学十二届)、亓乐义(小学十五届)、
王钖全(小学十五届)、方伟民(小学十六届)、
王嘉珍(小学二十届)、郭清如(小学二十届)、
左晓岫(小学二十三届)
照片组:
华兴育幼院杨台英院长协助;白毅(小学十五届)、
左晓岫(小学二十三届)
图文审核:
林建业(华兴前校长)、朱承杰(华兴前会计主任)、
李美珍(华兴幼稚园前主任)、郭月足(华兴退休老师)、
马才宝(小学二届)、吴俊明(小学八届)
经费赞助:管飞云(小学二届)、陈体信(小学十五届)
后勤支援:华兴校友会。
採访时间:二○○九年九月至二○一一年七月。
备註:本书每章附註解,访谈一次註明时间,两次以上则不註明。
亓乐义
后记
一九九九年财团法人中正文教基金会等单位,在国立故宫博物院召开「蒋夫人宋美龄女士与近代中国国际学术讨论会」,其时我已退休四年,受邀参加,三天下来有关蒋夫人创办华兴,只是寥寥几百字的叙述,当时华兴有三位同仁受邀参加。(註一)我相信,我们都有如坐针毡的感觉。后来我曾向有关方面反映,希望设法补救,但没有得到积极有效的回应。
岁月不居,华兴老同仁日渐衰老乃至凋零,如果就此下去,这一段令许多学生回味无穷的蒋夫人爱心事迹,将因物换星移而烟消云散,以一个滥竽华兴四十年的人而言,有一种责无旁贷的力量驱使着我,然而知识能力渺小浅陋的我,要从那里着手?确有一片茫然不知所措!未几我有六年之久旅居海外,此事虽未遗忘,却因人在国外,有事与愿违之慨。
二○○九年我返台已两年,身体康复,几经思考乃请朋友应舜仁先生(註二),介绍我跟财团法人中正文教基金会副主任委员楼文渊先生认识,并向他及华兴董事秦舜英女士当面请教,「我可不可以请专家学者撰写一本《蒋夫人与华兴》?」承他们二位的鼓励与协助,我总算有了一点头绪。接着我找一向热心以物资、经费回馈华兴的早期毕业生管飞云,寻求经费支援,她不加思索地满口答应,立即付出十五万元做为筹备经费,继之校友陈体信闻讯也捐十万元。
当经费有了着落,急忙请楼先生陪我到木栅向阎沁恆教授(註三),请教如何着手。承蒙他指点迷津,「可从校内老师,毕业学生,找适合人选。」果然皇天不负苦心人,本校资深退休教师马才宝推荐本校早期毕业生亓乐义,当我们告诉他此一任务时,他毫不迟疑地认为是一项无上光荣的任务。我一面报请华兴中学董事长辜严倬云女士同意,同时获得华兴校友们热烈响应支持。
接着召集昔日同事校友展开筹备工作,受邀同仁、校友如下:
教师部分:游建忠、朱承杰、李美珍、郭月足、林礽成、朱为白、马才宝、梁国辉、叶国辉、罗郁美、杨台英、唐绍竹、钱文星、陈彩云、王普庆、陈丽云等;
校友部分:陈长龙、管飞云、尤保善、潘力行、严明杰、罗钟梅、江冬英、陈秀芳、周玉燕、李菊花、陈亭立、王一平、李同文、严守珍、陈念萱、白 毅、林志辉、亓乐义、李以德、林从海、方伟民、左晓岫、王嘉珍、郭清如、万国平等;
棒球队部分:林华韦、孙金鼎、叶志仙、郭永宗、王清欉、周德贤、李育忠、吴柏勋等。
随之由总执行马才宝成立工作小组,分头推展。如今这本书在华兴人的共同努力与期盼下,最辛苦的是作者亓乐义,他是华兴高中第六届毕业生(亦为小学十五届),我在温哥华时看网路新闻,得知他是中国时报驻北京主任记者,他公务繁忙自不在话下,能够静下来的时间少之又少,写这本书完全利用休假时间完成的,非常难得。
本书的出版,不仅是所有华兴人的共同期盼与愿望,也是社会广大读者的期盼。在时间上适逢中华民国建国百年的国庆出版,将它献给多灾多难的国家一百岁生日的礼物,同时也献给敬爱的蒋夫人。这本书的出版也赋给华兴人更大的时代任务,那就是我们华兴人要紧密地追随政府,共同缔造中华民国第二个百年的光荣历史。
其次,我要感谢帮助我着手进行的应舜仁先生、楼文渊先生、阎沁恆教授、秦舜英董事;华兴育幼院与华兴中学校友会理事长吴俊明、总干事周玉燕及诸位理监事们、校友们,一年多来你们无条件的完全配合,在理事长带领下,积极推动使工作顺利进行,功不可没;同时我也感谢接受访问的董事长、董事、蒋方智怡、宋曹琍璇等两位女士、三位昔日经常光临华兴的周联华牧师、何占斌、朱长泰两位侍卫官,特别是周牧师,我们几次赴美为夫人祝寿,他都比我们先到,陪伴我们,使整个祝寿行程圆满顺利,更是铭记在心。因内容需要,亓生还特别访问王生明将军少爷王应文先生、黄君璧大师弟子杨伟刚先生。
还有华兴退休同仁:朱承杰、李美珍、游建忠、马才宝、郭月足、林礽成、朱为白、屠松炎、周修本、龚如玉等诸位主任、老师及远在纽约的萧明贤、邱智代、杨新惠等老师;早期毕业的校友们、德州达拉斯的华兴中文学校创办人校友牟呈华、罗凤兰夫妇,以及纽约、洛杉矶侨界领导人士如陈长龙校友;体育组组长、棒球队生活管理詹德基、生活管理兼教练叶国辉老师及球队校友;振兴分班陈彩云、王普庆两位主任、陈丽云老师及王秋蓉、王泰昌等同学,因为你们的协助,使内容更丰富、更精采实在。(註四)
华兴因创办人身分的缘故,历任董事无不克尽全力为夫人分忧解劳,在我印象里,特别是高董事玉树担任董事四十多年,贡献良多,只要他在台湾,学校各种庆典,邀请的话,他必定参加;我担任校长期间,辜严倬云、 熊丸两位董事,所给予的指导,使校务顺利推展等等。我以一个退休的华兴人,谨代表老华兴全体师生,由衷地感谢你们的奉献与辛劳。至于历任校长,就我所知,都是兢兢业业率同全体教职同仁全力以赴,如此地上下一心,才有那美丽的花朵。而让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校长和她们的一些措施缕述如下:
黄若瑛,以我的观察她的亲和力高人一等,她用心领导华兴,全体员工的向心力凝聚在她的带领下,没有不服服帖帖的,也没有不永远铭记在心的。直到今天只要华兴学生、教职同仁聚会,总是会提到她,一个团体有这种大家长,有这种凝聚力,还有什么困难的事呢!她把全副精神献给华兴,她重视生活教育、爱国教育、重视固有节庆习俗维护(註五)、推行荣誉餐制度、全孤学生由教职员抽签认养(註六)等等。所以她在华兴十三年是华兴的黄金年代。我认为黄院长替华兴营造「家」的形象,建立「爱的教育」(註七),可以说育幼院的规模与形象是她打造出来的。当年不少宾客参观过华兴,盛赞华兴规模之大,(註八)教育内容丰富充实,学生健康、活泼、大方,是一般育幼院所看不到的现象。
当年育幼院会议室墙壁上,挂满了台湾省政府社会处历年颁发的特优奖状。江校长来了以后直至谈校长那十几年间,只要有中学的评鑑,在我的记忆里,成绩都是优等的。评鑑的教授专家对华兴的教育措施,无不赞许有加。直到我离开为止,那几年间,似乎政府没有办理评鑑的活动。
其次是陈纪彝,她到华兴来已从卫理女中退休一年了,蒋夫人原本请她来暂时顶替一段时间,由于她与蒋夫人的关系密切,她担任校长期间正是蒋夫人旅居美国的时候。陈校长是五四运动上海学生代表,那个时代的青年有一股锐不可当的爱国情操,新旧时代思潮更迭,真正以国家兴亡为己任。她在华兴让我印象深刻的是,重视学生道德培养,反对「人前人后」,她不允许客人来了,督学来了,才临时加强环境整洁,加强内务整理之类,要求表里一致。因她单身,而跟随她的佣人不擅烹饪,所以长年与学生膳食完全一样,同时用餐,包括年夜饭。她提倡废物利用,不需存档的油印纸张反面重覆使用等等。她不是国民党党员,但她忠爱国家,效忠领袖与蒋夫人,已到竭智尽忠的地步,令人钦佩。
三为江学珠,她物色师资极为严格,班导师挑选及任课时数安排等,绝不假手他人,对提高学生成绩有绝对关系,她重视学生生活,推行「做人之道」教育、期末训导会议一一评定学生德育成绩。华兴棒球队在她手里成军,许多规范制度在她手里建立。她与陈校长二人皆为国大代表,故华兴给的薪水,分毫供为奖励或学校没有预算而必须开支的支应,她在中央日报设有「江学珠奖助学金」。我认为她是建立华兴高级中学(註九)及华兴棒球队形象与制度的推动者。
四为谈太,本来蒋夫人希望她能够在华兴久一点,没想到先生张教授去世之后,鹣鲽情深的她无法释怀而请辞,她是一位老校长,经验丰富,一切按照制度实施,学校在安定中成长,一批批的新校舍,就是在她手里落成的。
至于其他各位校院长辛劳可知,因为有你们的领导,使华兴沿着优良传统一步一步迈向完美。本书所述的人与事,以老华兴为主,岁月不居,老校院长健在者仅张雪琴、茅钟琪及我,恕我不一一介绍,敬请原谅。
蒋夫人常常告诉学生,「这是你们的家,也是我的家!」所以许多孤儿难童,虽然已办妥离校手续,在外就读大专院校,但逢年过节,仍然回到学校与大家欢度节庆。华兴当年有严格的校规规定,非假不可离校(院),否则严厉处罚,所以外出是学生的渴望,视同是一种解放。但到真正毕业那天,办妥离校手续,背着行囊走到中学部天桥时,却又满怀留恋,而黯然神伤者大有人在。
华兴除有历任校长的经营之外,把华兴当做「家」的员工比比皆是,当年外宾参观络绎不绝,有的需要布置,节目需要排演,道具需要制作,黄院长要求极为严格,希望做到尽善尽美的地步,如此一来总务人员、节目排练指导老师、协助的老师等,需要通宵达旦,这种情况一直维持到老总统过世之前。在我印象中张磊平、朱承杰、李美珍、游建忠、毛祖恆、阎淑寰、郭月足、林礽成、朱为白、傅慎、施庆珠、蒋兴等主任和老师,他们的辛劳令人难忘。
当年这批在华兴工作的伙伴们,年轻力壮,住在眷舍,住在单身宿舍的同事,组成所谓的「华光社」。(註十)那个时代娱乐很少,同时为了提高学生成绩及升学率,高年级级任导师、中学导师朝夕陪伴督导、任课老师课辅;轮到担任导护的老师,从早上六点半至晚间十点,是华兴老师最头痛的工作。保健室遇有生病发烧的孩子,夜里起来探视;保育组同仁、中学组长、生活管理老师们,长年无朝无夕,视学生如子女,过年还会给一个小小的红包。
台湾早年一般人生活还相当艰苦,寒暑假留校的学生人数特别多,纵为农历春节,都需留校照顾孩子,我无法一一列举,而他们的奉献应该记上一笔,华兴的招牌就是这样地大家共同打造出来的。华兴早年待遇不错,单身的有吃有住很吸引人,但后来每下愈况,谈校长时代曾有四年预算被冻结,大家都能够共体时艰,并没有因为待遇没调整而懈怠。
我曾四次率同华兴同仁及校友到纽约为蒋夫人祝寿。她逝世出殡,及二○○二年在美华兴校友为蒋夫人一百零五岁,所举办的祝寿或其他相关活动,承蒙国内校友及在美校友,大家争相出钱出力,无怨无悔,机场接送,招待师长们食宿、安排旅游等等盛情美意,华兴的精神一一表露无遗。我永远记得那一幕幕的情景,使整个活动圆满成功,谨借此书出版之际,表示衷心感谢。
如今这本书已顺利出版,即将与广大读者见面,我掬诚地感谢上述诸位长官、先进及华兴同仁校友们,因为你们的鼎力相助,才能顺利完成。如果蒋夫人现在还在的话,看到她所培育的孩子,分布在国内外各个阶层,兢兢业业从事各行各业,必含笑着说,「你们好!我今天好快活!」(註十一)
林建业
註解
註一:当时的校长茅钟琪、资深教师马才宝(也是华兴校友)及我。
註二:应舜仁先生为士林官邸退休侍卫官。
註三:阎沁恆教授为国立政治大学教授,亦为国民革命军遗族学校学生。
註四:振兴分班陈彩云主任提供的资料,丰富详尽,显示振兴同学成就非凡,惜限于篇幅,无法一一叙述。除向陈主任抱歉外,请擅长写作的振兴同学如王秋蓉等,可向陈主任或陈丽云老师索取资料,以文章介绍振兴分班的成就。
註五:黄院长认为华兴孩子离家背井或为孤儿,华兴应按中国传统节庆习俗,为他们举办过年过节。校院长、住在学校的主任、老师,吃年夜时到餐厅陪伴大家,校长亲自分赠红包祝福大家。
註六:全孤学生由社会组会同人事室按性别抽签认养,所谓认养,特别关怀他们,星期假日带他们回家等等。
註七:黄院长认为育幼院学生「吃饱穿暖」是育幼院的基本任务。大陈孩子喜欢吃鱼及梅干菜烧肉,她嘱咐管理膳食人员遇到这一类菜餚,增加饭量供应。
註八:一般育幼院,无论公私立,人数约在几十人,最多百余人,华兴当年五百余人。
註九:华兴中学立案即完全中学(初高中),但一九五八年办的是初中,其时还没有实施九年国教。
註十:「华光社」即单身光棍之意。
註十一:蒋夫人到华兴,当我们向她问候,「夫人好!」她回答,「你们好!」后来我们到纽约为她祝寿,她有感而发,「我今天好快活!」所谓快活即高兴之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