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老帝国,千年梦醒。
时间巨轮无情的辗过,千年帝国最后的灿烂。
拾起支离的碎片,一片片拼凑出大时代烽火辉煌的最后一瞥。
世界最古老的文明,千年沿革的神圣帝制。短短数年,一夕覆灭。
晚清,一场惊涛骇浪的巨变,一段烽火连天的乱世。
变革,已经到来……
你不知道的晚清──
或许没有革命党,中国早已君主立宪。
你不曾知晓的故事──
谁杀了光绪?慈禧是贤是愚?「官屠」「人屠」谁擅胜筹!
细节埋藏着真相,历史绝不仅止于名词。
翻开吧 ~ 你将会倏然惊觉历史面容的善变。
抛去教科书,重新学习晚清的历史吧!
十六个细节将让你重新思考。
知识就是不断地揭露,别再被无知蒙蔽了!
作者简介
金满楼
原名金松,生于上世纪70年代,现居上海。本为历史系,后修法学硕士,现为独立作家与民间研究者;近年来专注于晚清民国史的通俗写作,2007年后陆续出版《晚清帝国回忆录》、《女人当国》等作品。
序言:
十年前,我从大学历史系毕业的时候,从来没有想到自己会成为一名历史作家;三年前,我研究生毕业的时候,也同样没有想到会从事这个职业。不过,在这样一个网路时代,生活的改变总是很快的,从2007年底到现在,我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已经出版了《晚清帝国回忆录》、《女人当国》等五部历史作品,并走上了职业写作的道路。
在很长一段时期内,历史学一直被两种流派所垄断,一种是庙堂史学(历史教科书、公共舆论中不可挑战的历史观等),一种是学报史学(历史学界的学术圈子等)。2006年前后,随着阎崇年、易中天、纪连海、王立群等专家学者陆续登陆央视《百家讲坛》并一炮打响后,国内掀起了一股「通俗说史、全民读史」的热潮。令人欣慰的是,历史学在走过了漫长的冬季后,终于再次成为万众瞩目的焦点,这的确是件可喜可贺的好事。
与此同时,以网路社群、论坛和博客为传播媒介的网路历史写作热潮也悄然兴起。以十年砍柴、当年明月、赫连勃勃大王、曹三公子等知名历史写手为代表。这些作者首先将自己的作品在网路上推出,在获得了极高的网路点击率后出版并成功进入当年畅销书的行列。他们的作品,在图书市场上甚至获得了一般作家难以企及的成功。在这些写手的成功启示下,更多的网路历史写手也加入到这个行列并掀起了一股「草根说史」的热潮,目前每年都有很多作品获得出版并得到市场的认可。
2008年,应重庆出版社的邀请,笔者担任了《草根说史》丛书的主编,并由此接触到很多非常优秀的历史写手,在很大程度上,他们甚至可以称为民间的历史研究者。应该说,历史研究和写作并不是历史研究者的专利,从史学发展的历史来看,非专业的历史写手们经过自己的钻研,同样可以写出扎实而有新意的历史佳作。对于一个网路化、多元化的时代来说,这是一个值得鼓励的好现象。
不过,民间的历史写作如果要可持续发展,写手们还须克服急功近利、轻薄肤浅和盲目炒作,在庙堂史学和学报史学之外寻找第三种史学文化的存在。网路历史写作的新浪潮,是草根、普及、民众历史写作与专家、正统、学术研究撰述的接合和唿应。在这样一个日新月异的网路新时代,谁佔领了网路,谁就将获得更大的影响力。那么,草根的历史写手或者说民间的研究者,这些业余者教派,是否能够改写中国传统的历史书写,他们中间会不会涌现《三国演义》、《万历十五年》这样的优秀作品呢?我们拭目以待。
金满楼 2009年3月
最近几年,感觉历史书写的方向越来越多元,不再是简单的帝王将相史,而是更关注社会生活、文化思潮,甚至是普通人的视角。这本书的标题,尤其是“十六个细节”这个表述,就非常符合我当下对历史阅读的期待。我希望它能从一个非常微观的层面切入,来讲述晚清帝国崩溃的宏大命题。这种做法,往往能带来意想不到的洞察。我期待的,不是对历史事件的简单罗列,而是作者能够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医生,通过观察病患的细微体征,来诊断出潜在的严重问题。这本书的“十六个细节”,很可能就是晚清帝国身体上那些被忽视的“病灶”。它们或许是一些制度上的漏洞,或许是一些社会心态的扭曲,又或许是一些被低估的危机信号。我希望通过对这些细节的深入解读,能够让我看到,晚清的覆灭,并非是某个瞬间的爆发,而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演变过程,而这些“细节”,正是构成这个演变过程中最具说服力的证据。这本书应该能让我感受到历史的肌理,体会到命运的不可捉预测,以及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事物,是如何在关键时刻产生巨大影响的。
评分“十六个细节”,这个说法就带着一种抽丝剥茧的侦探式探求感,让人忍不住想一探究竟。晚清的覆灭,无疑是一个极其复杂的问题,涉及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思想等诸多层面,但这本书却剑走偏锋,将目光聚焦在“细节”上。这让我联想到,很多时候,一个帝国的衰亡,并非源于一两个巨大的事件,而是由无数个微小的裂缝逐渐蔓延,最终导致整体的坍塌。我猜想,这本书中的“细节”,可能是一些我们平时容易忽视的侧面,比如,某个被轻描淡写的宫廷内部斗争,一次不起眼的军事行动中的失误,一份被随意丢弃的奏折,或者是一个被历史书遗忘的小人物的言行。通过对这些“细节”的放大和审视,作者或许能揭示出一些被主流历史叙述所忽略的深层原因。我期待的是,这些“细节”能够像一个又一个的侦探线索,串联起来,拼凑出晚清帝国为何走向灭亡的真相。它不应该是枯燥的学术论证,而是应该充满故事性,让读者在阅读中,如同跟着作者一起,在历史的残骸中搜寻证据,一点点地还原出那个时代的真实面貌,从而对历史的形成,产生一种全新的认识。
评分这本书的标题其实已经把我牢牢吸引住了——“这才是晚清:帝国崩溃的十六个细节”。光是这个名字,就预示着它不会是那种泛泛而谈的历史叙述,而是要深入到那些被宏大叙事所忽略,但却至关重要的细微之处,去剖析那个风雨飘摇的时代。读史,尤其读晚清史,最怕的就是空洞的论断和模糊的概括,总觉得少了点什么,无法真切地感受到历史的脉搏。而“十六个细节”这个数字,给我一种精确和具体的期待,好像作者已经为我们精心挑选了十六扇窗户,透过它们,我们可以窥探到晚清帝国在巨变前夜所展现出的种种病灶和挣扎。我期待的不仅仅是事件的罗列,更是对这些细节背后原因的深入挖掘,是它们如何共同作用,最终将一个庞大的帝国推向了崩溃的边缘。这本书的作者,想必是将自己置身于那个时代,仔细观察,然后将那些被历史洪流冲刷得模糊不清的细节,重新拾起,赋予它们生命和意义。我好奇的,是这些“细节”究竟是什么?它们是怎样的事件?是哪些人物的只言片语?是哪些制度的微小裂缝?抑或是哪些观念的悄然转变?我渴望通过这些“细节”去理解晚清的复杂性,去看到历史并非简单的线性发展,而是由无数个看似微不足道的节点串联而成,每一个节点都可能暗藏着巨大的能量。
评分我最近一直在思考,历史的宏大叙事固然重要,但真正能触动人心的,往往是那些被细节包裹着的真实情感和个体命运。晚清,这个在中国近现代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时期,总是伴随着屈辱、抗争、改革与革命等词汇。然而,在那些波澜壮阔的事件背后,有多少鲜活的生命在默默地承受着时代的洪流?这本书,以“细节”为切入点,似乎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视角,去触碰那些被淹没在历史大潮中的个体。我期待它能让我看到,在那些重要的历史节点上,普通人是如何反应的,他们的喜怒哀乐,他们的困惑与希望,又是如何被时代的巨轮碾压或裹挟。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帝国如何崩溃,更可能是关于在帝国崩溃的过程中,生活在那片土地上的人们,他们的生活状态,他们的内心世界。也许是某个官员在权衡利弊时的纠结,也许是某个普通百姓面对饥荒和战乱时的绝望,又或者是一个知识分子在西方思潮冲击下的迷茫与觉醒。我希望这本书能用生动的故事和细腻的笔触,将这些个体化的体验呈现在我面前,让我不再只是从宏观层面去理解晚清,而是能感受到历史的温度,体会到那个时代人们的真实生存状态,从而对那个充满矛盾和变革的时代,有一个更深刻、更具同情心的理解。
评分我一直对晚清时期那种“欲言又止”的复杂感很着迷。它明明在努力改革,在学习西方,但又似乎总是差了那么一点,最终还是走向了覆灭。这本书的标题“这才是晚清:帝国崩溃的十六个细节”,恰恰点燃了我对这种“差一点”的好奇心。我期待这本书能深入到那些常常被宏大叙事所遮蔽的角落,去挖掘那些真正导致帝国崩溃的关键性“细节”。这些细节,可能并非我们熟知的甲午海战、庚子事变,而是更隐秘、更具体、更日常的事件或现象。也许是某个政策执行中的荒谬,也许是某个关键人物的一念之差,又或者是某些社会习俗在时代变迁中的滞后性。我希望通过作者对这十六个细节的细致剖析,能够让我看到,晚清的衰亡并非偶然,也并非单一一两个原因可以解释,而是由一系列相互关联、相互强化的“细节”共同作用的结果。我渴望在这种细致的观察中,找到对历史进程更深层次的理解,看到那些被忽视的环节是如何一步步将帝国推向深渊。它应该是一本能让我看完后,对晚清的认识发生质变的读物。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